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阶段,记叙文是作文训练和考试的主要体裁。虽然近几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作文要求中也通常都是“文体不限”,但多数学生选择的文体还是记叙文。中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都很喜欢描写景物,但常常写景不恰当、状物不准确。其实,只要能找到自己写景状物出差错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问题是不难解决的。笔者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收集并分类,初中生景物描写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不同事物的印象张冠李戴
●病例1:小麦快熟了。沉甸甸的麦穗把麦杆压弯了腰,农民伯伯看着这丰收景象,高兴得合不拢嘴。
●分析:麦穗用“沉甸甸”来形容,不够准确,这是把观察稻谷的印象移到了麦子上。麦子只要一弯腰,那就不只是“快熟了”,而是熟过了。熟过头的麦子一动就掉粒。农民对这种现象,是不会有闲心欣赏的。
●病例2:积雪初融的山坡,远远望去还是一片枯黄,走近却发现已是草色青青,春意满目了。
●分析:一般观察事物,多是远看模糊、近看清楚,早春草色却正相反。唐代诗人韩愈有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说,远看已草色青青,走到近处却无绿感。早春草色这一特点,不实地观察,固然发现不了,即使亲临现场,不留心也往往熟视无睹。把观察一般事物的印象强加到这一特殊事物上,显然失实了。
二、将不同时间的观察印象机械拼凑
●病例3:火红的太阳当空悬挂,把柏油马路烤得滚烫。
●分析:当空悬挂的能把柏油马路烤得滚烫的太阳,并不是火红的,火红的太阳也绝没有把柏油马路烤得滚烫的威力。把一早一晚太阳的色泽移到正午的太阳上,这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三、将不同场合的观察印象凑到一起
●病例4:盛夏的烈日好像故意跟我们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同学作对,把大地烤得发烫。我趴在靶场上练射击,感到浑身火辣辣的。只有把身子靠到旁边的石头上时,才感到些凉意。
●分析:在阴凉的地方,石头确实比大地凉,但是在烈日暴晒下,石头应该是比大地还热的。这是把体察烈日下大地的印象跟体察阴凉处石头的印象凑在一起而导致的错误。
四、将不同距离的观察印象彼此参合
●病例5:我走进山谷,忽听得一阵笑声随风飘来。循声望去,一群“红领巾”正在对面山坡植树。他们抬水的抬水,刨坑的刨坑,个个脸上都挂着大而晶莹的汗珠。
●分析: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本谈绘画经验的书《山水论》,书中有“远人无目”的说法,意思是画远处的人,不要画眼睛,因为看不清楚。连眼睛都看不清楚,又如何能看到人脸上 “大而晶莹” 的汗珠呢?把近距离的观察印象移到远距离的观察对象中,这也是记叙文写景状物时常易出现的毛病。
五、将不同心境下的观察印象相互混杂
●病例6:挂钟已敲了10响,弟弟还在桌上做那道数学题。他一手拿着铅笔,一手托着腮,在苦苦地思考。我担心弟弟累坏身体,想劝他休息,又不知怎样开口。窗外,天空湛蓝,月亮从一朵轻云里露出了椭圆的笑脸。
●分析:这段文字关于天空和月亮的描写,不是“我担心弟弟累坏身体”时的观察印象,而应是弟弟顺利地做完作业,我从忧虑转为高兴时的观察印象。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下的观察印象是不同的。写景状物,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符合主观真实。
一般说来,在记叙文中景物描写并不是现场写生,多是事过境迁之后回忆着写的,靠的是印象。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印象仓库,这仓库存着的印象有深刻的、清晰的,也有肤浅的、模糊的。景物描写要想不出差错,必须对所写之景有深刻准确的印象,而要获得深刻准确的印象,就必须对事物作认真、仔细的观察。
另外,景物描写是写人对景物的观察,因此还必须先把人站的位置和人当时的心情考虑清楚。作文中所写的人物,是站在高处还是低处,心情是高兴还是苦恼,都要明确。动笔时,一定要让所写的人物和他看到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生动鲜明地浮现出来,这样就不会写一个人在马路上“看到整个仙城的万家灯火”,也不会让一个心情沉重的人去欣赏月亮穿过轻云露出笑脸了。
除此之外,有些同学误以为要把景物写好,就必须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本来应该说“清晨”,却偏要说“初升太阳的第一道光芒刚刚照在那蔚蓝的天空……”。其实,那些如“太阳落山了”、“天亮了”、“下雨了”等朴素易懂的词语,同样能把景物写得鲜活动人。
用词造句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这也是景物描写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一、将不同事物的印象张冠李戴
●病例1:小麦快熟了。沉甸甸的麦穗把麦杆压弯了腰,农民伯伯看着这丰收景象,高兴得合不拢嘴。
●分析:麦穗用“沉甸甸”来形容,不够准确,这是把观察稻谷的印象移到了麦子上。麦子只要一弯腰,那就不只是“快熟了”,而是熟过了。熟过头的麦子一动就掉粒。农民对这种现象,是不会有闲心欣赏的。
●病例2:积雪初融的山坡,远远望去还是一片枯黄,走近却发现已是草色青青,春意满目了。
●分析:一般观察事物,多是远看模糊、近看清楚,早春草色却正相反。唐代诗人韩愈有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说,远看已草色青青,走到近处却无绿感。早春草色这一特点,不实地观察,固然发现不了,即使亲临现场,不留心也往往熟视无睹。把观察一般事物的印象强加到这一特殊事物上,显然失实了。
二、将不同时间的观察印象机械拼凑
●病例3:火红的太阳当空悬挂,把柏油马路烤得滚烫。
●分析:当空悬挂的能把柏油马路烤得滚烫的太阳,并不是火红的,火红的太阳也绝没有把柏油马路烤得滚烫的威力。把一早一晚太阳的色泽移到正午的太阳上,这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三、将不同场合的观察印象凑到一起
●病例4:盛夏的烈日好像故意跟我们参加暑期夏令营的同学作对,把大地烤得发烫。我趴在靶场上练射击,感到浑身火辣辣的。只有把身子靠到旁边的石头上时,才感到些凉意。
●分析:在阴凉的地方,石头确实比大地凉,但是在烈日暴晒下,石头应该是比大地还热的。这是把体察烈日下大地的印象跟体察阴凉处石头的印象凑在一起而导致的错误。
四、将不同距离的观察印象彼此参合
●病例5:我走进山谷,忽听得一阵笑声随风飘来。循声望去,一群“红领巾”正在对面山坡植树。他们抬水的抬水,刨坑的刨坑,个个脸上都挂着大而晶莹的汗珠。
●分析: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本谈绘画经验的书《山水论》,书中有“远人无目”的说法,意思是画远处的人,不要画眼睛,因为看不清楚。连眼睛都看不清楚,又如何能看到人脸上 “大而晶莹” 的汗珠呢?把近距离的观察印象移到远距离的观察对象中,这也是记叙文写景状物时常易出现的毛病。
五、将不同心境下的观察印象相互混杂
●病例6:挂钟已敲了10响,弟弟还在桌上做那道数学题。他一手拿着铅笔,一手托着腮,在苦苦地思考。我担心弟弟累坏身体,想劝他休息,又不知怎样开口。窗外,天空湛蓝,月亮从一朵轻云里露出了椭圆的笑脸。
●分析:这段文字关于天空和月亮的描写,不是“我担心弟弟累坏身体”时的观察印象,而应是弟弟顺利地做完作业,我从忧虑转为高兴时的观察印象。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下的观察印象是不同的。写景状物,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符合主观真实。
一般说来,在记叙文中景物描写并不是现场写生,多是事过境迁之后回忆着写的,靠的是印象。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印象仓库,这仓库存着的印象有深刻的、清晰的,也有肤浅的、模糊的。景物描写要想不出差错,必须对所写之景有深刻准确的印象,而要获得深刻准确的印象,就必须对事物作认真、仔细的观察。
另外,景物描写是写人对景物的观察,因此还必须先把人站的位置和人当时的心情考虑清楚。作文中所写的人物,是站在高处还是低处,心情是高兴还是苦恼,都要明确。动笔时,一定要让所写的人物和他看到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生动鲜明地浮现出来,这样就不会写一个人在马路上“看到整个仙城的万家灯火”,也不会让一个心情沉重的人去欣赏月亮穿过轻云露出笑脸了。
除此之外,有些同学误以为要把景物写好,就必须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本来应该说“清晨”,却偏要说“初升太阳的第一道光芒刚刚照在那蔚蓝的天空……”。其实,那些如“太阳落山了”、“天亮了”、“下雨了”等朴素易懂的词语,同样能把景物写得鲜活动人。
用词造句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这也是景物描写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