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有些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不知道怎样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本文以大班幼儿为例,提出了提高探究式科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以期达成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341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与生俱来的探究欲。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出发,为他们提供与环境可以充分互动的平台,进而促使他们在积极主动地探究中形成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纵观当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情况,有些违背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规律,在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没有考虑幼儿的需求,无法达成科学教育的目标。为此,我们尝试开展了大量的探究式的科学活动,以期发展幼儿的初步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本文以大班幼儿为例,提出了提高探究式科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在关于水的浮力的“科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进行“科学知识的宣讲”,让孩子们先了解“浮力”的知识,让幼儿被动接受一些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们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利于孩子们探究精神的培养。为此,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科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巧妙的材料选择与投放引发幼儿主动探究,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以促进探究活动的层层深入。如科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围绕“水果”开展了大量的主题活动,孩子们总是围绕水果转圈圈,于是我们生发了用水果当作本次科学活动的材料的想法。当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虽然不是品尝水果的活动,但是孩子们还是兴奋异常,一个一个主动帮忙搬运水果,很快水果就搬进了教室。此时,孩子们还发现在教室的前面还放着一个大大的水缸、一架天平。有的孩子问:是要先洗一洗再去称一称吗?有的小伙伴一听立即回答说:“不用洗,可以直接吃。”孩子们哄堂大笑,在老师还没有说出这次游戏活动的要求时,他们已经纷纷尝试将水果放进大水缸里,可是有的水果漂了起来,有的水果沉了下去,孩子们感到特别奇怪,纷纷猜测着·。
二、加强对游戏行为的指导,促进幼儿持续探究
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仅仅关注表面现象,没有持续探究的行为,不擅长探究事物的本质。针对孩子们虽有好奇心但却不做进一步探究的情况,我们要加强对幼儿游戏行为的指导,以促进幼儿可以持续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讲,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他们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但是很容易又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利于他们深入探究。为此,我们在捕捉幼儿兴趣点的基础上,对幼儿的探究行为进行持续的追问,以引导他们向更深的方向探索。以科学区角里围绕中国地图开展的探究活动为例,在活动初期,孩子们只是玩着简单的拼图游戏,对于大孩子来讲这很容易完成。那么,怎样调整材料才能引导孩子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与挖掘,进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呢?我们在孩子们拼图结束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知道每一块拼图代表什么吗?孩子们回到家和爸妈一起讨论,发现原来每一块拼图都代表一个省份呢!在查找资料以及和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他们还知道了不同的省份还有不一样的名称,每个省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等。在拿回幼儿园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有的在拼图上标注了这个省独特的地方;有的还在拼图上画上这个省的土特产品、稀有动物。如此丰富的拼图内容很快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材料进行了“改装”,又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中国地图更加深入的探索。有的孩子发现四川这个拼图上有一只小熊猫,于是大家又生出了探索大熊猫的兴趣。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教师又围绕“熊猫”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画熊猫、捏熊猫,熊猫习性大探索,等等活动。最后总结时我们发现围绕“中国地图”还开展了不同的省份民俗风情大调查活动、不同地域标志性建筑物建构游戏活动等。由此可见,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使幼儿由浅层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在不断持续中走向深入,有效培养了孩子们的探究精神。
三、坚持开展分享发现活动,让孩子们收获愉快的体验
在参与科学活动中,孩子们应该收获发现的快乐、分享的快乐,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为此,我们根据科学活动的探索情况,逐步开展分享发现活动,促使孩子拥有更加丰富的愉快体验。如在科学养殖活动中,孩子们选择了不同的小动物,有的选择了小鱼,有的选择了小蝌蚪,有的选择了小兔子,等等。孩子们每天都来养殖区观察小动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并照顾他们,给他们喂食、换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对养殖小动物的兴趣渐渐消退。种植区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一开始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可是植物的生长变化非常缓慢,时间一长他们的兴趣就发生了转移。有的孩子甚至会忘记给小动物换水、忘记给植物浇水。怎样提高孩子们持续探究的热情呢?最后我们开展了分享我的动物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活动。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记录用的纸,还有一个塑料袋,让他们记录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每天要将这些发现装进塑料袋里,最后制作成一本“我的动物发现”或“我的植物发现”的书籍,每天自由活动的时间大家可以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与分享,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观察探究动物、植物的热情大增,并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小伙伴,从而在分享交流中收获了快乐体验。
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了。但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没有从促进幼儿发展,培养幼儿探究精神的视角出发,而是只考虑到了自己如何开展活动,从而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活动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等方面都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导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没有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探究式的科学活动,并对如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对此本文结合实际展开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与发展他们初步的探究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龔伟,汪芳芳.幼儿科学素养培育“立足点”探析——以大班科学活动“生活中的‘弯曲’”为例.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11):25-27.
[2]齐凌.引发大班幼儿持久探究的科学区材料投放.福建教育,2017(12):40-41.
关键词: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9-341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与生俱来的探究欲。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出发,为他们提供与环境可以充分互动的平台,进而促使他们在积极主动地探究中形成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但是纵观当下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情况,有些违背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规律,在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没有考虑幼儿的需求,无法达成科学教育的目标。为此,我们尝试开展了大量的探究式的科学活动,以期发展幼儿的初步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本文以大班幼儿为例,提出了提高探究式科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在关于水的浮力的“科学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进行“科学知识的宣讲”,让孩子们先了解“浮力”的知识,让幼儿被动接受一些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给孩子们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利于孩子们探究精神的培养。为此,我们尝试改变传统的科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巧妙的材料选择与投放引发幼儿主动探究,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以促进探究活动的层层深入。如科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围绕“水果”开展了大量的主题活动,孩子们总是围绕水果转圈圈,于是我们生发了用水果当作本次科学活动的材料的想法。当教师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虽然不是品尝水果的活动,但是孩子们还是兴奋异常,一个一个主动帮忙搬运水果,很快水果就搬进了教室。此时,孩子们还发现在教室的前面还放着一个大大的水缸、一架天平。有的孩子问:是要先洗一洗再去称一称吗?有的小伙伴一听立即回答说:“不用洗,可以直接吃。”孩子们哄堂大笑,在老师还没有说出这次游戏活动的要求时,他们已经纷纷尝试将水果放进大水缸里,可是有的水果漂了起来,有的水果沉了下去,孩子们感到特别奇怪,纷纷猜测着·。
二、加强对游戏行为的指导,促进幼儿持续探究
在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仅仅关注表面现象,没有持续探究的行为,不擅长探究事物的本质。针对孩子们虽有好奇心但却不做进一步探究的情况,我们要加强对幼儿游戏行为的指导,以促进幼儿可以持续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讲,他们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他们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但是很容易又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利于他们深入探究。为此,我们在捕捉幼儿兴趣点的基础上,对幼儿的探究行为进行持续的追问,以引导他们向更深的方向探索。以科学区角里围绕中国地图开展的探究活动为例,在活动初期,孩子们只是玩着简单的拼图游戏,对于大孩子来讲这很容易完成。那么,怎样调整材料才能引导孩子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究与挖掘,进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呢?我们在孩子们拼图结束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知道每一块拼图代表什么吗?孩子们回到家和爸妈一起讨论,发现原来每一块拼图都代表一个省份呢!在查找资料以及和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他们还知道了不同的省份还有不一样的名称,每个省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等。在拿回幼儿园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有的在拼图上标注了这个省独特的地方;有的还在拼图上画上这个省的土特产品、稀有动物。如此丰富的拼图内容很快引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材料进行了“改装”,又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中国地图更加深入的探索。有的孩子发现四川这个拼图上有一只小熊猫,于是大家又生出了探索大熊猫的兴趣。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教师又围绕“熊猫”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画熊猫、捏熊猫,熊猫习性大探索,等等活动。最后总结时我们发现围绕“中国地图”还开展了不同的省份民俗风情大调查活动、不同地域标志性建筑物建构游戏活动等。由此可见,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使幼儿由浅层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在不断持续中走向深入,有效培养了孩子们的探究精神。
三、坚持开展分享发现活动,让孩子们收获愉快的体验
在参与科学活动中,孩子们应该收获发现的快乐、分享的快乐,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为此,我们根据科学活动的探索情况,逐步开展分享发现活动,促使孩子拥有更加丰富的愉快体验。如在科学养殖活动中,孩子们选择了不同的小动物,有的选择了小鱼,有的选择了小蝌蚪,有的选择了小兔子,等等。孩子们每天都来养殖区观察小动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并照顾他们,给他们喂食、换水……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对养殖小动物的兴趣渐渐消退。种植区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一开始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可是植物的生长变化非常缓慢,时间一长他们的兴趣就发生了转移。有的孩子甚至会忘记给小动物换水、忘记给植物浇水。怎样提高孩子们持续探究的热情呢?最后我们开展了分享我的动物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活动。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记录用的纸,还有一个塑料袋,让他们记录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每天要将这些发现装进塑料袋里,最后制作成一本“我的动物发现”或“我的植物发现”的书籍,每天自由活动的时间大家可以进行相关问题的交流与分享,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观察探究动物、植物的热情大增,并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小伙伴,从而在分享交流中收获了快乐体验。
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了。但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没有从促进幼儿发展,培养幼儿探究精神的视角出发,而是只考虑到了自己如何开展活动,从而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活动材料的选择与投放等方面都没有考虑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导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没有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开展了探究式的科学活动,并对如何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对此本文结合实际展开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精神与发展他们初步的探究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龔伟,汪芳芳.幼儿科学素养培育“立足点”探析——以大班科学活动“生活中的‘弯曲’”为例.教育导刊:下半月,2017(11):25-27.
[2]齐凌.引发大班幼儿持久探究的科学区材料投放.福建教育,2017(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