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S教育是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我国理科教育的弊端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学理科教学内容偏重于系统化的分科知识;二是中学课程还是按照科学和技术的各学科分别设置课程;三是中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面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弊端应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教育体制要改革。先前有人认为教改问题是观念问题。现在看来,其实是制度问题。在目前的课程结构、评价体系下,尤其有高考这道坎横在那儿可供教育改革者们“发挥”的余地并不大。但我们还是等不及慢吞吞的高考制度改革和教材调整,非常务实地从娃娃抓起,从颠覆和重建教育观念入手,把学生视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核心。我们谈了这么多年改革,但谈到课程基本上还没有动。实际上,这才是最困难的事。而且已经是当务之急,因为你的教育观念、你的教学方法、你的所有教育思想都在这课表里体现出来。
如今,我国教育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是全民义务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是为少数的精英办的。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都是平等的。教育要解决的第二件事是处理差异。一个班的学生中会有的人接受能力很强,学得很快,也总会有人接受能力很差,学得很慢。人的差异是天生的。过去我们解决的方法就是两头就合,取中间最大多数人的进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课程只能适应最中庸的部分,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得到满足,实际上这就是追求一种同质教育。希望这些学生的层次水平都能一般齐。而我认为追求同质划一无论是在一个社会还是一个群体都是站不住脚的。人和人怎么会同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规定动作”的时间缩小到最小,就是说用很少的时间让大家都达到这个基本的水平,把剩下的时间留给谁、留给地方、留给学校、留给老师和学生。就是要用这些时间进行开放式教育,让他们用自主的选择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课程需要,发展自己的差异性,而不是有国家来规定。但是,课程改革是很难的,即使在美国,课程改革也是很艰难的。1988年美国搞课程改革,动员全国上下的专家、教师和家长参与意见,花5年时间才拿出方案,然后再花5年到十年时间,这套教材才可能在美国全国被接受。这已经是十几二十几年以后了……,我们今天在中国只能算是一种包装,不能触动某种核心的东西,什么时候大家能把我们看作是核心部分的,那可能就得好多了。
二是在高中开设“科学实践课”,初中生设“社会实践课”和小学生设“劳动实践课”,这样可以引起教学内容的变革,将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将得到更好的应用。也是单一的教学功能向多重教学功能转变。这门课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可以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这样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中都充满着创造与成功。
以往对中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批判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倾向说的多做得少;而教育这件事恰恰并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进入到现代社会,过去那种装饰性教育早已过时了。我们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这里的平等包括所有的学生,不管他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有希望上大学的还是没有希望上大学的;是精英还是平民。平等的另一个原则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显然是教与学的关系,但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以平等的观念为基础,“实践课”有三个基本原则:1、自主学习。目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都是学校规定的,而“实践课”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内容。比如,可以去研究“漂白粉的用途”,或“人口与社会发展”等问题。老师教课的时间大概只占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且也只是教一些方法,如怎样利用图书馆等。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多,这是前所未有的。2、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育主要是认知过程,而知识就等于分数,学生不需要体验。但“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比如有的学生对“水”感兴趣,他就可以到自来水公司,亲自考察水的处理等问题。自己去体驗,原来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还要经过多少道程序才可以达到水饮用的标准。3、个性养成。“实践课”给每个人一个机会,不管他在班里功课是不是好,也不管他性格是不是外向,或者是不是班干部。在实践课上都特别在意那些平时不太说话,总是爱躲在角落里的同学,因为他们平常总不被注意,也不被老师叫起发言,他们能答上来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
为了参加奥赛,全国上下各省市都要“突破”,不顾一切的上竞赛,难度不断攀升。比如一个中学生为了参加化学奥赛,可以在中学内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而放弃其他课程。这样的金牌就算拿了又怎样。美国的中学生在这种场合几乎没有金牌,但他们国家的科技水平——我们有目共睹。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在北京举行那次,波兰物理学会秘书长做的报告中说:“竞赛这种形式就像百米赛跑,而科研却像马拉松。”他特别强调说:“与竞赛名次相比,我们更着重的是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因为这是他的终身事业。”说到底竞赛是更难的高考而已,它需要的是人的迁移能力,即学习并记住既有书本知识的能力又有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我们为眼前的一时荣誉却会损害我们将来的长远利益。实践课实际面那么广,方式又是启发讨论式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硬灌,也不能放弃。这门课的知道思想有两条:综合性和活动性。教师要有很多精力费在组织活动上。说到综合性,这就逼着教师大量看书,只读专业书是不可以的,必须不停地看其他学科的最新发展的书。教师如不这样,就可能在讨论时会限制学生的思路。
另外,还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现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但上了初中以后,学习兴趣普遍下降,没兴趣学。当然只能靠督促着了。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自由是最体现价值的,给学生的时间安排过满是一种剥夺。我们的学生一旦给了这种自由,他们的积极性就十分高涨。我们现在所说的负担重,很大程度是学生缺乏兴趣。
孩子们在课本上学的公式可能一年、两年后会忘,但是像经历过实践得到的知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的,我看到有些“好学生”在学校里刚刚学完献爱心但却不愿意花一点时间给别人解答一道题,显得很自私。因为他学的只是课上的东西与实践无关,跟自己也没有关系。我为什么那么强调实践?因为人生价值观的建立也还是通过实践才能完成。
面对我国理科教育的弊端应采取以下两个措施:一、教育体制要改革。先前有人认为教改问题是观念问题。现在看来,其实是制度问题。在目前的课程结构、评价体系下,尤其有高考这道坎横在那儿可供教育改革者们“发挥”的余地并不大。但我们还是等不及慢吞吞的高考制度改革和教材调整,非常务实地从娃娃抓起,从颠覆和重建教育观念入手,把学生视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核心。我们谈了这么多年改革,但谈到课程基本上还没有动。实际上,这才是最困难的事。而且已经是当务之急,因为你的教育观念、你的教学方法、你的所有教育思想都在这课表里体现出来。
如今,我国教育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是全民义务教育,也就是说,教育不是为少数的精英办的。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都是平等的。教育要解决的第二件事是处理差异。一个班的学生中会有的人接受能力很强,学得很快,也总会有人接受能力很差,学得很慢。人的差异是天生的。过去我们解决的方法就是两头就合,取中间最大多数人的进度,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课程只能适应最中庸的部分,并不能使每个人都得到满足,实际上这就是追求一种同质教育。希望这些学生的层次水平都能一般齐。而我认为追求同质划一无论是在一个社会还是一个群体都是站不住脚的。人和人怎么会同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规定动作”的时间缩小到最小,就是说用很少的时间让大家都达到这个基本的水平,把剩下的时间留给谁、留给地方、留给学校、留给老师和学生。就是要用这些时间进行开放式教育,让他们用自主的选择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课程需要,发展自己的差异性,而不是有国家来规定。但是,课程改革是很难的,即使在美国,课程改革也是很艰难的。1988年美国搞课程改革,动员全国上下的专家、教师和家长参与意见,花5年时间才拿出方案,然后再花5年到十年时间,这套教材才可能在美国全国被接受。这已经是十几二十几年以后了……,我们今天在中国只能算是一种包装,不能触动某种核心的东西,什么时候大家能把我们看作是核心部分的,那可能就得好多了。
二是在高中开设“科学实践课”,初中生设“社会实践课”和小学生设“劳动实践课”,这样可以引起教学内容的变革,将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将得到更好的应用。也是单一的教学功能向多重教学功能转变。这门课的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可以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这样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中都充满着创造与成功。
以往对中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批判已经够多的了,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倾向说的多做得少;而教育这件事恰恰并不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进入到现代社会,过去那种装饰性教育早已过时了。我们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这里的平等包括所有的学生,不管他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有希望上大学的还是没有希望上大学的;是精英还是平民。平等的另一个原则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显然是教与学的关系,但他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以平等的观念为基础,“实践课”有三个基本原则:1、自主学习。目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都是学校规定的,而“实践课”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内容。比如,可以去研究“漂白粉的用途”,或“人口与社会发展”等问题。老师教课的时间大概只占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且也只是教一些方法,如怎样利用图书馆等。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多,这是前所未有的。2、直接体验。也就是增加实践活动过程。过去的教育主要是认知过程,而知识就等于分数,学生不需要体验。但“实践课”讲究的是体验。比如有的学生对“水”感兴趣,他就可以到自来水公司,亲自考察水的处理等问题。自己去体驗,原来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还要经过多少道程序才可以达到水饮用的标准。3、个性养成。“实践课”给每个人一个机会,不管他在班里功课是不是好,也不管他性格是不是外向,或者是不是班干部。在实践课上都特别在意那些平时不太说话,总是爱躲在角落里的同学,因为他们平常总不被注意,也不被老师叫起发言,他们能答上来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剥夺他们的权利。
为了参加奥赛,全国上下各省市都要“突破”,不顾一切的上竞赛,难度不断攀升。比如一个中学生为了参加化学奥赛,可以在中学内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而放弃其他课程。这样的金牌就算拿了又怎样。美国的中学生在这种场合几乎没有金牌,但他们国家的科技水平——我们有目共睹。国际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在北京举行那次,波兰物理学会秘书长做的报告中说:“竞赛这种形式就像百米赛跑,而科研却像马拉松。”他特别强调说:“与竞赛名次相比,我们更着重的是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因为这是他的终身事业。”说到底竞赛是更难的高考而已,它需要的是人的迁移能力,即学习并记住既有书本知识的能力又有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我们为眼前的一时荣誉却会损害我们将来的长远利益。实践课实际面那么广,方式又是启发讨论式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硬灌,也不能放弃。这门课的知道思想有两条:综合性和活动性。教师要有很多精力费在组织活动上。说到综合性,这就逼着教师大量看书,只读专业书是不可以的,必须不停地看其他学科的最新发展的书。教师如不这样,就可能在讨论时会限制学生的思路。
另外,还要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现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但上了初中以后,学习兴趣普遍下降,没兴趣学。当然只能靠督促着了。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自由是最体现价值的,给学生的时间安排过满是一种剥夺。我们的学生一旦给了这种自由,他们的积极性就十分高涨。我们现在所说的负担重,很大程度是学生缺乏兴趣。
孩子们在课本上学的公式可能一年、两年后会忘,但是像经历过实践得到的知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的,我看到有些“好学生”在学校里刚刚学完献爱心但却不愿意花一点时间给别人解答一道题,显得很自私。因为他学的只是课上的东西与实践无关,跟自己也没有关系。我为什么那么强调实践?因为人生价值观的建立也还是通过实践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