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_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目标需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和通用能力。S学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重专业能力、轻通用能力的倾向。通用能力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教学资源和内容未能整合,考核方式单一。以“双能力并重”为设计导向,调整课程比例,整合通用能力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实现方法,可提升通用能力课程教学水平,实现学生“双能力”发展目标。
  【Abstract】The objectiv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adjusted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 include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general ability. Curriculum syste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n S school has a tendency of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light ening general ability. And the general ability course system is lack of systematicness, and the education resource can not integrated with the education content, the evaluation method is simple. Taking the "Dual Abilities" as the design-oriented, we adjust the course ratio, integrate the general ability course resources, to reach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general ability course, and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bject of "Dual Abilities".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双能力”
  【Keywords】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 curriculum system; "Dual Abilitie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2-0104-03
  1 综合职业能力的界定
  1.1 职业能力在世界各国的实践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概念。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在特定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对职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的理解不同,形成了英、美、法、德、日等国不同的职业教育体系。从各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职业能力等同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等同通用能力”和“双能力并重”三种不同的观点。
  英国是典型的“职业能力等同专业能力”观点。在英国,获得职业能力是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媒介的。每一特定工作岗位或领域被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根据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设置不同单元(要素)以及相应考核标准。由于职业资格证对应的是特定岗位能力,在此制度下的学生缺乏跨职业、跨工作情景的就业能力。美、法、日三国奉行的是“职业能力等同通用能力”的观点。美国的高职教育是一种普适性教育,采用与普通教育融通的做法。法国则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本位教育。日本职业培训主要由企业提供,职业教育转而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这种职业教育观念下的学生掌握了大量学科知识,但培养过程缺乏针对性,学生在就业时需要企业配合强化训练,否则容易遭遇“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德国是 “双能力并重”的职业能力观。其目标是通过职业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完成特定情景下,定义明确的、预先规定的任务,还有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不同职业间转换。当现有工作岗位消失时,能够依靠自身的职业能力重新获得新的技能和资格,以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要求。德国“双能力并重”的观点能够更好地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化,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观点。
  1.2 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逐步深入,劳动者在一生中需要不断转换工作岗位的势头已经不可逆转。正在接受职业教育或者将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他们需要一种既能对口特定岗位,又能够在不同工作岗位间迁移的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
  按照国际劳动组织(ILO)的定义,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并在工作中能够持续改善和应对变化的能力。
  据此,综合职业能力也应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专业能力,即对应特定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二是通用能力,许多学者将之归纳为一种与职业相关的,可以持续改善并在不同岗位间转移的能力。我国人社部门制订了通用能力的八项要素,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创新革新、自我提升、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等能力。
  2 高职院校綜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以S学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为例
  从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来看,高职院校普遍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能力教育上,忽视了通用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高职学生很难适应近年来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剧烈变化。
  S高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为满足当地社会组织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该校从2013年开始设立社会组织管理专业,其目标是为地方社会组织培养具备公共管理服务、社会服务项目策划和运营等方面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013年至今,该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两届毕业生,为本地输送了200名以上的社会组织基层管理人才。   目前,该地区的社会组织已进入发展的稳定期,近两年的新增岗位十分有限。2016、2017两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在10%左右,社会组织管理专业的学生目前以企业基层管理岗位为主要就业方向。但由于该专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专业课程占比高、通用课程比例偏低,教授方式单一等问题,学生的通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这使得学生在从事非对口岗位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不利于他们的职业长远发展。
  2.1 S学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問题
  2.1.1 培养过程中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对通用能力重视不足
  目前,社会组织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需要修完127.5学分。其中,公共课43学分,仅占总学分的33.73%。由于公共课占比偏低,大部分公共课程都只能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进行设置。公共课中与通用能力相关的课程仅有数学、计算机、创新创业、外语、人文与社科类选修课(1门)和科学与艺术选修课(1门),共计19学分,占总学分14.9%。
  在专业课程中,与通用能力相关的课程更少,仅有管理学、应用文写作、财会基础、个人与团队管理、创新创业实训、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共计14学分。特别地,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专业限选课。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限选课提供了多门通用能力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资力量等问题,通用能力课程共计仅有3学分(见表1)。整体来看,专业课当中与通用能力相关的课程合计共17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3.33%。
  从总体看,该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学生通用能力相关课程学分共计36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8.23%。相反,与专业能力相关的课程共计66.5学分,占总学分的52.16%。由于通用课程课时有限,出现了学生的部分通用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训或者一门课程需要培养多项通用能力的情况。
  2.1.2 通用能力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教育资源、内容和考核方法有待改善
  目前,S学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本专业教研室根据行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进行制订和修改,缺乏通用课程体系支撑平台,降低了体系的系统性。特别地,考虑到社会组织管理专业的泛工商企业管理就业方向,社会组织管理专业的通用课程体系需要着力培养学生通用能力,特别是通用管理能。
  根据国家通用管理能力认证项目的解释,通用管理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模块:自我发展模块、团队建设结构模块、资源使用结构模块和运营绩效结构模块。从目前开设的通用能力课程来看(见表2),自我发展模块和团队建设结构模块安排了较多的学时,但是在资源使用和运营绩效方面,则缺少相应学时。
  由于缺乏通识课程体系支撑平台,通识课基本由专业课老师兼任。因此,各个通识课程之间的教学资源和内容较难实现整合,不同通识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重叠的情况。在考核方面,除了创新创业实训、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两门课的考核方式较为灵活以外,其余课程仍然以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较难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水平。
  2.2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社会组织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2.2.1 以“双能力并重”为课程体系设计导向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需要通过课程载体来实现。综合职业能力既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通用能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冲击下,未来劳动力就业市场需要劳动者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间转换的能力。这意味着,在社会组织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也应该坚持“双能力并重”的导向,既要使得学生具备社会组织管理的专业能力,也需要具备交流表达、数字运算、创新革新、自我提升、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等通用能力,课程体系设计需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双能力”这一目标进行。
  2.2.2 适当增加通用能力课程比重,构建完整的通用管理能力课程模块
  通过对S学校社会组织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析,可以发现该专业在学生培养计划中存在重专业能力、轻通用能力的情况。因此,应当对现有专业能力课程进行遴选、合并和精简,将专业能力课程所占学分比例降低。参考美国社区大学的做法和经验,将通识课程所占比例提升至40%左右[1]。
  考虑到社会组织管理学生的泛工管就业方向,通用能力课程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的通用管理能力课程模块。在保持现有的通识课程的同时,增加资源使用结构模块和运营绩效模块的课程内容,如财务管理、纳税实务、薪酬与绩效和运营管理等。
  2.2.3 建立通用能力教学资源库,整合通用能力课程教育资源和内容
  目前,由于不同的通用能力课程归属于不同专业,导致不同课程间不能实现教育资源和内容的整合。建议参考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经验,由S学校院系层面建设通用能力教学资源库,通过建设资源库,可以有效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做到不同通用能力课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协调,减少课程间的内容重叠情况[2]。
  2.2.4 丰富通用能力课程的实现方法,构建双元互动的通用能力课程实践方式
  S学校目前的通用能力课程以理论教授为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但通用能力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用能力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既要有理论讲述,也要有实践操作,既要有校内实践,也需要到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验证和提升。因此,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通用能力课程的实践方式,应该是包含学科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双元方式,并通过校内、校外实训来实现,是一种校内外互动的实践方式[3]。
  就业市场的变化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专业能力,还应当有在不同岗位间转换的通用能力。因此,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导向也应发生转变,倡导“双能力并重”,适当增加通用能力课程,建立通用能力教学资源库,整合教育资源的内容,提升通用能力课程的教学水平,最终实现学生“双能力”发展的目标[4]。
  【参考文献】
  【1】王焕成. 美国社区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以美国东缅因社区学院人文课程设置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5(14):93-95.
  【2】蒋宗珍. 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的现状及改革[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1(2):86-88.
  【3】郑德霞. 基于企业视角的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结构与通识教育研究[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4):59-62.
  【4】匡瑛.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6):78-80.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的目的是使企业中各类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最优配置。论文首先论述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然后以A企业为例,根据A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了A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现实需求,最后给出了适合A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旨在给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Abstract】The purpose of planning human resources is to
期刊
【摘 要】绿色就业是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就业模式,绿色就业指的是对环境具有正向效应,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并最终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面工作。发展绿色就业对于改善保定空气环境质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民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Green employment is the employment pattern which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提升的大背景,对企业HR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其劳动法律的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转换角色,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以就业实务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实践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法有关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提升课程的效率。  【Abstract】In r
期刊
【摘 要】就业歧视违背法律精神而且名目花样翻新,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出台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青海省处于国家西部地区,与其他省份相比许多方面仍比较落后。论文主要分析了青海省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这对于解决就业歧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violates the spirit of the
期刊
【摘 要】《运筹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之一,在国家大力倡导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下,传统的《管理运筹学》已不再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学生技能优势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运筹学》课程教改新思路,以转运运输问题为例说明。  【Abstract】The basic the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显得更为重要。本案例是我院在资助育人方面进行的尝试,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服务贫困生,因此,对资助育人视域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团化管理模式进行探究。  【Abstract】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th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会计学专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针对基于AASCB会计项目认证标准下的会计学专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会计学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推动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al re
期刊
【摘 要】论文针对独立学院水利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及进行了分析,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浅显的建议,总结了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目的在于为学院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目标建言献策。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situation
期刊
【摘 要】在司法体制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监察体制改革也揭开了序幕。论文通过对欧洲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与当前中国行政监察制度进行阐述,在比较视野中,考察我国当代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不足,借鉴和发展欧洲成熟的行政监察专员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我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Abstract】When the judicial system is raging like a raging fire,
期刊
【摘 要】论文结合某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大数据问卷调研,系统地分析了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某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试图进一步深化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校企合作改革提供新途径、新对策。  【Abstract】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