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脉就等于财脉。一个人思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人脉的力量无所不在。
无论中外,哪一个社会的成功者,他的成就里,人脉竞争力都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如斯坦福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孙子兵法云:“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一个人脉竞争力强的人,他拥有的人 脉资源不仅广而且深。在平时,这个人脉资源可以让他比别人更快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转换成为升迁机会或者财富;而在危急或关键时刻,人脉资源则可以让他转危为安。
为什么亿万富翁赚钱那么快?因为他周围的圈子会给他带来大量的机会,为什么这些年读诸如EMBA、总裁训练班等培训的人越来越多,而诸如高尔夫球会等各种贵族俱乐部也越来越多,老板们要花那么多钱去学习,花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其实EMBA、总裁训练班里面讲的东西大家都明白,关键是人脉,通过这种同学圈子,通过这种会员圈子来拓展自己人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
最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在一般人看来,越是成功的人,越注重人脉,其实是相反的,因为这些人看中人脉,所以他们才能成功。就像一个风险投资专家所建议的那样:“当你认识100个亿万富翁时,还怕没有天使吗?”
穿针引线的“熟人”
比尔·盖茨在20岁时,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就钓到了一条“大鱼”,与当时的PC巨头IBM签下了自己的第一份合约,他是怎么做到的?秘诀很简单,他的母亲便是IBM的董事会董事,她把儿子介绍给IBM的董事长,这使得盖茨顺利地挖到了事业的第一桶金。
熟人介绍的人脉关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可能是不可忽视的成功辅因之一。但在中国,这种熟人关系,更是被赋予更多的意味,“中国人有一个特别的关系叫做熟人连带,熟人连带在西方社会关系分类中是找不到的。而中国人的信任游戏,尤其在这个过程中间表现得最明显。”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家德对此研究得很透澈。
IDG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熊晓鸽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在中国市场创业生涯的第一单,IDG顺利地与《国际电子报》签订了合资协议。
“当时我们和电子情报研究所的合作伙伴《计算机世界》的中方领导人都很熟悉,有过合作,所以很顺理成章。”谈起十几年前的往事,熊爽最开心的是,这次熟人之间的合作,出奇地顺利。
在这次合资中的中方正好和电子情报研究所是合作伙伴,而熊晓鸽在参加IDG以前曾在美国一个出版公司工作,也跟电子情报研究所有合作,双方都比较熟悉。
“我们见面后,谈了半小时就成了,连IDG的大老板麦先生都没有想到。”由于当时还没有商务电子邮件,熊晓鸽用传真把合同文本发给IDG美国总部,请求授权。在他看来,彼时的中国,每一项投资,做不到美国那样商业化,合同订立前后要有律师和会计师跟进,当时完全是靠朋友间的了解和信任。
结果第二天,熊晓鸽就取得了授权书,和对方签约了。在熊晓鸽的建议下,《国际电子报》这个媒体投资项目被并到《计算机世界》,后来改刊成为《网络世界》,引领一代潮流,也让他赚了很多钱。
而今回顾当年的事,熊晓鸽坦言,当时虽然也看了项目有关的财务数据,但是,熊晓鸽觉得,能够让他对这个项目有信心的,并不仅仅在于那堆数字。重要的是此前的“那些交情。”
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人力资源主管或求职者透过人脉关系找到适合的人才或工作,而且61%的人力资源主管及78%的求职者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国内的前程无忧网也曾经做过“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调查,其中“熟人介绍”被列为第二大有效方法。
进修的“醉翁之意”
企业家们参加与自己的工作或兴趣有关的各类培训班,则愈来愈成为扩展人脉,寻找潜在的商业机会的最便捷途径之一。
“上大学看学校、考研究生看导师、读总裁班看同学。”“你和谁在一起学习,‘谁是同桌的你’往往决定了你能看多远,你能走多远。”在广州参加一个总裁培训班的企业家曹某认为,他参加研修班最大的收获就是和学员之间通过学习增进了解和信任,扩大了人脉资源,为日后合作创造了机会。据他介绍,班上同学间实行强强联合,做成大生意的事情屡见不鲜。不少学员表示,读总裁(EMBA课程)研修班,也是一个融入高端人脉网络的良机。而且,在集体交流中学到更多东西,并可以做到“永不毕业”。
至少它对企业家阶层而言,有以下三大好处:一是走出去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二是一学习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三是培训班不仅是一个学知识、长见识、开思路的好地方,更是企业家们借此拓展人脉资源的好机会、好平台。
甚至还有私企老板自费去中央党校进修,也成为一种学习政策、拓展人脉的潮流。
到中央党校“充电”的广东私企老板分量不轻,既有上了财富榜的亿万富豪,如志高空调李兴浩;也有行业领军人物如绿茵阁的林欣、天天洗衣的卢志基等;还有不少后起之秀。这些学员所掌控的企业四分之一属广东百强私营企业。
个别私企老板还学上了瘾,几进“宫”,如志高空调的李兴浩,他第一次到中央党校学习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他说,当时,到党校学习的私企老板凤毛麟角;最近,他又去了一次,学经济形势,发现那里的私企大腕摩肩接踵。李兴浩表示,到党校脱产学习,虽然会耽误一点生意,但领悟了很多破解难题的方法,结交了很多朋友,值得!
如今全国各大城市开设总裁(EMBA核心课程)研修班或卓越企业总裁(CEO)高级研修班的高校已经比比皆是,其中总裁班就占了半壁江山;而清华大学、人民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名校的总裁班或国学班,也占据了不小份额;还有培训公司组织的总裁研修班。据了解,为总裁班“买单”捧场的,大多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其中不乏一掷数十万元带着一班人马来听课的企业家,也有想有所突破的职业经理人。
与EMBA学位课程相比,总裁研修班则更适合工作繁忙的老板们。许多研修班的学员认为,作为老板,拿学位意义不大,课程浓缩、而且课程精髓与EMBA相差无几的总裁班,更适合工作繁忙的老板。
尽管事业有成,企业做得很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开始意识到,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及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想取得更大发展,不能再靠经验、感觉和关系了,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进行职业化的转轨,他首先应该是个学习者,而进入学校再学习无疑是企业家们一个很好的“加油机会”。
网络“人脉库”
DONEWS网站总裁刘韧的电脑上,经常同时开着两个MSN,一个SKYPE,一个QQ,一个雅虎通。对刘韧来说,同时用这么多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以下简称IM)软件的原因很简单,“不同的朋友使用的东西不一样”。对于他来说,传统社会中的人脉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去了。
刘韧庞大的朋友资源,被几种IM软件分成不同的圈子,每一个圈子,代表一群不同的人。“QQ上的朋友,大都是些真正的网迷,他们看中的是QQ的某些特定功能;MSN上的,基本是企业里的人,而且越大的公司越倾向用MSN;至于雅虎通圈子,有本身在雅虎公司就职的人,还有一些国外的朋友,刘韧还会将MSN上的联系人进一步筛选后,在雅虎通上建立联系,算是他的核心好友。
而核心中的核心,被刘韧放在以强大的语音功能见长的SKYPE上,那里有公司的几个高层主管和核心员工,工作中,刘韧需要与他们进行几乎不间断的热烈沟通,用文字,也用语音。
如今在中国,像刘韧一样离不开IM的人已经不在少数,比如一IT公司销售副总裁陈笑南发现,自己老板MSN上合作伙伴一栏里,全是自己MSN名单上的人的老板。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统计数字,中国的IM用户正以平均每年近2000万人的速度递增。各种IM软件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保持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以至于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把自己的QQ号、MSN号印在名片上,成为与通讯地址、电话、电子邮件并列的另一重要联络方式。
随着“人脉”网络化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IM上形成了和现实紧密结合的“圈子”,QQ在推出2003年新版时,也特别增设了“我的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许多人的网友和朋友,互不关联,井水不犯河水,潜意识里,像家人、同事这样知根知底的身边人,除了发发邮件,压根不应在网上建立什么IM关系。而今天,这种局面悄悄地变了。
在The Work Foundation公司2004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社会资本和社交软件”的报告中说,包括IM在内的“社交软件”,原则就是打破在线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体验与离线的面对面的经验之间的界限。
如是,在离线和在线之间,IM巧妙地整合着各种人脉关系,并最终将抹去网上和网下的模糊边界,融合成为一个人真正的没有网沟的社会人脉资本。
人脉就等于财脉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拥有无限发达的信息,就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信息来自你的情报站,情报站就是你的人脉网,人脉有多广,情报就有多广,这是企业家们事业无限发展的平台。
换句话说,职场人最重要的情报来源是“人”。对他们来说,“人的情报”无疑比“铅字情报”重要得多。越是一流的经营人才,越是主动地去重视这种“人的情报”,就越能为自己的发展带来方便。
日本三洋电机的总裁龟山太一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同行誉为“情报人”,对于情报的汇集别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创一格的“情报槽”理论。他说:“一般汇集情报,有从人身上、从事物身上获得两个来源。我主张从人身上加以汇集。如此一来,资料建档之后随时可以活用,对方也随时会有反应,就好像把活鱼放回鱼槽中一样。把情报养在情报槽里,它才能随时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现为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他认为聊天、喝茶、打球等看似不经意的交流,却最能反映一个人性格本质的东西,所以他喜欢主动去创造很多的交流沟通机会。他每年把被投公司的CEO组织起来,出去玩三天。每天的日程基本都是固定的,上午开会,下午打高尔夫,晚上聊天。在这种非正式的场合下,人与人更加贴近,给了彼此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阎焱投资的项目,很多人觉得是冷门,盛大、橡果国际,或者说顺驰网络,只有等到上市套现之后,人们才会恍然惊叹风险投资者的独到眼光。
在阎焱眼里,“真正在直接投资领域做得好的,大多并非金融科班出身,而是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投资更多的是在投人,投团队。”他强调。投资一个团队,那么首先就要找到这个成功的团队。
其实,人脉就等于财脉。一个人思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建立品质优良的人脉网用以提供帮助,往往就成了企业家们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
责任编辑:宰守鹏 邮箱:[email protected]
人脉的力量无所不在。
无论中外,哪一个社会的成功者,他的成就里,人脉竞争力都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如斯坦福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孙子兵法云:“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一个人脉竞争力强的人,他拥有的人 脉资源不仅广而且深。在平时,这个人脉资源可以让他比别人更快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而转换成为升迁机会或者财富;而在危急或关键时刻,人脉资源则可以让他转危为安。
为什么亿万富翁赚钱那么快?因为他周围的圈子会给他带来大量的机会,为什么这些年读诸如EMBA、总裁训练班等培训的人越来越多,而诸如高尔夫球会等各种贵族俱乐部也越来越多,老板们要花那么多钱去学习,花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其实EMBA、总裁训练班里面讲的东西大家都明白,关键是人脉,通过这种同学圈子,通过这种会员圈子来拓展自己人脉,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
最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在一般人看来,越是成功的人,越注重人脉,其实是相反的,因为这些人看中人脉,所以他们才能成功。就像一个风险投资专家所建议的那样:“当你认识100个亿万富翁时,还怕没有天使吗?”
穿针引线的“熟人”
比尔·盖茨在20岁时,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就钓到了一条“大鱼”,与当时的PC巨头IBM签下了自己的第一份合约,他是怎么做到的?秘诀很简单,他的母亲便是IBM的董事会董事,她把儿子介绍给IBM的董事长,这使得盖茨顺利地挖到了事业的第一桶金。
熟人介绍的人脉关系,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可能是不可忽视的成功辅因之一。但在中国,这种熟人关系,更是被赋予更多的意味,“中国人有一个特别的关系叫做熟人连带,熟人连带在西方社会关系分类中是找不到的。而中国人的信任游戏,尤其在这个过程中间表现得最明显。”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家德对此研究得很透澈。
IDG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熊晓鸽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在中国市场创业生涯的第一单,IDG顺利地与《国际电子报》签订了合资协议。
“当时我们和电子情报研究所的合作伙伴《计算机世界》的中方领导人都很熟悉,有过合作,所以很顺理成章。”谈起十几年前的往事,熊爽最开心的是,这次熟人之间的合作,出奇地顺利。
在这次合资中的中方正好和电子情报研究所是合作伙伴,而熊晓鸽在参加IDG以前曾在美国一个出版公司工作,也跟电子情报研究所有合作,双方都比较熟悉。
“我们见面后,谈了半小时就成了,连IDG的大老板麦先生都没有想到。”由于当时还没有商务电子邮件,熊晓鸽用传真把合同文本发给IDG美国总部,请求授权。在他看来,彼时的中国,每一项投资,做不到美国那样商业化,合同订立前后要有律师和会计师跟进,当时完全是靠朋友间的了解和信任。
结果第二天,熊晓鸽就取得了授权书,和对方签约了。在熊晓鸽的建议下,《国际电子报》这个媒体投资项目被并到《计算机世界》,后来改刊成为《网络世界》,引领一代潮流,也让他赚了很多钱。
而今回顾当年的事,熊晓鸽坦言,当时虽然也看了项目有关的财务数据,但是,熊晓鸽觉得,能够让他对这个项目有信心的,并不仅仅在于那堆数字。重要的是此前的“那些交情。”
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人力资源主管或求职者透过人脉关系找到适合的人才或工作,而且61%的人力资源主管及78%的求职者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国内的前程无忧网也曾经做过“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调查,其中“熟人介绍”被列为第二大有效方法。
进修的“醉翁之意”
企业家们参加与自己的工作或兴趣有关的各类培训班,则愈来愈成为扩展人脉,寻找潜在的商业机会的最便捷途径之一。
“上大学看学校、考研究生看导师、读总裁班看同学。”“你和谁在一起学习,‘谁是同桌的你’往往决定了你能看多远,你能走多远。”在广州参加一个总裁培训班的企业家曹某认为,他参加研修班最大的收获就是和学员之间通过学习增进了解和信任,扩大了人脉资源,为日后合作创造了机会。据他介绍,班上同学间实行强强联合,做成大生意的事情屡见不鲜。不少学员表示,读总裁(EMBA课程)研修班,也是一个融入高端人脉网络的良机。而且,在集体交流中学到更多东西,并可以做到“永不毕业”。
至少它对企业家阶层而言,有以下三大好处:一是走出去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二是一学习才知道自己孤陋寡闻;三是培训班不仅是一个学知识、长见识、开思路的好地方,更是企业家们借此拓展人脉资源的好机会、好平台。
甚至还有私企老板自费去中央党校进修,也成为一种学习政策、拓展人脉的潮流。
到中央党校“充电”的广东私企老板分量不轻,既有上了财富榜的亿万富豪,如志高空调李兴浩;也有行业领军人物如绿茵阁的林欣、天天洗衣的卢志基等;还有不少后起之秀。这些学员所掌控的企业四分之一属广东百强私营企业。
个别私企老板还学上了瘾,几进“宫”,如志高空调的李兴浩,他第一次到中央党校学习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他说,当时,到党校学习的私企老板凤毛麟角;最近,他又去了一次,学经济形势,发现那里的私企大腕摩肩接踵。李兴浩表示,到党校脱产学习,虽然会耽误一点生意,但领悟了很多破解难题的方法,结交了很多朋友,值得!
如今全国各大城市开设总裁(EMBA核心课程)研修班或卓越企业总裁(CEO)高级研修班的高校已经比比皆是,其中总裁班就占了半壁江山;而清华大学、人民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名校的总裁班或国学班,也占据了不小份额;还有培训公司组织的总裁研修班。据了解,为总裁班“买单”捧场的,大多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其中不乏一掷数十万元带着一班人马来听课的企业家,也有想有所突破的职业经理人。
与EMBA学位课程相比,总裁研修班则更适合工作繁忙的老板们。许多研修班的学员认为,作为老板,拿学位意义不大,课程浓缩、而且课程精髓与EMBA相差无几的总裁班,更适合工作繁忙的老板。
尽管事业有成,企业做得很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开始意识到,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及快速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想取得更大发展,不能再靠经验、感觉和关系了,作为企业领导者必须进行职业化的转轨,他首先应该是个学习者,而进入学校再学习无疑是企业家们一个很好的“加油机会”。
网络“人脉库”
DONEWS网站总裁刘韧的电脑上,经常同时开着两个MSN,一个SKYPE,一个QQ,一个雅虎通。对刘韧来说,同时用这么多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以下简称IM)软件的原因很简单,“不同的朋友使用的东西不一样”。对于他来说,传统社会中的人脉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去了。
刘韧庞大的朋友资源,被几种IM软件分成不同的圈子,每一个圈子,代表一群不同的人。“QQ上的朋友,大都是些真正的网迷,他们看中的是QQ的某些特定功能;MSN上的,基本是企业里的人,而且越大的公司越倾向用MSN;至于雅虎通圈子,有本身在雅虎公司就职的人,还有一些国外的朋友,刘韧还会将MSN上的联系人进一步筛选后,在雅虎通上建立联系,算是他的核心好友。
而核心中的核心,被刘韧放在以强大的语音功能见长的SKYPE上,那里有公司的几个高层主管和核心员工,工作中,刘韧需要与他们进行几乎不间断的热烈沟通,用文字,也用语音。
如今在中国,像刘韧一样离不开IM的人已经不在少数,比如一IT公司销售副总裁陈笑南发现,自己老板MSN上合作伙伴一栏里,全是自己MSN名单上的人的老板。
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统计数字,中国的IM用户正以平均每年近2000万人的速度递增。各种IM软件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保持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以至于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把自己的QQ号、MSN号印在名片上,成为与通讯地址、电话、电子邮件并列的另一重要联络方式。
随着“人脉”网络化趋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IM上形成了和现实紧密结合的“圈子”,QQ在推出2003年新版时,也特别增设了“我的群”。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许多人的网友和朋友,互不关联,井水不犯河水,潜意识里,像家人、同事这样知根知底的身边人,除了发发邮件,压根不应在网上建立什么IM关系。而今天,这种局面悄悄地变了。
在The Work Foundation公司2004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社会资本和社交软件”的报告中说,包括IM在内的“社交软件”,原则就是打破在线的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体验与离线的面对面的经验之间的界限。
如是,在离线和在线之间,IM巧妙地整合着各种人脉关系,并最终将抹去网上和网下的模糊边界,融合成为一个人真正的没有网沟的社会人脉资本。
人脉就等于财脉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拥有无限发达的信息,就拥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信息来自你的情报站,情报站就是你的人脉网,人脉有多广,情报就有多广,这是企业家们事业无限发展的平台。
换句话说,职场人最重要的情报来源是“人”。对他们来说,“人的情报”无疑比“铅字情报”重要得多。越是一流的经营人才,越是主动地去重视这种“人的情报”,就越能为自己的发展带来方便。
日本三洋电机的总裁龟山太一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同行誉为“情报人”,对于情报的汇集别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创一格的“情报槽”理论。他说:“一般汇集情报,有从人身上、从事物身上获得两个来源。我主张从人身上加以汇集。如此一来,资料建档之后随时可以活用,对方也随时会有反应,就好像把活鱼放回鱼槽中一样。把情报养在情报槽里,它才能随时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现为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他认为聊天、喝茶、打球等看似不经意的交流,却最能反映一个人性格本质的东西,所以他喜欢主动去创造很多的交流沟通机会。他每年把被投公司的CEO组织起来,出去玩三天。每天的日程基本都是固定的,上午开会,下午打高尔夫,晚上聊天。在这种非正式的场合下,人与人更加贴近,给了彼此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阎焱投资的项目,很多人觉得是冷门,盛大、橡果国际,或者说顺驰网络,只有等到上市套现之后,人们才会恍然惊叹风险投资者的独到眼光。
在阎焱眼里,“真正在直接投资领域做得好的,大多并非金融科班出身,而是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投资更多的是在投人,投团队。”他强调。投资一个团队,那么首先就要找到这个成功的团队。
其实,人脉就等于财脉。一个人思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建立品质优良的人脉网用以提供帮助,往往就成了企业家们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
责任编辑:宰守鹏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