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声入耳,乐感于心

来源 :当代音乐(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g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唤起人潜在的经验和情感,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人的心灵得到熏陶。音乐教学过程作为音乐教育的奠基石,要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融入音乐;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融入多元文化,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综合层面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关键词]音乐感知力;培养策略;儿童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20-0043-02
  感知力是感觉认识的能力,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的能力。音乐感知力是人们在欣赏、演唱音乐作品时,对音乐所特有的感性认识。对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普通人来说,他或许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自己有过欣赏或演唱音乐作品的经历。每位孩子都是天才音乐家,他们能听懂每首乐曲,能自由地用身体语言表现音乐作品,能用童稚的心灵创作音乐。对于现代儿童来说,他们从出生到进入小学课堂,或多或少对音乐都有着一定的感知力。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长环境与经历,有很多客观、主观的因素导致每个儿童的音乐感知力有个体上的差异。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因素,有目的地培养、提高儿童的音乐感知力,使其获得更高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创设适合的音乐氛围,让儿童拥有感性体验
  感性体验能够激发或调动原有或生成的感知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感性体验教育的思想,让儿童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情境,并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启发儿童积极主动地体验音乐,并获取音乐知识,使儿童逐步形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感性体验需要教师创设符合教学主题的氛围,如:音乐情境、客观环境布置、语言铺设、肢体动作等。
  在一次课堂实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农场,请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再有节奏地表现,接着进行简单的声部练习,形成“动物交响曲”。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兴趣盎然,他们由最初的“模仿”变为“分声部节奏练习”,音乐技能融入到游戏中。接下来,教师话锋一转,“农场里还有一对天敌,你们猜猜他们是谁?”继而播放歌曲《小花猫与小老鼠》。学生们被老师的问题吊起了胃口,认真欣赏歌曲寻找答案。当然,答案显而易见,但是如何在学唱过程中表现出小花猫的神气和小老鼠的机灵呢?教师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音乐游戏:在一段有角色特点的音乐中,引导学生听辨不同情绪的乐段,并随乐段分别扮演小花猫和小老鼠。这个游戏设计让学生非常明确小花猫和小老鼠的特点以及乐段的概念,在随后演唱歌曲《小花猫和小老鼠》时,学生表情、情绪都很到位,教学效果非常好。
  从这一课例看出,儿童从初步的“行为体验”已逐步地转化为个人“内心体验”,对歌曲从浅层次的学唱转化为深层次的情绪感受、角色理解。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巧设情境、焕发认知,主动探究式体验教育是引导儿童抒真情、表真意、得真理的三部曲。
  二、伙伴式学习参与合作,融合个体感知力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体现的第三方面是“社会交往价值”,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意识。这表明音乐课一定要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发展。
  参与合作是儿童感知力探索的过程,音乐的情感特征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同时多元文化的融入可扩大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增强教学信息。
  针对音乐课上的参与合作,笔者对任教的三、四年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实发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喜欢上音乐课的孩子占绝大部分,(问题1“你喜欢上音乐课吗?”208人喜欢音乐课,占总人數的945%)但同样有大部分孩子更愿意自己多唱歌;而喜欢老师多说多唱的孩子大多是不喜欢音乐课或者性格比较内向的。(问题2“你喜欢哪种形式的音乐课?”62人喜欢老师说得多、唱得多,占总人数的282%;158人喜欢自己发言、唱歌,占总人数的718%)由此得知,处于身心发展都比较活泼好动阶段的小学中年段学生,他们大多喜欢自己做课堂的主导者,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在问题3“对于老师在音乐课上的问题,你的想法如何?”的调查中,答案呈两极化,不同答案基本各占一半。(126人选择“和其他同学比较一致”,94人选择“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分别占总人数的573%和427%)说明很多孩子在看待问题时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从问题4“你愿意和其他同学分享你的想法或做法吗?”中又体现出他们非常乐意与别人分享、交流,也期待着其他人不同的想法。(212人选择“愿意”,占总人数的964%;8人选择不愿意,占总人数的36%)
  在问题5“如果老师请你唱歌或表演其他节目,你愿意怎样表演?”和问题6“说说问题5答案的理由”的答案中,体现出了学生的性格差异和害羞程度。(问题5:104人选择“愿意一个人表演”,占总人数的473%;116人选择“和好朋友一块表演”,占总人数的527%)这一题答案的差异从问题6可以找到原因,很多孩子表示自己胆子小,不敢一个人表演,或者怕一个人表演不好被其他同学笑话,和好朋友一块表演可以壮壮胆;而选择愿意一个人表演的则怕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表演不好,等等。
  在这个崇尚个性的年代,每个儿童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想法,但他们生活在集体中的现实是不能改变的。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尽管儿童对待音乐的感受不尽相同,但也非常乐意参与集体活动,在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分享快乐。儿童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互相了解,体验目标的内涵也就随之扩充,孩子的知识量得到互补,个体体验在他人的新体验情境下再次更新,克服片面性,使体验在循环反复中不断得以深化。   三、主体创造,表现个性感知力
  人类对自己的感受、情绪、思维、意识,有一种本能的表现欲望,这表现与其说是人为表现,不如说是自然流露,而在音乐课堂中则体现为儿童的创造。创造教学是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力、发展音乐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教学手段。我们鼓励儿童对大脑内存在的音乐进行再创造,创造一个新的音乐形象,一个有着自己特色的音乐形象。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音乐创造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新课标中也认为,音乐创造具有“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作用,但这种创造应该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教学内容是四年级的《五月的夜晚》。在歌曲新授完成后,教师请学生进行歌曲处理。学生们立刻按小组围坐在一起,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和谐的气氛中相互碰撞。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可以一句唱得强,一句唱得弱,对比强烈才能表现出夜晚风景的变幻。”第二位学生发表了另一种看法:“如果把前面演唱的情绪变一变,舒缓的声音变得欢快活泼起来,就能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抢着发言。这时,一位像研究者一样的学生轻轻起立,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娓娓道来:“我觉得这首歌曲的处理方式可以有很多种。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走向先上行再下行,可以运用力度记号先渐强再渐弱;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旋律走向先下行再上行,而且每个音符都带有保持音记号,那么这两句可以唱得强些,使人感到心满意足;最后一句很特别,唱完后没有结束感,可以唱得弱些,使人感到春天夜晚的景色美得让人回味无穷……”这个孩子说得多妙啊,对音乐理解的独白太精彩了,他在整节音乐课中一定是在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更用心创造了音乐。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下,充分展现出课堂主人的身份,成功地做了歌曲的第二创作者。
  通过感性体验和参与合作后,儿童拥有了丰富的音乐感知力,不论是最初的个体感知力还是融合了群体认知的[JP2]感知力,它们都为儿童对音乐进行个性创造做好了铺垫。让学生在好奇中激发创作思维,在温故知新中发散思维,在自由创作中放飞思维,用自己的创造再次更新已有的音乐感知力,使音乐感知力在不断的体验、参与、创造中升华。[JP]
  结语
  对于儿童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學生的精神生活。在体验中传递音乐给不同个体的感受;在参与合作中交流、融合个性化认识并激发新的认知;在主体创造中表现升华的音乐感知力,从而分享对音乐的全新认识,进而推进音乐感知力的循环升华。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推动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美感,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尊重学生的自我感觉既能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样也能唤起他们的表现欲和创造欲。有了成功的体验,能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则更能终身享受音乐。
  [参 考 文 献]
  [1][ZK(#]郑莉.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陶晓勇,周利利.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新课程小学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 范云良.研究性课堂实践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5]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歡天喜地佘家人
期刊
《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7·雨不灑花花不红
期刊
幸福不會从天降
期刊
吴雁泽,山东淄博人。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畢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国家一级演员;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历任武汉剧院歌剧团团长、剧院副院长,院艺委会主任、院长、艺术总监、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并兼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湖北省青联副主席等职。湖北省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
期刊
最后的燕子
期刊
繼往开来谱华章
期刊
新疆故事
期刊
[摘要]吴雁泽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崛起的男高音歌唱家。1964年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并留院任教,当年底因工作需要,派赴武汉歌舞剧院工作。1993年2月调回北京。吴雁泽先生在70年代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清江放排》;80年代演唱的《再见吧大别山》《龙舟竞渡》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曾在国内外多个城市成功地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均受到高度评价。由于方法的纯正、不间断地练习让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音乐欣赏成为美学教育的必不可少环节。将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中,是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提升道德情操素质的关键。本文以《民乐鉴赏》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讨论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计提高音乐欣赏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民乐鉴赏;音乐欣赏;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属性是为了将动态的时间艺术呈现出来,同时又作为一种听觉审美艺术存在,对于表演来说是一种艺术的载体。当今时代,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逐渐结合。而音乐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的传承和重要的学科,其中存在的教与学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才能够达到更高的标准。因此,在研究音乐教与学思维模式的转换和创新中,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考虑分析,抛弃之前传统教学的弊端,并利用其中的优点与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