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语文中考的改革,诗文鉴赏已经由课内古诗文鉴赏向课外古诗文鉴赏延伸。大部分学生概括文言诗文的能力随着文言阅读量的加大已经初步具备,而鉴赏文言诗文形象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本文试从初中生鉴赏文言诗文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诗文形象;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中考的改革,诗文鉴赏已经由课内古诗文鉴赏向课外古诗文鉴赏延伸,如再像之前一样,依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来完成检测,已经不可能,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古代诗文鉴赏能力,已成为初中语文老师急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诗文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文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一般来说,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描写的孙权,他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借景抒情的辛弃疾则是抒情主人公。诗文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景物,而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而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即在外漂泊游子所见之萧瑟景象,营造凄凉意境,以烘托此刻人物孤寂、惆怅的心理。初中阶段,更多考查学生对于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即诗文作品中自然形象的鉴赏。
例如: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分析此诗的景物特点,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紧扣“秋”字,诗人抓住了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虽然鹤是孤独的,但一个“排”字,所蕴含的深意,所呈现出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表现出一种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所以这首诗,不仅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然而,在诗文鉴赏的考查中,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诗中“鹤”的形象,进而影响对诗文情感的把握。实际上,这样的答案并不是空穴来风,编者主观臆测出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思考探究鉴赏而来。简而言之,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诗人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具体思路:
一、找出诗中意象,分析特点
诗文中的自然景物是显而易见的,但因为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才使之成为意象,所以需要借助与之相关的字词,如形容词、副词、动词、叠词、拟声词、数量词等,才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上文所提到的《秋词》,“晴空”“碧霄”充分展现了秋天的特点,渲染了一副开阔、明朗的意境,而“排”即沖破云霄、排云而上之意,指引人们看到了那展翅高举、矫健凌厉的鹤。又如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一个“脉脉”,一个“悠悠”,在此时此刻的思妇眼中,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由此可见,诗歌作品中与意象息息相关的字词需要细细品味与探究,从而鉴赏出诗文中的形象。
二、挖掘作者思想感情
仅仅依靠意象来把握诗文的情感,不仅片面,而且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还需要借助更多的背景、常识来解读诗文,也就是常说的知人论世。如《秋词》的作者刘禹锡,在他的另一首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明自己谪居巴山楚水这凄凉之地已经二十三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变迁,自己回归后的生疏和惆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现出豁达的胸襟。“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更是让人振奋精神,表达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由此看来,诗人刘禹锡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再结合《秋词》中“鹤”的形象,诗文的形象和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又如李白的浪漫情怀、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悠然自在、陆游的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等等,以及不同诗文的创作背景,在进行诗文形象鉴赏时,都需要认真的考究。
三、积累古诗词的典型意象
随着古代诗歌作品的发展,一些意象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含义,并为大众所熟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在进行诗歌形象鉴赏时,同样需要借助这些典型意象,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漂泊无定的“杨花”,叫声凄凉的“子规”这两个意象出现在开篇,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因而,常见的典型意象需要积累,以期更好地鉴赏诗歌形象。
典型习题分析:
品析李煜《相见欢》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蕴含的情感。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园秋色,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情此景,表达的正是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文无定法,同样学习与掌握鉴赏文言诗文形象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关键还是在于积累大量优秀诗篇,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作者简介:陶艳龙,女,1988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中学二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诗文形象;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语文中考的改革,诗文鉴赏已经由课内古诗文鉴赏向课外古诗文鉴赏延伸,如再像之前一样,依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来完成检测,已经不可能,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古代诗文鉴赏能力,已成为初中语文老师急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诗文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文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一般来说,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描写的孙权,他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借景抒情的辛弃疾则是抒情主人公。诗文作品中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景物,而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而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即在外漂泊游子所见之萧瑟景象,营造凄凉意境,以烘托此刻人物孤寂、惆怅的心理。初中阶段,更多考查学生对于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即诗文作品中自然形象的鉴赏。
例如:唐·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分析此诗的景物特点,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紧扣“秋”字,诗人抓住了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虽然鹤是孤独的,但一个“排”字,所蕴含的深意,所呈现出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表现出一种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所以这首诗,不仅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然而,在诗文鉴赏的考查中,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诗中“鹤”的形象,进而影响对诗文情感的把握。实际上,这样的答案并不是空穴来风,编者主观臆测出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多方面的思考探究鉴赏而来。简而言之,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诗人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具体思路:
一、找出诗中意象,分析特点
诗文中的自然景物是显而易见的,但因为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才使之成为意象,所以需要借助与之相关的字词,如形容词、副词、动词、叠词、拟声词、数量词等,才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上文所提到的《秋词》,“晴空”“碧霄”充分展现了秋天的特点,渲染了一副开阔、明朗的意境,而“排”即沖破云霄、排云而上之意,指引人们看到了那展翅高举、矫健凌厉的鹤。又如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落日流水本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物,但一个“脉脉”,一个“悠悠”,在此时此刻的思妇眼中,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由此可见,诗歌作品中与意象息息相关的字词需要细细品味与探究,从而鉴赏出诗文中的形象。
二、挖掘作者思想感情
仅仅依靠意象来把握诗文的情感,不仅片面,而且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还需要借助更多的背景、常识来解读诗文,也就是常说的知人论世。如《秋词》的作者刘禹锡,在他的另一首作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明自己谪居巴山楚水这凄凉之地已经二十三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变迁,自己回归后的生疏和惆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表现出豁达的胸襟。“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更是让人振奋精神,表达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由此看来,诗人刘禹锡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再结合《秋词》中“鹤”的形象,诗文的形象和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又如李白的浪漫情怀、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悠然自在、陆游的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等等,以及不同诗文的创作背景,在进行诗文形象鉴赏时,都需要认真的考究。
三、积累古诗词的典型意象
随着古代诗歌作品的发展,一些意象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含义,并为大众所熟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在进行诗歌形象鉴赏时,同样需要借助这些典型意象,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漂泊无定的“杨花”,叫声凄凉的“子规”这两个意象出现在开篇,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因而,常见的典型意象需要积累,以期更好地鉴赏诗歌形象。
典型习题分析:
品析李煜《相见欢》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所蕴含的情感。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园秋色,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情此景,表达的正是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文无定法,同样学习与掌握鉴赏文言诗文形象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关键还是在于积累大量优秀诗篇,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作者简介:陶艳龙,女,1988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中学二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