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情境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还是“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大都提供了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利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笑笑”“淘气”“智慧老人”设计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材通过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必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操作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掌探究学习的方法。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探究学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探究学习获得成功,应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形成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以此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学习。如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找到正确答案时,教师就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教师应给予点头示意,甜甜的微笑,或用简短的语句加以称赞、鼓励等。对探究学习深入的学生可用“好棒啊!”“真聪明!”等激励性批语;对探究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再努力”“加油啊”等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都获得最佳发展,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探究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
一、创设情境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还是“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内容,大都提供了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利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笑笑”“淘气”“智慧老人”设计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材通过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必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学习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也非常强调动作在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中的作用。有效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操作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这种“再创造”的活动,掌探究学习的方法。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生4:把同样的东西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探究学习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探究学习获得成功,应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形成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以此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学习。如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学习找到正确答案时,教师就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教师应给予点头示意,甜甜的微笑,或用简短的语句加以称赞、鼓励等。对探究学习深入的学生可用“好棒啊!”“真聪明!”等激励性批语;对探究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再努力”“加油啊”等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在教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都获得最佳发展,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探究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