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全面推進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读、讲、写、用”。
一、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二、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1)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写”,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
(1)写读后感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 2)写小论文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数学学习中的“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强调应用,不是再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的邪路上去,而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
全面推進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读、讲、写、用”。
一、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二、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包括:(1)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写”,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
(1)写读后感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 2)写小论文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数学学习中的“用”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强调应用,不是再回到“测量、制图、会计”等那种忽视基础理论的邪路上去,而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