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孔子学院作为全球人民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它不仅在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更是在传播我国的国家形象。整篇文章以国家形象为理论核心,以孔子学院为研究载体,把孔子学院与国家形象的逻辑关联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国家形象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将孔子学院的发展机制与国家形象的基本理论相结合,进而阐释出孔子学院与构建国家形象的严密的逻辑关联。并结合当前孔子学院在国际上的发展现状,总结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孔子学院 国家形象 逻辑关联
一、国家形象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把物质性视为事物的客观第一属性,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又具有主观能动性,使人与自然的科学达到和谐统一。由此来理解国家形象就能使很多问题得到合理地解释,国家形象不是对这个国家的简单反应,而是在综合一国各方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判断之后的科学解读。“前者可称之为形象的形成,后者可称之为形象的构建。”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本文对国家形象的界定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国际公众通过认知平台或媒介与该国进行互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这个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的总体认知与评价。关于这个概念,需要从三个方面把握:
1、认知主体。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所指代的对象多数是国际公众。主体具有认知上的主观性,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际公众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会因为自身所接触到的信息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心理作用会让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果产生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在心理学上都有很多专业的考究。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价值判断,不同的认知主体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不同,就会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产生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判断。
2、认知客体。本文所特指的认知客体就是国家,是参与国际活动的重要客体。分析国家这个认知客体,本文是从以下两个类别进行的。常量要素。一个国家的疆域、人口、资源等都属于它的常量要素,这些要素一般是不会经常发生变化的,但也不是绝对不会变化,只是相比一些变量要素要相对稳定一些,通常来说,这些常量要素都会被储存在很多文献资料里。变量要素。相对常量要素,变量要素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瞬息万变的方面。经济是国家形象的坚实基础,甚至能够左右国家形象的塑造。但并不是说经济实力强,国家形象就是良好的,经济实力弱小,就会使国家形象变差。
3、认知平台。很显然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不可能天然相连,他们总是需要一些媒介进行联系,这个媒介就被称作认知平台。而本文的认知平台很显然就指的是孔子学院。更贴切地讲,就是通过孔子学院进行国际传播。通俗来讲,国际传播就是国际公众用来了解和评价一个国家整体状况的窗口和平台。
二、解析孔子学院与我国国家形象的逻辑关联
孔子学院在整个国家形象傳播与塑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认知平台的角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南非孔子学院访问时强调:“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刘延东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国家间的人文交流是加深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根基,也是促进国家间友好往来、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孔子学院以语言为依托,促进了文化交融,构建了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所以孔子学院与国家形象之间隐藏着天然的逻辑关联。
(一)从语言入手,消除认知主体的沟通障碍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基础与前提,是相互信任与友好合作的纽带。孔子学院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化在国际范围的传播,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为世界各地的民众创造了了解和学习汉语这门语言文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对提升我国国家形象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孔子学院不是为“一带一路”而生,但客观上为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做了铺垫。国际公众作为认知主体,如果完全不懂汉语,就相当于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渠道被切断了,更谈不上面向国际公众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二)用文化交融,呈现认知客体的博大精深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多元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是文明学习借鉴的前提,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每一种文明都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需要在延续中学习,在学习中改进。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孔子学院所涉及的可能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这冰山一角真的能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后期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那孔子学院的努力就是值得的。国家形象与国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国家形象的传播。赵启正在《向世界说明中国》一书中说到:“文化的多元性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文化的传播作用可以分为促进和阻力两个方面,总体来说还是以促进作用为主。其次,各国的文化就好比不同的圆圈,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重叠的地方。不重合部分面积一定比重合部分面积要大,但是如果只把重合的部分留下来,就丢掉了人类大部分的文化财富。”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弘扬和保护。
(三)以外交辅助,扩大认知平台的影响力度
公共外交是孔子学院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发挥作用领域。孔子学院作为国际公众了解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了扩大其影响力度,必须将公共外交纳入自己的运作范围。孔子学院的建立为我国在对外宣传方面又增添了一种方式,并且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其实就是一个移动的中国博物馆,除了每年捐赠一些图书给相关合作院校以外,还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包括中国舞狮比赛、书法国画巡展、舞蹈乐器教学等,以此来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格里戈尔·卡林诺夫·波罗扎诺夫强调,索菲亚大学和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在语言学习和文化研究上展开的合作,不仅丰富了保加利亚人民文化生活,增加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更对两国的教育、文化、经济、政治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三、孔子学院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形象
孔子学院在维护和发展我国的国家形象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上面分析了孔子学院与国家形象的逻辑关联,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而让孔子学院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国家形象。
(一)改善传播方式,淡化宣传色彩
孔子学院的性质就是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非营利性机构。而孔子学院总是被误认为是中国政府的一个政治机构,这就要求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淡化官方宣传色彩,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我国优秀语言文化传播开来。所以,孔子学院承担着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这属于文化外交的一部分。文化外交重任最应当交由民间人员来担当。正式的外交政策明显不适合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诉求,因为政府外交一般都比较正式,容易把轻松随意的文化交流上升到国际战略的高度,就会使传播受众变得压力很大,反而导致传播效果不理想。最理想的传播方式就是孔子學院的老师与同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我国的文化瑰宝以认知主体喜爱的方式润物无声地传播出去,让受众不感到有压力,学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二)尊重受众需求,因地制宜授课
认知主体就是传播受众,根据不同传播受众的需求使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利用当地风俗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孔子学院传播汉语就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那么跨文化交流必定存在一些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所以在进行语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采用与传播受众的文化背景相一致的传播手段,避免把我们国家文化背景中的内容生硬地灌输给受众。采用这种让传播受众自然而然就能接受的方式,把我国的语言文化发扬光大,从而更容易达到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效果。作为公共外交的对象,国外公众是一个与国内公众完全不同的群体。由于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的极大差异,国外公众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都与国内公众差别很大。开展对外文化传播的时候要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尊重国外受众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了解国外受众的需求。传其所需,播其所求,使我们的公共外交活动更具生活气息、人情味和亲切感,让国外公众自愿开心地来汲取中华文化的力量,从而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磊. 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4.
[2] 王义栀.“一带一路”助孔子学院高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2-17.
[3] 赵启正. 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2005:196.
[4] 国家汉办.“2007年‘孔子学院开放日’在京举行”[EB/OL]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7-09/29/content_700402.htm,2017-9-29.
作者简介:樊钰(1993.07-),河南南阳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 孔子学院 国家形象 逻辑关联
一、国家形象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把物质性视为事物的客观第一属性,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又具有主观能动性,使人与自然的科学达到和谐统一。由此来理解国家形象就能使很多问题得到合理地解释,国家形象不是对这个国家的简单反应,而是在综合一国各方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判断之后的科学解读。“前者可称之为形象的形成,后者可称之为形象的构建。”通过以上理论分析,本文对国家形象的界定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国际公众通过认知平台或媒介与该国进行互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这个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的总体认知与评价。关于这个概念,需要从三个方面把握:
1、认知主体。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所指代的对象多数是国际公众。主体具有认知上的主观性,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国际公众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认知会因为自身所接触到的信息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心理作用会让认知主体的认知结果产生一些偏差,这些偏差在心理学上都有很多专业的考究。认知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价值判断,不同的认知主体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不同,就会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产生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判断。
2、认知客体。本文所特指的认知客体就是国家,是参与国际活动的重要客体。分析国家这个认知客体,本文是从以下两个类别进行的。常量要素。一个国家的疆域、人口、资源等都属于它的常量要素,这些要素一般是不会经常发生变化的,但也不是绝对不会变化,只是相比一些变量要素要相对稳定一些,通常来说,这些常量要素都会被储存在很多文献资料里。变量要素。相对常量要素,变量要素主要是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瞬息万变的方面。经济是国家形象的坚实基础,甚至能够左右国家形象的塑造。但并不是说经济实力强,国家形象就是良好的,经济实力弱小,就会使国家形象变差。
3、认知平台。很显然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不可能天然相连,他们总是需要一些媒介进行联系,这个媒介就被称作认知平台。而本文的认知平台很显然就指的是孔子学院。更贴切地讲,就是通过孔子学院进行国际传播。通俗来讲,国际传播就是国际公众用来了解和评价一个国家整体状况的窗口和平台。
二、解析孔子学院与我国国家形象的逻辑关联
孔子学院在整个国家形象傳播与塑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认知平台的角色。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南非孔子学院访问时强调:“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刘延东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知。国家间的人文交流是加深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根基,也是促进国家间友好往来、增进互信的重要途径。孔子学院以语言为依托,促进了文化交融,构建了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所以孔子学院与国家形象之间隐藏着天然的逻辑关联。
(一)从语言入手,消除认知主体的沟通障碍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的基础与前提,是相互信任与友好合作的纽带。孔子学院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化在国际范围的传播,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为世界各地的民众创造了了解和学习汉语这门语言文化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对提升我国国家形象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孔子学院不是为“一带一路”而生,但客观上为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做了铺垫。国际公众作为认知主体,如果完全不懂汉语,就相当于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渠道被切断了,更谈不上面向国际公众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二)用文化交融,呈现认知客体的博大精深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多元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是文明学习借鉴的前提,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每一种文明都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需要在延续中学习,在学习中改进。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孔子学院所涉及的可能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这冰山一角真的能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后期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那孔子学院的努力就是值得的。国家形象与国家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国家形象的传播。赵启正在《向世界说明中国》一书中说到:“文化的多元性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文化的传播作用可以分为促进和阻力两个方面,总体来说还是以促进作用为主。其次,各国的文化就好比不同的圆圈,有重叠的部分也有不重叠的地方。不重合部分面积一定比重合部分面积要大,但是如果只把重合的部分留下来,就丢掉了人类大部分的文化财富。”这也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所以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弘扬和保护。
(三)以外交辅助,扩大认知平台的影响力度
公共外交是孔子学院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发挥作用领域。孔子学院作为国际公众了解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为了扩大其影响力度,必须将公共外交纳入自己的运作范围。孔子学院的建立为我国在对外宣传方面又增添了一种方式,并且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其实就是一个移动的中国博物馆,除了每年捐赠一些图书给相关合作院校以外,还会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包括中国舞狮比赛、书法国画巡展、舞蹈乐器教学等,以此来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保加利亚驻华大使格里戈尔·卡林诺夫·波罗扎诺夫强调,索菲亚大学和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在语言学习和文化研究上展开的合作,不仅丰富了保加利亚人民文化生活,增加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识,更对两国的教育、文化、经济、政治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 三、孔子学院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形象
孔子学院在维护和发展我国的国家形象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上面分析了孔子学院与国家形象的逻辑关联,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而让孔子学院更好地维护和发展国家形象。
(一)改善传播方式,淡化宣传色彩
孔子学院的性质就是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非营利性机构。而孔子学院总是被误认为是中国政府的一个政治机构,这就要求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淡化官方宣传色彩,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我国优秀语言文化传播开来。所以,孔子学院承担着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这属于文化外交的一部分。文化外交重任最应当交由民间人员来担当。正式的外交政策明显不适合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诉求,因为政府外交一般都比较正式,容易把轻松随意的文化交流上升到国际战略的高度,就会使传播受众变得压力很大,反而导致传播效果不理想。最理想的传播方式就是孔子學院的老师与同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我国的文化瑰宝以认知主体喜爱的方式润物无声地传播出去,让受众不感到有压力,学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二)尊重受众需求,因地制宜授课
认知主体就是传播受众,根据不同传播受众的需求使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利用当地风俗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孔子学院传播汉语就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那么跨文化交流必定存在一些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所以在进行语言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采用与传播受众的文化背景相一致的传播手段,避免把我们国家文化背景中的内容生硬地灌输给受众。采用这种让传播受众自然而然就能接受的方式,把我国的语言文化发扬光大,从而更容易达到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效果。作为公共外交的对象,国外公众是一个与国内公众完全不同的群体。由于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的极大差异,国外公众的心理倾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都与国内公众差别很大。开展对外文化传播的时候要遵循内外有别的原则,尊重国外受众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了解国外受众的需求。传其所需,播其所求,使我们的公共外交活动更具生活气息、人情味和亲切感,让国外公众自愿开心地来汲取中华文化的力量,从而收获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磊. 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14.
[2] 王义栀.“一带一路”助孔子学院高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2-17.
[3] 赵启正. 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M].北京:新世界出版,2005:196.
[4] 国家汉办.“2007年‘孔子学院开放日’在京举行”[EB/OL]http://www.hanban.edu.cn/article/2017-09/29/content_700402.htm,2017-9-29.
作者简介:樊钰(1993.07-),河南南阳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