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法治·关注差异·彰显人文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zcy_yt190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从2017年秋季起在全国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覆盖。正如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所强调的,此次国家组织专门力量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不是对原来教材编写出版方式的简单调整。如何理解和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框架及教材特点,对于我们一线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显得尤其重要。在此,笔者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为例,结合参加市里培训的一些体会,以及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谈点个人的思考。
  一、融合法治,适应时代要求
  从原来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名称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意味着法治教育的加强、德育课程内容的丰富。但对于一线的品德教师难免有困惑。首先,法治教育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而且以往的法治教育总是摆脱不了这样的一个惯性思想:法律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法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显然,我们的惯性思想与小学生学情是形成冲突的。对于这个困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执行主编高德胜作出了解释:义务教育阶段所进行的法治教育,是为了提高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法律素养,而不是为了培养法律专业的专门人才。既然法治教育是为了提高青少年作为公民的法律素养,那么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就是第一位,法律知识的学习则是第二位。从国家的角度看,现阶段对法治教育的强调,与前一阶段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國情教育的强调是一个逻辑贯穿下来的,不是用一个教育去否定、替代另一个教育,而是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从学生成长需求的角度看,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等都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无论少了哪一方面的教育都会出现问题。
  纵观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哪里?可以说,规则教育是一年级上册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本册四个单元分别从自我—校园—家庭—自然的逻辑推进,从自我管理到投入社会生活,内容涉及校园规则、课堂规则、交通规则以及游戏规则等,从规则的约束引出法之严肃,从而促进小学生法律意识的启蒙。从法治教育的角度看,规则意识可以说是“前法治教育”,之所以称之为“前法治教育”,既在于规则教育发生在儿童能够理解法律范畴之前,本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治教育,又在于规则教育有法治教育意义,能够为后续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法治教育奠定基础。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
  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发展。过去北师大版教材内容较多侧重共同性,对学生甚至地区的差异研究不够。而统编教材却在细微之处彰显关注差异的教育思想。如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之“爱新书,爱书包”中的第二幅情境绘本图,呈现看新书的情景:一名女生在新书封面上写名字,一名男生由于不认识书名而对着新书挠头发问,呈现了入学新生不同的学习起点。本环节旨在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照到不同层面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减少或者避免他们产生焦虑情绪。第二课《拉拉手,交朋友》中的副版绘本故事《交朋友》,前部分故事指向一些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不敢主动与人交往等问题,旨在引导教师要关注到班级里个别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侧重指导这些学生学会与新同学交往,形成对新环境的认同感与喜悦感,从而获得积极愉快的心理情绪。第五课《我们的校园》之“我最喜欢的地方”中的小主持人的提问:“你喜欢哪些地方呢?”此问在教材中占的篇幅很小,但在教学中占的比重很大。只有对这一开放性话题展开充分交流,学生关于校园生活的个体的、独特的体验才能得到表达,课堂生活才能真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互交融。除此之外,还有第四课《上学路上》之“不同的上学路”,体现不同区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的不同上学方式。第十五课《快乐过新年》之“多样的传统新年”,呈现不同民族过传统新年的不同的方式、习俗等等。
  三、倡导“温度”,彰显人文情怀
  有研究者指出:“道德”与“法治”的组合,不是增加法律的“冰冷”,法治教育不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教育,更不是“吓唬”的教育和“听话”的教育,而是培养法治意识和理性思维的教育,期望让学生感受法治社会生活,在尊法“崇善”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生活的美好。
  如第四课《上学路上》之“路上的温暖”的设计,最能体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人文性特质。从温暖的角度谈安全,让学生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家人、教师、交警……多少人为了保障我们上学路上的安全而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付出”。教师教学时,要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重视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珍惜生命,感恩保护我们生命安全的每一个人。可以说,在教材的各部分内容中,都不忘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温暖。除了第四课外,还比如第十课《吃饭有讲究》中感受亲情的温暖。第十四课《健康过冬天》之“冬天有温暖”中有家人和社会各方人士的关爱。
  另外,统编教材特别关注物背后的人及人心。如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之“爱新书,爱书包”中关于“展示书包”的情景,通过 “我的书包是奶奶亲手做的……”这一对话,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书包的故事,体会家长在为自己准备书包时对自己的期盼。通过书包这一物,挖掘出背后蕴含的人心。还比如第十六课《新年的礼物》中,感悟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等。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育人的独特价值和伟大使命。正确理解、把握统编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是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面对统编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挖掘其闪光的教育思想,让统编教材带领学生和教师走向更为深邃宽广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大仑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 教学写端午节的儿歌——文秀的《端午》,让学生初步接触《离骚》,感受其特点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用习得的学习方法自学跟端午节有关的诗句,了解古代过端午节的习俗。  3. 推荐跟端午节有关的古诗及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端午节,背诵积累相关古典诗句。  【教学重难点】  教学端午节儿歌——文秀的《端午》,带领学生初步接触《离骚》,感受其特点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
期刊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以写推理小说著称,但是《解忧杂货店》却是一部非典型性的代表作之一。没有谋杀、没有推理、没有悬疑,全书分为五个章节,讲述了五个平常人的故事:有因男友身患绝症,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最终成为一名超市营业员的击剑运动员静子;有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多年籍籍无名,却在孤儿院一场大火中罹难的鱼店艺术家松冈克朗;有未婚妈妈坠海死亡,幸免于难的女儿在获知自己身世后,一度消沉甚至自杀,最终在孤儿院朋
期刊
【编者按】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大量增加古诗文。如何因应这样的变化,不断探究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益?本专辑刊发三篇这方面的文章,以供读者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语用”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甚至成为
期刊
【教学片段1】凸显本质,寻求道理  师:罗老师带来第一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会是什么图形呢?猜对的这就是你的礼物。  学生猜,教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  师:第二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3立方分米,它会是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生:我想把3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连在一起,我猜长方体。  课件出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如图1)。  师:猜对了吗?我说它是3立方分米,你们同意吗?怎么看出来的?  生:
期刊
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父亲是念师范的,那个时代的师范生,基本素质很好。我曾看过他拉手风琴的照片,那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轻人。  “文革”期间,父亲在一所乡村小学当校长。一个星期天,他带我到他的学校去,看到校园里贴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我惊恐万分,他却不动声色。他那如山的静默沉稳,让我也不知不觉镇定下来。晚上,校园里就剩下我们父子俩,这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虽然他不再操琴,但开心时仍会情不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力求把学生终身体育、终身艺术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方法与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基于此,我校构建创新性的艺术教育育人模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刊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自觉教育”是以发展人、提升人为终极目标的研究,形成和发展学校“自觉文化”,对提升办学品位、夯实学生基础、完善新课程体系、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基于厦门市文安小学发展历程和现有生源特点,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模式,建构“自觉教育”的校园文化,以期全面提升学
期刊
【编者按】之前,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教师们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课堂中自身角色转换问题上,反思教师角色更应是一个引导者。近一段时间,教师们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思考诸如: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作用体现,与课题契合的问题如何提出,学生间的互帮互助如何实现等。本期话题围绕“课堂转型背景下的学生角色定位”展开探讨。  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四维核心素养”,数学教育正经历着巨大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文本,准确捕捉语言训练点,有效引领学生实现言语生成,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积淀、促进言语运用能力的发展。  一、研读教材,丰富积淀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就是教
期刊
【编者按】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教师深入钻研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和把握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框架和教材特点,以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期专辑围绕“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研读与教学思考”来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成为小学品德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更成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所在。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