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死亡永远在到来中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emoshou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问题
  
  国内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也有人争论说这是一个早就已经提出并解决了的问题):文学已死,抑或没有死?这个问题如此紧迫,让希利斯·米勒的中文版译者决定将米勒的新书《论文学》“On Litem-ture”的书名及时地改成了《文学死了吗》。美国解构主义大师能够替我们回答这个中国式问题吗?
  好在这本书类似于哈罗德·布鲁姆写的那本《西方正典》,是出版商替广大读者着想、向文学研究大家提出写作要求的书:简明扼要,直接面对问题。所以这不是那种令人退避三舍的书——那种书即使在回答“文学死了吗”这样直接的问题时,也首先会以令人敬畏的耐心辨析如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文学”?二,什么是“死”?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先要问,什么是“什么”?甚至,什么是“是”
  为普通读者考虑,希利斯·米勒没有这样做,但这个工作在此刻看来似乎是不可或缺的。既然不断有人在热忱而殷勤地宣告“文学之死”,而在某些时刻,我们的确会产生文学“不在场”的感觉,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先问一下文学是什么?文学除了在抒情的意义上、在私人的意义上是个“梦”之外,它在更现实的层面上首先还是一个具有自身传统的建制。它由生产系统和评价系统构成,前者由教育、写作、发表、出版组成,后者由研究机构、专业杂志和大众媒体组成。“梦”可以死去,“建制”却很难死去。就是说,那些急迫的报信人谈的有可能是“梦”之死。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报信人一问再问,甚至我们还要反躬自问:什么是文学之死?什么是死?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太多的人从自己放弃阅读那一天起,便宣布那一天就是他所面对的读物死去的日子。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的,在他的那个小宇宙里,局部的死亡——其实是溃疡——已经开始。虽然“文学之死”有数不清的意义,如果审视那些葬礼报信者的说法,我们会发现关于文学之死的众多意义围绕着阅读的终结,而阅读的终结的主要原因据说在于,报信者所认定的写作质量的普遍降低。
  我不仅假定“文学之死”的宣告只是一种地区性症候,并且,我还要假定那只是他们报信人自己的病。正如一个思想者所说的那样,几乎每个以启示式语调谈论“**之死”的人,都远没有轻易地打发掉死者;那些讣告——那不过是他们与自己身上的幽灵搏斗时的呓语而已。
  写到这里,我发现斯皮瓦克斩钉截铁的解构风格的论断,如果用在报信人身上是有其合理性的:“所有的结论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所谓“文学之死”,只是无力去思索混乱现状时发出的愤懑而含混的诅咒。
  
  二、米勒的“文学之死”
  
  米勒在本书中提到了“文学之死”这个问题,但无论他在原著中写下的“lit-erature”还是在译本中出现的“文学”,其实和我们所说的“文学”是不一样的。他指出:“现代文学观,是被研究性大学以及为大学做预备的低等学校教育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所谓的“文学观”并非是一个先验的“主体”,而是被建构出来的,或者说它只不过是一种话语的产物。文学的“死”,必然与“研究性大学”的研究方式有关,或者和“低等学校”与“研究性大学”建构方式的脱节有关——相比较而言,在中国则是文学的生产与评价机制的脱节。
  关于文学之死,米勒的态度是暧昧的。当然他会经常提到文学之死,诸如正是研究性大学的“文化研究”的兴起在造成文学的死亡、文学理论的繁荣标志着文学的死亡、修辞阅读和文化研究无疑促成了文学的死亡等。
  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米勒的说法,我们会发现他一直都没有认定这一死亡或这一事实的完成。关于文学之死,他只是在假定意义上去谈。第一章第一节的题目是《再见吧,文学?》这表明,他更愿意去质问这一说法,他的兴趣是去探寻造成文学死亡的原因。某个研究米勒的国内专家没有把握住米勒这句话:“很多人觉得文学的处境可能已岌岌可危……理论不仅记录了文学即将死亡(文学当然不会死亡),同时又促成了这一‘不死之死”’。该专家的理解是,米勒认为文学“死而不亡”。米勒在该书中有强调文学的这一幽灵特性吗?米勒曾动情地写道:“对深嵌在你的文化中的某物,只有当其隐退到历史深处时,你才能清楚地看到它”。也就是说他强调的其实是在这生死关头去重新定位文学。有一种认识论认为,当某物消失时,我们才能精确地衡量它的价值。对作家来讲,一个词的意义往往在它被删去的那一刻才明亮起来。失去一个珍爱之物甚或是爱人的那一刻,往事会照亮该物该人,并且往事会自动排序,固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结构。
  国内学术界讨论该问题方式往往是这样的:以前,文学非常吸引人;现在,出现了更有趣的娱乐方式(网络游戏、电视等),这些造成了对文学的冲击。在冲击面前,文学被边缘化了,或者干脆来个响词:“死了”。解救办法是什么?就是在人们的关注点中寻找最后的机会。他们提出的“机会”在我看来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极端世俗性的:既然人们都在关注金融,那我们为什么不去写一篇金融小说?另一端: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最缺乏的其实是精神方面的救赎,那么文学就应该担当这一使命。后一种指导方式尤其令我扼腕:文学已自顾不暇,还想通过拯救别人来拯救自己?这两种说法陈陈相因,已经被说了很久。从它们被重复的时间跨度来看就可知它们是无效的。不过,它的功效在别处:我们可以在将来辨认出这些说法的重复者身上没有一滴学术血液。
  米勒固然没有明确提出“文学之死”的看法,但我猜想他的看法其实是:文学的死亡永远在到来中。它的复活(或说苏醒过程)正如雪莱在《诗辨》中说的“创造的心灵仿佛一块暗淡下去的煤炭,某种不可见的力量,如同一阵阵风吹醒了它,让它发出短暂的光芒”。
  
  三、文学如何可能
  
  布赖恩·狄龙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撰文评价米勒该书时说:“该书的任务并非是面临现代科技大举入侵时夺回文学的老一套尝试,而是在雄心勃勃地努力去回应那些虚拟现实时确立我们的基石”。
  文学在新媒体统治的新世界的可能性在哪里?它不可能又玩出什么新招数去迎战虚拟现实、电视或网络游戏——米勒甚至愿意承认这些游戏方式的正当性——它只是印刷时代的诞生物,“一本书就是放在口袋里的可便携的梦幻编织机”。
  这种梦幻编织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纺织的产品越来越精密,直到马拉美、乔伊斯、史蒂文思——请允许我谨慎地添上李贺的名字以便对照——作品的出现,这些作品吁请读者回到文学的表面,它们的神奇语言“强迫读者注意语言的表面,而不是透过它,到达一个虚拟的现实”。面对这些作品,人们才意识到文学把语言正常的指称性转移或悬搁起来。文学当然对它自身遭遇到的不同理解都来者不拒,但那些对于目的性进行戏弄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的表面的吸引力更大,这才是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即使传统的定义中也有这一内容: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那些文化研究者,无数次企图打开所谓文学作品背后的秘密。发掘活动一旦开始,不发现秘密是不会罢休的。一般而言,发掘活动也总能发掘出它想找到的东西。文学具有的梦幻性质让人害怕,人们害怕它在灌输种族、性别、民族、阶级的危险信条或不公正的信条。弥尔顿《失乐园》中隐藏的歧视女性的倾向一旦表露无疑。它的魔力就丧失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文学就是被归纳中心思想这一活动害死的。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说过,文学作品是“反的、崭新的、少的、奇特的”。这是从文学呈现出来的效果而言。如果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角度看,文学的这种奇特效果必然绑定着某种固化的意义。这种固化的意义一直在给阅读者洗脑。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文学当然是有益的,但必须去除——至少是指出或挑明文学中的那些洗脑因素,文学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健康的服务。
  如何挽救文学?米勒当然不会扮演给未来,文学算命或指路的角色。他认为挽救文学的任务落在阅读者身上。米勒鼓吹要“天真地、孩子般地投身到阅读中去,没有怀疑、保留或者质询。读者和所读故事间的关系,就如同恋爱。两种情况下,都是要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对方”。
  阅读是某种“癫狂”,要搁置根深蒂固的“批评”或怀疑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方式当然令人生疑,因为表面上看来这不是一种“聪明的阅读”。但每个阅读者都必须选择:是进行“主动献出自己”的阅读,还是进行那种想着每本书都会洗脑的阅读?如果是后者,书就必须被质询、抵抗、去其神秘、去其魔力、重新将其纳入历史、尤其是虚假而错综的意识形态的历史。
  (《文学死了吗》,[美]希利斯·米勒著,秦立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23.00元)
  
  (本文编辑:朱 岳)
其他文献
一、改制的前提我厂生产的各型牵引电动机,负载试验均采用回馈法。回馈法的优点是耗电少,不要设置庞大的负载电阻。其方法是将被试的两台同型号电机在机械上和电气上相互连
一、知识结构声乐声三特征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二、知识要点(一)长度的测量长度是表示物体长短的物理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及换文国际单位是米.常用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角形》一章是初中几何的重点和关键,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通过期未复习,加深对这一章的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复习《三角形》(不含勾股定
7.处于推顶状态中(如图6所示)的两钩实现面接触的条件及最大接触线长度L在乙钩舌上作一与Y轴成■2=34°的 7. The condition of the two hooks in the erected state (as s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品格。学识、情趣,而且能窥视心灵深处复杂变化着的情感。作为教师,每一堂课都处在学生几十双明亮眼睛的审视之下,能
滚动轴承的损伤,表现为磨耗、烧损以及轴承材料的疲劳,滚动面的润滑状态也将对其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根据在正常脂润滑状况下材料疲劳的轴承寿命近况以及由于疲劳而发生损伤时
一类不等式的几种常见解法刘子辉(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类型的题目有多种答案,且不同的答案之间基本没有固定的联系,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给学生的解题带来了困难。其实,这种题目解法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是中考化学试题中常见的一类题,在试题中以选择、填空、计算等形式出现。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在弄清楚题目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运用溶
一、国外铸铁闸瓦研究的动向由于合成闸瓦在雨雪天摩擦系数大大下降,因此,目前国外不但没有全部用合成闸瓦代替铸铁闸瓦的趋向,相反,因为铸铁闸瓦价格便宜,可用在使用条件不
学生的认识偏差是指学生偏离了事实和事物发展规律,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利于社会主义“四有”人才成长的看法、主张等思想意识。它在学生的认识中客观存在,涉及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