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开启知识的钥匙教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教师只有把握好探究知识的全过程,才能使学生顺利的接受新知识,更深更透的理解新知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呢?要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授课语言的艺术性
初中学生接受系统的化学知识只是开端,研究物质的微观形成和性质,涉及的知识很抽象。如原子、分子知识、化合物的形成,化合价知识等,展现给学生的近乎“天方夜谈”。教师在教授化学理论知识时,如果语言不精练,缺乏艺术感染力,就会使之感到枯燥乏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倦的情绪。相反,教师艺术化的语言却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是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具有形象化的新意。如:在讲授“分子很小”的知识时,用以下的语言:有科学家精确推算后说:假如我们在太平洋里舀一杯水,用一种方法给杯里的水分子染上红色,然后我们把这杯水放归太平洋,使起孙悟空“翻江倒海”之术进行搅拌,让它均匀混合在太平洋里。这时,你再从太平洋里的任何地方舀一杯水,你将肯定能从中找到一百个“红色的水分子”。同学们想一想,这杯子里装了多少个水分子?哦,等于太平洋的杯数乘以100!有俗话说:海水不可斗量,那么,洋水能否杯量呢?太平洋里有多少杯水呢?分子真是太小了!这时学生对分子佷小一定有了不可名状的认识,进而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2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创设有利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丶欢欣的教学气氛,这时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重要环节,运用得好,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达到形象丶深刻的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再讲原子内部结构时,把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形象的比喻为“原子象座楼,核是火柴头”;在讲电子运动时,用原子像个球一般,电子球内各处窜,球壳周围去的少,多绕球心打转转。在讲H2还原CuO的操作程序时,为了使学生把H2与酒精灯的使用顺序记忆深刻,可以说“H2早去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在讲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记住正点、负极所得的气体,可以运用“父亲”与“负氢”的谐音,强化学生记忆。在讲氢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在同一反应中的两个不同的过程,且得、失氧的数目相同的观点时,可利用在商品交易中买和卖总是同时发生在同一货物的交易过程中,且买主所付的钱必然等于卖主所得的钱作比方。我认为这些形象、深动的比喻,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化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的探究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关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可先用点燃的木条伸进盛有CuO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CO2及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在做一个镁条在CO2中燃烧的试验,学生一定很奇怪:镁怎么能在CO2中燃烧呢?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并启发学生思考:①CO2是点燃的木条熄灭,却是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②第一章第四节中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在CO2中燃烧是在无氧气的情况下进行的,前面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定会得到正确的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气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的燃烧意义狭窄。在此,老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我觉的这样讲解,能是学生完善已有的知识,是知识更系统化。
4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不可忽视学生的易错之处
针对某一化学概念,站在学生思维的起点上,设计学生意错的练习,运用边讲边练边总结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练习中领悟知识,掌握知识。例如:讲溶解度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概念中的四个要点,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克,可以设计以下判断题:
(1)100克水里溶解了10克食盐,溶液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2)20°C时,50克水里溶解了5克食盐,溶液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5克。
(3)20°C时,把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4)20°C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5)10°C时,50克水中最多溶解NaNO3 40克,在同样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溶解NaNO3 80克,这说明随着溶剂量的增加,溶剂的溶解度也增大。
以以上五个要点为起点,科学的发现障碍,站在学生思维最低的起点上进行恰当的启发探究,从而达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障碍,顺利完成了认知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本人将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争取有更大的收获和成效。
1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授课语言的艺术性
初中学生接受系统的化学知识只是开端,研究物质的微观形成和性质,涉及的知识很抽象。如原子、分子知识、化合物的形成,化合价知识等,展现给学生的近乎“天方夜谈”。教师在教授化学理论知识时,如果语言不精练,缺乏艺术感染力,就会使之感到枯燥乏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倦的情绪。相反,教师艺术化的语言却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是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具有形象化的新意。如:在讲授“分子很小”的知识时,用以下的语言:有科学家精确推算后说:假如我们在太平洋里舀一杯水,用一种方法给杯里的水分子染上红色,然后我们把这杯水放归太平洋,使起孙悟空“翻江倒海”之术进行搅拌,让它均匀混合在太平洋里。这时,你再从太平洋里的任何地方舀一杯水,你将肯定能从中找到一百个“红色的水分子”。同学们想一想,这杯子里装了多少个水分子?哦,等于太平洋的杯数乘以100!有俗话说:海水不可斗量,那么,洋水能否杯量呢?太平洋里有多少杯水呢?分子真是太小了!这时学生对分子佷小一定有了不可名状的认识,进而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2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创设有利学生形象思维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丶欢欣的教学气氛,这时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重要环节,运用得好,能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达到形象丶深刻的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再讲原子内部结构时,把原子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形象的比喻为“原子象座楼,核是火柴头”;在讲电子运动时,用原子像个球一般,电子球内各处窜,球壳周围去的少,多绕球心打转转。在讲H2还原CuO的操作程序时,为了使学生把H2与酒精灯的使用顺序记忆深刻,可以说“H2早去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在讲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记住正点、负极所得的气体,可以运用“父亲”与“负氢”的谐音,强化学生记忆。在讲氢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在同一反应中的两个不同的过程,且得、失氧的数目相同的观点时,可利用在商品交易中买和卖总是同时发生在同一货物的交易过程中,且买主所付的钱必然等于卖主所得的钱作比方。我认为这些形象、深动的比喻,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要注意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拓宽化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的探究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关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知识点时,可先用点燃的木条伸进盛有CuO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结论:CO2及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时在做一个镁条在CO2中燃烧的试验,学生一定很奇怪:镁怎么能在CO2中燃烧呢?此时教师应抓住时机问:前面的结论是否错了?并启发学生思考:①CO2是点燃的木条熄灭,却是点燃的镁条燃烧得更旺,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②第一章第四节中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而镁在CO2中燃烧是在无氧气的情况下进行的,前面内容是否矛盾?通过分析,学生定会得到正确的结论:前面讲的燃烧是指通常的燃烧要有氧气参加。因此,特殊情况下的燃烧可以不一定需要氧气,前面讲的燃烧意义狭窄。在此,老师及时给学生总结燃烧的广义定义: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我觉的这样讲解,能是学生完善已有的知识,是知识更系统化。
4 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不可忽视学生的易错之处
针对某一化学概念,站在学生思维的起点上,设计学生意错的练习,运用边讲边练边总结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练习中领悟知识,掌握知识。例如:讲溶解度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概念中的四个要点,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克,可以设计以下判断题:
(1)100克水里溶解了10克食盐,溶液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2)20°C时,50克水里溶解了5克食盐,溶液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5克。
(3)20°C时,把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里,所以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4)20°C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5)10°C时,50克水中最多溶解NaNO3 40克,在同样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溶解NaNO3 80克,这说明随着溶剂量的增加,溶剂的溶解度也增大。
以以上五个要点为起点,科学的发现障碍,站在学生思维最低的起点上进行恰当的启发探究,从而达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越过障碍,顺利完成了认知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本人将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争取有更大的收获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