意山 意水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j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国君先生首先是一位国画家,与其他中国画家一样,对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有着来自骨子里热爱,抑或在陶瓷温润纯净的质地中找到了本我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国画与陶瓷艺术血脉相容的不可分割的情节。然而他与其他中国画家不一样的,是他没有限定于传统意义陶瓷上的中国画传达,而是深化了陶瓷材质的语境,线与点,山与水,都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图示,这种图示成为陶瓷艺术表现语言的另一番景致,而陶瓷的材质语言也更加深化了张国君心中的山水世界。一线的律动,则是秋水长天,一点的窑变,则是山色湖光。在张国君的画面中,有水,有山,无水,又无山。
  中国的艺术追求内在的张力,内在的活力,内在的生命超越。中国画追求画家自得的胸中气象,万千宇宙,寄临山川,山非山,水非水。中国哲学将山非山,水非水更多地理解为”现象”而非”事物”,是过程中的世界观。万物伊始的鸿蒙之境,一花一境界的万千变化,天地寂寥,山川如逝,云舒云卷,自由自在。而中国的陶瓷艺术,在有形的物象与器皿形态中,被工匠与文人又赋予了另一层生命的意向。白瓷的类银似雪,这种白不是单纯的白,而是蕴含了意味的苍茫时空,是灵动的广寒气象。不论是中国画还是中国的陶瓷艺术,都相共通的是一种传统的古典精神,一种诗意的意蕴,是辩证的心与象。张国君的山与水,是其心中时空意向。郭象《庄子注》讲天行的精神概括为”与变为体”。人的心悉心领会天地的精神,与万物相优游。
  意山,是山,非山,非非山,是名山。意水,是水,非水,非非水,是名水。山与水,只是无言之意象。没有绝对具像的本体存在,而是心动则番动的心象之矢。张国君先生在山水世界中,中国山水画的流觞气象与线条的跌荡涌动,形成了一幅别样的图景。这种看似山川浮动的点,线,面,形成了另一种图示,一种隐喻,一种视觉上与思想上的熟悉的陌生感。因为中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验的工具。在中国的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式等方面;一个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含的世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前者是”象”,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在张国君先生的陶瓷画作中,不论是有韵律还是打破韵律的点和线,还是苍茫朦胧的山,都不再是现实中的山水世界,而是画家内心的气象,这种气象超越了实际的物象,是神与物游的世界,也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鸿蒙世界的引子。
  张国君的瓷板山水中蕴藏生命的涌动,是一种静谧的,带有生命萌芽,暴动的世界,这种内在的世界隐藏在表象的笔墨与皴染之间,隐藏在画家营造的迷蒙形式里。然陶瓷材质的语境更加神秘化了这表象的笔墨皴染世界,或山或水,或云或风。外在的是一片舒缓的,看得清却摸不透的时空。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提出过:中国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命存放在世界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哲学视世界为一流动欢畅之生命全体,生命之间相联相摄,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密切相关。因此,笔者在张国君先生的作品面前驻足,非常想见一见这弥蒙的,暗涌的生命世界的主人,他何以将虚空凝结在陶瓷的画境中,何以将陶瓷的工艺材质运用到一层别有意味的抒情。因为人生活在时空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的心灵都有自己的境界,有自己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变分。即使处于相同的时空中,内在的世界也是迥异的。对宇宙的觉解,生命的感悟,人生的体验,形成了人的不同境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心灵境界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显示艺术家不同的胸襟气象。笔者曾问张国君先生:作品可曾有名字。张先生说无名,无题。在体悟。好一个无名。在每个人的心中自有一片日月,无名,非无名,名在每一位观者的内心,你在画面中悟到了什么,是远山,是迷雾,是开辟鸿蒙的苍茫,还是云起的神游,抑或林深的玄幽。名在何处,在张国君先生自在优游的内心世界。
  张国君的瓷光山色是意象的,神秘的,带有古典诗意和文人情怀的。师从姜宝林先生的他对中国山水绘画别有一番解悟。他善于把自然与人的生命气象相贯通,来自宗教体验式的虔诚。张先生把山水拟人画,看到了山水的时空,生命的呼吸与形体的律动。他利用陶瓷质地的温润与材料的色泽将这种神秘的生命感解码,也将这种转瞬即逝的生命光景加以烧结乃至永恒。永恒就是放下心来,与万物同在。因为艺术要反映人的生命感受。将有形的空间送到寂寞,悠远,深邃的世界中。张国君赋予山水以生命的意象,这份意象没有拘泥于形式上的律动,而是在天地间的呼吸,人与人之间天命的共通。
其他文献
纤维艺术的图形学研究  从阴形在哪里到阴形的意义两个方面解释说明纤维艺术中的阴形,通过对纤维艺术装饰内容的分析解释阴形存在的四个方面,理解阴形来思考纤维艺术的艺术现象。用阴形的概念丰富纤维艺术的新内涵,提出纤维艺术的独特性质,有助于探索纤维艺术的发展动态。  阴形,不仅包含纤维艺术中装饰内容构成的负形,如二维的平面中,同时也包括环境空间中的负形和装饰的韵律等。阴形是从纤维艺术的图形学研究中所抽象出
期刊
以村上隆的作品为例,探讨时尚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以及当代艺术对于时尚的体现,总结出当代艺术与时尚的边际模糊趋势。  1、时尚与当代艺术的碰撞  在过去,就在工业革命之前,艺术给人感觉总是精英的、高雅的、高于生活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作为引领各个消费行业的一个重要名词,逐步渗透了各个领域,也不可避免地与艺术产生碰撞。  1.1时尚的概念:何为时尚?  时尚通常被指代为仅仅是被一些人使用的设计
期刊
玻璃是生活中最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它给了我们太多的幻象与错觉,晶莹剔透也好,温润如玉也罢,只不过是玻璃材料众多属性中的寥寥几种,正是千变万化的材料设计赋予了玻璃无与伦比的魅力,使人们探寻至今。文章中,我将带领读者对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幕拉诺玻璃博物馆以及上海玻璃博物馆中馆藏的经典玻璃艺术品进行一次生动的实物研究。  玻璃是生活中最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它默默地
期刊
由澳门民政总署、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主办,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协办的“艺海掇英——上海工艺美术珍品展”近日在澳门展出。  百年来的上海工艺美术,广泛吸纳各地特长,以开放的意识,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海派”工艺美术。沪、澳两地的广大同胞,同根、同族,共享中华文化。通过展览,让澳门民众近距离感受和观赏上海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进一步推动两地的文化交流,增进两地人民的友好往来
期刊
施华洛世奇品牌拥有百余年光辉发展历程,上海展览中心提  供绝佳平台,呈现充满炫目光辉与迷人美感的世界。踏上一段梦  幻之旅,了解不为人知的故事,感受首饰、时尚、创新和完美仿  水晶工艺的无穷魅力。艺术展始于一条流光溢彩的晶光隧道,在  璀璨仿水晶元素营造出的奇幻氛围中,分别由晶光隧道、闪烁迷  宫、名人殿堂、灵感空间、时尚之殿、摩登秀场、璀璨典藏、华  丽体验、Nirvana展厅等九大部分组成,每
期刊
云集中国、日本、韩国艺术家的高端艺术展览——由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和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日前在位于 景色如画的天山公园内的上海艺术礼品博物馆新馆举行。  据了解,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中韩建交二十周年,在中、日、韩三国政府的积极支持下,三国专业机构认真遴选了本国最具代表的艺术名家69人参加本次展览。  据介绍,本次参展艺术家共涉及三国十余个省(市、府、
期刊
在上海商界,许多人只知道吴德江先生是著名的广告策划人和高级设计师,而在书画界也有许多人只知道他是多风格的书画家,确实很少有人知晓他从诗书画金石到商业设计的互融共进之路,因为他一贯风轻云淡,不善张扬。年过花甲,仍在耕耘。自幼梦想当书画家,竟然阴差阳错,被挑尖送入航空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但他对艺术的执着,五十多年的艺途还在往前走??  吴德江出身苏州书香门第,受父辈熏陶,十三岁始治印习画临帖,擅花鸟
期刊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艺术研究院是一个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研究机构。成立半年以来,结合行业发展与文化战略,实践探索提供多种尝试并留下了有益的印迹:  1.以民间特艺工作室为基地,立足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教学模式。(非遗传承,技术练兵)  2.建设以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领衔的工艺研习教学基地,为高职后人才的持续发展创造进阶条件。(尝试研修班学习,启动技艺传承计划
期刊
如果优雅是种品质,那艺术丝巾正是蕴含了这种品质。最近正在泰康路210弄(田子坊)6号画廊展示的艺术丝巾,则是综合了传统丝巾工艺的因素,而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另一种个性化的特质,即通过设计元素,在一种优雅的味道中,融合了时代气息和时尚元素,使之艺术丝巾散发出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海派气韵。  为老建筑留印迹  这批出自画家曹志苑之手的艺术丝巾,源于其油画作品,包括了宋家老宅、马勒别墅、怀恩堂、花园住宅、何东
期刊
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在上海纷纷兴建教堂,l851年,耶稣会由辅理修士范廷佐主持设计“圣?依纳爵堂”(即徐家汇老堂, 1911年新天主堂建成后拆除),并在教堂院内西南角开设工作室。  1864年,教会在“树木葱笼,宛如坵垤”的土山湾,将土山削为平地,创办了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内设图画馆等部门。1872年工作室迁进土山湾。到二十世纪初,画馆作品多次参与世博会并获奖,培养了一代西画名家大师,“其中陶冶出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