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工业基地在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及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都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正是职业院校所能提供的优势之所在。大力发展辽宁省职业教育应该从重视人才流动,推动自有知识和知识流动的协同与融合;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督作用;强化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从地理区位、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相关政策因素着手促进高职院校均衡发展;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宣传轻技能的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动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机,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 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贯彻创新发展战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前沿,地缘区位优势显著,资源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发达,辽宁沿海经济带具有融入“一带一路”的优势条件。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老工业基地在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及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都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正是职业院校所能提供的优势之所在。如何发展我省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机,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当前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在我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和区域建设的过程中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相互制约了发展。
1.目前辽宁省知识聚合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东北地区知识聚合的年均增长率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情况不容乐观,成为增速最慢的区域。排名处于后4名的省份分别为吉林、辽宁、青海和黑龙江,除青海外,均来源于东北地区。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知识聚合发展极不平衡,若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将逐渐落后于其他三大区域。主要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体制机制的束缚。
辽宁地区仍然存在的体制性与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导致知识聚合与其他创新要素之间的比例结构不合理、协同程度较低,严重阻碍知识聚合创新驱动效应的发挥。
(2)东北地区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集中表现为有效的创新政策较少。
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传播者,对区域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管理政策不完善造成东北地区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导致东北地区知识聚合效度较低,不能很好地发挥知识聚合的作用。由于机制体制的制约和创新政策的不足,导致知识聚合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反而抑制了东北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造成东北地区创新活动不活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内部和外部区域之间缺乏及时和有效的沟通,导致职业院校发展出现重叠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职业院校的数量众多,全省职业院校超过500所:高等职业院校8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51所,民办高职院校11所。高职教育年招生10.1万人,现有在校生28.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63所,其中,普通中专124所,职业高中192所,技工学校146所,成人中专1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8.4万人,实际情况纷繁复杂,目标难以统一。且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各院校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资源配置,相互之间难以协同一致,更难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辽宁省目前高职院校机制,有的隶属于教育厅,由教育厅进行管理;有的隶属于地方政府,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由沈阳市政府管理、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由大连市政府管理;有的隶属于综合性大学,如大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由大连大学进行管理。现行政策并未对管理机制进行梳理,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各项任务和目标恐怕都无法推进。
3、辽宁省高职教育存在不均衡现象
辽宁省高职院校布局规模与受教育机会失衡,失衡主要体现在高院校布局与区域人口规模、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及高职受教育机会等方面。物质资本是创新产生的基本要素之一。研发经费作为创新活动物质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投入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越大,往往代表着区域自主发展能力越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整合水平越高,从而加速促进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区位、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相关政策等因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从而也较大程度的塑造了高职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态势加剧,不利于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不利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4、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认知度不够
长期以来形成重视脑力劳动者轻视体力劳动者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但是“精英教育”的想法还普遍存在。政策虽然强调了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阐述了各层次教育之间的衔接,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观念,使其充分认可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其他学历教育等同对待。
5、省际间自有知识和知识流动的与其他区域差距均很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不高
省际自有知识和知识流动这两部分的高低发展趋势基本相同,即自有知识部分多的区域,知识流动部分也较多;而自有知识部分少的区域,知识流动部分也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自有知识部分强的区域,往往对知识更加重视,同时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因此,这些区域更有能力和意愿接收外来知识的流入。这表明自有知识和知识流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辽宁省在校生数量庞大,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优势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省内职业院校不少,但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没有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不高。
二、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重视人才流动,推动自有知识和知识流动的协同与融合
首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变知识聚合与其他创新要素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其次,完善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引进及人才激励的领军型人才管理机制,构建内联外通的创新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强创新政策实施的监管。重视人才流动,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教育及激励机制,促进知识流动的增加,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流入,为区域创新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其次,不断增加知识聚合总量,努力提高知识聚合水平,缩短区域差距。 2. 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督作用
政府是主导社会运行、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需要统筹规划职业院校、本科院校、行业企业、职教集团等多方力量,协调发展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职能和地位,加强交流与合作,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职业教育健康、科学的发展,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府还需要注重对职业教育数量的控制和质量的把握。从目前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调整,既要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充满活力,同时还要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所以要突出政府的监督职能,不断调整监管的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政府资金支持的程度也起到重要作用。区域创新活动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高校、企业及研发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对区域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协调及优化。三大主体为创新提供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研发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创新产生。
3、强化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方式、无论是招生制度还是就业创业都是围绕职业院校展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也只能由职业院校来承担,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要建立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这应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实力和水平,二是要为职业院校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4、从地理区位、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相关政策因素着手促进高职院校均衡发展。
首先加强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制度设计和宏观管理,其次兼顾公平与效率,实施高职教育差异化发展策略,再其次加强区域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的校际均衡发展。通过以上方面的改进对辽宁省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战略意义。
5、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宣传轻技能的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动力。
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已经证明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我国一直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层次较低的教育,这种观念在我省也普遍存在着。要使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需要从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入手,让其认识到职业教育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人才、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培训、能够促进技术改革与创新等等。观念的转变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6.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动。
产学研合作是知识流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企业、高校和科研所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所合作,可以有效利用它們丰富的知识资源,为自身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提高企业创新竞争力;高校、科研所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可以为项目研究提供经费保障,还利于实现知识创新的商业化价值。可以采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所占企业金额做为来衡量产学研合作来衡量区域知识合作的指标。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技术交易方式,实现知识扩散与知识吸收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还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总之,新一轮东北振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间是统一的,新一轮东北振兴为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所以在我省应当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省际知识聚合的测度及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苏屹 管理工程学报 2020.05
2.东北城市的地位变迁与动力机制_基于文化知名度视角的考察 柳建坤 江汉学术 2020.10
3.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贾丹 科技教育 2019.11
4.东北振兴背景下探索吉林省区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温薇迪 科技教育 2020.07
5.新时代下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研究 王成金 2020.07
6.辽宁沿海经济带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 冯多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06
7. 辽宁省现行职业教育政策探析 栾鸾 职业教育 2017.09
关键词:区域经济 高职教育 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贯彻创新发展战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前沿,地缘区位优势显著,资源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发达,辽宁沿海经济带具有融入“一带一路”的优势条件。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老工业基地在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及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都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正是职业院校所能提供的优势之所在。如何发展我省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机,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当前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在我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和区域建设的过程中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相互制约了发展。
1.目前辽宁省知识聚合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东北地区知识聚合的年均增长率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情况不容乐观,成为增速最慢的区域。排名处于后4名的省份分别为吉林、辽宁、青海和黑龙江,除青海外,均来源于东北地区。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知识聚合发展极不平衡,若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将逐渐落后于其他三大区域。主要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体制机制的束缚。
辽宁地区仍然存在的体制性与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导致知识聚合与其他创新要素之间的比例结构不合理、协同程度较低,严重阻碍知识聚合创新驱动效应的发挥。
(2)东北地区对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集中表现为有效的创新政策较少。
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传播者,对区域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管理政策不完善造成东北地区人才外流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导致东北地区知识聚合效度较低,不能很好地发挥知识聚合的作用。由于机制体制的制约和创新政策的不足,导致知识聚合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反而抑制了东北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造成东北地区创新活动不活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内部和外部区域之间缺乏及时和有效的沟通,导致职业院校发展出现重叠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职业院校的数量众多,全省职业院校超过500所:高等职业院校8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职业院校51所,民办高职院校11所。高职教育年招生10.1万人,现有在校生28.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63所,其中,普通中专124所,职业高中192所,技工学校146所,成人中专1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48.4万人,实际情况纷繁复杂,目标难以统一。且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各院校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资源配置,相互之间难以协同一致,更难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辽宁省目前高职院校机制,有的隶属于教育厅,由教育厅进行管理;有的隶属于地方政府,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由沈阳市政府管理、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由大连市政府管理;有的隶属于综合性大学,如大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由大连大学进行管理。现行政策并未对管理机制进行梳理,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各项任务和目标恐怕都无法推进。
3、辽宁省高职教育存在不均衡现象
辽宁省高职院校布局规模与受教育机会失衡,失衡主要体现在高院校布局与区域人口规模、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及高职受教育机会等方面。物质资本是创新产生的基本要素之一。研发经费作为创新活动物质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投入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一般情況下,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越大,往往代表着区域自主发展能力越强,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整合水平越高,从而加速促进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区位、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相关政策等因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从而也较大程度的塑造了高职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态势加剧,不利于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不利于推进教育公平,不利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4、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认知度不够
长期以来形成重视脑力劳动者轻视体力劳动者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但是“精英教育”的想法还普遍存在。政策虽然强调了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阐述了各层次教育之间的衔接,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观念,使其充分认可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和其他学历教育等同对待。
5、省际间自有知识和知识流动的与其他区域差距均很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不高
省际自有知识和知识流动这两部分的高低发展趋势基本相同,即自有知识部分多的区域,知识流动部分也较多;而自有知识部分少的区域,知识流动部分也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自有知识部分强的区域,往往对知识更加重视,同时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因此,这些区域更有能力和意愿接收外来知识的流入。这表明自有知识和知识流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辽宁省在校生数量庞大,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优势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省内职业院校不少,但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没有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不高。
二、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重视人才流动,推动自有知识和知识流动的协同与融合
首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变知识聚合与其他创新要素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其次,完善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引进及人才激励的领军型人才管理机制,构建内联外通的创新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强创新政策实施的监管。重视人才流动,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人才引进、教育及激励机制,促进知识流动的增加,特别是隐性知识的流入,为区域创新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其次,不断增加知识聚合总量,努力提高知识聚合水平,缩短区域差距。 2. 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督作用
政府是主导社会运行、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政府需要统筹规划职业院校、本科院校、行业企业、职教集团等多方力量,协调发展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职能和地位,加强交流与合作,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职业教育健康、科学的发展,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府还需要注重对职业教育数量的控制和质量的把握。从目前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调整,既要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充满活力,同时还要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所以要突出政府的监督职能,不断调整监管的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政府资金支持的程度也起到重要作用。区域创新活动无论哪个阶段,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高校、企业及研发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对区域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协调及优化。三大主体为创新提供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研发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有利于促进创新产生。
3、强化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办学方式、无论是招生制度还是就业创业都是围绕职业院校展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也只能由职业院校来承担,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要建立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这应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职业院校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自身实力和水平,二是要为职业院校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4、从地理区位、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和相关政策因素着手促进高职院校均衡发展。
首先加强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制度设计和宏观管理,其次兼顾公平与效率,实施高职教育差异化发展策略,再其次加强区域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的校际均衡发展。通过以上方面的改进对辽宁省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战略意义。
5、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宣传轻技能的观念,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动力。
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已经证明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我国一直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层次较低的教育,这种观念在我省也普遍存在着。要使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需要从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入手,让其认识到职业教育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人才、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培训、能够促进技术改革与创新等等。观念的转变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6.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动。
产学研合作是知识流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企业、高校和科研所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所合作,可以有效利用它們丰富的知识资源,为自身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提高企业创新竞争力;高校、科研所通过与企业合作,不仅可以为项目研究提供经费保障,还利于实现知识创新的商业化价值。可以采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所占企业金额做为来衡量产学研合作来衡量区域知识合作的指标。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技术交易方式,实现知识扩散与知识吸收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还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总之,新一轮东北振兴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间是统一的,新一轮东北振兴为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所以在我省应当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省际知识聚合的测度及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苏屹 管理工程学报 2020.05
2.东北城市的地位变迁与动力机制_基于文化知名度视角的考察 柳建坤 江汉学术 2020.10
3.东北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贾丹 科技教育 2019.11
4.东北振兴背景下探索吉林省区域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温薇迪 科技教育 2020.07
5.新时代下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研究 王成金 2020.07
6.辽宁沿海经济带融入“一带一路”的路径探析 冯多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0.06
7. 辽宁省现行职业教育政策探析 栾鸾 职业教育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