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铁锹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回乡过年时,想把家里的菜地翻一遍,便去母亲那边找铁锹。那把锹,柄朝下,头朝上,微仰着靠在门背后的墙上;锹片白色的刃口,似闪着若有所待的光。它的主人、我的父亲,已于9个月前驾鹤西去。我将它握在手上,它那光滑圆溜,布满褐色釉的栗树柄,很快就和我的手掌相互温暖起来。曾经无数次,父亲与它,也是这样相温暖的。
  锹是父亲这个庄稼汉一生须臾不可离的农具。在父亲眼中,锹是排头兵,而锄、镰、犁、斧等等,皆须排在锹之后。这大概是因为锹能一专多用、样样通达,不仅能翻地、整墒、捅沟,而且能开河、筑堤、挖井、掘塘、起坟圹,凡与土打交道的一应事务,没有锹的参与那是诸事难成的。
  父亲爱惜锹有时简直到了不近情理的程度。一次,有人从母亲手上将锹借去一用,父亲回来发现锹不见了,便暴跳如雷,硬逼着母亲跑到人家去讨要。讨回来的锹被他好一番“呵护”,先是仔细看锹口有无因挖石头而碰损,再查锹片和柄身有无沾物。确认没有问题,就可顺手收到屋里去了吧?且慢!只见他返身进屋,很快拿了一块灯芯绒抹布出来,将锹的全身上下仔细地抹了几遍。末了,还用一块小方石将锹口打磨了一番。我父亲小气?非也!若是那借锹人将锹和父亲一并借——由父亲带着锹去帮忙干活,父亲肯定会爽快地答应,即便自己家里再忙,也会扛起锹就往人家跑。说到底,我父亲的锹只能由他自己亲自使用,别人,包括我们做儿子的要用,也必须是在他的监控视线范围之内。
  这是我们没有父亲的第一个春节,也是那把锹失去主人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和它立在菜园里,默然良久。我在心里问它:“我能做你的新主人吗?”它似在回答:“子承父业,物随新主,岂有不愿,只是……”我说:“锹啊,我知道你的意思,你不就是想说我是个客串主人,过了春节,就又远遁千里去外乡了吗?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啊!”
  那个下午,我与锹情同手足,步调一致,一口气翻挖了半分菜地。我的汗水与另一种晶亮的液体混杂着,通过手掌纷披到了锹柄、锹片上,然后滴落到新翻的土上。
  在江南的吴越之地,还有几年前在北方,我时常从异乡的田野和村庄里走过,所见到的都是一种家乡人视为无用,称之为洋锹的锹。在这些地方,我从没有见过家乡人至今仍在使用的那种派场很多、相当实用、仿佛无坚不催的铁锹。这让我大惑不解。其实,家乡农人的铁锹包括我父亲的那把,都是钢锹。在我们那兒,钢与铁只有一个概念:凡是从炉子里烧红出来,经过铁匠敲敲打打而成的东西,皆是以铁指称。实则这些铁具皆是钢质,且大多数农具非钢不可,尤以锹为甚。
  铁锹与钢锹的区别——材质上,铁锹是由轻铁片薄铁皮制成,早年多系舶来品和商店里的购买品,因之被称为洋锹,若敲击它,其声浊如敲木;而钢锹却是以一块厚如铁轨的铁块或铁段为材料,由铁匠在炉子里将其烧透,加热到七八百度,而后在铁砧上反复用大锤小锤煅打而成,若敲击它,其声亮如敲钟。体积上,二者差不多,宽度约为30厘米,长度约为宽度的1.7倍,但厚度却差别甚大,铁锹厚度不会超过2毫米,而钢锹则厚达4至5毫米。形状上,均为大致的长方形,平面类如一张A4纸,不同之处在于,铁锹正面两侧有拗边,背面向正面微驼,且有背脊一样的槽埂;而钢锹正反两面皆光滑平整,背面向正面略扇,呈些微的弧度,约2至3度。最后,功用上(这是关键点),铁锹无刃,只能铲,铲浮在表层上的东西,而钢锹有锋刃,利于挖、切、掘和掏,深入土地,所向披靡。
  村里的锹全出自大队的铁匠铺。我第一次去那儿,是随父亲去取做“淋损”的锹。“淋损”这个词很奇怪,我至今仍茫然。“损”字好解,“淋”字无解,与淬火,与用于淬火的水有关吗?难说。但是这个词的指向却一目了然:修理锹,将锹片发裂的刃口去掉,形成新的刃口。铁匠铺是村里所有锹的策源地、诞生地、根据地和集散地,当然也是医院,手术台即是它们最初的产床。锹们,当然还有别的铁哥铁弟们,在铁匠铺出出进进的,直把那儿变成了村庄里最响亮最炽热最阳刚最有荷尔蒙气息的地方。
  铁匠铺里三个人在红汗流黑汗淌地忙活。师傅老笪,徒弟小笪,他们是父子。另一姓计的小伙子,乃大队书记之弟,是硬塞给老笪做徒弟的。铁匠是一门手艺,在集体时那是一等一的好手艺。老笪不愿收外徒,但铁匠铺属大队所有,打铁做农具按件计工分,书记安排进人,老笪不同意没用。我看到老笪正用钳子夹着一块铁,不断地翻边移位,以承接小笪抡圆的大锤有节奏的夯击,而小计只在一旁拉炉子的风箱。是小计懒,自己要拉风箱的,不过这正合老笪之意。老笪恨不得小计一辈子都学不会打铁,恨不得三天就将全部的技术让小笪学会吃透,所以小笪只要有一个招式不对,他就破口大骂,而对小计却是和言温语。
  铁匠铺里归整得蛮好,钢坯、成品、半成品、修理品都分类摆放得整齐,所以我父亲来取锹,老笪立马就从一排无柄的锹片中剔出一片拿给了我父亲,犹如探囊取物一般。“淋损”后的锹片像新的一样,特别是那刃口平整又锋利,刃口之上的部位还泛着钢蓝,非常有立体感和画面感,这是淬火恰到好处的效果。父亲喜滋滋地紧夹着它回到了家,然后就是一分钟都不耽搁地将它配上了一根新的齐胸长的栗木柄。
  这把“淋损”过的锹,当是父亲平生用过的第二把锹。这种锹,锹片的硬度和韧性好,无论多久都不易氧化,不会折断,若碰硬物致刃口微裂,切口两侧略卷,只需再送铁匠铺做次“淋损”即可。一把锹“淋损”一次,使用寿命便延长一段,买换新锹的次数也就屈指可数了。一个农民的一生,也不过三五把锹以旧换新前仆后继相累积的时间啊!
  父亲用过的锹共是四把,依次编号略述如下。
  1号锹当服役于他18到24岁之间。其时乃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正值望江县发动十余万农民垦殖“四大金盆湖”(古雷池的“锅底”),通过三年奋战,那儿形成了十余万亩的稻田。父亲与锹光荣地参与了那场大会战。嗣后他又扛着锹参与了持续数年的同马大堤加高拓宽工程。连年繁重的劳动,使父亲变得强壮起来,却使这把锹不得不提前报废——多次“淋损”维修,已使锹片越来越短,以致被铁匠宣布无“淋损”的价值,只能换把新打制的了。
  2号锹于是在铁匠铺应时而生,它便是我童年那次陪父亲去铁匠铺取回的那把“淋损”过的。这把锹的寿命大概是上一把锹的将近两倍,约为12年,其间送去“淋损”不少于5次。
  3号锹服役的时间段横跨我的少年和整个青年时期,约为16年。它与我直接发生缘分的一件事让我难忘:15岁那年我馋青嫩的玉米,便偷偷地弄了一把玉米种粒,扛上锹,在靠近一片坟地的地带,开荒种了15棵玉米。我日日来看这些玉米禾,隔三差五就浇点水粪,催得它们棒子硕大,籽粒饱满。最后是一锅清水煮了它们,一家人吃得特别香。从开荒、播种到护理,父亲全程知晓,却佯装不知。把他的锹一次次扛进扛出,他也熟视无睹。那把锹,我们父子轮番用,把它的柄摩挲得锃亮锃亮的,犹如我偷种的玉米丰收后,脸上溢出的喜色。
  4号锹,也是最后一把,则陪了父亲23年,终于在他75岁时沦为遗物。这把锹不仅仍完好无损,而且似有灵性,我用它挖半分菜地时,感到十分地合手。父亲无数次吐在手掌上然后摩擦在锹柄上的唾沫,已经深入木的纹理,成为这把锹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0年五六月间,我由天津转换杭州务工,其间回家小住。某日,手握4号锹,准备切挖硬土,得父指导曰:“先双臂用力,左侧斜切一锹,右侧斜切一锹,再脚板用力,在中间厚厚地深切下去,一块完整的土就被锹片托住了,最后只需往上一端!”其年,父将七十,身体大不如前,惟声音依然洪亮。这是他最后一次教我如何使锹,今,言犹在耳。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孙梓文,原名孙国贤,青年诗人,四川作协会员,作品偶见报刊。  雪花辞  雪花是天空的落叶  天空这棵树太高了  叶子落下来需要很长的时间  直到昌列寺的经声抚平大地  她才轻轻地  降落人间  太阳雪  在微信上敲出:太阳雪  三个字  我震惊了  仿佛一条河流,有了摆动的欲望  仿佛一部长篇,有了谋篇布局的冲动  仿佛,手中的經筒,有了转动的风声和劲道  仿佛,太阳+雪就是一场梦境  
期刊
作者简介:马克仁,湖南华容县人,高级教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岳阳市诗歌学会理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  深夜沐浴  这么晚了,我在浴室里静静沐浴  没有人来打扰我的静思  水是慷慨的智者  引导我认真地爱抚自己  爱抚肌肤,它们是柔软的  因为要面对的是我最爱的人  触摸骨头,他们是坚硬的  因为一直要面对命运中  滔滔不绝的苦难  和卑微的自尊  鼓 動  海
期刊
1997年7月,我从省内一所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不久分配到现单位做文秘工作,一晃已经21年。  刚出校门,风华正茂。在单位,我主要是写作公文,同时负责单位简报的采编和出版工作。那时刚接触机关公文写作,我一边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请教,一边每天在下午下班后,从龙昆北路的市委大院搭公共汽车到解放西路的省新华书店,把8小时之外的时间全“泡”在相关书籍里,就这样持续了大半年。  那时起,我养成了每天读书
期刊
生活在别处  很多年过去了  那对夫妻至今没有孩子  人们这样说着  幸运的是  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而活  同龄人这样说着  但大多数人所看到的  是两个人的孤獨  空  他总是夹着半截烟  低头走路  将最后一截泛着微红的烟头  捅向结痂的伤口  痛感沿着血管直戳心底  裂开的缝隙中升起一缕白烟  但令人绝望的  并不是又一个伤口的诞生  二十多年过去了  只有时间在变  伤口只是在提醒着疼
期刊
作者简介:周璇,笔名素衣素言,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大鹏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 《作品》 《诗选刊》 《延河》 《湛江文学》 《大鹏文学》 等刊物。  下雨的时候  我从来不认可雨天的诗意  下雨的时候如果我还在房间里  又会有一些暗自的庆幸涌上心头  房间里每一样事物都是干燥温暖的  冰箱里的菜蔬,贮物箱里的大米  篮子里的西红柿闪着诱人的光泽  几根大葱斜斜地搁在灶台上  每
期刊
你不必惊讶于云的间隙  你不必惊讶于云的间隙  落日的语言,以及夜的呻吟  你不必将自己藏入风中  紧闭双唇,避开所有交谈者  树的黄昏轶事,随根进入暮年  这么多残叶,这么多轻盈的枯影  在水中漂流,从悬崖跌落  你就此掌握水性,眼睛通红  鱼群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每次穿梭,润湿的夜晚谈论桃花  谈论凋零的片刻。你选择饮酒  熄灭所有的慌张之灯  夜晚是个容器,盛满了孤独的刺  你不看她,她就
期刊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同时也是海南农信社改革发展以来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大会上说:“海南广大干部群众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
期刊
致一位诗人  摧枯拉朽的大树从河面飘下时  你赞美这条河水不是一般深  两岸石壁太直  一曲临江仙,一阙江南碎  养出不一样的石街小巷  写到帐篷你就把帐篷搭到了瓦檐下  我能想到  这肯定能躲避黑天鹅的攻击  我童年喝水的那条小溪水干了  遇见你后狭长而幽静  更远处的风景止于我读过你的诗  走一场风雨,饮一场来冰  以仰慕者的身份,陪你看壁虎和乌鸦的共同点  我們的村庄  所有的日子差不多和它
期刊
作者简介:周峰荣,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已在《绿风》、《四川文学》、《滇池》、《散文选刊》、《中国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文500多首(篇)。  几只麻雀站在莲花寺额头  几只麻雀合力把  春天衔起  挂成斑斓的一道风景  阳宝山,供养莲花寺的灵气  喧嚣与艳遇,对和错  从月光穿越到阳光中  麻雀用虔诚提携虔诚  跟着念长长的经文,一脸通红  目光与众人的目光,互通梦话  谁想从铜钟里取出
期刊
汪阿婆,不,汪老师,是汪老师。她在深圳只待了半年,再回来,就老了一大截,六十六的人,看上去像七十七。这不,回来都一个月了,罕见出门。偶尔看到她,还低着个头,像犯过事的学生。谁知道汪老师为啥变得这样?  那天,楼上的王叔在我家喝茶,提起汪老师。王叔说,我估计啊,她在深圳倍受儿媳欺负,忍声吞气,久而久之,就闭嘴了。祸从口出,你说是不是?  我娘从厨房里出来,在围裙上抹了抹手,说,不见得,不见得。汪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