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日本书写的“正迁移”模式初探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008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郁达夫在留日期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集《沉沦》,引发了文学界的巨大反响。本文以郁氏留日背景为出发点,诉诸文本分析来阐述作品中的“正迁移”书写模式,并试图重构它们在变动中的内质绾联。
  关键词:郁达夫 日本书写 “正迁移” 小说集《沉沦》
  一、“正迁移”书写模式概说
  长期以来,“自叙传”视角都被读者奉为圭臬,甚至将其与“自传”划上等号,以致作品旨趣外延的無限凝缩。与此同时,在读者的潜意识场域里,形成“以虚构逆推现实”的阅读惯性。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学富于“内倾性”:在中国是先有了此作者,而后有此作品的。作品的价值即紧系在作者之本人……须此作者本身就是一个“道”。[1]因此,我们应该从郁达夫“本身”出发,阐发这种“正迁移”书写模式。所谓“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原作为心理学上的概念,本文从文学创作角度,将其引申为真实(作者)对虚构(作品)、作品中此意蕴层对彼意蕴层的促进性影响,由此重构它们的内质绾联,同时也特别强调其差异——这种“藕断丝连型”跳跃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二、日本书写:“正迁移”
  (一)“爱”从现实之弱化到虚设之强化
  笔者认为,不论是从留日史,还是作品本体研读郁达夫,“爱”都应是阿里阿德涅之线——只不过这两种爱从“现实之弱化”到“虚设之强化”完成了正迁移。1914年郁达夫考入东京一高预科,后因逆郁曼陀之意私改回文科,兄弟俩一度决裂,[2]他在1917年的《丁巳日记》中甚至认为情同手足也是虚伪的,“予之兄弟诚如舜之兄弟,无一日不以杀予为事也”[3]。3年后,已经25岁的达夫为了探望病中的祖母第三次回国,不料被封建家长逼得与富阳孙荃结婚。[4]实质上,爱的核仁从未成形,为了对抗几次离婚未遂的现实,他“就只是长年的避居在日本,无论如何,总不愿意回国”[5]。而从日本寄给孙荃的书信中,郁氏的语气也较为冷硬,甚至有责令之态。郁达夫真所谓“性压抑”吗?误矣!若是简单的性要求,他完全不必寻妓自堕,从后来狂热追求王映霞中,我们也可肯定他渴求的并非性,而是爱,“是强烈的爱,是盲目的爱,是可以牺牲一切,朝不能待夕的爱”[6]。手足相亲若譬喻为托盘,那么异性情爱必定是盘上的一颗夜明珠,无前者,在他乡的唯一支撑便訇然破碎;无后者,则如行尸走肉,灵魂黯淡无光,生存了无生趣,诸念归空。在爱机能的弱化、直至破灭上,郁达夫与日本二战后“新戏作派”的太宰治有某种跨越时空的相通,但太宰是无法向人类求爱、无法爱上女人,在孤独场域中俩人所处又是截然不同的。
  一言以蔽之,孑身于异国的郁达夫深陷在兄弟无亲情、夫妻无恋情的困境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当这种爱无能“正迁移”到小说集《沉沦》上来,便诉诸性的苦闷剥离了它的本质,呈现给读者的已是色欲之幻象。实际上,性苦闷不过是我们的表层印象,作品真正隐含的蕴义反倒是性泄愤,它是爱被弱化后所寻求的一种铠甲保护,一种心理自慰、变相满足。正如郁达夫将自己的新婚妻子搬到《银灰色的死》中就变成“她死了,她是死了”的可怜形象,确实也可等同于他在现实中已死了的爱,此消亡,则彼生息,于是乎“虚设的爱”在私小说中便生根发芽了——这亟需在女性书写中羼入作者的体认。那么,对于爱,从实质之弱化到虚设之强化的“正迁移”是诉诸何种梯级方式实现的呢?
  笔者根据郁氏对设定女性投射的不同情感特质,细划为三类,它们以梯级上升形式不断强化:初阶是《银灰色的死》中的“共感”(sympathy),即Y君和静儿本是相互爱恋的,共感型女性显然是Y君的一丝抚慰,至少实实在在带给过他希望,因此从本质而言,郁达夫在这篇早期小说里流露了对“爱”的一种期待态度。而《沉沦》则将这种期待发展到第二阶:“渴望却不可求”,通过设定旅馆主人的女儿,以及苇草边的陌生女子两个角色,叙说于质夫先前纯洁的爱,已变相挪移到了女性裸浴的身体和做爱过程上,可见爱进一步被强化,已然达到畸形程度。最后一阶则是《南迁》中的“占有”,虽然荒诞,但这一次主人公伊人成功实现爱恋的愿望,拥有日本一位淫妇M,而且真正满足了肉欲需求。显然,虚设的爱在这里再次被强化了。
  总言之,郁达夫渴求的现世、实质的爱,在亲人郁曼陀和妻子孙荃那里不断被“弱化”,最终在长达十年客居异国的孤寂生活中也消磨殆尽。于是,诉诸笔端后这“爱”便朝着反方向发生了畸形强化,先是幻化为虚无的恋情,又逐步膨胀化为性欲……正因为这种隐性的“正迁移”,致使读者迷失在了作品主人公自身都走不出来的伦理废墟中。
  (二)从强化链条的解体到“感官遁世”的暂时调和
  亟需注意的是,上述对爱的强化并非都顺利。譬如《沉沦》的于质夫在每次意淫后都自怨自责,在窥浴后悔愧万分,在与妓女交欢后欲寻短见;同样,在《南迁》中,当伊人以为自己得到爱情,后竟发现被淫妇欺骗了。随着强化链条的解体,即“爱”已然获取无望,主人公陷入痛苦的孤独泥潭,为了规避精神苦难,遁世(本文借指原作“Idyllic Wanderings”,即田园诗般的徘徊)便成了作品内容进一步正迁移的结果。不过,这种遁世书写要特别强调是“感官遁世”,即小说主人公所作出的隐世行为,都停留在感官机能层面,包括直观或虚幻的体认。因此,它在作品中主要诉诸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对大自然采取再现描绘,塑造出饱含诗意的郊野风景,暗示、映衬主人公的情绪起伏,这在《南迁》中尤为突出。当然,更关键的是作为两个情节高潮区间的过渡,对主人公先前产生的精神痛感进行调和。正如于质夫在旅馆窥浴后的忐忑不安、抑郁,都很快就消失在山顶梅林的幽景中。
  第二,以梦幻捕捉之笔法,摘取色彩意象,带出一个有“万物通灵”味道的牧歌田园。譬如《沉沦》开篇就描绘了诸如“白线似的乡间官道、紫色的气息、反射出紫不紫红不红的岚气”等涂有奇异、诡谲色彩的梦境——这与日本寺山修司在20世纪70年代导演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在构思上是共通的。寺山修司在其代表作《死者田园祭》中,将大量视觉画面梦幻化,直现色彩搭配的不协调性,致使观众传统的审美思维受挫。但与此同时,得助于这种镜头语言的借用,主体潜意识当中的神秘体验被巧妙传达出来。不过,在设定彩幻梦境的形式和根本意图上,两人又有显著区别。寺山修司以荧屏播放形式,将性的意味转移到具体物品之上,亦即隐藏起个体的真情。譬如为了表达性意味,他将人类身体换成亦涨亦缩的气囊。郁达夫则不然——他基于文本叙事,从视、听、味觉,以及幻觉等角度,直接流露出个体的主观感受。这是因为他尝试诉诸心灵的自我倾诉,换取大自然(客体)对他的共鸣乃至抚慰,借以忘却俗爱,从而调和复杂的情感矛盾。   然而,牧歌田园的真正本质,是给遁世提供自我指涉的场所。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隐避行为注定是荒谬的,因为他们都渴望“爱”,即使逃到荒郊野外、人迹罕至的疗养地,也不过是为了短期排遣罪意识,很快便会持续遭到畸变之爱的侵袭。他们追求的遁世,正如《南迁》中反复唱的《Mignon》一样,无非就是想和真正心爱之人到远方,携手终老,换取感官、精神上的愉悦,绝非做一个所谓“孤高傲世的贤人,超然独立的隐者”。
  质言之,感官遁世对精神窘境的调和只是暂时性的,终将会以失败谢幕。因此,作品最后一次“正迁移”便是承认了主人公缺乏被爱的现实,这集中体现在《南迁》女学生O的设定上。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天使形象,相比于Y君正常的异性爱恋,于质夫狂热、畸形的肉欲,伊人对O的情感特质却是源于灵魂深处的“倾慕”,甚至提升到类似宗教式信仰的高度,即“真是纯洁高尚,并无半点邪念”。然而细读文本,读者会发现,O无论是在敏感多病的体质、孤冷寡言的性格,还是忧郁的气质等诸多方面,都可以说是伊人的“镜像”!因此,当伊人喊出“O呀O,你是我的天使,你还该来救救我”這句话时,似乎就已经暗示了他的悲剧结局:发高温的伊人弥留之际,C夫人对他说:
  “O也伤了风,体热高得很,大家正在那里替她忧愁。”
  爱上和自己一样爱无能的所谓“天使”,郁达夫对荒谬个体、枯槁现实无法控变的态度,显然都羼入了伊人的生命历程,从而使作品旨趣充满了张力。
  三.结语
  综述之,郁达夫在留日现实中,“爱”被持续弱化直至消亡,为了填充这一需求空白,虚构文本自然就担起将其设定,并加以强化的职责。然而,每次获取片刻满足后却是接踵而至的懊悔和堕落,“爱强化”链条正是如此,在主体反复肯定又否定的矛盾当中悄然解体了。这便亟需再进一步“正迁移”,亦即感官遁世书写,借以调和爱的缺席。遗憾的是,这种调和很快显示出它的暂时性,从而导致“正迁移”的最终结果是被迫接受了真实的爱无能。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史精神(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41-142.
  [2]王自立,陈子善编.郁达夫研究资料[G].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于听.郁达夫风雨说[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
  [4]吴秀明主编.郁达夫全集·第六卷·书信[G].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6]王观泉.达夫书简——致王映霞[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应以中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此,思想品德教学要突破各种制约,从“新闻引领,启迪心智;创设情境,升华情感,指导行为;分组实践,提升能力”三个维度引领学生实践性学习,以此达到课标要求。  关键词:新闻引领,启迪心智;  从教近20年来,我对思想品德教学从内心深处总感觉少了点“生活实践的味道”。课标中不是说“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
期刊
摘要:“快乐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在深入探究的课题。近年来,也有丰硕的实验成果见诸报刊。可是,这些实验成果还大多集中在小学阶段。笔者在长期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中学生从年龄阶段上看,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在中学课堂上引入“快乐教学”是完全有必要的。尤其是历史课的课时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
期刊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质,也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有人说:“教师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最值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中小学信息技術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对于小学生来讲,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都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但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却往往表现在玩游戏、上网聊天或者看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诱发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俄狄浦斯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该剧中女主人公伊俄卡斯忒的形象,挖掘这一形象背后深层的内涵。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话语权,伊俄卡斯忒  1.伊俄卡斯忒与女性话语权  女主人公伊俄卡斯忒是前忒拜城王拉伊俄斯的妻子,同时是俄狄浦斯王的母亲和妻子,这个尴尬绝望的身份是她走向悲剧命运的原因。作为全剧的主人公之一,王后伊俄卡斯忒出现的次数和笔墨并不多,从她出现
期刊
摘要:从教以来,我一直在数学课堂上尝试运用这种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加以考虑,合理运用这种导学模式,以求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下,为学生创设宽阔自由的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拓宽了教学时空的纬度。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教学模式  在实际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不容否認,在我们这个日益工具化、技术化、物质化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价值理性的不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深深忧虑。“人们走入了手段的王国,却迷失了人性的目标;跨入了物质的天堂,却跌下了精神的深渊。”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国民的人文素养,重塑国民性格成了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也必须要进行改革。然而,当今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阻碍了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
期刊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制度下,语文始终是教育的重点科目,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都离不开对语文的学习。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文本就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改革策略做简要探讨,希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写作教学; 改革策略  一、
期刊
摘要:情感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他要求教师有亲和力,课堂要有激情,要以学生为中心,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情感教育; 新课改理念; 亲和力; 感染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当前,新课改之风蔚然成风。新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情感目标列为课程目标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