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即物理课程应该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的丰富、发展.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总结提炼出以“导入、探究、归结、评价”为框架的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减轻学生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关系.
1 “导、探、结、评”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该教学模式包括“情境导入-体验感知-论证归结-反馈评价”四个步骤,在“体验感知”中又包括两个环节,是四个步骤、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大步骤贯穿于整个课堂,但是又有不同的侧重,创设情境侧重于课堂的导入,不超过5分钟,体验感知和论证归结则侧重于知识、技能、情感的形成过程,是课堂的主体,时间不少于35分钟,反馈评价侧重于课堂三维目标的总结与升华,5分钟左右.本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始终贯彻物理知识是在学生的最需要时去探索,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交流合作中培养能力,在反馈展示中获得成就.基于本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的要求为最终出发点.
2 “导、探、结、评”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2.1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有趣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激起学生的好奇和疑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构建学习过程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方式包括“温故而知新”、“生活小贴士”、“原来如此”(小魔术实验)和“实践出真知”(学生实验)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该步骤包括“情境导入,确定目标”一个环节.
设计目的: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实验、自主学习的兴趣,布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操作方法:教师利用小游戏、小魔术、生活实例、现象(实验、视频、图片等形式)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呈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从成像过程的特殊数据归纳为一般规律,笔者利用“导、探、结、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颗发光发热的“心”,它能反映出我们心情的好坏,同学们想看吗?
教师取出“心”形LED光源,并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教师将光源移到二倍焦距以外的位置,调整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师:同学们观察到光屏上成什么样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缩成一团”表现出了“低落”的心情.
教师将物体移近凸透镜,学生观察成像情况.
师:“心花怒放”表现出了“高兴喜悦”的心情.相信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探究,定会有这种喜悦的心情.
师:同一个物体通过同一个凸透镜,会成性质不同的像,今天我们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师板书课题并课件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2.2 体验感知
体验式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先感受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学生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
该步骤包括“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体验感知,探求规律”两个环节.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操作方法:(1)“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成员互助交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器材,设计恰当的实验方案),解决学生在下步探究过程中存在的疑难,便于学生顺利进行科学探究;(2)“体验感知,探求规律”: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包括尝试、观察、经历、探究等活动),学生的感知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不再仅停留在零碎、不严谨甚至不准确的认知上,激发学生探求规律的欲望.
案例呈现: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性质的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合理的猜想.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师:如何通过实验探究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请同学们自主与合作学习,搞清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所用器材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后,对不清楚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物距和像距,并练习物距和像距的读数(以便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区分距离和标尺上的刻度值),同时找出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的位置.
学生根据学案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1)对于一个确定的物距,如何找到物体所成的清晰的像?
(2)物体靠近和远离凸透镜时,成像的性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如果物体成的是虚像,能在光屏上找到吗?如果不能,我们该怎么做?
(4)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记录哪些数据?要观察什么现象?学生学完后,小组合作交流并设计出实验探究方案.
小组成员回答自己设计的实验探究方案,并上台展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的实验操作过程. 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出实验注意事项,并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教师巡回检查,让提前结束实验的小组成员将数据输入微机的表格中.
所有小组实验完毕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当把物体放在一倍焦距处时,还能用光屏承接到像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从凸透镜焦点处射出的光,将与主光轴平行射出,所有光线没有交点,不能成像.
2.3 论证归结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阶段的认知规律,将言语与呈现实物或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感知会更精确、全面.在大量实验、体验的或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才能更好地感知学习的原理和内容,加深体验的过程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从而实现对知识的顿悟,体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经历和喜悦,更好地实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该步骤包括“展示汇报,论证归结”这一个教学环节.
2.3.1 设计目的
根据课前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生成,完成本节需学双基的升华归纳以及过程体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习惯和方法,实现对知识的顿悟,体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经历和喜悦,促进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2.3.2 操作方法
“展示汇报,论证归结”:通过学生的过程体验、理论感知、组内交流、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得出实验结论,并根据讨论情况由本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讨论的结论,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可阐明自己的异议,然后小组间进行辩论,达成一致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核心概念、规律或原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网络构建,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2.3.3 案例呈现
教师将部分小组输入微机的实验数据进行排序,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和屏幕上的数据进行组内交流、论证分析,得出本组的结论.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结论,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异议,小组间辩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教师汇总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板书,并对规律进行总结说明.学生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2.4 反馈评价
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和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展示自我是巩固反馈的本质所在.所以要以改革巩固反馈形式,调整反馈调查内容为突破口,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反馈调查“高耗低效”的问题.由单一的机械重复练习向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方向转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满足有差异学生之间无差异的整体健康协调发展.
该步骤包括“巩固反馈、检测评价”一个环节.
2.4.1 设计目的
进一步巩固萃取知识精华,升华过程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搭建学习成果展示的舞台,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食粮”,有利于优生优培和学困生转化.
2.4.2 操作方法
“巩固反馈”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学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做恰当的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练习后,及时对结果予以评价,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检测评价”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根据单元内容难度的不同,编制恰当的当堂检测题(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测试学生,通过学生同桌互批,小组互查等形式进行评价,提高对学生个体学习的效果反馈,加强学生间的互助合作.
2.4.3 案例呈现
师生共做小游戏,老师在黑板上画好凸透镜,在离凸透镜不同距离的位置粘贴上物体,让学生找出像的位置、大小和倒正(学生将制作好的像的模型贴到黑板上),通过游戏寓乐于教中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对出错的地方及时进行学生再认、纠正、评价的补救措施).然后,发给学生课堂检测题,检测时学生独立完成,不准看书、不准讨论.做完后,小组间互换批阅,进行学习评价.接着组内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纠正,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导、探、结、评”教学模式的基本架构
该教学模式包括“情境导入-体验感知-论证归结-反馈评价”四个步骤,在“体验感知”中又包括两个环节,是四个步骤、五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大步骤贯穿于整个课堂,但是又有不同的侧重,创设情境侧重于课堂的导入,不超过5分钟,体验感知和论证归结则侧重于知识、技能、情感的形成过程,是课堂的主体,时间不少于35分钟,反馈评价侧重于课堂三维目标的总结与升华,5分钟左右.本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体现课程标准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始终贯彻物理知识是在学生的最需要时去探索,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交流合作中培养能力,在反馈展示中获得成就.基于本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课程的要求为最终出发点.
2 “导、探、结、评”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2.1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有趣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激起学生的好奇和疑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构建学习过程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方式包括“温故而知新”、“生活小贴士”、“原来如此”(小魔术实验)和“实践出真知”(学生实验)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该步骤包括“情境导入,确定目标”一个环节.
设计目的: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实验、自主学习的兴趣,布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操作方法:教师利用小游戏、小魔术、生活实例、现象(实验、视频、图片等形式)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案例呈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从成像过程的特殊数据归纳为一般规律,笔者利用“导、探、结、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颗发光发热的“心”,它能反映出我们心情的好坏,同学们想看吗?
教师取出“心”形LED光源,并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光具座上.教师将光源移到二倍焦距以外的位置,调整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师:同学们观察到光屏上成什么样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缩成一团”表现出了“低落”的心情.
教师将物体移近凸透镜,学生观察成像情况.
师:“心花怒放”表现出了“高兴喜悦”的心情.相信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认真学习、积极探究,定会有这种喜悦的心情.
师:同一个物体通过同一个凸透镜,会成性质不同的像,今天我们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师板书课题并课件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2.2 体验感知
体验式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先感受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学生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同时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
该步骤包括“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体验感知,探求规律”两个环节.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操作方法:(1)“提出问题,自主学习”: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成员互助交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器材,设计恰当的实验方案),解决学生在下步探究过程中存在的疑难,便于学生顺利进行科学探究;(2)“体验感知,探求规律”: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包括尝试、观察、经历、探究等活动),学生的感知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不再仅停留在零碎、不严谨甚至不准确的认知上,激发学生探求规律的欲望.
案例呈现: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性质的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合理的猜想.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师:如何通过实验探究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请同学们自主与合作学习,搞清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所用器材的作用和调整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后,对不清楚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物距和像距,并练习物距和像距的读数(以便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区分距离和标尺上的刻度值),同时找出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的位置.
学生根据学案提出的四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1)对于一个确定的物距,如何找到物体所成的清晰的像?
(2)物体靠近和远离凸透镜时,成像的性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如果物体成的是虚像,能在光屏上找到吗?如果不能,我们该怎么做?
(4)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记录哪些数据?要观察什么现象?学生学完后,小组合作交流并设计出实验探究方案.
小组成员回答自己设计的实验探究方案,并上台展示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的实验操作过程. 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出实验注意事项,并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的表格中.教师巡回检查,让提前结束实验的小组成员将数据输入微机的表格中.
所有小组实验完毕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当把物体放在一倍焦距处时,还能用光屏承接到像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从凸透镜焦点处射出的光,将与主光轴平行射出,所有光线没有交点,不能成像.
2.3 论证归结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阶段的认知规律,将言语与呈现实物或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感知会更精确、全面.在大量实验、体验的或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才能更好地感知学习的原理和内容,加深体验的过程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从而实现对知识的顿悟,体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经历和喜悦,更好地实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该步骤包括“展示汇报,论证归结”这一个教学环节.
2.3.1 设计目的
根据课前以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生成,完成本节需学双基的升华归纳以及过程体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习惯和方法,实现对知识的顿悟,体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经历和喜悦,促进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2.3.2 操作方法
“展示汇报,论证归结”:通过学生的过程体验、理论感知、组内交流、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得出实验结论,并根据讨论情况由本组代表面向全体学生公开讨论的结论,有不同意见的小组可阐明自己的异议,然后小组间进行辩论,达成一致意见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核心概念、规律或原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网络构建,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
2.3.3 案例呈现
教师将部分小组输入微机的实验数据进行排序,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和屏幕上的数据进行组内交流、论证分析,得出本组的结论.小组成员展示本组的结论,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异议,小组间辩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教师汇总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板书,并对规律进行总结说明.学生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疑惑,师生共同研讨解决.
2.4 反馈评价
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和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展示自我是巩固反馈的本质所在.所以要以改革巩固反馈形式,调整反馈调查内容为突破口,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反馈调查“高耗低效”的问题.由单一的机械重复练习向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方向转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满足有差异学生之间无差异的整体健康协调发展.
该步骤包括“巩固反馈、检测评价”一个环节.
2.4.1 设计目的
进一步巩固萃取知识精华,升华过程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为学生搭建学习成果展示的舞台,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食粮”,有利于优生优培和学困生转化.
2.4.2 操作方法
“巩固反馈”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学完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做恰当的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练习后,及时对结果予以评价,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检测评价”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根据单元内容难度的不同,编制恰当的当堂检测题(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测试学生,通过学生同桌互批,小组互查等形式进行评价,提高对学生个体学习的效果反馈,加强学生间的互助合作.
2.4.3 案例呈现
师生共做小游戏,老师在黑板上画好凸透镜,在离凸透镜不同距离的位置粘贴上物体,让学生找出像的位置、大小和倒正(学生将制作好的像的模型贴到黑板上),通过游戏寓乐于教中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对出错的地方及时进行学生再认、纠正、评价的补救措施).然后,发给学生课堂检测题,检测时学生独立完成,不准看书、不准讨论.做完后,小组间互换批阅,进行学习评价.接着组内讨论,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纠正,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