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编制导学提纲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地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求正确的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以课时为单位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把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目标问题”的形式“跃然纸上”,摆在每位同学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活跃起来,促使他们急不可待地渴望寻求到正确的答案,进而积极地加以思考和解答。这样,导学提纲就成了学生自学教材的“指南针”,思路旅游的“导游图”。
二、自读教材答疑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阅读的过程是最好的独立钻研的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环节。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通过自读教材可以使学生真正地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定要注意方法,笔者要求学生读书切忌“走马观花”,务必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四结合”即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辑结合,使阅读与思考真正统一起来。以往的课堂教学,有时也留下点时间让学生看书,但笔者认为那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花架子”而已,在那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里,至多能起到一个“水过地皮湿”的效果,学生是根本来不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的。鉴于此,笔者逐步地将学生预习的方式由课堂预习转化为课前预习与课堂预习相结合,在课堂上随机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重点、难点,并把主要内容分析清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抓住重点和主要内容的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
三、组织讨论交流
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碰撞,让自己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辩能力的提高。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这种方式不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在组织讨论时,笔者注重广泛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耳听,成为直接参与讨论的主体。对于那些比较爱发表看法的同学,注重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培育“火种”,发挥好带头作用。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反面观点注重加以引导,而不是一下子驳回,“一棍子打死”,要经过同学间思想的激烈交锋来达到正确的认识,“真理愈辩愈明”讲的即是这个道理。平时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他们普遍反映:“经过讨论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硬塞'给我们的答案领悟得更透彻、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也更牢固。”
四、反馈点拨深化
利用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调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情,才能判定教学的成功和失败,进而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点拨,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当思维发生偏差时,可“导一导”再纠正;当意见发生分歧时,可“议一议”再统一;当学生对问题感到困惑时,可“等一等”再疏导。
针对学生反馈信息的特殊性,即哪些地方学生弄懂了,哪些地方虽然弄懂但理解深度不够,哪些地方还没有弄懂,特别是还有没有遗漏忽略的知识点。教师在掌握上述各种不同情况后再“对症下药”:对于那些浅显易懂,学生在自学讨论环节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即不需要再讲的知识点应坚决不讲,切实摒弃面面俱到的做法。对于那些学生虽懂但理解不深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讲,但不是从头讲,而是在学生不甚明了的地方要认真讲,直到学生明白弄懂为止。
五、辅导练习归纳
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自学辅导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的自练自检能力。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教学目标去做练习,不待教师与他人督促。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找出存在的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掌握类型主要是概念学习和命题(即原理)学习,知识点的掌握及应用需要建立在准确、牢固的记忆基础上。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练习并及时核对正误、纠正偏差。当然,在这里教师本人素质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在进行这一教改实验的过程中,教師应特别注重训练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提纲、如何阅读助学资料、如何参与课堂讨论、如何反馈教学信息、如何进行练习归纳,努力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这句教育箴言。这样,很快就会使学生形成在教师辅导下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很快地迁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教育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教学质量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真正地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寻求正确的答案。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是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每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以课时为单位拟定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提纲,把每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目标问题”的形式“跃然纸上”,摆在每位同学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活跃起来,促使他们急不可待地渴望寻求到正确的答案,进而积极地加以思考和解答。这样,导学提纲就成了学生自学教材的“指南针”,思路旅游的“导游图”。
二、自读教材答疑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阅读的过程是最好的独立钻研的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环节。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通过自读教材可以使学生真正地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一定要注意方法,笔者要求学生读书切忌“走马观花”,务必要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四结合”即读记结合、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辑结合,使阅读与思考真正统一起来。以往的课堂教学,有时也留下点时间让学生看书,但笔者认为那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花架子”而已,在那少得可怜的阅读时间里,至多能起到一个“水过地皮湿”的效果,学生是根本来不及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的。鉴于此,笔者逐步地将学生预习的方式由课堂预习转化为课前预习与课堂预习相结合,在课堂上随机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重点、难点,并把主要内容分析清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抓住重点和主要内容的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大有帮助的。
三、组织讨论交流
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碰撞,让自己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会加速其认识水平和思辩能力的提高。以教材为基础,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辐射,这种方式不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直接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在组织讨论时,笔者注重广泛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耳听,成为直接参与讨论的主体。对于那些比较爱发表看法的同学,注重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培育“火种”,发挥好带头作用。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反面观点注重加以引导,而不是一下子驳回,“一棍子打死”,要经过同学间思想的激烈交锋来达到正确的认识,“真理愈辩愈明”讲的即是这个道理。平时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他们普遍反映:“经过讨论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硬塞'给我们的答案领悟得更透彻、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也更牢固。”
四、反馈点拨深化
利用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实施有效调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情,才能判定教学的成功和失败,进而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点拨,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譬如:当思维发生偏差时,可“导一导”再纠正;当意见发生分歧时,可“议一议”再统一;当学生对问题感到困惑时,可“等一等”再疏导。
针对学生反馈信息的特殊性,即哪些地方学生弄懂了,哪些地方虽然弄懂但理解深度不够,哪些地方还没有弄懂,特别是还有没有遗漏忽略的知识点。教师在掌握上述各种不同情况后再“对症下药”:对于那些浅显易懂,学生在自学讨论环节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即不需要再讲的知识点应坚决不讲,切实摒弃面面俱到的做法。对于那些学生虽懂但理解不深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讲,但不是从头讲,而是在学生不甚明了的地方要认真讲,直到学生明白弄懂为止。
五、辅导练习归纳
知识在训练中掌握,能力在训练中提高。自学辅导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的自练自检能力。所谓自练,就是自己依据教学目标去做练习,不待教师与他人督促。而自检,则是自己进行自测并核对答案,找出存在的毛病及出现毛病的原因,从而加以改正,使之正确规范。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掌握类型主要是概念学习和命题(即原理)学习,知识点的掌握及应用需要建立在准确、牢固的记忆基础上。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练习并及时核对正误、纠正偏差。当然,在这里教师本人素质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在进行这一教改实验的过程中,教師应特别注重训练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提纲、如何阅读助学资料、如何参与课堂讨论、如何反馈教学信息、如何进行练习归纳,努力实践“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这句教育箴言。这样,很快就会使学生形成在教师辅导下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很快地迁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学会”变成“会学”,教育效果明显地增强了,教学质量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