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付秀莹凝神驻足在远逝的乡土诗意情境中,在少女视角的远观和回望中,她看到了氤氲在这种情境中欲说还休的各色人物、情感与伤痛。她笔下的《旧院》是沉厚温暖的土壤,既芜杂又纯粹。芜杂的是姥姥一生和女儿女婿们纠缠不清的恩怨,纯粹的是“我”对旧院的依恋、感怀与伤逝。孙女辈的“我”躲在少女视角中,暗暗看着旧院纷呈的旧事。旧院的门在记忆中打开,亲情的疼痛流逝在黑白色的底片中,犹如一部老电影。在“我”生命中留下印记的是旧院的亲情、疼爱、枣树、露天电影、压车、以及那香醇甘甜的酸枣。
文本通过少女视角透视了旧院女性的命运,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只有波澜不惊的日常和日常生存中的龃龉、挣扎与无助。但是在旧院的大家庭里,恩、怨竟然是如此地水乳交融,情、理也映射着伦理道德的影子说不清道不明。在作者善解人意的叙述中,乡土女性的一生既漫长又单调,姥姥一辈子迷失在对男性子嗣的期盼中,面对姨妈们平凡庸常的世俗人生,有着几分无奈中的满足和黯然神伤。
乡村家庭伦理与无我之母性
《旧院》用诗意的回望重建了已经远逝和坍塌的乡村伦理世界,在旧院的家庭伦理秩序中,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主题,姥姥展开了她一生的经营。抛开旧院大门之外中国乡村的政治经济体制环境,关起门来,就是亘古不变的中国家庭伦理的道场。姥爷懦弱无能且性格闲散,能干而坚强的姥姥成为旧院的掌控者,也成为家庭伦理的最高权威与决定者。姥姥一生操劳坚韧,养育了六个女儿,面对“我”父母依然无法生儿子的事实,竟然铁石心肠地将他们扫地出门!因为没有男性子嗣的心结,尽管女儿女婿温和孝顺,她依然无法释怀,无法面对传统家庭伦理所应对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焦虑。姥姥是曾经匍匐在古旧中国大地上的无数女性中的一个,几次文化历史激浊扬清的启蒙,也无法厘清这种家庭伦理的是非曲折。无疑这类人物依旧在广袤的乡土社会中应运而生,且不绝如缕。女性最悲哀的地方莫过于女性自己对自己性别的轻视,姥姥最终为女儿所厌恶,除了生存的龃龉之外,更多的就是这种观念以及完全无我的一种生存态度,这种“无我”是一种无女性主体的状态。姥姥用她坚韧的母性和妻性构建了温暖坚固的旧院,且让旧院在风雨飘摇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样女性的勇气、聪慧与刚强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姥姥的五个女儿来说,为了旧院成为旧院,她们充分地配合了这种家庭伦理的架构。然而,正是为了这样一个旧院,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威势下,一旦建构起这种无女性主体的母性与妻性的权威,其后果也是可怕可怖的。
女性的倾诉地
中国传统大家庭在某种意义上是悲剧性的,家族繁衍兴盛带来的是分门立户,各自过生活,更何况大家族日渐衰落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路上,何曾有过善终的可能?从旧院嫁出的是一个个好女儿,在中国女子出嫁被称为“归”,因为夫家才是女子最终的归宿。在《旧院》中,叙述者“我”强烈地暗示女子如归之后的归宿其实是不知道的。实际上,所有的叙述都在讲述旧院一个个女子的心性与情思,这种女心的倾诉充溢着文本,带着对于前辈女子美好青春深深的怅惋,留恋着旧院。女子出嫁之后,依然会回到旧院,在自己曾经撒娇任性的青春之地,诉说着琐碎的快乐和零星的烦恼。旧院是所谓的娘家,当她们委屈的时候,旧院是女儿们的倾诉地。
这个文本最有新意的地方在于对“我”母亲和五姨命运的刻画。招婿入赘是有伤颜面的事情,然而在一个需要男性子嗣的大家庭里,又成为一件无法回避的事情。姥姥的一生也就栽在这件事情上!招了女婿,摆开了婆婆的姿态,面对的却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我”的母亲懦弱柔顺,最终在丈夫和母亲的倾轧中抑郁而终。五姨和丈夫撑起了旧院的门面,最终却弃旧院而去。因为对于五姨来说,旧院不再是作为夫家对立存在的女心倾诉地,而成了内心伤痛之地。小说对于五姨心性性格的刻画,都很见功力,尤其是对于母亲以婆婆身份造成逼压的切肤痛感,面对入赘丈夫的复杂心态,都在行云流水的内心独白中,流向旧院最幽深的暗夜。同时,在暗夜中又闪动着灼人的幽光,那是看不见的旧院的阴影,徘徊在旧院的枣树上,暗示着五姨最终对于旧院的遗弃。同时旧院中独特的算是女人堆中的男人,其中对于倒插门女婿的叙事曲折委婉,细腻动人。
乡土伦理的回望与反思
传统伦理支撑下的大家庭给人带来归属感,因为她蕴含着乡土经验中最值得留恋的祖孙之情、婚嫁风俗、故乡人物、甚至于积淀在潜意识层面的对于自己根性的某种归属感。《旧院》的独特之处在于付秀莹营造了一个乡土经验流动的旧院,用她青枝碧叶的语言重构了属于伦理亲情的诗意氛围。然而在回望的视角中,她从“爱情到处流传”的忆旧情绪中出走了,离开了对于乡土经验一味温情柔软的叙述。她的笔从伦理亲情的层面切入人性的层面,开拓了属于她自己的写作领地和情境。这样,《旧院》成为付秀莹小说成熟的一个标志。在诗意的伦理亲情中,她用客观公正的女性视角,对于传统乡土和伦理进行着属于她的浅斟低吟。
对于《旧院》中的人来说,他们从旧院中汲取了成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又都带着对于旧院难言的情绪,离开了旧院。旧院正如一个象征的符号,呈现着乡土伦理对于我们精神的滋养、慰藉和救赎,同时又因为深陷其中,旧院又成为我们精神的愧疚、重负与伤痛。这可能就是传统伦理对于当下的意义以及它在当下缺失的原因。尤其在当下,单一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的、情感的、社会的甚至于伦理意义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旧院》的写作具有了别样的意义。传统乡土经验流动的旧院是个富有意味的隐喻,她让我们回眸来时路上曾经有过的家族的风景、人物和记忆,并在这种呈现中,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重新的定位与思考。少女视角中,旧院时空呈现出梦幻般的蜜色,即便是家庭人员之间的龃龉与不堪,都在宁静淡然的叙述中,最终走向了和解与体谅。旧院最终的坍塌和姥姥的逝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旧院依然保有着她必可替代的精神性与原初性。对于当下也不无某种暗示:抛弃旧院时空所承载的一切,我们可能会极快地走向未来,然而,我们的倾诉地在何处,我们将如何回归到自我的出发地?
文本通过少女视角透视了旧院女性的命运,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只有波澜不惊的日常和日常生存中的龃龉、挣扎与无助。但是在旧院的大家庭里,恩、怨竟然是如此地水乳交融,情、理也映射着伦理道德的影子说不清道不明。在作者善解人意的叙述中,乡土女性的一生既漫长又单调,姥姥一辈子迷失在对男性子嗣的期盼中,面对姨妈们平凡庸常的世俗人生,有着几分无奈中的满足和黯然神伤。
乡村家庭伦理与无我之母性
《旧院》用诗意的回望重建了已经远逝和坍塌的乡村伦理世界,在旧院的家庭伦理秩序中,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主题,姥姥展开了她一生的经营。抛开旧院大门之外中国乡村的政治经济体制环境,关起门来,就是亘古不变的中国家庭伦理的道场。姥爷懦弱无能且性格闲散,能干而坚强的姥姥成为旧院的掌控者,也成为家庭伦理的最高权威与决定者。姥姥一生操劳坚韧,养育了六个女儿,面对“我”父母依然无法生儿子的事实,竟然铁石心肠地将他们扫地出门!因为没有男性子嗣的心结,尽管女儿女婿温和孝顺,她依然无法释怀,无法面对传统家庭伦理所应对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焦虑。姥姥是曾经匍匐在古旧中国大地上的无数女性中的一个,几次文化历史激浊扬清的启蒙,也无法厘清这种家庭伦理的是非曲折。无疑这类人物依旧在广袤的乡土社会中应运而生,且不绝如缕。女性最悲哀的地方莫过于女性自己对自己性别的轻视,姥姥最终为女儿所厌恶,除了生存的龃龉之外,更多的就是这种观念以及完全无我的一种生存态度,这种“无我”是一种无女性主体的状态。姥姥用她坚韧的母性和妻性构建了温暖坚固的旧院,且让旧院在风雨飘摇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样女性的勇气、聪慧与刚强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姥姥的五个女儿来说,为了旧院成为旧院,她们充分地配合了这种家庭伦理的架构。然而,正是为了这样一个旧院,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威势下,一旦建构起这种无女性主体的母性与妻性的权威,其后果也是可怕可怖的。
女性的倾诉地
中国传统大家庭在某种意义上是悲剧性的,家族繁衍兴盛带来的是分门立户,各自过生活,更何况大家族日渐衰落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路上,何曾有过善终的可能?从旧院嫁出的是一个个好女儿,在中国女子出嫁被称为“归”,因为夫家才是女子最终的归宿。在《旧院》中,叙述者“我”强烈地暗示女子如归之后的归宿其实是不知道的。实际上,所有的叙述都在讲述旧院一个个女子的心性与情思,这种女心的倾诉充溢着文本,带着对于前辈女子美好青春深深的怅惋,留恋着旧院。女子出嫁之后,依然会回到旧院,在自己曾经撒娇任性的青春之地,诉说着琐碎的快乐和零星的烦恼。旧院是所谓的娘家,当她们委屈的时候,旧院是女儿们的倾诉地。
这个文本最有新意的地方在于对“我”母亲和五姨命运的刻画。招婿入赘是有伤颜面的事情,然而在一个需要男性子嗣的大家庭里,又成为一件无法回避的事情。姥姥的一生也就栽在这件事情上!招了女婿,摆开了婆婆的姿态,面对的却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我”的母亲懦弱柔顺,最终在丈夫和母亲的倾轧中抑郁而终。五姨和丈夫撑起了旧院的门面,最终却弃旧院而去。因为对于五姨来说,旧院不再是作为夫家对立存在的女心倾诉地,而成了内心伤痛之地。小说对于五姨心性性格的刻画,都很见功力,尤其是对于母亲以婆婆身份造成逼压的切肤痛感,面对入赘丈夫的复杂心态,都在行云流水的内心独白中,流向旧院最幽深的暗夜。同时,在暗夜中又闪动着灼人的幽光,那是看不见的旧院的阴影,徘徊在旧院的枣树上,暗示着五姨最终对于旧院的遗弃。同时旧院中独特的算是女人堆中的男人,其中对于倒插门女婿的叙事曲折委婉,细腻动人。
乡土伦理的回望与反思
传统伦理支撑下的大家庭给人带来归属感,因为她蕴含着乡土经验中最值得留恋的祖孙之情、婚嫁风俗、故乡人物、甚至于积淀在潜意识层面的对于自己根性的某种归属感。《旧院》的独特之处在于付秀莹营造了一个乡土经验流动的旧院,用她青枝碧叶的语言重构了属于伦理亲情的诗意氛围。然而在回望的视角中,她从“爱情到处流传”的忆旧情绪中出走了,离开了对于乡土经验一味温情柔软的叙述。她的笔从伦理亲情的层面切入人性的层面,开拓了属于她自己的写作领地和情境。这样,《旧院》成为付秀莹小说成熟的一个标志。在诗意的伦理亲情中,她用客观公正的女性视角,对于传统乡土和伦理进行着属于她的浅斟低吟。
对于《旧院》中的人来说,他们从旧院中汲取了成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又都带着对于旧院难言的情绪,离开了旧院。旧院正如一个象征的符号,呈现着乡土伦理对于我们精神的滋养、慰藉和救赎,同时又因为深陷其中,旧院又成为我们精神的愧疚、重负与伤痛。这可能就是传统伦理对于当下的意义以及它在当下缺失的原因。尤其在当下,单一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的、情感的、社会的甚至于伦理意义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旧院》的写作具有了别样的意义。传统乡土经验流动的旧院是个富有意味的隐喻,她让我们回眸来时路上曾经有过的家族的风景、人物和记忆,并在这种呈现中,表达了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重新的定位与思考。少女视角中,旧院时空呈现出梦幻般的蜜色,即便是家庭人员之间的龃龉与不堪,都在宁静淡然的叙述中,最终走向了和解与体谅。旧院最终的坍塌和姥姥的逝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旧院依然保有着她必可替代的精神性与原初性。对于当下也不无某种暗示:抛弃旧院时空所承载的一切,我们可能会极快地走向未来,然而,我们的倾诉地在何处,我们将如何回归到自我的出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