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预约的精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ao_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教师
  少教多学就是老师怎么高效率的教,学生怎么高效率的学,教学要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即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和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智慧、个性、创新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灵动,放飞心灵,张扬个性,愉悦心情,通过对生活的理解,获得人生意义与心灵的启迪,促进思想品格与人格的提升,找寻生存尊严与生命的价值。采用一些策略,让阅读既能浸润学生的心灵,又能让生命勃发出溢彩。
  策略一:教师教得智慧,学生学得巧妙,实现高屋建瓴的效果
  阅读教学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即教学设计中要抓住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带动阅读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最后一课”就发生在普法战争期间,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10分钟,并思考讨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同学们积极地探讨之后,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的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一般,有时为了钓鱼还任意给学生放几天假。②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最后一次上法语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今天教了一节又一节课。③是一个爱国者:为纪念这最后一课,换上平日不穿或只有上级检查才穿的礼服,真诚自责。由衷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今天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最后抑制内心的极大悲痛,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对我们挥一挥手,说散学了。在对人物分析的基础上,我趁势追问: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进而点拨: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这就是紧扣住作品人物的思想发展线,以“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人物塑造艺术及主题表达,这就是“一线串珠子”的做法。
  线索式思路的教学设计艺术,是一种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阅读教学具有高屋建瓴的效果。预设越充分,即教学设计越到位,课堂教学生成的组织就越有成效,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语文阅读课的生命力才会越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过程的有效。
  策略二:关注学生思考,灵活机智应对,实现浸润学生心灵的目的
  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在阅读方法的采用上,可进行默读,浏览,精读,品读等多项选择。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通过默读先获得初步感受。进而让学生提出阅读中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为下一步精读做好准备。精读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本文以什么为写作顺序?百草园、三味书屋分别写了那些事件?这样,学生既能充分的展开自主阅读,也有目标引领,不至于进行漫无目的地阅读。当学生理清了文章内容,我要求学生讨论一下本文的主旨,学生讨论的很积极也很热烈,这时有几个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们手中教学解析等课外资料提到的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表达了对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不满”的回忆性散文。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对他们说,我认为当鲁迅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畅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达成共识:认为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自由欢乐的心理。此时,我感觉学生们真正地走进了文章。我想,也許这才是鲁迅先生写此文的初衷吧?
  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懂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地出现,让阅读达到浸润学生心灵的目的。
  策略三:在读中感悟理解,经历“山重水复”,体验“柳暗花明”的快乐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品味文章语义、意境、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在反复吟诵课文时,使学生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文章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对于一些经典美文,课堂上更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诵时间。或集体读,或小组读,或个人读。诗词教学,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大多数学生一般当堂就能背诵下来,我想,这是阅读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吧!
  例如我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问道: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如果用一种疑问又带点自嘲的语气去朗读,也许就能留给读者去思索的空间,极力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那种不满。又如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如果我们能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朗读这几个字,那人物内心的爱国之情就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来了。再如我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读“阿”时我用一种上扬并疑惑的语气朗读,于是学生体会出了“我”满眼的不敢相信以及内心深处的那份悲凉之情。
  阅读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读,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情趣,从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柳暗花明”的快乐。
  策略四:创设思维环境,践行少教多学,实现勃发出生命溢彩的追求
  教学是一条流淌的河。课堂教学既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其思维充满不确定性,很多情况是教师课前无法预设的。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应对教学中的“意外”,引导学生在“突如其来”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动态地生成新的知识。等待花开需要时间,等待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尊重,我们应学会等待,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要在无意识的情境中给学生创设有意识的思考环境。
  例如在教学《献给母亲的歌》这一节课时,一上课,我就声情并茂地用一组排比句引入对母亲的歌咏,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高涨了,精神也很饱满,但时间有限,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述的机会。既然他们学得这样开心,这样有成就感,为什么不让他们把这种感觉带给家长呢?所以我要求学生回家后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件事,向妈妈说一句表达爱的话。这种课后重创造就是践行“少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多学”。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课堂永远是智慧之花绽放的地方。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通过阅读教学探索优化的策略,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让学生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和时间,多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舞台,多给学生一些展示真实自我的机会,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每一节课都是具体鲜活、独一无二、不可预设、难以复制的全新生命的体验,它是一场无法预约的精彩。
其他文献
笔者近年来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深挖。而往往忽视语言形式在表达效果与思想内容上的作用。这样“偏离失衡”的课堂,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课给掏空。近日,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俗世奇人 泥人张》一课的授课中,笔者尝试于通过言语形式的变形,指导学生通过对比来亲近语言,在感受文字魅力、感知人物形象以及体会作者情感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增”
刘 勇,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教师。  随着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的颁布,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赵福楼老师认为它是“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1]。“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于加快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推进语文学科建设,完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
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章首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意思是作者表达头脑中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而形象又需要通过语言来描述——作者的创作要经历由意到象,由象到言的过程。读者要想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意,需要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反方向而行,即由言明象、由象得意。  王弼的观点对文学文本教学有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语文“生活化”就是要帮助学生沟通语文思维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要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延伸,与活动互补,让学生不断地丰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善于品味生活,让学生真正地走向语文,在生活的大课堂中用语文,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枯
《端午的鸭蛋》选自汪曾祺代表作《故乡的食物》。作者运笔畅达自然,行云流水般为我们展现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民俗文化之魅力和极富特色的语言之美,在汪老的诸多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笔者采撷其中一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风行水上引鸭蛋,巧设铺陈话民俗  《端午的鸭蛋》文章脉络清晰:“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作者如同随意聊天,自然成文,悠然恬淡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
丁卫军,特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初中)副主任。全国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秘书长。南京师大、江苏师大特聘硕导。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学术先锋人物、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全国文学教育名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先进教育工作者;通州首届名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丁卫军工作室领衔人。“苏语五人行”成员。主编《二十位中学语文名师经
一篇文章,摆在学生面前,如何进入文章,分析文章,进而理解文章,找准切入口是关键。抓住了他,就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指导学生顺藤摸瓜,凭借这个切入口去探究整篇文章的奥秘。  支架,即起支撑作用的构架。它能为学生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通过支架的构建,让学生一步一步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如果说文章的切入口是教师
初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训练,主要围绕记叙文写作展开。因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初中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表述时间的语句,使文章变得有条理,有顺序。教师常常能够在学生所写的记叙文中找到很多相类似的表示时间的语句。当学生写秋游时,都会提到“秋天来了”;而更宽泛的一些表述时间的语句,例如“某天的早上”“从一点到三点的时候”的出现更是让老师们目不暇接。那么,如何改变这些一成不变的词句应用,让
《鸿门宴》节选于《项羽本纪》,也是《史记》中最为出彩的篇章之一,原因在于司马迁的心灵和智慧之“活”,由此而显现的的笔法之“活”、人物性格之“活”、一言一行等细节表现之“活”。此“活”恰恰显现了司马迁文风的一种别于史实记录的“真趣”。笔者试从以下几点去打造一堂趣味之课。  一、抓住细节发挥想象,激发情趣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的细节刻化可以具体到一言一行、一神一态,在细节之中作者已用饱满的深情在惟妙
语数外三大科目一直是高考的三大重头戏,作为母语的语文课更是重中之重。“语文”顾名思义:“口说为语,书面为文”,也就是说语文这门科目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高考考查的形式是笔试,这就更加凸显了书面表达的特殊地位。作文正是高考语文试卷书面表达的重要体现形式。  通观2016年“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语文卷,对于作文的考查可以细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材料作文,分值60分,这是最普遍的作文命题形式,全国卷、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