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中小学课程融合与开发的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保护并传承国家红色文化资源、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红色文化课程开发既可以通过将红色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他学科,也可以开发红色研学旅行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全方面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使其成为学生了解革命先辈、传承红色精神、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形成高尚道德品质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  红色文化  课程融合与开发
  【基金项目】2019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背景下河南高师院校师范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9BJY01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037-03
  红色文化涵盖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来讲,红色文化及其遗产在中小学课程融合和开发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将红色文化与中小学课程相融合,用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打通各个学科间的壁垒,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红色文化所具备的教育价值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红色文化在中小学课程融合与开发的价值
  (一)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幸福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我国一直以来都极其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坚定不移地将红色基因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中被多次强调其重要性。而红色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与课程的巧妙融合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补充与完善,从而促进中小学学生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深刻了解并学习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二)保护并传承国家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智慧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先进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红色基因是需要传承的,传承主要是依靠青少年。在井冈山红色研学旅行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把井冈山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阐释出来,使青少年在了解井冈山红色文化并颇有感触的情况下,自觉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我国有以井冈山为代表的众多红色旅游基地,都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是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与中小学课程的结合有利于青少年进一步了解红色文化,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加强爱国主义和红色精神在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有效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学生成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的主力军。
  (三)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万卷书”重要,“行万里路”同样重要;学科知识重要,文化知识也同样重要。红色文化课程的开发不管是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还是设置研学旅行等校本课程,都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会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爱党爱国等精神品质,进一步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特别是在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意义上,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学生深入体验红色文化,感受先辈精神,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研学旅行强调体验、感受,要让学生在‘行万里路’中,眼、耳、鼻、手、脚、脑等‘动’起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对自然与社会有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直观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学会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辨析现象,提出并思考问题。”[3]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随之不断提高。
  (四)促进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全方位立德树人的核心,除了具有明显的人才培养的引领性,还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征。“课程思政更加强化以‘人’为根本出发点,正视人的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与终点归结于人。”[4]红色文化本就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我国很多“红色基因名村”不遗余力地保护并宣传红色文化,因地制宜地将红色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形成了既有红色底蕴又有地方特色的独特资源。学校为促进学科的综合化,可依据当地的红色资源优势,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内涵,融入相应课程,从而开发出既系统全面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深入贯彻新课改重视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这不仅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又能增加青少年一代对革命先辈的崇敬感,提高爱国意识,学习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团结一心等宝贵的精神品质,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得到显著改善。
  二、红色文化与中小学课程的融合
  红色文化与中小学课程的开发应考虑到课程结构、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等关键因素,不仅要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作用,也要意识到隐性课程是对显性课程的补充和提升。将红色文化与中小学课程相融合,青少年通过学科课程的系统学习与活动课程的亲身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中小学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激励青少年不断开拓进取、坚定理想信念、增強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红色文化与学科课程相融合
  针对中小学课程结构,红色文化可融入历史、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语文、音乐等学科课程。首先,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创造,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将红色文化和历史学科中关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相关事件或人物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品质的普及,使历史事件与红色文化相互作用。另外,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党爱国等情怀。文化又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中红色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美德,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及教育价值,对思政学科的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文化生活应成为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重视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思政课的学习,逐步加深对我国优秀红色文化的认识,促进中小学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红色文化与活动课程相融合
  红色文化与活动课程相融合是以红色文化为教育内容,以研学旅行、歌咏比赛等活动为教育方式,學生在红色文化与活动课程的交互作用中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促进我国红色精神的传播和发扬。
  其中,红色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充分利用这些承载着革命先辈精神的红色文化,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红色理论的补充。课程通过走进红色革命教育园区,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触摸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一方面给予学生走进社会、参与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用红色文化对学生的洗礼和感染加深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将红色文化发挥的精神力量与当代教育完美融合。
  红色经典咏颂比赛这一活动课程就是积极地将红色文化这一元素融入学校举办的活动中,主要形式为对红色革命歌曲的学习及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歌咏竞赛等。音乐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渲染力和感染力,通过号召中小学学生学习红色革命歌曲、参加红色文化歌咏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中感受先辈的伟大精神、追随先辈的足迹。
  (三)红色文化与隐性课程相融合
  红色文化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进行灌输和填鸭式的理论讲解,应该以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和教育。隐性课程作为学校显性课程的补充,成为弘扬和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路径,不仅体现在学校建筑和校园环境上,也包括教师的教育与管理理念等。育人环境可以通过校园建筑、宣传标语等形式营造一种浓厚的红色氛围,使学生随时随地了解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学校生活最密切的接触者,要深化自身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红色文化,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教育力量,使自己成为红色文化最有说服力的宣传者。红色文化与隐性课程的融合使学生在物质性与观念性两类隐形课程的相互作用中,被红色文化孕育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无疑能提高其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将英雄人物及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并积极承担传承优秀红色文化的重任。
  三、红色文化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开发与实施策略
  (一)课程开发重视主体多元化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钟启泉认为:“学校中的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主体的课程,作为课程的实体——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作为教的主体——教师,与作为学的主体——学生,共同创造的。”[5]在红色课程开发中,学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教师作为一线工作者,能及时了解并反馈真实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除此之外,民主参与是课程开发的显著特点,家长、学生也同样是红色课程开发的重要参与者。每个主体都要意识到并承担起课程开发的责任,各主体之间要及时交流和反馈,从而提出并制定切实的开发方案,促进红色课程开发系统有效地进行。
  (二)课程实施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红色文化课程主要是以当地的红色资源作为依托,进一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教育,力图提高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课程是着眼于学生真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教育,而这种思想层面的教育不同于既定课本知识的灌输,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必须被重点突出。“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长远发展,使学生在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将价值判断转化为行为选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
  (三)开设红色文化教师培训课程
  红色文化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师除了要了解相关的红色文化及历史背景,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外,红色文化与各学科间融合的教学技巧更是极其重要的,生硬的教学手段只会起到1+1=1+1的效果,学科之间的壁垒并没有被打破,学生只是在一堂课上学到了两门学科的内容。巧妙的教学技能是将两者完美地融合,起到1+1=2甚至是3的教学效果。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开设红色文化的专业培训课程,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对红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学技巧,将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融进课堂、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红色文化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是使红色文化课程真正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
  (四)加强学校与地方之间的配合
  中小学学生长期生活在倍受保护的校园温室中,接受着系统的知识教育,缺少走近社会、接触大自然以及集体活动的机会。但新时代的教育强调“在做中学”“教育回归生活”,一定的社会活动体验与实践经历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方面必须积极与地方相关部门配合,并选派优秀的教师进行实地考察,走进红色文化基地;地方上也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请专业人员对学生和教师开展红色文化课程的培训与教育,两者间相互配合,以当地的红色文化为教育内容,再围绕教学技能、培养目标、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完善的教学与培训,并切实制定一套具有高可行性的红色文化课程的教育实施方案,指导学生参与并学习各类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文,王艳飞.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16(23):126-127.
  [2]王伟年.井冈山红色研学旅行发展思考[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4):20-27.
  [3]高峡.研学旅行教育价值再认识[N].中国教师报,2019-09-25(7).
  [4]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5):90-92.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69.
  [6]林伦学.依托红色资源探索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途径[J].基础教育课程,2018(10):12-15.
  作者简介:
  金琳琳(1997年-),河南漯河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
  郑雪松,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摘要】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国际研学术讨会中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代,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中国传统
期刊
【摘要】随着融合教育的深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回归主流,但是主流中的很多价值取向是特殊孩子无法企及的,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考虑进行课程的开发,能在主流的环境下习得正常孩子一样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融合教育 特殊学生 烹饪课程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023-02  笔者从2007年开始接手辅读班,到目前为止共有20名附近的孩
期刊
【摘要】根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高等院校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数据,从不同层次高校招生专业是否设置选考科目、对地理等科目的限考要求、设置地理科目限选要求的专业特征、地理与其他科目的组合特征四方面,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地理在高校专业限考科目中的要求。  【关键词】地理 高校专业 限考科目 山东省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河北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科目选择意
期刊
【摘要】为了发挥大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思想育人功能,结合“三全育人”的理念与实践要求,对《信号与系统》课堂思政教学模式与方案设计进行了探索。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将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进行深度融合,设计新的课程教学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模式,并用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规范化全过程。实施结果表明,融入思政元素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实践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期刊
【摘要】高等数学是应用型大学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基础课,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实施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策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数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042-02 
期刊
【摘要】音乐活动游戏化是音乐教学中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幼儿在玩中学,充分调动幼儿的音乐学习主动性。音乐活动游戏化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幼儿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感受着音乐帶来的愉快氛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当中,表现着自己的才艺,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的开展游戏化教学,给幼儿音乐带来新感觉。本文将通过选择游戏情节元素音乐、利用游戏创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家对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继续教育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越加凸显。本文在介绍学习型组织理论内涵、模型等基础上,分析气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现状,探索研究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气象学习型组织团队学习建设的有效策略,望对气象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团队培养有所裨益,以期为同类组织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信等问题,影响学习效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明确中职信息技术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选择适当的课程教材,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笔者基于中职信息技术专业,采用统计分析法,了解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基于课程教材方面进行阐述,为今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材 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土木工程学科涉及课程多且都具有应用性,现有研究主要关注部分课程的翻转教学模式,缺乏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定量化评价模型。本文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各类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并计算其权重,结合评价判断标准确定最终评价等级,最后基于评价
期刊
【摘要】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与探讨,对推动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析,梳理生物统计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资源融入课堂。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5-0039-0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思想中曾提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是实现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