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语了”一直会在很多网络聊天软件中出现,特别是在年轻人的聊天记录里出现的频率极高。在古代“无语”就出现在诗词歌赋中,而现代的“无语了”的意思也在延伸与丰富。在网络交际中“无语了”在不同的会话中也就体现出不同的含义。但由于使用心理与使用认知的影响,“无语了”的语义也出现了嬗变,引起一定的反感。
关键词:“无语了”;语用;会话含义
作者简介:杨颖姣(1991-),女,汉族,山西大同人,2014 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无语了”一直会在很多网络聊天软件中出现,特别是在年轻人的聊天记录里出现的频率极高。最近,在QQ﹑微信﹑微博等聊天方式中甚至出现了“无语了”一词的表情头像,这可以看出“无语了”这句网络语是极其受欢迎的。
在很多年轻人的网络对话中经常出现“无语了”这一短语,大多表示很无奈,无话可说,懒 得说以及羡慕到极点的意思。
一﹑“无语了”的古代源起
“无语了”这句话其实是由“无语”这个词和“了”组成的。在古代的诗词 歌赋中就有很多含有“无语”的诗词,例如:无言、不言、不语、无声、欲语、忘言等,形成了一个“无语”的系列,这些诗词中的“无语”一词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内涵与情感。
(一)愁苦之思,无话可讲
唐代任翻的《惜花》中“无语与花别,细看枝上红。”在这句诗中出现的“无语”一词指的是与花告别却不说一句,展现出了无尽的忧愁。“欲知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1]出自朱绛的《春女怨》这里的“无语”体现出的是少女的愁思伤心。
(二)离别之苦,无言以对
在柳永《雨霖铃》中有一句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句话中的“无语”凸显出来一种离别的难过与不舍,相见却无言,只是眼泪。寇准《踏 莎行》“倚楼无语欲消魂,长空暗淡连芳草。”在这句话中体现出了离别后思归时刻的痛心与无语。
(三)平静无声,悄然停歇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中的“无言”其实就是“无语”,体现出了听众们意犹未尽,也体现出了琵琶女的弹技极好,深入人心。
二﹑“无语了”词语解释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无语了”本意是无奈,无计可施,无话可说的含义。但是很多年轻人则在网络中使用这个词语的很多延伸含义。在网络中引申为对于某人或某事的不理解;对于某个话题不愿意继续关注,用该词语结束谈话;对于某人或某事的态度处于不赞成但不知如何应答时的措辞;对于自己的错误无言以对;以及在崇拜至极点时羡慕到无话可说的地步。
在词典中对于“无语了”这个词语没有很好的解释,在汉语当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当中便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就像“意思”这个词在不同的会话语境中会采用不同的含义。“无语了”针对其本意就是“无话可说”但是,这个词语在网络语境中就有了突破其本身的含义。
三、“无语了”的结构分析
网络语“无语了”是动宾结构的词语“无语”和“了”所组成的短语。针对这个短语,我们可以在“无语了”的前面加上表程度的副词,也可以在“无语”与“了”之间加入像“死”“极”这些词语,表示到了极点的这种含义。“嗨,你考得如何?”“真是无语了,分数低得很厉害,我准备补习了。”在这里就是通过程度副词加上“无语了”这个词语来共同体现出一种无奈的感情。“他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老人,亏他还是大学毕业,无语死了。”在这句话中是“无语了”中间插入词语来表达一种很不赞成,鄙视的态度。
四﹑网络语“无语了”的语用会话含义
“无语了”在网络中极为流行,只要是通过采用这三个字可以达到说话人 想要达到的目的效果。在实际的网络交际中,“无语了”可以表示对于某个人或 事物的失望与鄙视,也有表示羡慕到极点的含义。
(一) 无可奈何
在网络对话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甲:“小李今天居然把新进的一批上等陶瓷 全打碎了,老板要辞退他呢。”乙:“啊,挺无语的,他咋能打碎呢?不是安全课上都教过嘛。”在这里一个“挺无语的”就可以看出其实乙对于小李很同情,但却也很无奈,毕竟是小李的错误。“真无语啊,他连做这么一件小事都做不好, 真不知道该对他怎么办。”在这句中“真无语啊”也是体现出对这个人的无可奈何。
(二)无法理解
在QQ,微信中有些聊天当中会表示无法理解或无法认同的表达,这时也会用“无语了”来展现出对于某个人或某件事情的不理解。例如:甲:“你知道吗?现在大家都要排队抽号,一排就要一上午,你要早点去。”乙:“真是无语了,连排号都要一上午,就不能电子化吗?这真浪费时间。”在这个对话中是对于排队时间太长的无法理解,这里“无语了”也是对于这件事情不满的表达。还有“小陆有什么事情走得这么匆忙啊,算的数都错了,还得我来改。” 在这句话中体现出了对于这个人的不理解以及一点抱怨。
(三)内心愧疚
在一些网络对话中有这样一则:甲:“你作业写成那个样子,老师没说你吗?”乙:“当然批评我了,一开始我还不肯承认错误,后来老师给我讲了这些不对的地方,我立马就无语了,虚心求教了。”在这里的“无语”是指内心愧疚无法开口,无言以对。这种“无语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无语”一词的发展,本来的“无语”是没有这种愧疚之情的。但是,在这种会话情况下的“无语”延伸出了由于愧疚而无话可说的无语。
(四)并不赞成
一些时候“无语了”是不赞成,持有否定的意见的表达方式。在用一些聊天软件中会出现这样的对话。甲:“我正在买衣服呢?发你几张照片,你帮我看看呗。这件这么样?这件 呢?”乙:“这几件这么贵啊,真无语死了,换别家吧。”可见,乙并不赞成买这几件衣服,而是希望甲放弃购买。甲:“今天好冷啊,我们去吃火锅吧。”乙:“又吃火锅啊,无语了。”在这个短对话中“无语了”表示乙并不想去吃火锅,而是希望可以去吃别的食物。可见,“无语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表示不支持,不赞同的态度。
(五)十分羡慕
甲:“你知道吗?李晓获得了全国英语大赛的特等奖呢,全校师生都为他祝贺呢。”乙:“无语死了,他咋那么厉害啊,看看我的英语从没及格过。”在这个短对话中可以看出“无语死了”表示的是对于李晓取得的成就十分羡慕,而自己的英语学得不好。这种羡慕是一种极致展现。再如甲:“你听说了吗?晓元花了 5000 元买了一件大衣特好看。”乙:“真无语了,她真有钱啊。”在这里乙是羡慕晓元可以买这么贵的衣服,这种羡慕的眼光通过“无语”表现出来。可见,“无语了”在这种情况下的使用可以表现出这种极为特殊的情感。
五、使用心理与“无语了”语义的嬗变
“无语了”如果在聊天中连续使用,会让整个对话变得无聊。“超限效应”可以说是与人们的认知有巨大的关联作用的。“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 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当“无语了”在网络聊天中频繁使用就会导致对 话无法进行下去,引起厌恶感。甲:“你看这晓元咋能這样做呢?” 乙:“我对他无语了。” 甲:“你当初知道他人不地道,咋就还帮他呢?” 乙:“无语了。” 甲:“你说咋办呢?” 乙:“无语了。
在这个对话中乙的三句“无语了”其实表示的是无话可说,同时也展现出对于整个事件不想再谈了,用这句话来展现出整个事件的不满。如果一直用这句话回答就是含有一定的敷衍,引起一定的反感。
参考文献:
[1]徐美玲.古典诗词“无语”语境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2).
[2]王春玉.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刘艳娥,赵峰.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14(12).
关键词:“无语了”;语用;会话含义
作者简介:杨颖姣(1991-),女,汉族,山西大同人,2014 级硕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无语了”一直会在很多网络聊天软件中出现,特别是在年轻人的聊天记录里出现的频率极高。最近,在QQ﹑微信﹑微博等聊天方式中甚至出现了“无语了”一词的表情头像,这可以看出“无语了”这句网络语是极其受欢迎的。
在很多年轻人的网络对话中经常出现“无语了”这一短语,大多表示很无奈,无话可说,懒 得说以及羡慕到极点的意思。
一﹑“无语了”的古代源起
“无语了”这句话其实是由“无语”这个词和“了”组成的。在古代的诗词 歌赋中就有很多含有“无语”的诗词,例如:无言、不言、不语、无声、欲语、忘言等,形成了一个“无语”的系列,这些诗词中的“无语”一词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内涵与情感。
(一)愁苦之思,无话可讲
唐代任翻的《惜花》中“无语与花别,细看枝上红。”在这句诗中出现的“无语”一词指的是与花告别却不说一句,展现出了无尽的忧愁。“欲知无限伤春意, 尽在停针不语时。”[1]出自朱绛的《春女怨》这里的“无语”体现出的是少女的愁思伤心。
(二)离别之苦,无言以对
在柳永《雨霖铃》中有一句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句话中的“无语”凸显出来一种离别的难过与不舍,相见却无言,只是眼泪。寇准《踏 莎行》“倚楼无语欲消魂,长空暗淡连芳草。”在这句话中体现出了离别后思归时刻的痛心与无语。
(三)平静无声,悄然停歇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中的“无言”其实就是“无语”,体现出了听众们意犹未尽,也体现出了琵琶女的弹技极好,深入人心。
二﹑“无语了”词语解释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无语了”本意是无奈,无计可施,无话可说的含义。但是很多年轻人则在网络中使用这个词语的很多延伸含义。在网络中引申为对于某人或某事的不理解;对于某个话题不愿意继续关注,用该词语结束谈话;对于某人或某事的态度处于不赞成但不知如何应答时的措辞;对于自己的错误无言以对;以及在崇拜至极点时羡慕到无话可说的地步。
在词典中对于“无语了”这个词语没有很好的解释,在汉语当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当中便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就像“意思”这个词在不同的会话语境中会采用不同的含义。“无语了”针对其本意就是“无话可说”但是,这个词语在网络语境中就有了突破其本身的含义。
三、“无语了”的结构分析
网络语“无语了”是动宾结构的词语“无语”和“了”所组成的短语。针对这个短语,我们可以在“无语了”的前面加上表程度的副词,也可以在“无语”与“了”之间加入像“死”“极”这些词语,表示到了极点的这种含义。“嗨,你考得如何?”“真是无语了,分数低得很厉害,我准备补习了。”在这里就是通过程度副词加上“无语了”这个词语来共同体现出一种无奈的感情。“他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老人,亏他还是大学毕业,无语死了。”在这句话中是“无语了”中间插入词语来表达一种很不赞成,鄙视的态度。
四﹑网络语“无语了”的语用会话含义
“无语了”在网络中极为流行,只要是通过采用这三个字可以达到说话人 想要达到的目的效果。在实际的网络交际中,“无语了”可以表示对于某个人或 事物的失望与鄙视,也有表示羡慕到极点的含义。
(一) 无可奈何
在网络对话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甲:“小李今天居然把新进的一批上等陶瓷 全打碎了,老板要辞退他呢。”乙:“啊,挺无语的,他咋能打碎呢?不是安全课上都教过嘛。”在这里一个“挺无语的”就可以看出其实乙对于小李很同情,但却也很无奈,毕竟是小李的错误。“真无语啊,他连做这么一件小事都做不好, 真不知道该对他怎么办。”在这句中“真无语啊”也是体现出对这个人的无可奈何。
(二)无法理解
在QQ,微信中有些聊天当中会表示无法理解或无法认同的表达,这时也会用“无语了”来展现出对于某个人或某件事情的不理解。例如:甲:“你知道吗?现在大家都要排队抽号,一排就要一上午,你要早点去。”乙:“真是无语了,连排号都要一上午,就不能电子化吗?这真浪费时间。”在这个对话中是对于排队时间太长的无法理解,这里“无语了”也是对于这件事情不满的表达。还有“小陆有什么事情走得这么匆忙啊,算的数都错了,还得我来改。” 在这句话中体现出了对于这个人的不理解以及一点抱怨。
(三)内心愧疚
在一些网络对话中有这样一则:甲:“你作业写成那个样子,老师没说你吗?”乙:“当然批评我了,一开始我还不肯承认错误,后来老师给我讲了这些不对的地方,我立马就无语了,虚心求教了。”在这里的“无语”是指内心愧疚无法开口,无言以对。这种“无语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无语”一词的发展,本来的“无语”是没有这种愧疚之情的。但是,在这种会话情况下的“无语”延伸出了由于愧疚而无话可说的无语。
(四)并不赞成
一些时候“无语了”是不赞成,持有否定的意见的表达方式。在用一些聊天软件中会出现这样的对话。甲:“我正在买衣服呢?发你几张照片,你帮我看看呗。这件这么样?这件 呢?”乙:“这几件这么贵啊,真无语死了,换别家吧。”可见,乙并不赞成买这几件衣服,而是希望甲放弃购买。甲:“今天好冷啊,我们去吃火锅吧。”乙:“又吃火锅啊,无语了。”在这个短对话中“无语了”表示乙并不想去吃火锅,而是希望可以去吃别的食物。可见,“无语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表示不支持,不赞同的态度。
(五)十分羡慕
甲:“你知道吗?李晓获得了全国英语大赛的特等奖呢,全校师生都为他祝贺呢。”乙:“无语死了,他咋那么厉害啊,看看我的英语从没及格过。”在这个短对话中可以看出“无语死了”表示的是对于李晓取得的成就十分羡慕,而自己的英语学得不好。这种羡慕是一种极致展现。再如甲:“你听说了吗?晓元花了 5000 元买了一件大衣特好看。”乙:“真无语了,她真有钱啊。”在这里乙是羡慕晓元可以买这么贵的衣服,这种羡慕的眼光通过“无语”表现出来。可见,“无语了”在这种情况下的使用可以表现出这种极为特殊的情感。
五、使用心理与“无语了”语义的嬗变
“无语了”如果在聊天中连续使用,会让整个对话变得无聊。“超限效应”可以说是与人们的认知有巨大的关联作用的。“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 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当“无语了”在网络聊天中频繁使用就会导致对 话无法进行下去,引起厌恶感。甲:“你看这晓元咋能這样做呢?” 乙:“我对他无语了。” 甲:“你当初知道他人不地道,咋就还帮他呢?” 乙:“无语了。” 甲:“你说咋办呢?” 乙:“无语了。
在这个对话中乙的三句“无语了”其实表示的是无话可说,同时也展现出对于整个事件不想再谈了,用这句话来展现出整个事件的不满。如果一直用这句话回答就是含有一定的敷衍,引起一定的反感。
参考文献:
[1]徐美玲.古典诗词“无语”语境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6(2).
[2]王春玉.超限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刘艳娥,赵峰.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