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于语言信息的误解与误判是顺畅交流的重大障碍,语言符号自身的概括性以及语言信息的“失真”是造成这种障碍的根本原因。增强语言信息符号的准确性,保证语言信息内容的客观性是解决交流障碍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误解 误判 语言信息 准确性 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人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来交流,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不断扩展和加深。但由于各民族使用语言的不同,交际双方的误解每天都在发生。实际上,不仅是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会出现误解现象,使用同一语言进行交流的双方也会频繁出现误解现象。此外,由于语言信息编码者自身思维与心理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交流过程中会出现信息解码者的误判现象。本文尝试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分析交流过程中造成语言误解与误判现象的根源,并且提出减少语言误解与误判的方法。
一 语言概括性导致的交流误解
语言是符号的一种。概括性是所有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普通语义学认为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在于:现实世界是无限的、变化的四维时空体(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四维世界是由三维立体世界加上时间构成);而语言则是有限的、相对静态的一维符号。用语言表示现实世界实际上是在用有限的、相对静态的符号来表示无限的、随时变化的内容,前后者之间无论在在数量上或是更新速度上都不能构成1:1的对等关系,后者远远多于或快于前者,所以用来表示整个现实世界的语言天生具有概括性。
由于概括性这一本质特征,语言符号表现出了模糊性、随意性、约定性等三大特点。
1 模糊性,语言符号指代事物的不准确性,即模糊性。造成语言符号模糊性的原因既不是因为客观世界具有模糊性,也不是因为人的认知具有模糊性。首先,世界是客观的、自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身无所谓精确与模糊之分。其次,人能通过五官感受现实世界,准确真实地在大脑中再现所感受到的事物原貌,是一种“影像式”的反映;还可借助科技手段认知微观世界,这是一种“数字式”的反映,例如:当人眼看到一只蜂鸟在振翅的时候,会瞬间把这一动态原本映像在人脑中;借助高速摄像机可以看清蜂鸟振翅的每一次动作,这也会原本映像在人脑中。无论是“影像式”反映,还是“数字式”反映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在不同层次上的准确反映。再如,在年终优秀个人评选时,如果调查表格分为“优、良、可”三等,有A和B两人被评为“优”;如果改用更加明细的百分制评分,A和B虽同属一档,各自得分却是不同,从而显示出了二人的高低。这说明人对客观世界有着真实细微的感受与区分。如果拥有合适的表达手段,人就能把这种细微的感受或认识展现出来,因而人的认知也不存在模糊性。真正造成语言具有模糊性的原因是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本质特征。一个语言符号往往表示的不是特定的某一个事物,而是特定的某一类。当这一类中的某一个事物需要表达时,人们往往找不到一个更准确的语言符号来对应,只好退而求次使用表示其所属类别的语言符号,从而使得语言表达产生了模糊性。模糊性的语言主要出现在对人和事物归类或评价的表达中。
2 随意性,以语言为媒介的交流过程就是交流双方收发语言信息的过程。根据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型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方既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的解码者和译码者(译码行为出现在不同民族语言的对应翻译过程中),又是制作信息、发送信息的编码者。
语言符号是信息的载体。由于概括性的语言符号所指代的对象不是某一个具体事物,而是相似或有关联的一类事物,所以交流的双方在面对同一语言符号时会分别做出与各自生活经历相符合的理解。虽然这两种理解总体来说属于同一意义范畴,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些微不同。例如:
A:“I feel crazy about ball games.”
B:“so do I.”
双方都喜欢ball games,但是实际上,A喜欢的是basketball,而B则偏好baseball。在这里,A与B就对同一语言符号ball做出了各自的理解。
其次,根据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构成有两个要素:能指和所指。“能指”(signifier)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所把握的符号的物质形式(physical form),也叫“符具”;“所指”(the signified)是符号使用者对符号指涉对象所形成的心理概念(mental concept),也叫“符指”。如dove这个语言符号的符具是鸽子这种鸟,而它的符指则是和平。地理与历史的不同造就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及语言符号含义也变得不同。面对同一符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即不同的符指,如:“dog”这个词对应中文“狗”这个词,但“狗”这一符号的符指在中文里具有负面和侮辱的含义,而“dog”这个英文符具的符指却是一个积极的和称赞的含义。所以,交流双方因为对符指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误解。
再者,同一语言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会显现不同的含义,如:“muscle massage”中 “muscle”的意思是“肌肉”;而“to exercise political muscle”中“muscle”的意思则是“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旧”词不断衍生新义,扩展了该语言符号的意义范围,这无疑加大了对语言符号具体所指义项正确理解的难度,例如:“cool”这个词最初指天气凉爽,现在则增加了“特立独行、充满个性”的意思;汉语里的“杯具”以前仅指“喝水的器具”,现在还可用来代指“悲剧”。
综上所述,符具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符指、符号指代的是什么样的对象,取决于交流双方解码者基于自身经历与文化背景下的理解、交际语境以及时代背景,具有随意性。
3 约定性,符具与符指、符号与其指代对象的关系又是相对固定的,不能被随意改变。这种由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在使用中就像一块块积木那样能够被随意拼装,组成各种形体。人们能够根据交际的需要将有限的符号排列组合,创造出无穷的话语。如果符号只能使用一次,人们就得随时随地、不停地创造符号,使交际无法进行。
二 语言信息“失真”引发的误判现象
编码者逻辑思维的谬误以及其心理倾向会造成其所发出语言信息内容的“失真”,从而引起解码者对客观情况的误判现象。从哲学角度看,人是理性和感性的综合体。人的逻辑思维反映人的理性特征,而态度则反映人的感性特征。交流中的人在进行语言信息编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两种特征的影响。实际上,面对同一事物,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存在高低差异;态度也各自不同,这决定了编码后的语言信息内容与客观事实有所差异,从而出现语言信息“失真”现象。
1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逻辑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常见形式之一,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借助逻辑推理可以得到不能通过感觉经验掌握的未知知识。逻辑谬误是在从前提到结论推理过程中发生的疏漏,能导致人的客观认识发生偏差。逻辑谬误频繁出现在语言信息中,常见的有:草率结论、文不对题、事后归因、滑坡谬论、类比失当、诉诸权威、诉诸怜悯、诉诸公众、人身攻击、错误对等、稻草人谬误、转移话题、虚假两分、循环论证、词语歧义。
2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语言信息的编码者对同一事物的态度是不同的,因而在他们编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选择与自己态度相符合的语言符号。所有的语言符号可以反映三种态度:积极(positive)、消极(negative)、中性(neutral),如:美媒体用“gladiators(勇士)”这一积极性语言称呼“驻阿富汗美军”;持反对意见的塔利班方则采用“intuders(入侵者)”等消极性语言;而持中立态度的中方使用了“force(军事力量)”这一中性词汇。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造成语言信息交流“误解”与“误判”的原因是语言信息符号的概括性与信息内容的人为主观性,二者都具有本质属性,不能根除,只能设法降低其负面影响,这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语言信息符号的准确性。虽然语言的概括性本质体现了语用的经济性、含蓄性等优点,其缺点对语言交际的妨害更是显而易见。我们要发挥其长处,改进其短处。在需要增强语言表达的得体性、灵活性、经济性以及形象性时,我们可以使用概括性语言;在其他场合则需要增强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编码者要选用词义明确的语言符号,避免选用词义模糊的语言符号,如:“A flower comes to its best season”句中“flower”的词义概括,界定模糊,可改为“lotus”这一词义明确的单词,从而使信息接受者能准确理解该句字的主语。其次,要围绕主要语义构成词汇加以修饰限定,方便信息接受者借助上下文来准确理解该词义。定语和状语是常用的限定手段。再者,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是模拟现实世界尤其是动态事物的最佳途径。暗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信息接收者可以借助已知的事物去更好的认知陌生事物,节省了语言,提高了语言信息的接收效率。最后,还可通过语言符号之外的辅助手段来帮助信息解读。在语言交际中,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所传达的信息量甚至占到65%以上;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正在凭借其直观性、及时性等优势逐步取代以往的电邮,成为在国际贸易交往中的主要手段。除以上四点之外,把数字符号引入语言信息编码过程中,发挥其表述的准确性功能,与语言符号的形象性功能形成互补,也不失为一条途径。但由于数字符号自身的抽象性,不易被接受和理解,所以该方法还有待实践检验。
2 保证信息内容的客观性。首先,信息编码者要注意克服自身的倾向性。采用中性(neutral)的语言,避免消极(negative)或积极(positive)的语言,这样才不会无意之中以自身的态度影响信息接受者。其次,普通语义学者早川一荣认为,语言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报告、推论、判断。“报告”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推论”是根据已知做出的对未知的前瞻;“判断”是对人或事物的评价。早川认为,为了确保语言信息的客观性,应尽量采用报告形式表述,减少推论或判断性语言,如必须要做推论或判断,也要严格检查推理过程中是否存在逻辑谬误。
3 注意交际的礼貌性。在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和科技等诸多元素的综合影响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文化时代,大大小小思想文化各异的社会群体开始形成。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交流要求人们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理念,摒除“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遵守交际的礼貌性原则,了解信息接收者的文化禁忌,掌握通行的交际礼仪,但也不必过分追求跨文化交流的细枝末节。这是因为:1、在现实生活中,文化多元,纷繁琐碎,人的精力有限,往往不能一一顾及;2、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多元文化之间呈现快速碰撞、交融的态势,不同社会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认知、相互理解以及相互包容性不断加强。跨文化背景下的信息接收者会在交际活动发生之前对信息发出者可能出现的文化失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作为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符号具有不可根除的虚弱之处,需要人们不断地对其改进,使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备。
参考文献:
[1] 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 张红深:《语义模糊性根源再认识》,《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第4期。
[3] 庞建荣:《模糊语言及其语境依赖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7期。
[4] 李珂:《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对比看英汉表达差异》,《语言与语言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5] 刘红艳:《情绪与语言加工相互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4期。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