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物化学课程为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药物发展过程、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化学稳定性,药物在体内作用的化学原理及体内代谢过程。并能运用药物化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培养本科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文献[1~3]的启发下,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增加平时的成绩,减少期末考试的成绩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传统的方式是期末考试一张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到考试之前背背书,就能通过考试,个别会考试的学生还能得到很高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培养了学生的背诵能力。为此,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增加平时的成绩,减少期末考试的成绩,即平时考勤占10分,平时作业占10分,平时测验占10分,写综述占10分,做PPT并做报告占20分,讨论课占5分,社会调查报告占5分,期末考试占30分。这种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注重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综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2 讲授重点和难点,其它部分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郑虎主编的药物化学第6版为主要参考书,在讲授时,第四章:循环系统药物,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第七章:抗肿瘤药,第八章:抗生素和第九章:化学治疗药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因为这些章节的药物针对的是多发病和难治的病。课程的难点为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合成路线。讲课之前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药物深入的作用机理,要上升到受体水平和分子水平,了解他们的作用方式,才能给学生讲清楚讲透,使学生听懂听明白。对于合成路线,也要查阅资料,了解每一步反应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这样才能给学生讲明白。因为笔者一直从事有机合成、药物合成方面的研究,对合成反应和反应机理较熟悉,这部分内容不用花太多精力准备就能讲好。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第十章: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和第十二章:维生素的内容较少且相对简单,给学生列好提纲,安排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教师的PPT要及时更新,使学生了解药物发展的新动态
讲授药物化学课程采用PPT教学方式,教师每年需要对PPT进行更新,引入一些药物发展的新知识、药物开发的新方法,或者引入药物化学家的人物介绍,包括相关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制作PPT时,可结合一些动漫手段。采用上述方法,增加学生新的知识点,并且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每个学生写一篇综述,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写作的能力
按照课程改革要求,每位学生要写一篇关于药物的研究综述,自己选题。要求综述要完整,有标题、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和正文,参考文献要求10篇以上,其中至少有5篇为英文文献,要求学生参考期刊发表的格式写完整,充分锻炼学生的查阅文献包括外文文献的能力,以及综合文献和写作表达的能力。
5 分成学习小组,安排讨论课和完成一个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及社会实践能力
将学生分成5~6个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给每个小组一个讨论题目和讨论提纲,由组长分配任务,收集资料,完成分内容,然后,小组在一起进行讨论,共同学习每个人承担的部分内容。如针对目前喜树碱类药物临床上应用较多,确定讨论题目为喜树碱类药物,讨论提纲:喜树碱类药物的发展过程;喜树碱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喜树碱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及临床用途;喜树碱类药物的合成举例。由学习小组分工完成。讨论学习法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分工协作、沟通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每个小组安排做一个调查报告,如针对目前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可以设定一个报告题目,即抗生素的滥用现状及合理使用建议,由小组组长组织和分工,设计调查表,对人群和医院进行调查,听取医院专家和药学工作者的意见,形成调查报告,锻炼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6 做报告,培养学生制作PPT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每个学生在完成综述之后,要求制作成PPT,并做5~10分钟的报告,然后,老师和学生可以提问题,进行交流。该项内容包括PPT的制作、讲述和回答问题三部分,老师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给出一个分数。通过这样的锻炼,提高学生制作PPT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之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我校制药班的药物化学课程的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郑虎.药物化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
[2] 王如峰,张小华,王灵芝,等.中医院校开设药物化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1,27(1):31~33.
[3] 王晓琴,何明华,赵金武.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3):345~346.
1 增加平时的成绩,减少期末考试的成绩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传统的方式是期末考试一张卷,来决定学生的成绩,有些学生平时不学习,到考试之前背背书,就能通过考试,个别会考试的学生还能得到很高的分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只培养了学生的背诵能力。为此,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增加平时的成绩,减少期末考试的成绩,即平时考勤占10分,平时作业占10分,平时测验占10分,写综述占10分,做PPT并做报告占20分,讨论课占5分,社会调查报告占5分,期末考试占30分。这种考核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注重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综合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2 讲授重点和难点,其它部分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郑虎主编的药物化学第6版为主要参考书,在讲授时,第四章:循环系统药物,第五章:消化系统药物,第七章:抗肿瘤药,第八章:抗生素和第九章:化学治疗药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因为这些章节的药物针对的是多发病和难治的病。课程的难点为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合成路线。讲课之前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药物深入的作用机理,要上升到受体水平和分子水平,了解他们的作用方式,才能给学生讲清楚讲透,使学生听懂听明白。对于合成路线,也要查阅资料,了解每一步反应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这样才能给学生讲明白。因为笔者一直从事有机合成、药物合成方面的研究,对合成反应和反应机理较熟悉,这部分内容不用花太多精力准备就能讲好。第六章:解热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第十章:利尿药及合成降血糖药和第十二章:维生素的内容较少且相对简单,给学生列好提纲,安排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教师的PPT要及时更新,使学生了解药物发展的新动态
讲授药物化学课程采用PPT教学方式,教师每年需要对PPT进行更新,引入一些药物发展的新知识、药物开发的新方法,或者引入药物化学家的人物介绍,包括相关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制作PPT时,可结合一些动漫手段。采用上述方法,增加学生新的知识点,并且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每个学生写一篇综述,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写作的能力
按照课程改革要求,每位学生要写一篇关于药物的研究综述,自己选题。要求综述要完整,有标题、作者、单位、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和正文,参考文献要求10篇以上,其中至少有5篇为英文文献,要求学生参考期刊发表的格式写完整,充分锻炼学生的查阅文献包括外文文献的能力,以及综合文献和写作表达的能力。
5 分成学习小组,安排讨论课和完成一个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及社会实践能力
将学生分成5~6个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给每个小组一个讨论题目和讨论提纲,由组长分配任务,收集资料,完成分内容,然后,小组在一起进行讨论,共同学习每个人承担的部分内容。如针对目前喜树碱类药物临床上应用较多,确定讨论题目为喜树碱类药物,讨论提纲:喜树碱类药物的发展过程;喜树碱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喜树碱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及临床用途;喜树碱类药物的合成举例。由学习小组分工完成。讨论学习法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分工协作、沟通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每个小组安排做一个调查报告,如针对目前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可以设定一个报告题目,即抗生素的滥用现状及合理使用建议,由小组组长组织和分工,设计调查表,对人群和医院进行调查,听取医院专家和药学工作者的意见,形成调查报告,锻炼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6 做报告,培养学生制作PPT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每个学生在完成综述之后,要求制作成PPT,并做5~10分钟的报告,然后,老师和学生可以提问题,进行交流。该项内容包括PPT的制作、讲述和回答问题三部分,老师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给出一个分数。通过这样的锻炼,提高学生制作PPT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之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我校制药班的药物化学课程的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郑虎.药物化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
[2] 王如峰,张小华,王灵芝,等.中医院校开设药物化学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1,27(1):31~33.
[3] 王晓琴,何明华,赵金武.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3):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