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型结构下的人性觉醒与个体超越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hao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若虚传世作品仅存《春江花月夜》和一首泯而不闻的《代答闺梦还》,但这并不影响张若虚崇高的文学史地位,更不能泯灭《春江花月夜》难以逾越的艺术价值。
  《春江花月夜》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毫无疑问的,闻一多甚至不吝言辞地称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清除了盛唐的路”[1]。如水般诗意流淌的词句,如水般轻灵跃动的意象,如临目前的意境营造……这些足以摇荡人心,但这些能否支撑其成为“诗中的诗”呢?是否有其他深蕴之处成就它如此的高度?
  现在多个版本中学教材、教参多围绕意象、线索等一些枝节,将此诗线性地划分为四部分:春江夜景、江畔玄思、思妇怀远、游子思乡,并以时间为线索加以串联。这种做法看似直接明了,某种程度上是回避了实质问题。顺着这样的时间线索,学生可以走马观花地浏览,却很难走进诗的深层,走进张若虚的内心,把握他的思路与情感。面对如此宏大的作品,这样按照时间切割,往往让学生画地为牢,盲人摸象,对此诗的感受自然也就如在雾中。
  事件在時间上形成某种缀合,按照时间流程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时间就是诱发事件发生的内在因素。任何偶然地呈现于时间的事件,背后都有其发生的必然性。要真正地理解认识这些事件,必须穿越时间线的遮蔽,发现诱发它的必然所在。这样的认识即使具体到一首诗,也是成立的。春江夜景、江畔玄思、思妇怀远、游子思乡这样时间线性结构切分有其合理之处,但这种合理性只存在于逻辑的表层。要读懂《春江花月夜》,读懂张若虚,就必须穿越文字层面时间思维的阻隔,寻找更为深层的逻辑动因,把握作品更有意味的结构形式。诗以春江夜景入笔,事实上却并未依照传统由景入情的写作模式展开,而是由春、江、花、月、夜,写自己之于这一切的无尽思考与感悟——江畔玄思。在此之后,还身于景,接着由春江夜景再次宕开一笔,由目前景致推及览景触及的游离之情——月下思人。在“月下思人”一节,作者并未拘泥于个人的小情绪,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思妇闺怨与游子思乡平行而出,有其卓然之处。张若虚在一首诗中不仅是由景及情,也不仅是由景及理,而是将景(春江夜景)、理(江畔玄思)、情(月下思人)以“品”字形结构(见下图)合理有机地链接在一起,可谓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品”字型结构使诗作时间线性结构走向更为深层的逻辑层理。它彰显的既是张若虚当时当刻的情感发生状态,也是此时此刻引导学生理解诗作承载情绪感悟的通幽曲径。
  张若虚笔下的春江夜景读来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恬静悠然之感。而这些初读的感受多与作者的意象选用息息相关。春江夜景中春、江、花、月、夜为其主脑,诸多意象由此牵涉而来。基于种种原因,作者对意象的用力并不均衡,即使“春江花月夜”这些主脑意象亦有偏颇。清人诗评家王尧衢看到了这一点:“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参见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中《春江花月夜》课文收录的“资料信息”)”,特别是“春”与“夜”,主要是作为标示时间、季节的修饰性意象,它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为核心意象提供发生场域。相应的,“江”与“月”则是激发和联络整首诗的主脑。由“江”“月”而出,诗中众多意象与它们遥相呼应。“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以为映”(同上)。这些意象除了给人以静与美的感觉外,大都呈现出另一共同特点:绵延不绝。所述江月海潮天空霰霜,甚至春夜,都是宏阔恒久之物,个体之人难以把玩于股掌之间。除此以外,意象间的很多联系词汇也都指向这一点:连、千万里、何处……无、皆似、江天一色、皎皎等,都写出的是一种绵绵无际的弥漫之感。而这些共同呈现的广大之象无不与个人的有限性形成对比。意象的绵延不绝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时间的永恒与空间的庞大。这或许就是闻一多先生称这首诗具有“迥绝的宇宙意识”[2]的原因。这些庞大、永恒到绵延不绝的意象呈现的都是个体有限性对应的无限性,而这会带给江畔的张若虚怎样的感受刺激呢?除了人之为人都会有的唯美感受外,时间上短暂与空间上的渺小总会时时现身。
  人对天地永恒的慨叹古已有之,如曹植的“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露”(《送应氏》),阮籍的“人生若朝露,大道邈悠悠”(《咏怀》)。在曹植与阮籍们的眼里,天地是永恒的、绝对的,这种永恒和绝对既是时间上的又是空间上的,相对而言,个人生命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层面都是渺小短暂易逝。在这种对立对比中,个体存在的悲剧性于无形中外溢。自然,张若虚也看到了这种天地的永恒,也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慨叹。如果由此而往,《春江花月夜》也不过是平平的感怀之作。不过,张若虚并未延续传统的悲观情绪。站立在江畔的他不再以个人之姿对抗辽阔永恒的大自然,他在文字间投身整个人类史。从这个角度,他可以从整个人类高度与天地万物开展对话,这种对话不再是有限对无限的悲剧性崇慕、感伤,而是无限对无限的平等对话。个人确实无法摆脱渺小、有限的悲剧事实,但由个体构成的整个人类文明却是伟大、顽强、悠久的——“人生代代无穷已”。张若虚使这种代际与个体关系和谐地统一一处,由此窥破个体存在的意义——寻找个体有限性与精神无限性之间的契合,继而勇敢地担起人生的悲剧性,并实现对它的昂首超越。在这个层面上,人拥有与江月自然一般的永恒性。这里不仅有了个体的觉醒,还有对魏晋以来人之觉醒后悲观基调的超越;这里不仅有对渺小个体的发现,更有对它的超越。这一认识不能不说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深刻!在张若虚的笔下,人性的伟大,人的独特意义被一笔道明。同时,亦将面对永恒天地时,充盈前人诗句中的悲剧性基调一扫而光,代之以轻快睿智之笔。李泽厚赞其“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3],大约亦是由此。
  除了时间层面的短暂,空间层面的渺小也是人之为人从不曾摆脱的的悲剧命运。无处不在的春、江、花、月、夜相对于渺小的人之个体而言,是多么的绵延不尽。它们耗尽人的毕生来跋涉,它们收纳着人的喜怒哀乐,它们将亲人、友人、爱人隔绝在遥远的他乡。宋人苏轼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长久存在的悲剧性问题,而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作答竟与几百年前张若虚给出的答案不谋而合:精神的沟通使渺小的个体得以超越横亘的空间。
  精神的沟通,如别离亲人间的嘘寒问暖,天各一方的友人间的凭书问候,两地相隔的爱人间的山盟海誓,可以超越高山大海的阻隔,可以超越一切空间的距离。张若虚没有以自己的小情绪来应对这种大悲情,个人的情绪毕竟是个人的情绪,应对这种人的大悲情总是力不从心。他选择了不具名姓的爱人作为例子,从思妇游子的角度,张若虚再次从个人上升到人类这一高度,由此来谈爱的超越,对空间的超越,这本身就是一次大的超越。春、江、花、月、夜无一不是横亘其间的障碍,而且它们都在地理空间上庞大到无法超越。那恼人的、无处不在的月华,那阻碍鸿雁鱼龙的绵绵江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春半落花无不嘲弄着游子思妇的渺小与无奈。在张若虚的笔下,我们感受到游子思妇间爱情的缠绵、无奈、感伤。但是即使有春、江、花、月、夜的阻隔,游子思妇依然能借月华、借落花传递彼此的情思——“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同一轮月,同一江水,同一片夜色,因为有情人的同时瞩目而富于了独特意义。月、夜、江等成了牵连二人的媒介,虽不能相见,却因情感注入这些媒介,而有如相见一般。如此,游子思妇便于悄然间实现了对广阔宇宙距离的超越,发现了“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4]。这种自我意识使游子思妇的感伤思念化为一种希望与自信,是包含有爱的希望与自信,有作为渺小个人超越时空限制的希望与自信。因为内心的爱,远方的游子能感受到月光中流溢的浓烈相思;因为内心的爱,寡居的思妇能体味到游子那满江满树柔情蜜意。因为这种精神上的自信与希望,虽然人只能“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山万水,总有“乘月几人归”。即使不能翻山越水的团聚,既然有月华传情,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呢?
  张若虚发现了作为个体存在的悲剧性,但他又从另外的角度超越了这种悲剧性,他让人乐观坦然的面对接受并超越这一切。这是一位大师应有的手笔和境界。
  而文学也本应如此。
  参考文献:
  [1][2]闻一多,傅璇琮:《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
  [3][4]李泽厚:《美的历程(插图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袁海锋,教师,现居广东中山。
其他文献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教师  少教多学就是老师怎么高效率的教,学生怎么高效率的学,教学要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即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和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智慧、个性、创新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灵动,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愉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作为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近年来流行文化在高中课堂中不断被提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实验)》中提出:“增强文化意识,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新课标”中所提及的“多元”“当代”“先进”的文化,不仅包括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民间文化,也应包括流行文化。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如何为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
一、从田野中出发  吕新平:黄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我们就先从您最近出版的一本叫做《红茅草》的长篇小说开始聊起吧。这部小说一直在网上热销,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核心期刊的推介。您作为一个杰出的教师,如何想起创作小说呢?  黄厚江:首先要更正: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而且非常普通。写这部小说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是作為一个喜欢语文、喜欢文学的人,我曾经有一个作家梦,这可能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一篇课文可以教学的东西也是很多,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中该从哪些内容入手?教学的重锤要敲在哪个点上?也就是教学的内容如何取舍,在何处重点发力。建构主义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孩子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教师备课,虚构特有的阅读方式,设计教学流程,以“披文(文字、文脉)入情(知识明理)”为课堂结构,很难让
博尔赫斯的作品常常以新奇的构思、奇异的情节以及深奥的哲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使读者产生奇妙的感悟,这是博尔赫斯作品能够享誉全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方面,《沙之书》可谓代表。小说讲述了一个故事:“我”从一个神秘的奥尔卡达群岛人手里买到一本神秘的“沙之书”,想要穷尽书中的秘密最终却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终不得不将这本带来无限烦恼的“沙之书”放入图书馆。“沙之书”在小说中代表了“无限之物”,可以对此作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文中有两个“我”——“昔日之我”和“当下之我”,相应地会出现两种情感——“昔日之我”的“感受”和“当下之我”对“昔日之我”的“感受”的“再感受”。[1]尽管这种分析方法会将散文的整体情感一分为二,但实际情况往往如此:正是这两个“我”的所思所想,构成了一篇散文完整的情感意蕴。  一、昔日之我:雨季中的温暖与伤感  汪曾祺笔下的昆明
《河岳英灵集》是唐代丹阳进士殷璠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完成编选的唐诗选本,其中收录李白诗作十三首,包括《蜀道难》。殷璠曰:“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数十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大致是说,李白最爱饮酒,性格不受拘束,隐居山林间数十年,所以他的文章,大都豪迈奔放。至于他的《蜀道难》等诗歌,可谓是奇之又奇,自屈原以来,很少有这种格
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课改十多年来,为什么总觉得改来改去并没有达到人们的期待。身兼语文教师与学校管理者,我在观察中发现这些年来我们的教学研究近乎走火入魔,总是想独树一帜,创立门派,急于见效,就是很少愿意在教学设计上动脑筋。  为什么是设计,不是备课,备课跟设计,究竟有什么区别?备课本往往是学校统一印制的,一般来讲,备课本上往往设置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小结、课后作业等栏目,备课时将这些
【学情、教情分析】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部分”共计五个单元,《井》处在“生命的律动”这个起始单元,与之相配合的单元知识是“走进诗的世界”。问卷调查显示,刚刚“走进诗的世界”的学生一旦大量接触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经典,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手忙脚乱:无论是心理上或者知识储备上他们都显得准备不足。因为他们只懵懵懂懂只知皮毛地了解了一些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知识。而且部分教师自
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们缺少对生活的体验,致使作文成为了令他们最为头疼的常规作业。学生们的习作常常是无病呻吟、各种材料的简单堆砌。那么如何改变学生写作的这种常态,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还能言之有物?体验式教学应该是改变这一现状的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体验是生活的、感性的、活跃的、剧烈的。而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所以说,让学生学会体验,从体验中感受生活,感悟社会,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