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则资料:在中国目前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到5000万人,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这个惊人的数字对于21世纪中国的前途和数以万计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而义务教育阶段打造出的“差生”,往往跨入了职业学校的大门。在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职校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的周围实际上就构成了他成长的一种环境,构成了他的教育环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想,解决职校生的德育难题,必须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一股坚强的教育合力。
1 墙壁文化:不容忽视的成长空间
漫步于我们的校园之中,沿教学楼和公寓楼的台阶拾级而上,随处可见先哲的至理名言。“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公寓楼里男子汉们的宣言。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校园宣传栏里奖学金和助学金获得者的心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餐厅的师傅对离家在外孩子们的细细叮咛。 “此时无声胜有声”,墙壁文化以另一种方式浸染着学生的心灵。“进了校门,先学做人,”我相信,有了正确精神引领的学生,人生会更自信、更坚强。
2 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
现在的信息社会,媒体十分发达,电视、网络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令人无法抗拒的地步,如果不好好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就很容易沉迷于电视或网络之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他办好帕夫雷什中学,是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的。因为他发现,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所谓差生,就是精神世界不充实,意义世界不丰富,且又不爱阅读的人。要解决差生的问题,需要的不是补课,而是补充阅读,再差的学生也需要精神的家园,也需要精神的归宿。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热爱阅读的先行者,让学生“也傍桑阴学种瓜”。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购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因此教师的精神引领格外重要。“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当学生把黄庭坚的读书名言相互抄阅,会心一笑时,我相信,学生已经学会了无痕的自我教育。
3 课堂教学: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学生知识来源之一,因此教育者要利用好这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智慧启示学生悟性,抓住自我教育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中介绍李苦禅先生时,我详细讲解了一个细节:李英杰进京求学期间,饥饱无定,常效仿宋范仲淹的办法,每天熬上半锅杂面粥,凉了用筷子划成三块,每餐一份。每逢饥肠辘辘之时,就盼着上炭画课。因为炭画画坏了不是用橡皮擦,而是用馒头粘,凡上炭画课的学生照例都会领到一个热馒头。李英杰作画时总是慎而又慎,生怕画坏一笔,为的是省下馒头当顿饭。就这样他的线条有万无一失的稳准性,成为全班的佼佼者。课后,班里的路伟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日子以来,一直为素描的停滞不前而困惑,李苦禅先生的故事让他有所领悟。一、如果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苦,会成就一番事业,今天的孩子缺乏这种苦;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必不可缺的条件。在课堂教学这一块沃土上,让德育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4 网络教育:重视并正视,让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
曾经,最反感的就是网络。目睹太多的青少年因为沉湎于网络而走了下坡路,耳闻太多网瘾孩子的家长痛心疾首的呐喊,因此一度曾到了痛恨网络的地步。我喜欢读书,感谢《教师博览》,领我认识了“教育在线”、“白鹿洞论坛”,朱永新、李镇西……一个个教育名家走进了我的教育世界。是啊,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现在,我把这些教育网站也推荐给了学生,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
感谢“教育在线”,在我为教育难题迷茫的时候,在我的心情处于低谷的时候,就象春天的一缕阳光,将我心底的郁闷一扫而光;
感谢“教育在线”,如师长般鼓励我,终于鼓足勇气,拾起手中的笔 ,尝试写教学手记,记录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和不快;
感谢“教育在线”,让我更加宽容和豁达地面对艰难的职业教育,从此摘下“有色眼镜”,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让我看到一个个更为广阔的内心世界,使我迅速地成长和成熟。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面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艰难之旅,我们不再彷徨,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季羡林,魏书生等教育大师的足迹会激励着我们继续着教育的美丽梦想,让丰富的校园文化引领着我们坚强而执著地前行。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人的周围实际上就构成了他成长的一种环境,构成了他的教育环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想,解决职校生的德育难题,必须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一股坚强的教育合力。
1 墙壁文化:不容忽视的成长空间
漫步于我们的校园之中,沿教学楼和公寓楼的台阶拾级而上,随处可见先哲的至理名言。“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公寓楼里男子汉们的宣言。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校园宣传栏里奖学金和助学金获得者的心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餐厅的师傅对离家在外孩子们的细细叮咛。 “此时无声胜有声”,墙壁文化以另一种方式浸染着学生的心灵。“进了校门,先学做人,”我相信,有了正确精神引领的学生,人生会更自信、更坚强。
2 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
现在的信息社会,媒体十分发达,电视、网络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令人无法抗拒的地步,如果不好好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就很容易沉迷于电视或网络之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他办好帕夫雷什中学,是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的。因为他发现,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所谓差生,就是精神世界不充实,意义世界不丰富,且又不爱阅读的人。要解决差生的问题,需要的不是补课,而是补充阅读,再差的学生也需要精神的家园,也需要精神的归宿。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热爱阅读的先行者,让学生“也傍桑阴学种瓜”。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购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因此教师的精神引领格外重要。“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当学生把黄庭坚的读书名言相互抄阅,会心一笑时,我相信,学生已经学会了无痕的自我教育。
3 课堂教学: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学生知识来源之一,因此教育者要利用好这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教育智慧启示学生悟性,抓住自我教育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中介绍李苦禅先生时,我详细讲解了一个细节:李英杰进京求学期间,饥饱无定,常效仿宋范仲淹的办法,每天熬上半锅杂面粥,凉了用筷子划成三块,每餐一份。每逢饥肠辘辘之时,就盼着上炭画课。因为炭画画坏了不是用橡皮擦,而是用馒头粘,凡上炭画课的学生照例都会领到一个热馒头。李英杰作画时总是慎而又慎,生怕画坏一笔,为的是省下馒头当顿饭。就这样他的线条有万无一失的稳准性,成为全班的佼佼者。课后,班里的路伟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这些日子以来,一直为素描的停滞不前而困惑,李苦禅先生的故事让他有所领悟。一、如果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苦,会成就一番事业,今天的孩子缺乏这种苦;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必不可缺的条件。在课堂教学这一块沃土上,让德育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4 网络教育:重视并正视,让其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
曾经,最反感的就是网络。目睹太多的青少年因为沉湎于网络而走了下坡路,耳闻太多网瘾孩子的家长痛心疾首的呐喊,因此一度曾到了痛恨网络的地步。我喜欢读书,感谢《教师博览》,领我认识了“教育在线”、“白鹿洞论坛”,朱永新、李镇西……一个个教育名家走进了我的教育世界。是啊,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现在,我把这些教育网站也推荐给了学生,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
感谢“教育在线”,在我为教育难题迷茫的时候,在我的心情处于低谷的时候,就象春天的一缕阳光,将我心底的郁闷一扫而光;
感谢“教育在线”,如师长般鼓励我,终于鼓足勇气,拾起手中的笔 ,尝试写教学手记,记录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和不快;
感谢“教育在线”,让我更加宽容和豁达地面对艰难的职业教育,从此摘下“有色眼镜”,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让我看到一个个更为广阔的内心世界,使我迅速地成长和成熟。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面对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艰难之旅,我们不再彷徨,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季羡林,魏书生等教育大师的足迹会激励着我们继续着教育的美丽梦想,让丰富的校园文化引领着我们坚强而执著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