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比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陶渊明和王维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尽管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两人所处的政治背景、时代氛围、文化修养、人生态度、生活际遇、艺术造诣等领域存在差异,因此,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 王维 田园诗 比较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陶渊明和王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尽管他们都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但所表达的田园情结不尽相同。由于政治背景、时代氛围、生活际遇、个性秉赋、艺术造诣的不同,因此,在诗歌的创作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特色,两人的诗歌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点都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诗人的心境、诗歌内容和意境三个角度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
   一 诗如其人——诗人际遇、心境的比较
   陶渊明和王维所处的历史时代、政治背景、文化修养、人生态度、生活际遇的现实差异,导致两人在心境、情怀、审美方面存在差异。
   1 隐居的诱因不同
   由于陶渊明和王维所处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存在差异,因此,两人在际遇、心境方面也有所不同,诗歌的创造风格看似相似,实质却不尽相同。
   (1) 陶渊明——厌恶官场
   生活在东晋时代的陶渊明,他的祖先是开国功臣之一,祖先父辈们大部分都在朝廷上担任过官职。虽然陶渊明不属于世族名门,但也不是普通的庶民平民,他自小就生活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典型的儒学氛围的陶冶。
   陶渊明曾多次出仕在朝。但是,东晋属于乱世,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矛盾错综交织着,在理想与现实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奔波劳顿,深感官场险恶,实属“宏罗制而鸟惊”。几番徘徊后的陶渊明深深地厌恶世俗官场,清楚地觉得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于是决定逃禄而归耕。从此,他踏上归隐路,并坚定地一直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
   (2) 王维——厌倦官场
   王维所处的年代是唐代的开元盛世,国富民强。王维有才华,意气风发又踌躇满志。但是,由于“伶人舞黄狮”的牵累,屋漏兼逢连夜雨,宰相张九龄遭遇贬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专权当道,使王维深受磨难,倍感沮丧和压抑,恐遭不测之忧虑。在官场的喧嚣和应酬的烦扰下,对官场的虚幻生活深感厌倦,从而生发隐居的念头,“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而归向桃花源,透露出王维欲步陶渊明的后尘,辞官归隐。
   2 田园角色的差异
   (1) 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参与者
   陶渊明在正式归隐后,便彻底陶醉在田园农家生活中,以自身实际的行动亲身参与其中,在他的田园诗中可见一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中“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不仅表现出与当时剥削阶级寄生生活鲜明对立的观点,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自力更生,同时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超然态度,是名副其实的田园耕作生活参与者。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狭隘思想层面,使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中,字里行间都闪烁着进步主义的思想光环。其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从田园耕作层面细致地描绘出纯洁美好的乐趣,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从田园中谋食,自力更生,尊重了自然和社会、人生和个体的独立性。他所记录的田园生活里,充满和谐、安详与宁静。陶诗中的田园景物,充分地体现出生命的独立性和自足性,以大量的拟人手法写出田园生活的细节。在归隐后,淳朴宁静、闲适淡悦的田园生活与充满虚伪欺诈、相互倾轧的官场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充满了崇高的情操和志节。从中得知,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态度,不只是欣赏,还亲身地参与其中,悠然自得。诗人避开了上层高官士人或纨绔子弟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闲适田园生活中,获得了平和宁静的心境。
   (2) 王维——田园生活的欣赏者
   相比陶渊明亲身参与农务农活,王维更多倾向于欣赏的层面。如《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无一不体现出王维更多地偏好与欣赏山水田园的风光,空灵、浪漫,淡远传神。声音和动态,素描中带有刻画,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挥洒自如,定格在诗中,意境独到,抓住自然的一瞬间。
   王维的诗与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田园生活中渗透出一种深邃、缥缈、空灵的境界,形神兼备,着重在欣赏和感悟的层面。善于发现感悟、欣赏客观外物,从而托物以寓情,立象尽意,以再现为表现与主观情感的黄金契合点,乃至动静相兼,动中带静而静中带动,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层次丰富。在博大纷繁的自然里,诗人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物我融成一片,那是最传神的一瞬间,意趣悠远,令人神往。山水意境绝对不是一般平淡自然的诗歌画面,而是进入一种宗教色彩,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印记。以心照水,动中带静,以动制静,用水衬心,反映一种内在的心灵释然,是欣赏层面的进一步升华。
   二 睹物抒怀——诗歌内容物象的比较
   1 陶渊明——田园生活的酸甜苦辣
   陶渊明后半生的田园生活中,虽然透露出安贫乐道的情怀,然而农家生活的艰辛有时也有迹可循。在最初的归隐生活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满足与喜悦,从《饮酒》、《归园田居》中便可窥探一二。可是,自宋完成对东晋的交替以后,情况从此就发生了变化。陶诗中不时流露出生活的艰辛。随着陶渊明年纪的增长,对农务农活更是有心无力,诗人的情绪也从以前的闲适淡悦变成感慨万分,充满对艰辛生活的无奈。人生经历的每个春、夏、秋、冬,总能给陶渊明带来各式各样的感受。晚年的陶渊明穷困潦倒,甚至面临饥寒交迫的情况,“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在诸多方面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年轻时上进的心态趋向于淡泊,意志中的激情减弱了,过去从追求中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难以再激起热情了。晚年的陶渊明,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已登上巅峰,但是他的生活却越发艰难,“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不幸遇上天灾荒年,邻里亦苦难,难以再接济陶渊明,他面临的是极其凄凉的境况。然而,在最困难的日子里,陶渊明再次义无反顾地拒绝朝廷的征召,躲避政治,远离官场。此时的田园诗中,更多的是带有一份感慨,对艰辛生活的无奈,同时再次表明对归隐不仕的决心。生活的酸甜苦辣使陶诗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2 王维——陶醉山水的闲适淡悦
   王维的诗中总能出现大自然空灵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面貌,一首小诗就能将一幅精美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将王维诗中的美景交融在一起时,你会惊异地发现,诗中能创造出幽远的意境,一种幽美恬淡的境界。然而,如此美妙的境界不是作者刻意为之,诗中景物的风格会呈现和谐统一,同样也是王维思想感情一种形象化、生动化的体现。王维早年就有了罢官归隐的想法,这要追溯到他从前的官场生涯。当时李林甫独揽大权,他当初推崇备至的贤相张九龄受李林甫集团的挤压,因而罢相。自此,王维对前途备感彷徨与失望,对仕途产生了厌倦和冷淡情绪。对政治的不满,是他选择远离官场、投奔自然生活、感悟宁静美好心境而获得的特别体会。他与世无争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可以使他摆脱一切烦扰,借以排遣胸中的苦闷。所以,王维在自然的怀抱中流连忘返,饶有兴味地寻找着一切使他动心的景象。在《竹里馆》中,聆听泉水幽咽、古刹钟声,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慢慢地感悟生活,怡然自乐。《鹿柴》中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陶醉其中,以光缀色,是宁静闲适的精彩之句。一束束投射在青苔上,呈现出斑驳而隐约的光影,小小光点在其中,大片幽深的黑夜能够产生出强烈的对比,一大片幽暗的深林,描绘了一幅幽静又令人心醉神往的点翠明丽画图。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蝉与风相互交映,情趣盎然。王维的山水诗中,景物描写别具一格,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在谢灵运精雕的工序上,开始追求诗中景物的“神似”与“独到”。从景物描写中,可隐约感受到他寄寓佛理禅趣;在山水景物描写中,特别追求画意,追求一种空灵感觉的景物描写。王维的山水诗还表现出一种“诗中有画”的特别景象,他把绘画的技法融会贯通到山水诗的景物描写中,达到让人陶醉的艺术效果。
   三 情境致远——诗歌意境的比较
   1 陶诗——自然、清新、质朴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带有清新质朴的风格和灵气,他曾经感叹“望云惭高鸟,临渊愧游鱼”,这是陶渊明自由无羁的心灵追求,翩翩飞翔的鸟儿是象征。尚未归隐的陶渊明,在《连夜独饮》中言:“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在《归园田居》中,他认为自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渴望远离世俗与乱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潜意识里已将自身化为飞鸟,质朴而形象地写出了不受拘束的渴望。晋宋诗坛中,陶渊明的诗总能带来一股清新气息,其诗文别具一格,力转时弊。正因他拥有绝不卑躬屈节的骨气,绝不与上层官僚同流合污,在东晋动荡的社会中,其诗文既显出傲骨和风骨,同时又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东晋的文学中,语言追求华美冠冕、华而不实的浮躁词汇,但陶诗不刻意去追求华辞丽语,旨在田园生活的朴质真纯。《归园田居》系列中,无时无处不自在、无人无物不自由的自然田园乡野里,普通如鸡犬,亦可投射出自由的气息,因而记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言辞质朴自然,清新简约。
   2 王诗——清雅、幽远、静谧
   王维的诗中,从“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中着力渲染空寂意境与落寞情怀。从“不离幻相”中可以看出,王维注意到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自然现象,但禅意更浓,更为静谧和幽远,显得更加空灵。而“对境无心”,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不能引起诗人的伤春悲秋之感,也不能勾起任何哀乐。由于“道无不在”,因此王维在花开花落之中,不执著于“空”,因他看到了另一种意境,清雅而深邃,那是无上的“妙谛”。辛夷花纷纷开落,从不会执著于“有”,因此觉得“任运自在”,表现出辛夷花此生彼死的自然现象,而又亦生亦死、纷纷不已。诗人从中感悟不生不死的超然态度。王维流落异乡,到辛夷坞这个地方,本来曾因政治生涯的不顺而遭受打击和排挤,此时爱妻不幸去世,而又仕途失意,遭受到家庭、亲人、事业的三重人生打击,从失意到看透尘世、看淡人生,从而写出这首物象清雅,意境幽远、空灵、静谧,似平淡而又不平淡的与世无争的诗作。此刻的王维,置身于平静的环境中,超然物外,其心境和思想也融入了神秘的宗教色彩,深邃而静谧。
   总之,陶渊明和王维的诗风各具特色,对田园诗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并影响到其他诗人的写作风格。二人的田园诗言辞优美,淡雅宁静,意境深远。品读其诗作,让我们感受到两位诗人心境的不同,带给我们说不尽的心灵深处的情结。具体来讲,陶渊明和王维的田园诗之间的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有所不同。陶渊明的田园诗言辞朴素亲切,平易近人,更多体现出返璞归真的生活气息,具有世俗民间的特性,同时不乏对现实人生的肯定与思考、认同与追求;而王维的田园诗冷静安详,部分诗作渗透出宗教色彩,神秘中带有变幻情调。诗如其人,赏其田园诗,我们就要体味田园派诗人的精神追求。陶渊明的诗歌以气概自然、语句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开创了田园诗一体。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组成了“禅”的状况,又在自然景物中形成了冲淡空灵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焦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和谐”》,《岱宗学刊》,2006年第10期。
   [2] 赵雅娟:《由“任真适性”到“身心相离”——从创作心态看陶渊明与王维田园诗之不同》,《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22期。
   [3] 陈贻:《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 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笔下的新潮女郎常常被解读为感情冷漠自私、金钱至上、具有毁灭性的蛇蝎女性,而作家本人也被认定对新潮女性持批判的态度。本文在女性主义立场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作品分析,揭示了菲茨杰拉德矛盾到发展完善的女性观。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新潮女郎 父权文化 女性独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
期刊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在其代表作《呼啸山庄》中,用看似粗犷豪放实则细腻柔软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一首暴风骤雨般疯狂复仇题材的爱情悲歌。众多评论者从阅读者感受出发,通过阅读过程中读者所产生的心灵体验来解析作品创作主体的创作源泉。本文则围绕现实生活、作品、创作主体三者关系来剖析创作主体自身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看似荒诞的这部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与反映创作主体方面体现出的现实性性征。进而发现,此部作
期刊
摘要 本文梳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关于意义确定性的理论,着重介绍了解构主义阅读策略,并借此发掘《简·爱》中疯女人形象背后的二元对立,认为常人/疯子、简·爱/ 伯莎·梅森、罗切斯特/伯莎这三组结构中的中心并不存在,两极之间没有等级差异,而存在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从而解构了文本。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 二元对立 解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判决》作为卡夫卡早期的艺术作品,有其独特深刻的内涵。其中所塑造的父亲形象是卡夫卡生活中的父亲原型和犹太信仰中的上帝原型的两者形象的艺术重合,这种重合既是卡夫卡心灵结构中无法摆脱的“父亲情结”的再现,也是他关于现代人在生存压力的迫使下自我异化、自我消解这一哲学命题的文学表述。  关键词:卡夫卡 《判决》 父亲 形象 上帝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 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擅长描写优雅富裕的资产阶级生活场景,她用美丽而忧郁的眼神注视着这个阶层,努力地将生活里普通的事件富含厚重的哲思,而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情节中,曼斯菲尔德又经常使用幻灭笔法制造出别出心裁的小说结局,使其与人物的期待产生巨大的落差,使主人公内心的幸福感在突变中幻灭,她的《阳阳和亮亮》《幸福》《莳萝泡菜》《园会》等短篇小说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
期刊
摘要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着力于挖掘造成小人物生活悲剧的人性和社会根源,《骑马》便是这类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一篇。小说主要刻画了一群竭力追求虚荣的小职员家庭人物形象,讽刺了这个没落贵族家庭因贪慕虚荣而导致生活落魄的可悲结局。莫泊桑通过形象而幽默的语言,准确地塑造了主人公埃克托尔蹩脚的骑马姿势,并进一步虚构出他被讹诈的故事结局,使读者在嘲笑主人公丑陋骑马姿势的同时,不时地感悟着这个小职员家
期刊
摘要 日本社会在二战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危机,而60年代美苏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安部公房的小说《樱花方舟》正是以核战为背景,对日本社会进行深入剖析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小说描写了人在战争的阴影下是如何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又是如何被这种生存的欲望所异化扭曲,最终失去生存的悲剧。  关键词:存在主义 安部公房 《樱花方舟》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 尤金·奥尼尔早期作品中海的意象——“母亲”、“上帝”、“命运”,透示了他对母亲的深情挚爱、对现实的不满却又无法摆脱的宿命论,以及努力寻找自我与归宿的悲剧意识。独特的创伤记忆赋予了奥尼尔早期作品中海的意象的丰富性,体现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性的思考,从而在思想和主题方面为他中后期剧中大海主题或大海意象的展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 意象 创伤记忆 海
期刊
摘要 杰琪·凯,英国当代女诗人。她在作品中坚持探讨着个人、种族和性别认同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依据诗人个人成长经历创作的半自传体诗集《收养书》集中探讨了种族、个人、女性身份等主题。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诗人诗歌创作的鲜明主题与写作手法,无形之中赋予了其作品与众不同的魅力,因而深受读者的喜爱。  关键词:杰琪·凯 《收养书》 身份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美籍华裔画家杨志成的图画书作品《狼婆婆》为中心,探讨了民间故事“狼外婆”乃至童话这种民间文学形式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的“中断”与“绵延”。分析了迫使原有的中国民间故事做出调适的两方面因素:一是文化环境由中国民间变迁为西方儿童教育界;一是媒介载体由口传和文字媒介变化为图画书的新媒介形式。以及使得原故事的内核得以继续延续的两方面因素:一是“狼外婆”故事中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素的传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