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淮河流域18个站点近50年的历史降水资料分析,阐述其暴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58~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均较剧烈,尤其20世纪90年代末,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明显增加;且淮河流域暴雨呈准2年周期振荡。从空间角度分析,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相对较少。
关键词 淮河流域;暴雨;气候特征;农业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662-03
Abstract By select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observed data of 1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Huai River Basin and using the methods of wavelet analysis, the interannual change and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rainstorms over Huai River Basin during 1958-2007 and the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annual changes of the number of rainstorm days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958 to 2007 were fierce. As a resul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East Asian circulation system, there had significantly 2year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s on rainstorm in summer. In the late 1990s, rainstorm days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obviously due to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ppeared the decadal significant weakens. Because of water vapor and terrain, rainstorm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southwest over the Huai River Basin, but less on the north .
Key words Huai River Basin; Rainst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fluence
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暴雨降水是洪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淮河流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且暴雨频数存在增多的趋势,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影响[1]。笔者利用淮河流域18个站点1958~2007年的历史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淮河流域的暴雨气候特征,得出对预报有意义的规律,以期为淮河流域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更好地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由淮河和沂、沐、泗河组成,东西长约700 km,南北宽约400 km,流域面积达27万km2,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淮河流域西起伏牛山、桐柏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淮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处于我国南方雨量丰沛和北方干旱少雨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半湿润气候到半干燥气候的过渡地带。淮河流域冷暖和旱涝的转变非常突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是我国代表性的暴雨极端天气多发区域。
1.2 资料和方法
利用淮河流域18个地面观测站(图1)1958~2007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淮河流域(18站平均)暴雨的年际变化规律;运用小波分析揭示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主要周期;选取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较多的4年为代表进行分析,研究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3 结论
(1)淮河流域暴雨日数和暴雨量20世纪80年代前趋于正常,80年代开始两者年际变化较激烈,90年代末两者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洪涝灾害也较为频繁。且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因此,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可以代表暴雨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存在显著的准2年周期振荡。
(2)暴雨日数中心和暴雨量中心多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
部地区,北部地区相对较少,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样能够反映暴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由于暴雨引致的洪涝及次生的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了解淮河流域暴雨的气候特征,有助于防御暴雨带来的灾害。
参考文献
[1] 唐杰,曹明会,周静.高要市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487.
[2] 冯强,王昂生,李吉顺.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与暴雨洪涝灾害[J].自然灾害学报,1998,7(1):87-92.
[3] 王华.暴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8(6):13.
关键词 淮河流域;暴雨;气候特征;农业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 S1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25-08662-03
Abstract By select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observed data of 1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Huai River Basin and using the methods of wavelet analysis, the interannual change and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rainstorms over Huai River Basin during 1958-2007 and the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annual changes of the number of rainstorm days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958 to 2007 were fierce. As a resul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nd East Asian circulation system, there had significantly 2year 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s on rainstorm in summer. In the late 1990s, rainstorm days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obviously due to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appeared the decadal significant weakens. Because of water vapor and terrain, rainstorm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southwest over the Huai River Basin, but less on the north .
Key words Huai River Basin; Rainstorm;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fluence
暴雨是一种影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暴雨降水是洪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也是淮河流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且暴雨频数存在增多的趋势,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影响[1]。笔者利用淮河流域18个站点1958~2007年的历史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分析淮河流域的暴雨气候特征,得出对预报有意义的规律,以期为淮河流域暴雨预报提供气候背景,更好地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由淮河和沂、沐、泗河组成,东西长约700 km,南北宽约400 km,流域面积达27万km2,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淮河流域西起伏牛山、桐柏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淮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淮河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处于我国南方雨量丰沛和北方干旱少雨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半湿润气候到半干燥气候的过渡地带。淮河流域冷暖和旱涝的转变非常突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是我国代表性的暴雨极端天气多发区域。
1.2 资料和方法
利用淮河流域18个地面观测站(图1)1958~2007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淮河流域(18站平均)暴雨的年际变化规律;运用小波分析揭示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主要周期;选取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较多的4年为代表进行分析,研究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3 结论
(1)淮河流域暴雨日数和暴雨量20世纪80年代前趋于正常,80年代开始两者年际变化较激烈,90年代末两者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洪涝灾害也较为频繁。且两者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因此,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可以代表暴雨量的年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存在显著的准2年周期振荡。
(2)暴雨日数中心和暴雨量中心多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
部地区,北部地区相对较少,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样能够反映暴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由于暴雨引致的洪涝及次生的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了解淮河流域暴雨的气候特征,有助于防御暴雨带来的灾害。
参考文献
[1] 唐杰,曹明会,周静.高要市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487.
[2] 冯强,王昂生,李吉顺.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与暴雨洪涝灾害[J].自然灾害学报,1998,7(1):87-92.
[3] 王华.暴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湖南农业,200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