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导演”艺术。其中较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课堂激趣法”
关键词:课堂 激趣 艺术 领悟
“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所谓“教学艺术”,对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导演”艺术。其中较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课堂激趣法”。
现针对我平时在课堂如何激趣的实施谈谈一些方法:
一、导语激趣法
用激趣的导语,先抛“砖”,以引“玉”,便于学生进入新学情境。特级教师于漪要求授课开头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由此可见,引人的导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
如上《猫》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聆听一种声音,一下学生都十分感兴趣的竖起耳朵来听,听完后提问学生听到什么声音?对此,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猫叫。”“对,是猫叫声。”我加于肯定之后,又让学生学猫叫,顿时教室传出许多猫叫声,“咪咪”、“喵喵”、“嗷嗷”……小猫、老猫,热闹非凡,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于是,我趁机引入新课,板下课题--《猫》,为学生创设新学情境。
二、音像激趣法
音像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等多方面优点,合理运用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以加强感知或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我教的学生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心态还不成熟,并喜欢追星。因此,我找来香港歌星--王菲合乐而唱《明月几时有》的VCD碟,在教室播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学生立刻被王菲的悠扬歌声吸引住了,不停地摇头摆脑,在边听边欣赏中,加深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一起唱起这首《明月》歌,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词的印象,在激趣中促进理解,悟思中尝到喜悦。再如,在上唐代韩愈的《马说》一文时,我们利用CAI课件的优势,插入了“伯乐相马图”、“千里马奔跑图”、“八骏图”……这些图片,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理解课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实验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实施直观教学等教法中,吸取了理化科的经验,运用实验法去解决语文的重点、难点,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例如,我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课前制作了两件教学用具“平桥”和“拱桥”。上课时,我分别在这两座“桥”上加一砝码,让学生来思考这两种“桥”的特征。学生很快回答出:“平桥”外观平凡,承受重力弱;而“拱桥”外观优美,承受力强,结构坚固……在这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我马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从而学到新的知识。
四、比赛游戏激趣法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理,而且通过竞赛可引起大脑某些部分的紧张,并迅速进入“十万火急”的状态,在比赛游戏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甚为激烈。
我在运用比赛游戏激趣法时,一般采用:
(1)课本剧表演。如《核舟记》第三段要求学生背诵,只凭听老师讲一遍课文,背起来恐怕困难不小。我便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扮角色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台下的观众一边看着小演员们排位置,摆姿势,一边看着课文,忍不住心中的着急,七嘴八舌地当起了“导演”。”鲁直在左边!”“东坡的左手放在鲁直的背上。”“鲁直的右手要指着画卷。”“鲁直要做出来说话的样子。”“东坡现右足,露出来!”“各微侧,两个人都要微微地侧着,面对面而侧。”“两人的膝盖要靠拢点。”……台上台下,“导”“演”结合。课文中有关苏黄二人坐姿、神态的语句,不知不觉竟然全被学生们自己“消化”了。讲到佛印,他的外貌“绝类弥勒,袒胸露乳”,和我们在瓷器街上随处可见的“五子罗汉”真是太相似了,老师一提,学生便心领神会。可是佛印的坐姿,小演员摆不出来,小观众也冷了场。我便替小演员搬手弄脚,终于,佛印的姿势展示出来了:佛印斜坐着,“矫首昂视”,只差左臂上挂着的一串念珠了。“呵--”伸头探颈的小观众愉快地舒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我看着一张张跃跃欲试的面孔,不由得临时布置了一道作业:回家后以床为船板,当一回佛印。表演完了,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姿态、动作,也就象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印进了学生的脑中,一句句难背的古文化成了直观的形象,把它背下来,应该没问题了吧。我索性趁热打铁,把背诵内容加一段:三、四段一起背,怎么样?学生没有“哇”地一声故作惊讶。第二天,检查背书情况,能在10分钟内背完的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效果不错。
(2)口诀法.把语文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带有趣味性,才易学、易记、易懂,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我采用口诀法,引导学生较易地学习语文知识。它文字简练,句子整齐,能激发兴趣,增强记忆,琅琅上口,韵和谐,易于成诵。如上《猫》一文,我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同学都来写《猫》这篇课文小决的“顺口溜”,看谁写得最快最好,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结出:学习散文猫猫《猫》,作者简历先记牢;字词读解是基础,段落划分少不了;三次经历为事件,详写略写处理好;第三只猫是重点,前面两只做衬托;养猫感情有区分,喜欢讨厌加悔恨;主题思想请考虑,写作诵读课后练。然后大家在一起朗读声中牢记,学生反映“新鲜、有趣”。
课堂的激趣方法有许多,另如谜语激趣、提问激趣、图象演示激趣、班门弄斧激趣等法。若能依据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合理、恰当创设激趣,就能激发思维,开拓能力,陶冶情趣,增强效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不断地提高语文成绩。
关键词:课堂 激趣 艺术 领悟
“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所谓“教学艺术”,对教师而言,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的“导演”艺术。其中较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课堂激趣法”。
现针对我平时在课堂如何激趣的实施谈谈一些方法:
一、导语激趣法
用激趣的导语,先抛“砖”,以引“玉”,便于学生进入新学情境。特级教师于漪要求授课开头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由此可见,引人的导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重要作用。
如上《猫》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聆听一种声音,一下学生都十分感兴趣的竖起耳朵来听,听完后提问学生听到什么声音?对此,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猫叫。”“对,是猫叫声。”我加于肯定之后,又让学生学猫叫,顿时教室传出许多猫叫声,“咪咪”、“喵喵”、“嗷嗷”……小猫、老猫,热闹非凡,同学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于是,我趁机引入新课,板下课题--《猫》,为学生创设新学情境。
二、音像激趣法
音像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等多方面优点,合理运用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以加强感知或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我教的学生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心态还不成熟,并喜欢追星。因此,我找来香港歌星--王菲合乐而唱《明月几时有》的VCD碟,在教室播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学生立刻被王菲的悠扬歌声吸引住了,不停地摇头摆脑,在边听边欣赏中,加深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一起唱起这首《明月》歌,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词的印象,在激趣中促进理解,悟思中尝到喜悦。再如,在上唐代韩愈的《马说》一文时,我们利用CAI课件的优势,插入了“伯乐相马图”、“千里马奔跑图”、“八骏图”……这些图片,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理解课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实验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实施直观教学等教法中,吸取了理化科的经验,运用实验法去解决语文的重点、难点,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例如,我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课前制作了两件教学用具“平桥”和“拱桥”。上课时,我分别在这两座“桥”上加一砝码,让学生来思考这两种“桥”的特征。学生很快回答出:“平桥”外观平凡,承受重力弱;而“拱桥”外观优美,承受力强,结构坚固……在这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我马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从而学到新的知识。
四、比赛游戏激趣法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理,而且通过竞赛可引起大脑某些部分的紧张,并迅速进入“十万火急”的状态,在比赛游戏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甚为激烈。
我在运用比赛游戏激趣法时,一般采用:
(1)课本剧表演。如《核舟记》第三段要求学生背诵,只凭听老师讲一遍课文,背起来恐怕困难不小。我便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扮角色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台下的观众一边看着小演员们排位置,摆姿势,一边看着课文,忍不住心中的着急,七嘴八舌地当起了“导演”。”鲁直在左边!”“东坡的左手放在鲁直的背上。”“鲁直的右手要指着画卷。”“鲁直要做出来说话的样子。”“东坡现右足,露出来!”“各微侧,两个人都要微微地侧着,面对面而侧。”“两人的膝盖要靠拢点。”……台上台下,“导”“演”结合。课文中有关苏黄二人坐姿、神态的语句,不知不觉竟然全被学生们自己“消化”了。讲到佛印,他的外貌“绝类弥勒,袒胸露乳”,和我们在瓷器街上随处可见的“五子罗汉”真是太相似了,老师一提,学生便心领神会。可是佛印的坐姿,小演员摆不出来,小观众也冷了场。我便替小演员搬手弄脚,终于,佛印的姿势展示出来了:佛印斜坐着,“矫首昂视”,只差左臂上挂着的一串念珠了。“呵--”伸头探颈的小观众愉快地舒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我看着一张张跃跃欲试的面孔,不由得临时布置了一道作业:回家后以床为船板,当一回佛印。表演完了,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姿态、动作,也就象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印进了学生的脑中,一句句难背的古文化成了直观的形象,把它背下来,应该没问题了吧。我索性趁热打铁,把背诵内容加一段:三、四段一起背,怎么样?学生没有“哇”地一声故作惊讶。第二天,检查背书情况,能在10分钟内背完的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效果不错。
(2)口诀法.把语文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带有趣味性,才易学、易记、易懂,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我采用口诀法,引导学生较易地学习语文知识。它文字简练,句子整齐,能激发兴趣,增强记忆,琅琅上口,韵和谐,易于成诵。如上《猫》一文,我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同学都来写《猫》这篇课文小决的“顺口溜”,看谁写得最快最好,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结出:学习散文猫猫《猫》,作者简历先记牢;字词读解是基础,段落划分少不了;三次经历为事件,详写略写处理好;第三只猫是重点,前面两只做衬托;养猫感情有区分,喜欢讨厌加悔恨;主题思想请考虑,写作诵读课后练。然后大家在一起朗读声中牢记,学生反映“新鲜、有趣”。
课堂的激趣方法有许多,另如谜语激趣、提问激趣、图象演示激趣、班门弄斧激趣等法。若能依据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合理、恰当创设激趣,就能激发思维,开拓能力,陶冶情趣,增强效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不断地提高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