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视域下沂蒙影像的艺术呈现

来源 :电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s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情是革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中重要的创作手法.叙事场域营造、 主体形象建构、 核心价值生成是共情叙事的三个重要环节.沂蒙红色题材影视作品着眼于共情叙事,以沂蒙红嫂、 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等历史人物为蓝本,以渊子崖保卫战、 大青山突围、 孟良崮战役等历史事件为背景,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集中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子弟兵与老区人民“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艺术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他文献
伴随着手机等移动传播媒介的发展,竖屏微电影风起云涌,成为抖音、 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中一种重要的内容形态.竖屏微电影的发展传承了中国竖轴绘画和中国戏剧折子戏等传统文艺的文化基因,给予了传统文艺一种当代化的重释,并在当代商业资本的裹挟下为民众打开了新的商业想象空间.此外,画面由横变竖更意味着竖屏微电影颠覆了传统横屏的视觉接受模式,在景深、 构图与运动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审美特征.
20世纪60—80年代,在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电影制作者们不再受传统束缚,开始明确地以女性主义话语权制作实验电影.在此之前,她们的作品大多鲜为人知,与主流电影相比,艺术电影对性别的认同及其呈现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本文首先对西方女性实验电影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了阐述性回顾,之后通过分析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并对与女性主义相关的政治和理论框架、精神分析以及与实验形式有关的电影理论进行讨论,探究以女性为本的实验电影发展特征.
近年来,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新的国家意识形态走入大众内心的需求越发迫切.如何在国家意识与个体想象之间进行影像创作的合理平衡,促进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是新主流电影的时代使命.凭借愈加成熟的工业化生产,搭载电影叙事天然的伦理塑形优势,主旋律电影在时代更迭中完成了新主流电影范式的全面升级.文章以文本分析为基础,探讨新主流电影如何将创作主体的叙述智力、电影叙事的伦理塑形及国家意识形态询唤三者充分结合.
2020年国庆档,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热映令主旋律电影再度走进观众视野.《我和我的家乡》延续了《我和我的祖国》叙事手法,通过离散态时空场景构建特定时空场景,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中国乡村建设.相比同类影视作品,《我和我的家乡》突破传统叙事框架和诠释手法,以个体命运轨迹展现群体生存境遇.通过对特定时空场景的还原与重组,影片在不同年龄段受众之间构建起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进而柔性传递国家意志和价值情怀.
投资大师乔治·索罗斯提出的反身性观念与解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在当代电影中表现为文本的自我解构与自我破坏现象,“戏中戏”“戏外戏”“伪纪录片”等形式对传统现实主义叙事规则发起挑战,有意模糊了现实与虚拟,让情节剧和正剧实现了相互交织,促使观众对文本真实性产生怀疑,充分实践了反身性策略.此种策略的背后,既使“间离”的审美效果得以形成,又使多元化深层次的解读成为可能;同时,还完成了创作者和接收者之间积极坦诚的交流.
由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电影胶片大部分缺失,给电影考古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电影本事”对于电影来说,是一个最为切合的参照性文本.本文认为,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本事”是一个介于电影剧本和电影小说之间的独特存在,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对于现今来说,其中最主要的价值就是对于电影的还原.并且,在“电影本事”和电影的互动过程中,“电影本事”自身的现代性特征也得以显现.
涉警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刮起一阵旋风,作为类型电影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自2010年以来,国产涉警题材公开上映电影共计43部,电影评分平均为7.55分,在票房方面,涉警片电影平均票房为1.1692亿元.但涉警片火爆的背后仍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诸如影片中仍然存在“菲勒斯话语中心”突出、 角色性别刻板印象、 女性丧失话语权利等问题.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人在积蓄短片传统和借势互联网的过程中,推出微电影概念并使微电影发展呈现从迭变到大融合的态势.其中,“迭变”包括制作能力不断提升、叙事手段不断创新、 网络传播不断强化;“大融合”是指在形式、 产业、 媒介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融合发展”的趋势,很好地适应了国家有关政策和大众观影生态的变化.微电影作为短小精悍的电影类型,回顾其二十年来的发展变迁,或能为互联网时代微文艺的发展提供某些参考.
新主流电影作为超越“三分法”的电影新形式,已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新主流电影将主流文化价值观、 审美观与市场化运作、 工业生产模式有机融合,实现了在政治性、 艺术性与商业性上的高度统一.此外,其不仅以视觉奇观吸引观众眼球、以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的影像画面迎合观众喜好,同时还遵循市场化原则,通过单元式叙事模式探索了具有中国电影特色的工业化制作模式.
基于数字技术与神怪文化两个维度,从符号学视角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魔幻类型片的影像符号建构,通过分析中国魔幻电影的类型特点,探究电影数字技术与东方神怪文化的融通表现机制,从文化原型的底层观念植入,到叙事母题的技术演绎,再到视觉符像的技术再现,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东方神怪文化在当代影像中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整体式分析,初步探索具有东方美学风格的中国魔幻电影符号建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