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人脉竞争术

来源 :财经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utur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脉就等于财脉。一个人思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人脉的力量无所不在。
  无论中外,哪一个社会的成功者,他的成就里,人脉竞争力都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如斯坦福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孙子兵法云:“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一个人脉竞争力强的人,他拥有的人 脉资源不仅广而且深。在平时,这个人脉资源可以让他比别人更快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转换成为升迁机会或者财富;而在危急或关键时刻,人脉资源则可以让他转危为安。
  为什么亿万富翁赚钱那么快?因为他周围的圈子会给他带来大量的机会,为什么这些年读诸如EMBA、总裁训练班等培训的人越来越多,而诸如高尔夫球会等各种贵族俱乐部也越来越多,老板们要花那么多钱去学习,花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其实EMBA、总裁训练班里面讲的东西大家都明白,关键是人脉,通过这种同学圈子,通过这种会员圈子来拓展自己人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
  最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在一般人看来,越是成功的人,越注重人脉,其实是相反的,因为这些人看中人脉,所以他们才能成功。就像一个风险投资专家所建议的那样:“当你认识100个亿万富翁时,还怕没有天使吗?”
  
  穿针引线的“熟人”
  比尔·盖茨在20岁时,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就钓到了一条“大鱼”,与当时的PC巨头IBM签下了自己的第一份合约,他是怎么做到的?秘诀很简单,他的母亲便是IBM的董事会董事,她把儿子介绍给IBM的董事长,这使得盖茨顺利地挖到了事业的第一桶金。
  熟人介绍的人脉关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可能是不可忽视的成功辅因之一。但在中国,这种熟人关系,更是被赋予更多的意味,“中国人有一个特别的关系叫做熟人连带,熟人连带在西方社会关系分类中是找不到的。而中国人的信任游戏,尤其在这个过程中间表现得最明显。”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家德对此研究得很透澈。
  IDG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熊晓鸽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在中国市场创业生涯的第一单,IDG顺利地与《国际电子报》签订了合资协议。
  “当时我们和电子情报研究所的合作伙伴《计算机世界》的中方领导人都很熟悉,有过合作,所以很顺理成章。”谈起十几年前的往事,熊爽最开心的是,这次熟人之间的合作,出奇地顺利。
  在这次合资中的中方正好和电子情报研究所是合作伙伴,而熊晓鸽在参加IDG以前曾在美国一个出版公司工作,也跟电子情报研究所有合作,双方都比较熟悉。
  “我们见面后,谈了半小时就成了,连IDG的大老板麦先生都没有想到。”由于当时还没有商务电子邮件,熊晓鸽用传真把合同文本发给IDG美国总部,请求授权。在他看来,彼时的中国,每一项投资,做不到美国那样商业化,合同订立前后要有律师和会计师跟进,当时完全是靠朋友间的了解和信任。
  结果第二天,熊晓鸽就取得了授权书,和对方签约了。在熊晓鸽的建议下,《国际电子报》这个媒体投资项目被并到《计算机世界》,后来改刊成为《网络世界》,引领一代潮流,也让他赚了很多钱。
  而今回顾当年的事,熊晓鸽坦言,当时虽然也看了项目有关的财务数据,但是,熊晓鸽觉得,能够让他对这个项目有信心的,并不仅仅在于那堆数字。重要的是此前的“那些交情。”
  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人力资源主管或求职者透过人脉关系找到适合的人才或工作,而且61%的人力资源主管及78%的求职者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国内的前程无忧网也曾经做过“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调查,其中“熟人介绍”被列为第二大有效方法。
  进修的“醉翁之意”
  
  企业家们参加与自己的工作或兴趣有关的各类培训班,则愈来愈成为扩展人脉,寻找潜在的商业机会的最便捷途径之一。
  “上大学看学校、考研究生看导师、读总裁班看同学。”“你和谁在一起学习,‘谁是同桌的你’往往决定了你能看多远,你能走多远。”在广州参加一个总裁培训班的企业家曹某认为,他参加研修班最大的收获就是和学员之间通过学习增进了解和信任,扩大了人脉资源,为日后合作创造了机会。据他介绍,班上同学间实行强强联合,做成大生意的事情屡见不鲜。不少学员表示,读总裁(EMBA课程)研修班,也是一个融入高端人脉网络的良机。而且,在集体交流中学到更多东西,并可以做到“永不毕业”。
  至少它对企业家阶层而言,有以下三大好处:一是走出去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二是一学习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三是培训班不仅是一个学知识、长见识、开思路的好地方,更是企业家们借此拓展人脉资源的好机会、好平台。
  甚至还有私企老板自费去中央党校进修,也成为一种学习政策、拓展人脉的潮流。
  到中央党校“充电”的广东私企老板分量不轻,既有上了财富榜的亿万富豪,如志高空调李兴浩;也有行业领军人物如绿茵阁的林欣、天天洗衣的卢志基等;还有不少后起之秀。这些学员所掌控的企业四分之一属广东百强私营企业。
  个别私企老板还学上了瘾,几进“宫”,如志高空调的李兴浩,他第一次到中央党校学习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他说,当时,到党校学习的私企老板凤毛麟角;最近,他又去了一次,学经济形势,发现那里的私企大腕摩肩接踵。李兴浩表示,到党校脱产学习,虽然会耽误一点生意,但领悟了很多破解难题的方法,结交了很多朋友,值得!
  如今全国各大城市开设总裁(EMBA核心课程)研修班或卓越企业总裁(CEO)高级研修班的高校已经比比皆是,其中总裁班就占了半壁江山;而清华大学、人民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名校的总裁班或国学班,也占据了不小份额;还有培训公司组织的总裁研修班。据了解,为总裁班“买单”捧场的,大多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其中不乏一掷数十万元带着一班人马来听课的企业家,也有想有所突破的职业经理人。
  与EMBA学位课程相比,总裁研修班则更适合工作繁忙的老板们。许多研修班的学员认为,作为老板,拿学位意义不大,课程浓缩、而且课程精髓与EMBA相差无几的总裁班,更适合工作繁忙的老板。
  尽管事业有成,企业做得很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开始意识到,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及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想取得更大发展,不能再靠经验、感觉和关系了,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进行职业化的转轨,他首先应该是个学习者,而进入学校再学习无疑是企业家们一个很好的“加油机会”。
  
  网络“人脉库”
  DONEWS网站总裁刘韧的电脑上,经常同时开着两个MSN,一个SKYPE,一个QQ,一个雅虎通。对刘韧来说,同时用这么多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以下简称IM)软件的原因很简单,“不同的朋友使用的东西不一样”。对于他来说,传统社会中的人脉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去了。
  刘韧庞大的朋友资源,被几种IM软件分成不同的圈子,每一个圈子,代表一群不同的人。“QQ上的朋友,大都是些真正的网迷,他们看中的是QQ的某些特定功能;MSN上的,基本是企业里的人,而且越大的公司越倾向用MSN;至于雅虎通圈子,有本身在雅虎公司就职的人,还有一些国外的朋友,刘韧还会将MSN上的联系人进一步筛选后,在雅虎通上建立联系,算是他的核心好友。
  而核心中的核心,被刘韧放在以强大的语音功能见长的SKYPE上,那里有公司的几个高层主管和核心员工,工作中,刘韧需要与他们进行几乎不间断的热烈沟通,用文字,也用语音。
  如今在中国,像刘韧一样离不开IM的人已经不在少数,比如一IT公司销售副总裁陈笑南发现,自己老板MSN上合作伙伴一栏里,全是自己MSN名单上的人的老板。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统计数字,中国的IM用户正以平均每年近2000万人的速度递增。各种IM软件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保持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以至于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把自己的QQ号、MSN号印在名片上,成为与通讯地址、电话、电子邮件并列的另一重要联络方式。
  随着“人脉”网络化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IM上形成了和现实紧密结合的“圈子”,QQ在推出2003年新版时,也特别增设了“我的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许多人的网友和朋友,互不关联,井水不犯河水,潜意识里,像家人、同事这样知根知底的身边人,除了发发邮件,压根不应在网上建立什么IM关系。而今天,这种局面悄悄地变了。
  在The Work Foundation公司2004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社会资本和社交软件”的报告中说,包括IM在内的“社交软件”,原则就是打破在线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体验与离线的面对面的经验之间的界限。
  如是,在离线和在线之间,IM巧妙地整合着各种人脉关系,并最终将抹去网上和网下的模糊边界,融合成为一个人真正的没有网沟的社会人脉资本。
  
  人脉就等于财脉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拥有无限发达的信息,就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信息来自你的情报站,情报站就是你的人脉网,人脉有多广,情报就有多广,这是企业家们事业无限发展的平台。
  换句话说,职场人最重要的情报来源是“人”。对他们来说,“人的情报”无疑比“铅字情报”重要得多。越是一流的经营人才,越是主动地去重视这种“人的情报”,就越能为自己的发展带来方便。
  日本三洋电机的总裁龟山太一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同行誉为“情报人”,对于情报的汇集别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创一格的“情报槽”理论。他说:“一般汇集情报,有从人身上、从事物身上获得两个来源。我主张从人身上加以汇集。如此一来,资料建档之后随时可以活用,对方也随时会有反应,就好像把活鱼放回鱼槽中一样。把情报养在情报槽里,它才能随时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现为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他认为聊天、喝茶、打球等看似不经意的交流,却最能反映一个人性格本质的东西,所以他喜欢主动去创造很多的交流沟通机会。他每年把被投公司的CEO组织起来,出去玩三天。每天的日程基本都是固定的,上午开会,下午打高尔夫,晚上聊天。在这种非正式的场合下,人与人更加贴近,给了彼此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阎焱投资的项目,很多人觉得是冷门,盛大、橡果国际,或者说顺驰网络,只有等到上市套现之后,人们才会恍然惊叹风险投资者的独到眼光。
  在阎焱眼里,“真正在直接投资领域做得好的,大多并非金融科班出身,而是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投资更多的是在投人,投团队。”他强调。投资一个团队,那么首先就要找到这个成功的团队。
  其实,人脉就等于财脉。一个人思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建立品质优良的人脉网用以提供帮助,往往就成了企业家们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
  责任编辑:宰守鹏 邮箱:[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受经济、技术门槛所限,加之不可控的政治风险,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市场远非想象中广阔;激烈竞争格局下,中国还受到高铁先发国家的技术标准围堵,成本优势亦不明显  中国高铁走出去始于2010年,在经过知识产权和动车事故的质疑之后,2013年新一波高铁出海高调开始。与刚开始不一样的是,此次在海外推介中国高铁的不再只是企业或者铁道部门,中国最高领导层亲自化身“高铁推销员”,在各种出访场合提及这张“中国名片”。 
期刊
江南春,是诗人,还是创意人?是广告人,还是传媒人?是企业家,还是资本家?面对这些眼花缭乱的角色转换,江南春自己恐怕也难以说清其中缘由,到底是什么在推着他往前走?因为写诗,所以与创意不远;因为广告,所以与传媒不远;因为企业,所以与资本不远。一环套一环,循序着生存法则和竞争逻辑,最后,江南春被“逼”而成为身价数十亿的传媒大亨,这是他别无选择的幸运!    剑走偏锋,赌一个意外。正是逻辑以外的意外,成就
期刊
如果我告诉你,在一个年人均收入只有680美元的国家里,有一个人却独立拥有530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你会怎么想?如果我再告诉你,把这个同样比例的财富算到比尔·盖茨身上,那么盖茨将拥有数万亿美元,你又会怎么想?  不过,不管你抱有何种感想,这一切都是真的。他就是墨西哥的财富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  “埃卢的产业简直从摇篮覆盖到坟墓。墨西哥就像一个‘埃卢王国’,他无处不在。”美国威廉玛丽学院墨西哥问
期刊
随着携程在国内的成功,将境外旅游与门户相结合的尝试将越来越多,最终的结果是形成境外旅游市场新一轮的角逐,并最终改变现有境外旅游市场的格局    越来越多的人对境外旅游业寄予厚望。  凯旋五洲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银峰是其中之一。一直以来,吴银峰和他的团队都试图打通境外游市场的各个环节,做携程做不到的事情。  “我们斥资200万美金启动互联网结合出境旅游开创了国内首家B2B2C行业商业模
期刊
对于节日营销,企业对于机会的发掘和市场的培养宣传却似乎少了根神经    每年黄金周都是各路商家最为忙活的时节,广告、促销、铺货、上人,一路路的市场动作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然而,虽然市场和商家的行为依然很积极,但在意识上的创新却让人颇感失望。一方面,对于节日营销,企业和市场都及其重视,另一方面,竞争的空间和表现却太过于狭窄,心力都将焦点放在了类似于“大甩卖”的行为上,而对于机会的发掘和市场的培养宣传
期刊
10年间,从学生诗人到商界领袖;从萌生一个创意,到建成一个帝国;从找到一个模式,到公司市值200亿元,个人财富30亿元,这便是年轻的分众传媒掌门人江南春。  他曾创造了中国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最大融资额的奇迹,而奇迹并未止步,他仍然在奔波不倦地构建一个分众传媒的明日帝国。  按江南春的看法,把人们无聊的时间拿来变现,如上网,看新闻,发短信,而当他把无聊的眼球转变成现金,便成为了“无聊产业”的受益
期刊
如果不能从战略层面来认识和理解设计的价值,工业设计只是成了企业又一次希望突破困局的肤浅表演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工业设计在营销中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极其重视产品设计的公司它不能从战略层面来认识和理解设计的价值,那么设计就和原先营销所强调的渠道、价格、促销一样只是一时的策略上的创新,很快,设计的同质化问题也就显示出来,设计只是成了企业又一次希望突破困局的肤浅表演。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设计的短期
期刊
亮发洗发水,进入海飞丝、飘柔、舒蕾等“群狼”的市场,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对于很多新的品牌想在当今如此激烈竞争中杀入市场实属不易,尤其是中小企业一切从零开始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杀入竞争激烈且品牌高度集中的市场,是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一道门槛,但是一家洗发水品牌——亮发(本文中为化名)洗发水,进入海飞丝、飘柔、舒蕾等“群狼”的市场,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
期刊
案例背景:  窗外车水马龙的景象,霓虹灯的闪烁让城市的夜景更加迷人,但是大明公司董事长李大明无心欣赏窗外的流光溢彩,焦躁与忧虑笼罩在他的心头,是什么让他如此徘徊和彷徨呢?  1996年,李大明创办了高科技软件企业——大明公司。技术出身的李大明凭着一股冲劲和对路的产品,实现了大明公司的超速成长。2002年,销售收入已达到近亿元,员工发展到约150人。  然而近段时间,产品服务质量的下降、员工流失率过
期刊
很多中国企业由于品牌上的差距,在市场上即使价格比强势品牌产品低很多,销量仍然卖不过强势品牌    8个“+”的启示  1993年,德国权威质量检验机构“商品检验基金会”对进入德国市场的冰箱进行抽检,并在《Test》上公布了检测结果。在此次的检测中,一家公司的冰箱在冷冻能力、温度回升、储藏温度等五项技术指标上,获8个“+”号,是被抽检的几个品牌中获得“+”最多的冰箱。与此品牌冰箱一并抽检的还有德国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