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星首日,《甄传》就迈进全国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收视前三。此前在地方台,每家地方台播出了至少四遍;正在拍摄中的《新编辑部故事》,注定又是一部高关注度的剧目
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附近的一个摄影棚见到郑晓龙,他正在抢进度拍摄《新编辑部的故事》,前些天,他刚刚为《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甄传》)的宣传奔波归来。
3月26日,76集古装剧《甄嬛传》在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上星播出。该剧由郑晓龙导演,网络小说原作者流潋紫与电影《刮痧》编剧王小平共同担纲剧本创作,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演员参演。
上星首日,《甄嬛传》就迈进全国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收视前三,根据CSM媒介研究31城市数据,该剧首播即取得市场份额2.29%的成绩。据统计,该剧仅用3天时间就在网络独播平台乐视网上突破单日流量千万关。在取得上星播出的佳绩之前,该剧已在全国12个省市地方台率先播出,且每家地方台都播出了至少四遍。在北京影视频道播出时,更是以13.99%的收视率打破了北京台自创立以来的收视纪录。
《甄嬛传》:宫廷剧鲜见的批判性
“回头去看,由美国人执导的《末代皇帝》是持着怎样一种反思。影片中溥仪作为皇帝,仍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他是不自由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批判力度?”
电视剧《甄嬛传》开篇,就提供给了观众不同的视角:镜头由远及近,从乾清宫内望向外面层峦叠嶂的紫禁城。
镜头从太监在乾清宫大殿外甩了三鞭子,严肃静默地“朝会”开始;大臣们没有涌入大殿分列两侧,而是按品阶分列在乾清宫门外,依次奏事……这样拍摄,正是遵照了古代礼仪“鸣梢三声”和“御门听政”的历史真实。
《甄嬛传》是一部和目前多数古装清宫戏不同的历史剧。
对于电视观众而言,这是郑晓龙的第一部古装剧。
但对郑晓龙而言,《甄嬛传》同《渴望》《北京人在纽约》《金婚》一样,只是做好了“形象”,至于归类则留待观众和文艺评论家去做。
严格意义上讲,《甄嬛传》并不是历史剧,该剧剧本改编自网络小说,原著的时代背景是架空(虚构)的——大周王朝。
在开始剧本创作之前,郑晓龙就要求故事“落地”,故事要放在封建社会典型的社会背景当中。将雍正设定为男主角,是因为雍正算得上是清王朝中比较励精图治的皇帝之一,他的后宫规模比较小,子嗣也不多。如此方能凸显封建社会的后宫制度让人变成‘鬼’的“厉害”之处,“让甄嬛由一个善良聪颖的女孩,变成了工于心计,狠辣的后宫嫔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在评价该剧时表示,《甄嬛传》虽然不是严格的历史剧,但是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做出了探索,具有非常强的批判性,而且极具启蒙主义色彩。
“批判现实主义”是郑晓龙在创作之初就为该剧定下的调性。
1998年,内地电视剧市场,以宫廷剧《还珠格格》为代表的戏说剧兴起,虽然之后也涌现了诸如《康熙王朝》等优秀的历史正剧,但长久以来,对后宫生活的展现,或多或少的偏离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后宫中锦衣玉食,后花园阳光明媚,古代封建帝王至情至性甚至成为痴情种子……这些在郑晓龙看来充斥着“崇帝王”思想的历史剧,“偏离了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回头去看,由美国人指导的《末代皇帝》是持着怎样一种反思。影片中溥仪作为皇帝,仍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他是不自由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批判力度?”郑晓龙不无感慨地说,“美国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做呢?对封建王朝的批判态度应该是全人类的正确价值观。”
古代皇帝为了维持封建世袭制度,要开枝散叶,雨露均沾。不仅如此,历来后宫嫔妃娘家的力量也成为前庭诡异风云变幻的“蝴蝶翅膀”。《甄嬛传》里,皇帝对华妃不可谓不宠爱,但依然阻止她怀孕,就是为了抑制庙堂上华妃兄长年羹尧的势力。皇帝对甄嬛许以真心,但又在甄嬛父亲甄远道身上玩弄文字狱。
事实上,封建历史制度注定了甄嬛从入宫开始就是个悲剧人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在分析该剧时表示,“真实存在的帝王托起了这部戏的历史格局,该剧以甄嬛为叙事主线和核心。甄嬛虽是虚构人物,但她其实是中国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她们的可悲在于人人被害又人人害人,这是落后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真实”和完美
“时代、场景、服饰等等自不待言,其中做鞋底的菜玉、做旗袍的蜀锦、做大氅的墨狐皮等细节,足以看出主创的文化和知识储备。”
从2010年9月18日在北京戒台寺开机,至2011年1月30日拍摄完毕。《甄嬛传》139天的拍摄过程,也是一个还原历史画面的过程。
剧中有一段安陵容嗓子被毒哑后,以“冰舞”重新赢得皇帝欢心的戏,虽然只有不到一页半纸的戏份,但郑晓龙希望通过《甄嬛传》全景式还原这个古代宫廷游戏。
此前,皇家冬季四大游戏之一的“满汉八旗冰嬉舞”还从未在古装剧中展现过,为此,剧组相关部门提前20天就在做各种准备,参照故宫里的《满汉八旗冰嬉图》,将这一场景再现给观众——当天有八旗子弟的冰上队列表演、献花童子的冰上舞蹈、安陵容的冰上独舞;从八旗子弟的服装到冰鞋都务求还原真实。
采访中,学中文出身的郑晓龙对记者说,“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因为福楼拜对文字“细致”,据说,他写《包法利夫人》足足用了四年零四个月,而且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甄嬛传》四个多月的拍摄周期,转场多地,同样出于对完美的追求。
在郑晓龙看来,“完美是影视剧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光主演演得好,配角也要好;不光剧本好,制作也要好——服装、化妆、道具、镜头、灯光、剪接都要是精品,“细节决定成败”。
有人评价剧中雍正不英俊,但郑晓龙直言“我选的是角色,不是选美”。《甄嬛传》里,每个嫔妃都各具各“美”,这种美是从性格出发的美。除了主演,配角从甄嬛贴身侍女到皇帝身边的太监都给人印象深刻。“小角色也要演成角色才行,如果演成混子,不可能成为精品。”
翻看《甄嬛传》的演职员表,除了郑晓龙任总导演外,由谢泽(代表作品《山楂树之恋》)担任摄影指导;李天雷(代表作品《让子弹飞》)担任灯光指导;美术指导是新版《红楼梦》美术指导陈浩中;化妆指导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首席化妆造型师陈敏正;服装则请来了曾担任《三国》《苍穹之昴》服装指导的陈同勋。
强大的幕后阵容带来了台前的精致细节:为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空间感,郑晓龙在开拍前多次在故宫考证,荧屏上的“横店故宫”一眼望去视野开阔,是因为剧组在后期制作时抹去了周围的山林;剧中“横店故宫”更多了几分雍容典雅的气质,是因为剧组在后期将破败的景致一一修复,如围墙就一帧帧刷成了红色。甚至该剧的服装图案,都是根据剧本中后宫各嫔妃的性格专门设计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对《甄嬛传》体现出的文化意蕴赞赏有加:“时代、场景、服饰等等自不待言,其中做鞋底的菜玉、做旗袍的蜀锦、做大氅的墨狐皮等细节,足以看出主创的文化和知识储备。”
低处扎根 高处俯瞰
“郑晓龙是一个既能从高处俯瞰,又可以扎根低处的高人。他对于社会是有情怀的。”
在中国电视剧行业,能够有资格在片头打上某某作品的导演总共可能不到十位,而能够凭借策划电视剧为观众所熟知的更少,郑晓龙是其中之一。
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2012年是郑晓龙从业电视剧行业的第30个年头。三十年里,郑晓龙经历了中国电视剧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到强的历程。
在郑晓龙的搭档与朋友李晓明(电视剧《凯旋在子夜》《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的编剧、策划)看来,“郑晓龙是一个既能从高处俯瞰,又可以扎根低处的高人。他对于社会是有情怀的。”
郑晓龙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在电影导演界,这个年龄段的导演多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电视剧领域虽然没有这样的界定,但是在作品类型划分上,中国电视剧产业相比电影无疑走在了前面——电视剧已经非常清楚地进行了类型化,郑晓龙正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郑晓龙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主任期间,曾策划组织了多部在国内引起轰动的电视剧: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以及《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罪证》等。
《渴望》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开创了室内剧的概念,更是肇始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视剧繁荣。
在郑晓龙看来,电视剧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渴望》塑造了“好到感人”的刘慧芳形象,体现了人性的光辉面;《编辑部的故事》鞭挞了社会时弊;《北京人在纽约》刻画了北京人或者说是中国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坚持了辩证法,剧中纽约(资本主义)既不是遍地漆黑,也不是遍地黄金;《甄嬛传》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价值观就是对封建王朝的批判和反思。
对于现实主义的关照和对社会价值观的把握,是郑晓龙的“专长”;对电视剧生产的推动和革新,是郑晓龙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向银行贷款、卖衍生品版权、植入广告”等市场化做法,郑晓龙都领先行业十几年;从《渴望》开始的同期录音和现场切换,到《甄嬛传》后期制作中的大量特效应用,在郑晓龙看来,跟上技术潮流、与时俱进正是电视剧行业的魅力所在。
有一个细节,1984年,当时的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还叫北京电视制片厂,大多数人也不知道电视剧是什么。郑晓龙和李晓明去参加全国中长小说颁奖大会,俩人带着自制名片,带着好烟,揣着照相机就去了。他们住在破招待所,饱受冷落,人们一看名片是北视,都不明白北视是什么。当时二人就说总有一天要让电视剧登堂入室,于是有了这几十年的坚持。
二十余年里,郑晓龙要抓生产,“看着剧本,想着预算,确定导演、制片、演员的人选。”同时还要管行政,“中心工资发放,职工住房问题,设备要更新,解决家庭矛盾”如此种种。
今天,人们能够历数从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走出来的知名导演、编剧与资深制片人,除了郑晓龙与李晓明,还有林汝为、鲁晓威、王保华、冯小刚、赵宝刚、陈燕民、李小龙、安战军、沈涛、刘沙、刘建华、刘二东等。
作为中心领导,郑晓龙留在了艺术中心,在其惟一一部电影作品《刮痧》获得当年票房第二后,最终还是“收心”到电视剧上,他调侃说,“我当时也没意识到电视剧会变这么强,我是大学毕业就分配在电视剧艺术中心,成了电视人。分在电影厂没准就成了电影人,我要是分在房地产企业,说不定是房地产大亨了。”
考虑到个人创作和给新人成长机会,2010年9月,《甄嬛传》开拍前夕,郑晓龙正式辞去了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任的行政职务,开始了专职导演创作。请辞时,北视中心成立不过28年,郑晓龙做主抓生产的领导就有26年。
现在,郑晓龙给自己定的标准是一年一部电视剧,“至少一部,至多一部,否则就没办法保证良好的后期制作和新剧本的筹备。”
《甄嬛传》之后,郑晓龙投入到了《新编辑部的故事》拍摄中,该剧计划拍摄30集,计划拍摄周期三个月。同时,《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也进入了剧本筹备阶段。在郑晓龙看来,续集要在原有基础上去原创,重新讲故事、讲新故事,不是嚼旧馍,而是品牌化。
郑晓龙 编剧,导演,曾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生于1952年,上世纪80年代至今,策划制作了多部引发轰动效应的电视剧,如《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一年又一年》《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等,并担任电影《大撒把》编剧、《刮痧》导演,多次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等奖项。《后宫·甄嬛传》为其最新作品,目前正在拍摄《新编辑部故事》。
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附近的一个摄影棚见到郑晓龙,他正在抢进度拍摄《新编辑部的故事》,前些天,他刚刚为《后宫·甄嬛传》(以下简称《甄传》)的宣传奔波归来。
3月26日,76集古装剧《甄嬛传》在安徽卫视和东方卫视上星播出。该剧由郑晓龙导演,网络小说原作者流潋紫与电影《刮痧》编剧王小平共同担纲剧本创作,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演员参演。
上星首日,《甄嬛传》就迈进全国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收视前三,根据CSM媒介研究31城市数据,该剧首播即取得市场份额2.29%的成绩。据统计,该剧仅用3天时间就在网络独播平台乐视网上突破单日流量千万关。在取得上星播出的佳绩之前,该剧已在全国12个省市地方台率先播出,且每家地方台都播出了至少四遍。在北京影视频道播出时,更是以13.99%的收视率打破了北京台自创立以来的收视纪录。
《甄嬛传》:宫廷剧鲜见的批判性
“回头去看,由美国人执导的《末代皇帝》是持着怎样一种反思。影片中溥仪作为皇帝,仍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他是不自由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批判力度?”
电视剧《甄嬛传》开篇,就提供给了观众不同的视角:镜头由远及近,从乾清宫内望向外面层峦叠嶂的紫禁城。
镜头从太监在乾清宫大殿外甩了三鞭子,严肃静默地“朝会”开始;大臣们没有涌入大殿分列两侧,而是按品阶分列在乾清宫门外,依次奏事……这样拍摄,正是遵照了古代礼仪“鸣梢三声”和“御门听政”的历史真实。
《甄嬛传》是一部和目前多数古装清宫戏不同的历史剧。
对于电视观众而言,这是郑晓龙的第一部古装剧。
但对郑晓龙而言,《甄嬛传》同《渴望》《北京人在纽约》《金婚》一样,只是做好了“形象”,至于归类则留待观众和文艺评论家去做。
严格意义上讲,《甄嬛传》并不是历史剧,该剧剧本改编自网络小说,原著的时代背景是架空(虚构)的——大周王朝。
在开始剧本创作之前,郑晓龙就要求故事“落地”,故事要放在封建社会典型的社会背景当中。将雍正设定为男主角,是因为雍正算得上是清王朝中比较励精图治的皇帝之一,他的后宫规模比较小,子嗣也不多。如此方能凸显封建社会的后宫制度让人变成‘鬼’的“厉害”之处,“让甄嬛由一个善良聪颖的女孩,变成了工于心计,狠辣的后宫嫔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在评价该剧时表示,《甄嬛传》虽然不是严格的历史剧,但是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做出了探索,具有非常强的批判性,而且极具启蒙主义色彩。
“批判现实主义”是郑晓龙在创作之初就为该剧定下的调性。
1998年,内地电视剧市场,以宫廷剧《还珠格格》为代表的戏说剧兴起,虽然之后也涌现了诸如《康熙王朝》等优秀的历史正剧,但长久以来,对后宫生活的展现,或多或少的偏离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后宫中锦衣玉食,后花园阳光明媚,古代封建帝王至情至性甚至成为痴情种子……这些在郑晓龙看来充斥着“崇帝王”思想的历史剧,“偏离了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回头去看,由美国人指导的《末代皇帝》是持着怎样一种反思。影片中溥仪作为皇帝,仍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他是不自由的。这是一种怎样的批判力度?”郑晓龙不无感慨地说,“美国人尚且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做呢?对封建王朝的批判态度应该是全人类的正确价值观。”
古代皇帝为了维持封建世袭制度,要开枝散叶,雨露均沾。不仅如此,历来后宫嫔妃娘家的力量也成为前庭诡异风云变幻的“蝴蝶翅膀”。《甄嬛传》里,皇帝对华妃不可谓不宠爱,但依然阻止她怀孕,就是为了抑制庙堂上华妃兄长年羹尧的势力。皇帝对甄嬛许以真心,但又在甄嬛父亲甄远道身上玩弄文字狱。
事实上,封建历史制度注定了甄嬛从入宫开始就是个悲剧人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在分析该剧时表示,“真实存在的帝王托起了这部戏的历史格局,该剧以甄嬛为叙事主线和核心。甄嬛虽是虚构人物,但她其实是中国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她们的可悲在于人人被害又人人害人,这是落后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真实”和完美
“时代、场景、服饰等等自不待言,其中做鞋底的菜玉、做旗袍的蜀锦、做大氅的墨狐皮等细节,足以看出主创的文化和知识储备。”
从2010年9月18日在北京戒台寺开机,至2011年1月30日拍摄完毕。《甄嬛传》139天的拍摄过程,也是一个还原历史画面的过程。
剧中有一段安陵容嗓子被毒哑后,以“冰舞”重新赢得皇帝欢心的戏,虽然只有不到一页半纸的戏份,但郑晓龙希望通过《甄嬛传》全景式还原这个古代宫廷游戏。
此前,皇家冬季四大游戏之一的“满汉八旗冰嬉舞”还从未在古装剧中展现过,为此,剧组相关部门提前20天就在做各种准备,参照故宫里的《满汉八旗冰嬉图》,将这一场景再现给观众——当天有八旗子弟的冰上队列表演、献花童子的冰上舞蹈、安陵容的冰上独舞;从八旗子弟的服装到冰鞋都务求还原真实。
采访中,学中文出身的郑晓龙对记者说,“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因为福楼拜对文字“细致”,据说,他写《包法利夫人》足足用了四年零四个月,而且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
《甄嬛传》四个多月的拍摄周期,转场多地,同样出于对完美的追求。
在郑晓龙看来,“完美是影视剧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光主演演得好,配角也要好;不光剧本好,制作也要好——服装、化妆、道具、镜头、灯光、剪接都要是精品,“细节决定成败”。
有人评价剧中雍正不英俊,但郑晓龙直言“我选的是角色,不是选美”。《甄嬛传》里,每个嫔妃都各具各“美”,这种美是从性格出发的美。除了主演,配角从甄嬛贴身侍女到皇帝身边的太监都给人印象深刻。“小角色也要演成角色才行,如果演成混子,不可能成为精品。”
翻看《甄嬛传》的演职员表,除了郑晓龙任总导演外,由谢泽(代表作品《山楂树之恋》)担任摄影指导;李天雷(代表作品《让子弹飞》)担任灯光指导;美术指导是新版《红楼梦》美术指导陈浩中;化妆指导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首席化妆造型师陈敏正;服装则请来了曾担任《三国》《苍穹之昴》服装指导的陈同勋。
强大的幕后阵容带来了台前的精致细节:为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空间感,郑晓龙在开拍前多次在故宫考证,荧屏上的“横店故宫”一眼望去视野开阔,是因为剧组在后期制作时抹去了周围的山林;剧中“横店故宫”更多了几分雍容典雅的气质,是因为剧组在后期将破败的景致一一修复,如围墙就一帧帧刷成了红色。甚至该剧的服装图案,都是根据剧本中后宫各嫔妃的性格专门设计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对《甄嬛传》体现出的文化意蕴赞赏有加:“时代、场景、服饰等等自不待言,其中做鞋底的菜玉、做旗袍的蜀锦、做大氅的墨狐皮等细节,足以看出主创的文化和知识储备。”
低处扎根 高处俯瞰
“郑晓龙是一个既能从高处俯瞰,又可以扎根低处的高人。他对于社会是有情怀的。”
在中国电视剧行业,能够有资格在片头打上某某作品的导演总共可能不到十位,而能够凭借策划电视剧为观众所熟知的更少,郑晓龙是其中之一。
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2012年是郑晓龙从业电视剧行业的第30个年头。三十年里,郑晓龙经历了中国电视剧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从弱到强的历程。
在郑晓龙的搭档与朋友李晓明(电视剧《凯旋在子夜》《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的编剧、策划)看来,“郑晓龙是一个既能从高处俯瞰,又可以扎根低处的高人。他对于社会是有情怀的。”
郑晓龙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在电影导演界,这个年龄段的导演多被称为第五代导演。电视剧领域虽然没有这样的界定,但是在作品类型划分上,中国电视剧产业相比电影无疑走在了前面——电视剧已经非常清楚地进行了类型化,郑晓龙正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郑晓龙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主任期间,曾策划组织了多部在国内引起轰动的电视剧: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第一部长篇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编年史风格的电视剧《一年又一年》以及《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罪证》等。
《渴望》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开创了室内剧的概念,更是肇始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视剧繁荣。
在郑晓龙看来,电视剧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渴望》塑造了“好到感人”的刘慧芳形象,体现了人性的光辉面;《编辑部的故事》鞭挞了社会时弊;《北京人在纽约》刻画了北京人或者说是中国人在纽约奋斗与挣扎的生存故事,坚持了辩证法,剧中纽约(资本主义)既不是遍地漆黑,也不是遍地黄金;《甄嬛传》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价值观就是对封建王朝的批判和反思。
对于现实主义的关照和对社会价值观的把握,是郑晓龙的“专长”;对电视剧生产的推动和革新,是郑晓龙这些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向银行贷款、卖衍生品版权、植入广告”等市场化做法,郑晓龙都领先行业十几年;从《渴望》开始的同期录音和现场切换,到《甄嬛传》后期制作中的大量特效应用,在郑晓龙看来,跟上技术潮流、与时俱进正是电视剧行业的魅力所在。
有一个细节,1984年,当时的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还叫北京电视制片厂,大多数人也不知道电视剧是什么。郑晓龙和李晓明去参加全国中长小说颁奖大会,俩人带着自制名片,带着好烟,揣着照相机就去了。他们住在破招待所,饱受冷落,人们一看名片是北视,都不明白北视是什么。当时二人就说总有一天要让电视剧登堂入室,于是有了这几十年的坚持。
二十余年里,郑晓龙要抓生产,“看着剧本,想着预算,确定导演、制片、演员的人选。”同时还要管行政,“中心工资发放,职工住房问题,设备要更新,解决家庭矛盾”如此种种。
今天,人们能够历数从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走出来的知名导演、编剧与资深制片人,除了郑晓龙与李晓明,还有林汝为、鲁晓威、王保华、冯小刚、赵宝刚、陈燕民、李小龙、安战军、沈涛、刘沙、刘建华、刘二东等。
作为中心领导,郑晓龙留在了艺术中心,在其惟一一部电影作品《刮痧》获得当年票房第二后,最终还是“收心”到电视剧上,他调侃说,“我当时也没意识到电视剧会变这么强,我是大学毕业就分配在电视剧艺术中心,成了电视人。分在电影厂没准就成了电影人,我要是分在房地产企业,说不定是房地产大亨了。”
考虑到个人创作和给新人成长机会,2010年9月,《甄嬛传》开拍前夕,郑晓龙正式辞去了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任的行政职务,开始了专职导演创作。请辞时,北视中心成立不过28年,郑晓龙做主抓生产的领导就有26年。
现在,郑晓龙给自己定的标准是一年一部电视剧,“至少一部,至多一部,否则就没办法保证良好的后期制作和新剧本的筹备。”
《甄嬛传》之后,郑晓龙投入到了《新编辑部的故事》拍摄中,该剧计划拍摄30集,计划拍摄周期三个月。同时,《北京人在纽约》的续集也进入了剧本筹备阶段。在郑晓龙看来,续集要在原有基础上去原创,重新讲故事、讲新故事,不是嚼旧馍,而是品牌化。
郑晓龙 编剧,导演,曾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生于1952年,上世纪80年代至今,策划制作了多部引发轰动效应的电视剧,如《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一年又一年》《无悔追踪》《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等,并担任电影《大撒把》编剧、《刮痧》导演,多次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等奖项。《后宫·甄嬛传》为其最新作品,目前正在拍摄《新编辑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