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进行的相关工作有:
1、组织通识培训。学校领导依据上级文件,要求教师参加各类更新教育观念的培训与学习。
2、组织示范课。
3、组织校本培训与教研现场会。
这些工作的确在某些层面上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当我们再深层次地回到课堂,回到孩子们中间时,发现我们的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大面积地仍旧在原地打转。所推出来的新课有的的确是教师心灵的聚焦,而有的似T型台上的模特中看不中用。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尚未转变。
新课程的目标直指促进学校中全体人员的发展。学校的人,有教师、学生,还有管理者。就学校管理来讲,学校管理者每天都要面对人、事、时间、空间、信息、财务等问题。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人们的行为由他们面对的刺激所产牛的后果。因此,改变行为的途径是对施加在人们身上的强力予以操纵。传统的领导工作方法在控制、管理、操纵教师按“我”的要求,按“上级”的要求去行动,一切“物”和“人”皆在领导的掌握和计划之中。所以学校领导者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很少因不能处理好“物”而失败。领导者工作出了差错,我们观察到这常常是他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行为造成的。感知经验主义者提出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依据以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们所面对的形势,以及他们在行动时特有的目的,即人的行为是依据其内在的信息、感受、态度、价值观、希望、担忧、受限和渴望等。领导者关注的不应是施加在人们身上的强力和强力下发生的行为,至关重要的是对行为原因的准确把握,关注的不应是发生了什么,而应是发生的行为是否满足真实的需要。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校领导者至少可以有两种行为表现,一种以强力操作,一种是以人为本模式。两种模式都各有利弊。有人将这两种方式用封闭和开放系统比较:
哈默曾说:“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过去为你赢得成功的方程式将给你的明天带来失败。”《第五次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今天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昨天的成功经验或做法造成的。”长期以来,学校领导者一直都只用一个通道,即强力操纵法使学校的人们在他们预测之中办事,教师也习惯于这种应对的方式。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这种领导行为方式中被压抑、限制,教师真正的需要被忽略,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程中,学校领导行为的转变,要融通以人为本的模式。两者兼而有之,逐步过度。才能创建一个成功、快乐的组织。
一、拜读人性,确立健康的成功观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社会对人及人性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心理学认为,人是有许多需要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划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人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也是一切愉快之本。人际人性研究者认为人有:1、人有偏好正向刺激及听好话的需要;2、人有“自我观”的需要(思维和行为的目的指向我,利益相关时为自己考虑多一些,由此产生嫉妒心。);3、人有寻找归属感的需要;4、人有受他人尊重的需要:5、人有个体独特性的需要等。就传统而言,学校文化是不注重和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人们真正的需要不,很少在学校中得到讨论,许多人的正常需要被个人间为满足自身对权力、地位、保护和自主权的需要所进行的竞争破坏了,真正的需要被许许多多的其他“需要”淹没了。新课程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学校领导要引导学校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参观者在内的每个人都能表达真正需要,而不用担心受到讥笑和压抑。人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及教师、学生、家长都有自己对成功的追求。所以说,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确立一个健康的成功观。成功包含三样东西:
1、方向感——让你的眼光留驻于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并且拟定一个计划,不停地为他们的实现而努力。
2、平衡——保持你生活各个方面的合适的比例和位置,让自己和带来完善平衡的自然法则和谐一致。幸福从所有事物之间的平衡中产生。
3、信念——没有信念的人不会获得成功,一个人的信念越强,他也就越成功,成功的人是百分之百信念的人。
成功就是一个人事先树立的有价值的目标,被循序渐进的变为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因平衡得以坚固,因信念而具有意义。
拥有目标和计划的人向别人发号施令,而没有目标和计划的人被别人发号施令。
学校的领导者首先要确定有价值的宽广目标(办学为了什么?怎样办学?),这一个目标可能一辈子都达不成,但它能影响着一代代教师,增加人的快乐,激发人的潜力,促进人的才能,提高人的境界。其次,学校领导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去管理人,要根据人性及宇宙问的自然法则,给学校成员带来内心的真正快乐和宁静。宇宙间的自然法则就是平衡,一个在精神、财务、教育、娱乐(包括家庭)中获得平衡的“人”,才真正回归自然,才能享受快乐、成功和平街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而人们的精神价值却在衰败,人们普遍有一种空虚、烦躁的感觉,并表达了出来,那就是个体没有追求一种平衡的、有信仰的生活。建立在信仰的坚实基础上的对时间的控制,还有勤奋地工作和行为,是快乐与成功的生活的必备的三个要素。
二、超越自我,为学习和变化创造环境
心理学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让一只老鼠饿了将近一个礼拜后,再让它跑迷宫,在迷宫的出口放一块它最喜欢吃的饵。因为饥饿的驱使,它全循着迷宫的道路找到出口,当它看到那块饵时,会迅速往前冲。实验者在出口处布置了一个电击区,因为电是无形的。看不到的,这只老鼠往前冲时,受到电击,使得老鼠痛得大叫,迅速往后退。可是因为电是无形的,它看不到使它痛苦的东西,再加上饥饿的驱使,这只老鼠再一次往前冲,它又受到电击,再次吱吱大叫地往后退。然后就开始犹豫,可是饥饿使它依旧往前冲,在经过数次电击后,这只老鼠终于放弃了。它张着嘴巴,呆呆地望着那块饵,它不敢再往前冲,因为痛苦的感觉已超过了饥饿的需求,生命的本能是害怕死亡,迫使它放弃了自己的饥饿。几个月后,再次让这只老鼠饿一个礼拜,然后再让它跑同样的迷宫,在相同的出口处,放着同样的饵,这只老鼠受到饥饿的驱使,它仍会继续寻找出路,找到那块饵。跑在相同的路上,在心里渐渐升起一种熟悉的感觉,当它走到出口的地方时,这一次,在电击区里并没有通电,也没有任何障碍,然而过去的痛苦与恐惧在它到达出口时,从它生命最深入升起和上次一样,它停下来,只呆呆地望着那块饵,什么东西都吃不到。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很有名的制约实验。如同这只老鼠,为了生存下来,我们在许多痛苦、无助、挣扎的状态里,在心灵最深处记住了许许多多的制约,形成了许多的“不可能”。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在表面层次上停留,笔者认为,学校领导及教师被“不可能”制约了思维和行动。看看现实中,我们给 自己多少“不可能”:
1、经费不足,物质条件不够,不可能达到……
2、没有特级教师,不可能……
3、学生生源差,不可能……
4、高考指挥棒不改,不可能……
学校领导者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的改变,成功地达到教育目标。
如果我们相信行为的原因在于个人的信念体系,那么真正的学习和改变必须是作为帮助人们超越自我。学习包括两部分:一是面对一种经验,二是找出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任何信息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其程序视这个人从信息中发现的个人意义而定。实施真正有效的学习和改变,其关键不在于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在于指导人们发现关于信息的个人意义:人的本能使我们在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时会在与生理学相伴的感情的激增,我们体验为感觉。只有对自己一点不重要的事情,我们才能不动感情。感觉是我们信念体系的指示器,人类的感情是理解我们自己或其他任何人的钥匙。人的有效学习和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化的事情,感知越是个人,就越可能带有感觉和感情。
1、反应式的倾听是学习和改变的前提。学校领导者在校本文化中,根深蒂固地习惯是用强力操纵的方法来处理事件。在新课程中,学校管理者始终采取告诉、命令、示范或写下什么的方式,进行上传下达式的沟通。他们以为信息传递完毕,就应该有行为的改变。然而事实是,信息传递完毕后,教师的行动依旧。就是在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学校领导者在对上级汇报时,办学思想观念相当超前,但到教师课堂上一看一听一问,却是风马牛不相及或体现的很少。因此,要使学校领导的个人意义在别人的信念体系中变得重要,需要时间和持久的努力,需要学习者感觉和感情的人。笔者认为学校领导倡导一种反应式的倾听方式是学习和变化的前提。倾听是指认真地听对方的讲话。反应式的倾听要求排除个人的经验及个人对他人的原有看法,在当下一刻对他人的感情的投入,不仅要倾听对方的讲话,还要努力鼓励对方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
2、积极的自我观影响他人,引发真诚和信任。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追求成长和健康的欲望和需求,领导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和维护自我观,而且也就应该意识到他人自我观的重要性。努力帮助他人寻找获取健康和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观由一个人特有的对自己思维或是信念组成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而学到的。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自我观不同。有积极自我观的领导,能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既接纳周围一切积极的事情,也愿意接受各种体验,包括成功和失败。在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多种通道和途径。积极的乐观的领导敢于真诚地面对现实。并在现实与理想中找到平衡点洞时,他能给周边教师以信任,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自己成长,而领导者的角色就是真诚地表达、引发、支持他们。
3、注重反馈的艺术。如果把学习和改变理解为个人对意义的发现。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学习者必须随时意识到他们在哪里,又要去哪里。学校领导者要注意有效的反馈。
①注意反馈应该及时。
②反馈应该个人化,反对与他人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后果将会引导学校主体把注意力从重点工作转移到竞争的立场上,使学习者不能专心于发现个人意义的东西。
③反馈注重以最初目标的达成相关,注重任务本身,为,某些额外或是故意设计的奖励或惩罚而学习会远离目标或扭曲活动。要鼓励个人的努力,激发积极的自我观。
④反馈应提出下一步达成目标要走的路。
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中,经常是学校领导在人们面前“画饼”,然后用诱导方式或试探性的方式激励教师群体的“成长”。这种试探性的方式让人感到捉摸不定、怀疑、不真。在教学行为中,老师也模仿用小红花、苹果、智慧星等外在物质,去诱导学生们进入群情激昂的学习状态,而一旦学生出错,这个“物质”的外在刺激物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人们急功近利的意识这个时候得到培养。相互猜测对方的心思,取悦对方行为和眼神也在即刻中得到升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外在刺激物上,一旦失去,人也就失去了力量。然而,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无偿给予的,人是有能力在自我个人意义的建构中寻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的。
三、重建组织,做一个推动、支持、引发型的领导
人自身是由组织构成,每个消化、生殖免疫系统组织,相对于人体这个大组织来讲的小组织。当组织发生事情,就影响大组织的健康。传统的组织观念把学校组织划分为班级、团队、委员会等,它们的运作通常在指定的领导或监督人的控制之下。人本主义学派强调把组织构想成有生命、有活力的,都努力追求对修改和内能的保持和提高。它们有能力从内部而生,这种能力源于其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实现其个性。为什么多年来学校提出的“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很难达成目标,原因就是我们想教师有创造力。而不是教师个人的内能的追求;另一方面,在实际领导行动中,我们又控制他们。让他们服从。组织的领导者面对事情能够做一个领导者,管理、控制、指导;而处理人的问题则需要成为推动者,他们有时是组织中的一个成员去用真诚的行动引发,有时是组织中教师成长的助手,支持到老师自己找到成长的力量和方向,组织也就有了力量。那么这就需要领导学会“放下”,回到人本自然的起点。
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但它需要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作为在传统课程模式中成长的一代教师的我们,要实现理念与行动的超越,为人类培养有灵性、创造力的生命。学校领导行为的改变将是教师改变的范例。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领导任重而道远。
1、组织通识培训。学校领导依据上级文件,要求教师参加各类更新教育观念的培训与学习。
2、组织示范课。
3、组织校本培训与教研现场会。
这些工作的确在某些层面上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当我们再深层次地回到课堂,回到孩子们中间时,发现我们的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大面积地仍旧在原地打转。所推出来的新课有的的确是教师心灵的聚焦,而有的似T型台上的模特中看不中用。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尚未转变。
新课程的目标直指促进学校中全体人员的发展。学校的人,有教师、学生,还有管理者。就学校管理来讲,学校管理者每天都要面对人、事、时间、空间、信息、财务等问题。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人们的行为由他们面对的刺激所产牛的后果。因此,改变行为的途径是对施加在人们身上的强力予以操纵。传统的领导工作方法在控制、管理、操纵教师按“我”的要求,按“上级”的要求去行动,一切“物”和“人”皆在领导的掌握和计划之中。所以学校领导者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很少因不能处理好“物”而失败。领导者工作出了差错,我们观察到这常常是他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行为造成的。感知经验主义者提出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们行为的依据以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们所面对的形势,以及他们在行动时特有的目的,即人的行为是依据其内在的信息、感受、态度、价值观、希望、担忧、受限和渴望等。领导者关注的不应是施加在人们身上的强力和强力下发生的行为,至关重要的是对行为原因的准确把握,关注的不应是发生了什么,而应是发生的行为是否满足真实的需要。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校领导者至少可以有两种行为表现,一种以强力操作,一种是以人为本模式。两种模式都各有利弊。有人将这两种方式用封闭和开放系统比较:
哈默曾说:“通向未来的路,不是回家的路,过去为你赢得成功的方程式将给你的明天带来失败。”《第五次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说:“今天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昨天的成功经验或做法造成的。”长期以来,学校领导者一直都只用一个通道,即强力操纵法使学校的人们在他们预测之中办事,教师也习惯于这种应对的方式。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这种领导行为方式中被压抑、限制,教师真正的需要被忽略,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程中,学校领导行为的转变,要融通以人为本的模式。两者兼而有之,逐步过度。才能创建一个成功、快乐的组织。
一、拜读人性,确立健康的成功观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社会对人及人性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心理学认为,人是有许多需要的,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划分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人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也是一切愉快之本。人际人性研究者认为人有:1、人有偏好正向刺激及听好话的需要;2、人有“自我观”的需要(思维和行为的目的指向我,利益相关时为自己考虑多一些,由此产生嫉妒心。);3、人有寻找归属感的需要;4、人有受他人尊重的需要:5、人有个体独特性的需要等。就传统而言,学校文化是不注重和满足人们的需要的,人们真正的需要不,很少在学校中得到讨论,许多人的正常需要被个人间为满足自身对权力、地位、保护和自主权的需要所进行的竞争破坏了,真正的需要被许许多多的其他“需要”淹没了。新课程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学校领导要引导学校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参观者在内的每个人都能表达真正需要,而不用担心受到讥笑和压抑。人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及教师、学生、家长都有自己对成功的追求。所以说,作为学校领导首先要确立一个健康的成功观。成功包含三样东西:
1、方向感——让你的眼光留驻于生活中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并且拟定一个计划,不停地为他们的实现而努力。
2、平衡——保持你生活各个方面的合适的比例和位置,让自己和带来完善平衡的自然法则和谐一致。幸福从所有事物之间的平衡中产生。
3、信念——没有信念的人不会获得成功,一个人的信念越强,他也就越成功,成功的人是百分之百信念的人。
成功就是一个人事先树立的有价值的目标,被循序渐进的变为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因平衡得以坚固,因信念而具有意义。
拥有目标和计划的人向别人发号施令,而没有目标和计划的人被别人发号施令。
学校的领导者首先要确定有价值的宽广目标(办学为了什么?怎样办学?),这一个目标可能一辈子都达不成,但它能影响着一代代教师,增加人的快乐,激发人的潜力,促进人的才能,提高人的境界。其次,学校领导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去管理人,要根据人性及宇宙问的自然法则,给学校成员带来内心的真正快乐和宁静。宇宙间的自然法则就是平衡,一个在精神、财务、教育、娱乐(包括家庭)中获得平衡的“人”,才真正回归自然,才能享受快乐、成功和平街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而人们的精神价值却在衰败,人们普遍有一种空虚、烦躁的感觉,并表达了出来,那就是个体没有追求一种平衡的、有信仰的生活。建立在信仰的坚实基础上的对时间的控制,还有勤奋地工作和行为,是快乐与成功的生活的必备的三个要素。
二、超越自我,为学习和变化创造环境
心理学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让一只老鼠饿了将近一个礼拜后,再让它跑迷宫,在迷宫的出口放一块它最喜欢吃的饵。因为饥饿的驱使,它全循着迷宫的道路找到出口,当它看到那块饵时,会迅速往前冲。实验者在出口处布置了一个电击区,因为电是无形的。看不到的,这只老鼠往前冲时,受到电击,使得老鼠痛得大叫,迅速往后退。可是因为电是无形的,它看不到使它痛苦的东西,再加上饥饿的驱使,这只老鼠再一次往前冲,它又受到电击,再次吱吱大叫地往后退。然后就开始犹豫,可是饥饿使它依旧往前冲,在经过数次电击后,这只老鼠终于放弃了。它张着嘴巴,呆呆地望着那块饵,它不敢再往前冲,因为痛苦的感觉已超过了饥饿的需求,生命的本能是害怕死亡,迫使它放弃了自己的饥饿。几个月后,再次让这只老鼠饿一个礼拜,然后再让它跑同样的迷宫,在相同的出口处,放着同样的饵,这只老鼠受到饥饿的驱使,它仍会继续寻找出路,找到那块饵。跑在相同的路上,在心里渐渐升起一种熟悉的感觉,当它走到出口的地方时,这一次,在电击区里并没有通电,也没有任何障碍,然而过去的痛苦与恐惧在它到达出口时,从它生命最深入升起和上次一样,它停下来,只呆呆地望着那块饵,什么东西都吃不到。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很有名的制约实验。如同这只老鼠,为了生存下来,我们在许多痛苦、无助、挣扎的状态里,在心灵最深处记住了许许多多的制约,形成了许多的“不可能”。
新课程改革之所以在表面层次上停留,笔者认为,学校领导及教师被“不可能”制约了思维和行动。看看现实中,我们给 自己多少“不可能”:
1、经费不足,物质条件不够,不可能达到……
2、没有特级教师,不可能……
3、学生生源差,不可能……
4、高考指挥棒不改,不可能……
学校领导者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的改变,成功地达到教育目标。
如果我们相信行为的原因在于个人的信念体系,那么真正的学习和改变必须是作为帮助人们超越自我。学习包括两部分:一是面对一种经验,二是找出它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任何信息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其程序视这个人从信息中发现的个人意义而定。实施真正有效的学习和改变,其关键不在于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信息,而在于指导人们发现关于信息的个人意义:人的本能使我们在面对这种突发事件时会在与生理学相伴的感情的激增,我们体验为感觉。只有对自己一点不重要的事情,我们才能不动感情。感觉是我们信念体系的指示器,人类的感情是理解我们自己或其他任何人的钥匙。人的有效学习和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化的事情,感知越是个人,就越可能带有感觉和感情。
1、反应式的倾听是学习和改变的前提。学校领导者在校本文化中,根深蒂固地习惯是用强力操纵的方法来处理事件。在新课程中,学校管理者始终采取告诉、命令、示范或写下什么的方式,进行上传下达式的沟通。他们以为信息传递完毕,就应该有行为的改变。然而事实是,信息传递完毕后,教师的行动依旧。就是在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学校领导者在对上级汇报时,办学思想观念相当超前,但到教师课堂上一看一听一问,却是风马牛不相及或体现的很少。因此,要使学校领导的个人意义在别人的信念体系中变得重要,需要时间和持久的努力,需要学习者感觉和感情的人。笔者认为学校领导倡导一种反应式的倾听方式是学习和变化的前提。倾听是指认真地听对方的讲话。反应式的倾听要求排除个人的经验及个人对他人的原有看法,在当下一刻对他人的感情的投入,不仅要倾听对方的讲话,还要努力鼓励对方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
2、积极的自我观影响他人,引发真诚和信任。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追求成长和健康的欲望和需求,领导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和维护自我观,而且也就应该意识到他人自我观的重要性。努力帮助他人寻找获取健康和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观由一个人特有的对自己思维或是信念组成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而学到的。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自我观不同。有积极自我观的领导,能接纳自己的优点也接纳自己的缺点,既接纳周围一切积极的事情,也愿意接受各种体验,包括成功和失败。在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多种通道和途径。积极的乐观的领导敢于真诚地面对现实。并在现实与理想中找到平衡点洞时,他能给周边教师以信任,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自己成长,而领导者的角色就是真诚地表达、引发、支持他们。
3、注重反馈的艺术。如果把学习和改变理解为个人对意义的发现。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学习者必须随时意识到他们在哪里,又要去哪里。学校领导者要注意有效的反馈。
①注意反馈应该及时。
②反馈应该个人化,反对与他人进行比较。因为比较的后果将会引导学校主体把注意力从重点工作转移到竞争的立场上,使学习者不能专心于发现个人意义的东西。
③反馈注重以最初目标的达成相关,注重任务本身,为,某些额外或是故意设计的奖励或惩罚而学习会远离目标或扭曲活动。要鼓励个人的努力,激发积极的自我观。
④反馈应提出下一步达成目标要走的路。
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中,经常是学校领导在人们面前“画饼”,然后用诱导方式或试探性的方式激励教师群体的“成长”。这种试探性的方式让人感到捉摸不定、怀疑、不真。在教学行为中,老师也模仿用小红花、苹果、智慧星等外在物质,去诱导学生们进入群情激昂的学习状态,而一旦学生出错,这个“物质”的外在刺激物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人们急功近利的意识这个时候得到培养。相互猜测对方的心思,取悦对方行为和眼神也在即刻中得到升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外在刺激物上,一旦失去,人也就失去了力量。然而,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无偿给予的,人是有能力在自我个人意义的建构中寻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的。
三、重建组织,做一个推动、支持、引发型的领导
人自身是由组织构成,每个消化、生殖免疫系统组织,相对于人体这个大组织来讲的小组织。当组织发生事情,就影响大组织的健康。传统的组织观念把学校组织划分为班级、团队、委员会等,它们的运作通常在指定的领导或监督人的控制之下。人本主义学派强调把组织构想成有生命、有活力的,都努力追求对修改和内能的保持和提高。它们有能力从内部而生,这种能力源于其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实现其个性。为什么多年来学校提出的“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很难达成目标,原因就是我们想教师有创造力。而不是教师个人的内能的追求;另一方面,在实际领导行动中,我们又控制他们。让他们服从。组织的领导者面对事情能够做一个领导者,管理、控制、指导;而处理人的问题则需要成为推动者,他们有时是组织中的一个成员去用真诚的行动引发,有时是组织中教师成长的助手,支持到老师自己找到成长的力量和方向,组织也就有了力量。那么这就需要领导学会“放下”,回到人本自然的起点。
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但它需要从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作为在传统课程模式中成长的一代教师的我们,要实现理念与行动的超越,为人类培养有灵性、创造力的生命。学校领导行为的改变将是教师改变的范例。作为教育工作者,学校领导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