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自身健康,每年一次常规体检。在体检中,如果你发现肺部小结节该怎么办?这是不是就是早期癌症呢?下一步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本期《健康北京》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刘军教授,为您讲解有关肺部结节的那些事。
王先生的肺部结节缘何“消失”
最近一段时间,患流行感冒的人特别多。很多人认为感冒是小问题。偏偏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却因为感冒而碰上了一个大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老张最近得了感冒,出现咳嗽流鼻涕,吃了不少药,但是症状仍然没有改善。于是家人送他去医院检查,没想到CT结果却把他吓了一跳,发现肺部有个直径为五毫米的小结节。老张拿着检查报告又结合着自己平时总爱咳嗽的症状,心想这次坏了,不会是得了肺癌了吧。
老张自从发现肺部有结节后就开始到处求医。一天,他来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找到了刘军教授。刘军教授看了他的片子,感觉并不太像恶性肿瘤。于是就让他先吃两个礼拜的消炎药,然后再来医院做一次CT复查就行了。可是老张听到这样的回答却差点没急死。他认为这万一是肺癌,消炎有什么用啊?本来可能是早期癌症,这么观察下去,别再耽误成了晚期。之后,刘军主任拿出典型的恶性肿瘤片子给张先生参考分析,区别二者的不同。老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消炎药回家了。没想到一个月后,当他再来医院复查的时候,自己的小结节已经消失了。
刘军教授介绍说,肺内结节其实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这些结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无论是谁在医院检查自己肺内有结节,谁都会着急。那么如何判断结节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呢?刘军介绍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可以通过CT,影像学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可以通过CT的追访来观察它的变化;第三是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来判断。像张先生这样五毫米的结节一般还是采取观察的方法。
刘军教授介绍说,在门诊中他遇到过很多外地病人,在当地医院做完CT发现病变后,不相信自己身体里会长东西,于是到北京来复诊。他表示,类似这样的诊断失误在高分辨CT的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结节是一定存在的。那么,消炎药是如何让肺内结节变小的呢?刘军副主任介绍说,像老张这样的肺内结节在经过消炎治疗后消失的,很有可能是一个感染性的病灶。
肺部小结节到底是什么
肺内结节到底是什么样?和肿瘤有什么关系?
刘军教授介紹说,结节是影像学上的概念。在胸片上,肺的本底是黑色的,结节在本底上是发白的东西。结节并不一定都是肿瘤,但提示你在肺部是有病变的。而肿瘤是病理学的诊断,它又分为恶性和良性,结节是影像学的诊断。也就是说,有肿瘤的表现一定是结节,但有结节不一定都是肿瘤。炎症、结核、霉菌、出血等,都有可能导致小结节出现。一般CT表现偏实性,外缘边界不清晰,表面呈毛玻璃状的结节,其恶性的可能性更高。
很多病人会和老张有一样的顾虑,即便是五毫米的结节,医生让三个月之后再来复查,万一延误了最佳治疗期怎么办?让早期的癌症直接发展成了晚期怎么办?刘军教授说,这也是他在门诊经常遇到的病人的疑问。他说,像老张这样的病变,即使是恶性的,它的恶性度相对也比较低。同时也有可能不是恶性的。一般来说,1厘米以下,尤其是0.8厘米甚至于0.5厘米以下的结节,医生更倾向于用cT进行复查和追访。其中,90%以上的情况都不会三个月以后就没法收场了。因为肿瘤有一个特点,当它受激发之后,会发展得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自身病变后,大大提高了小病变和性质不明的病变的概率。所以对于门诊医生来说,如何对待和区分这些病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应该手术的病人尽快接受手术,让可以观察的病人继续观察。
刘教授介绍说,病人在三个月后的复查结果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如果病变消失了,这应该就是一个炎性病变或者良性;如果病变进展了,变实了,那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去介入和干预它;最多见的是没有任何进展,医生一般会有积极和保守两种态度,积极一些的医生会让病人在三个月后继续来复查,保守些的医生会让病人半年后再来复查。
PET-CT并不能百分百诊断恶性肿瘤
在肺部结节的检查中,CT和PET - CT各有优势。刘军教授在门诊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
今年55岁的王女士。她因为偶然摔伤时在做CT检查时偶然发现了肺部有个2厘米的结节,边缘比较光滑,医生说癌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王女士在了解这个病变后思想压力开始加大,并且去医院接连做了两次PET - CT检查。当医生建议她提供更多检查结果时,王女士说自己在一年中已经做了两次级别最高的CT检查,为什么还不能直接判断是不是癌症呢?
刘军教授介绍说,在门诊中,每个在发现肺内有结节的人都会有情绪反应,对于悲观的人来说,就表示要开始建立遗嘱安排后事了;而对于乐观的人来说,这点小病根本无所谓,两三年都不管它。他说,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病人首先要咨询大夫,毕竟大夫的经验要多很多,而对于王女士的焦虑在于,她做了两次PET -CT,PET - CT是一种代谢性的影像学诊断。在做检查前,医生会将一种显影剂打入病人身体,这种显影剂会聚集在代谢性比较强的组织里,比如肿瘤。它就会提示,这里很有可能是肿瘤,但实际上对于一些炎性病变,也可能聚集。其次,对于刚才所讲到的毛玻璃性的病变,它是恶性的,代谢也比较低,就不太容易检查出来。所以,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结果。CT诊断,特别是PET - CT诊断做多了,对人体还是有影响的。因为它所注入的显影剂是有辐射性的,医生不建议短期内频繁做PET - CT。
并不是所有的肺小结节都适合穿刺
如果病人发现肺部有结节,医生诊断后如果认为不能再等下去,并且病灶靠肺部周边的话,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要么直接穿刺进行病理检查,要么直接把病变切除。
但他介绍,也不是所有的结节都适合做穿刺,因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比如说深部的病变,做穿刺的风险比较大,容易损伤血管和重要脏器。第二,穿刺出来的东西是否能代表病变实质,就像管中窥豹,具有不准确的风险。
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医生才考虑做穿刺:一是病人不能够耐受,或者说他的病变不允许医生做一个小手术来诊断,二是病变很有可能是恶性的,但他的身体状况不好,比如冠心病、肺功能不好、肝肾功能不好,病人条件不允许医生做外科介入手术。
除了CT和PET - CT之外,还有其它检查也可以提示有可疑情况。
但是他也同时表示,早期肺部结节给我们人体的信号微乎其微,几乎99%的普通人是感觉不到的。所以总体来讲要想健康,发现早期病变,最好要体检。55岁以上两年要做一次常规体检。
那么,出现什么样的外部症状,大家需要去医院做检查呢?刘教授解释道,首先是咳嗽,尤其是持续不断的咳嗽,医生称之为犬吠似的咳嗽。其次,痰中带血丝也要注意。另外如果出现胸痛,都有可能是肺的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王先生的肺部结节缘何“消失”
最近一段时间,患流行感冒的人特别多。很多人认为感冒是小问题。偏偏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却因为感冒而碰上了一个大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老张最近得了感冒,出现咳嗽流鼻涕,吃了不少药,但是症状仍然没有改善。于是家人送他去医院检查,没想到CT结果却把他吓了一跳,发现肺部有个直径为五毫米的小结节。老张拿着检查报告又结合着自己平时总爱咳嗽的症状,心想这次坏了,不会是得了肺癌了吧。
老张自从发现肺部有结节后就开始到处求医。一天,他来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找到了刘军教授。刘军教授看了他的片子,感觉并不太像恶性肿瘤。于是就让他先吃两个礼拜的消炎药,然后再来医院做一次CT复查就行了。可是老张听到这样的回答却差点没急死。他认为这万一是肺癌,消炎有什么用啊?本来可能是早期癌症,这么观察下去,别再耽误成了晚期。之后,刘军主任拿出典型的恶性肿瘤片子给张先生参考分析,区别二者的不同。老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消炎药回家了。没想到一个月后,当他再来医院复查的时候,自己的小结节已经消失了。
刘军教授介绍说,肺内结节其实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这些结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无论是谁在医院检查自己肺内有结节,谁都会着急。那么如何判断结节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呢?刘军介绍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可以通过CT,影像学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二可以通过CT的追访来观察它的变化;第三是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来判断。像张先生这样五毫米的结节一般还是采取观察的方法。
刘军教授介绍说,在门诊中他遇到过很多外地病人,在当地医院做完CT发现病变后,不相信自己身体里会长东西,于是到北京来复诊。他表示,类似这样的诊断失误在高分辨CT的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结节是一定存在的。那么,消炎药是如何让肺内结节变小的呢?刘军副主任介绍说,像老张这样的肺内结节在经过消炎治疗后消失的,很有可能是一个感染性的病灶。
肺部小结节到底是什么
肺内结节到底是什么样?和肿瘤有什么关系?
刘军教授介紹说,结节是影像学上的概念。在胸片上,肺的本底是黑色的,结节在本底上是发白的东西。结节并不一定都是肿瘤,但提示你在肺部是有病变的。而肿瘤是病理学的诊断,它又分为恶性和良性,结节是影像学的诊断。也就是说,有肿瘤的表现一定是结节,但有结节不一定都是肿瘤。炎症、结核、霉菌、出血等,都有可能导致小结节出现。一般CT表现偏实性,外缘边界不清晰,表面呈毛玻璃状的结节,其恶性的可能性更高。
很多病人会和老张有一样的顾虑,即便是五毫米的结节,医生让三个月之后再来复查,万一延误了最佳治疗期怎么办?让早期的癌症直接发展成了晚期怎么办?刘军教授说,这也是他在门诊经常遇到的病人的疑问。他说,像老张这样的病变,即使是恶性的,它的恶性度相对也比较低。同时也有可能不是恶性的。一般来说,1厘米以下,尤其是0.8厘米甚至于0.5厘米以下的结节,医生更倾向于用cT进行复查和追访。其中,90%以上的情况都不会三个月以后就没法收场了。因为肿瘤有一个特点,当它受激发之后,会发展得很快。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发现自身病变后,大大提高了小病变和性质不明的病变的概率。所以对于门诊医生来说,如何对待和区分这些病人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应该手术的病人尽快接受手术,让可以观察的病人继续观察。
刘教授介绍说,病人在三个月后的复查结果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如果病变消失了,这应该就是一个炎性病变或者良性;如果病变进展了,变实了,那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去介入和干预它;最多见的是没有任何进展,医生一般会有积极和保守两种态度,积极一些的医生会让病人在三个月后继续来复查,保守些的医生会让病人半年后再来复查。
PET-CT并不能百分百诊断恶性肿瘤
在肺部结节的检查中,CT和PET - CT各有优势。刘军教授在门诊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位患者——
今年55岁的王女士。她因为偶然摔伤时在做CT检查时偶然发现了肺部有个2厘米的结节,边缘比较光滑,医生说癌症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王女士在了解这个病变后思想压力开始加大,并且去医院接连做了两次PET - CT检查。当医生建议她提供更多检查结果时,王女士说自己在一年中已经做了两次级别最高的CT检查,为什么还不能直接判断是不是癌症呢?
刘军教授介绍说,在门诊中,每个在发现肺内有结节的人都会有情绪反应,对于悲观的人来说,就表示要开始建立遗嘱安排后事了;而对于乐观的人来说,这点小病根本无所谓,两三年都不管它。他说,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病人首先要咨询大夫,毕竟大夫的经验要多很多,而对于王女士的焦虑在于,她做了两次PET -CT,PET - CT是一种代谢性的影像学诊断。在做检查前,医生会将一种显影剂打入病人身体,这种显影剂会聚集在代谢性比较强的组织里,比如肿瘤。它就会提示,这里很有可能是肿瘤,但实际上对于一些炎性病变,也可能聚集。其次,对于刚才所讲到的毛玻璃性的病变,它是恶性的,代谢也比较低,就不太容易检查出来。所以,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结果。CT诊断,特别是PET - CT诊断做多了,对人体还是有影响的。因为它所注入的显影剂是有辐射性的,医生不建议短期内频繁做PET - CT。
并不是所有的肺小结节都适合穿刺
如果病人发现肺部有结节,医生诊断后如果认为不能再等下去,并且病灶靠肺部周边的话,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要么直接穿刺进行病理检查,要么直接把病变切除。
但他介绍,也不是所有的结节都适合做穿刺,因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比如说深部的病变,做穿刺的风险比较大,容易损伤血管和重要脏器。第二,穿刺出来的东西是否能代表病变实质,就像管中窥豹,具有不准确的风险。
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医生才考虑做穿刺:一是病人不能够耐受,或者说他的病变不允许医生做一个小手术来诊断,二是病变很有可能是恶性的,但他的身体状况不好,比如冠心病、肺功能不好、肝肾功能不好,病人条件不允许医生做外科介入手术。
除了CT和PET - CT之外,还有其它检查也可以提示有可疑情况。
但是他也同时表示,早期肺部结节给我们人体的信号微乎其微,几乎99%的普通人是感觉不到的。所以总体来讲要想健康,发现早期病变,最好要体检。55岁以上两年要做一次常规体检。
那么,出现什么样的外部症状,大家需要去医院做检查呢?刘教授解释道,首先是咳嗽,尤其是持续不断的咳嗽,医生称之为犬吠似的咳嗽。其次,痰中带血丝也要注意。另外如果出现胸痛,都有可能是肺的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