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高一新生感觉最困难的就是物理的学习,高一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中出现的台阶。本文探讨农村高中新生物理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对策
高一新生感觉最困难的就是物理的学习,高一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就初中物理的学习来说,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为简单,并且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现象。而高一物理研究的力学现象(或过程)比较复杂、抽象,一般为学生所不熟悉的物理情境 ,认知特点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且物理问题的解决以定量分析为主。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高一物理“难教难学”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有其以下显著特点:①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②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④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比较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并且公式中的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个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上的突然提高,再加上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就是“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己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上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为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现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运算、及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在农村高中普通班的学生犹为突出。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针对新生学习物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一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其一使学生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二是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则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重建新模式。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初中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一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通过高初中的表述对比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知得到丰富和扩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改进课堂教学,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发散又巧妙收拢,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控制变量等思维方法,在学习中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的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和深化经历了如下阶段:①定性分析(受力分析)与定量计算,从本质上突出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通过分析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牛頓第三定律,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深化;②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加速度作为桥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中把握力的瞬时性;③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引起物体的状态量——动量的变化,深化力的冲量效应;④从力在空间位置上的累积效应——做功过程,从而实现物体之间不同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深化力的做功结果。 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三、在物理教学中强调数学的认识与实践
1.我们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一方面他们学习了各种函数及其图象。直线和平面,三角方程、圆、抛物线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在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答物理问题时,如在高一中分析平抛运动的轨迹,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力的合成和分解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比这些更为简单的问题,如物理量大小的数量级的运算的科学计数法等,却表现出滞后和吃力。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把原因片面地归结于数学教学上。而据我的了解,一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担心“把物理课上成了数学课”、在物理教学中对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运算,往往处理得过于草率,甚至还不同程度存在数学语言不准确、数学运算步骤不规范的现象。我认为,正是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着对数学,物理之间特有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的兴趣的成绩。
2.在教学过程是要对学生反复强调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做到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经过精心准备,请数学教师在讲解有关的数学知识时,点明这些知识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图象时,指明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可用一次函数图象表示。讲解抛物线及图象时,点明在物理中研究平抛物体的運动和斜抛物体的运动的规律时要用到。而物理教师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在解答和运算的过程中,也力求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和规范的数学推算来充实讲解。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从数学教师那里听到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或者从物理教师这里看到数学知识所起的突出作用时,会骤然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从中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运用知识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做的确起到了诱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
3.精选例题重点讲解。在高中学段会遇到各种习题,其中不乏能够体现数学、物理之间紧密联系的题目,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的同时,指明在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做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也能起到触类旁通、加深印象的作用。
总之,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越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
关键词:农村高中;物理学习困难;成因;对策
高一新生感觉最困难的就是物理的学习,高一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就初中物理的学习来说,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为简单,并且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现象。而高一物理研究的力学现象(或过程)比较复杂、抽象,一般为学生所不熟悉的物理情境 ,认知特点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且物理问题的解决以定量分析为主。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高一物理“难教难学”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有其以下显著特点:①从直观到抽象:如物体——质点;②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④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比较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并且公式中的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个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上的突然提高,再加上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就是“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己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上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为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
三、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现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运算、及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在农村高中普通班的学生犹为突出。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针对新生学习物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一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其一使学生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二是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则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重建新模式。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初中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一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通过高初中的表述对比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知得到丰富和扩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改进课堂教学,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发散又巧妙收拢,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控制变量等思维方法,在学习中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的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和深化经历了如下阶段:①定性分析(受力分析)与定量计算,从本质上突出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通过分析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牛頓第三定律,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深化;②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加速度作为桥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中把握力的瞬时性;③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引起物体的状态量——动量的变化,深化力的冲量效应;④从力在空间位置上的累积效应——做功过程,从而实现物体之间不同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深化力的做功结果。 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三、在物理教学中强调数学的认识与实践
1.我们经常看到。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一方面他们学习了各种函数及其图象。直线和平面,三角方程、圆、抛物线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在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答物理问题时,如在高一中分析平抛运动的轨迹,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力的合成和分解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比这些更为简单的问题,如物理量大小的数量级的运算的科学计数法等,却表现出滞后和吃力。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把原因片面地归结于数学教学上。而据我的了解,一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担心“把物理课上成了数学课”、在物理教学中对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运算,往往处理得过于草率,甚至还不同程度存在数学语言不准确、数学运算步骤不规范的现象。我认为,正是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着对数学,物理之间特有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的兴趣的成绩。
2.在教学过程是要对学生反复强调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做到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可以经过精心准备,请数学教师在讲解有关的数学知识时,点明这些知识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图象时,指明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可用一次函数图象表示。讲解抛物线及图象时,点明在物理中研究平抛物体的運动和斜抛物体的运动的规律时要用到。而物理教师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在解答和运算的过程中,也力求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和规范的数学推算来充实讲解。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从数学教师那里听到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或者从物理教师这里看到数学知识所起的突出作用时,会骤然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从中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运用知识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做的确起到了诱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
3.精选例题重点讲解。在高中学段会遇到各种习题,其中不乏能够体现数学、物理之间紧密联系的题目,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讲解的同时,指明在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做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同时也能起到触类旁通、加深印象的作用。
总之,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越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