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作品风格的构成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1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声乐艺术成就。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外声乐文化交流与沟通更加频繁,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本文从地域民族、时代、声音、内容等方面论述了影响声乐作品风格构成的内、外部因素,以期使演唱者更好地把握声乐作品风格,把更多的声乐艺术之美带给听众,实现声乐艺术的价值。
  关键词:声乐作品 风格 艺术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声乐作品的风格是指声乐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这种独特性用以区分不同的作品风格与流派。俄国著名大师谢·斯克列勃科夫,在其著作《音乐风格的艺术原则》中讲到:任何一种在风格上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都拥有音乐语言的手段或陈述、并形成一个构成曲式结构的音调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风格之于声乐作品,犹如面相之于人类,各有名字,具有鲜明的特色,且轻易不会变动。
  一、声乐作品之时代风格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渊源缔造了丰富多彩的声乐艺术,声乐艺术又时时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轨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产生的声乐作品风格截然不同。
  中国的声乐文化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奴隶时代,有文记载: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及至后来出现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这是反映中国声乐发展的一条脉络,声乐已渐趋完善,成为一门艺术活动,为人喜爱。
  古代的声乐主要以曲艺、戏曲和民歌为主,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及创作者的情感,几千年来遗留下来很多经典名曲。如旋律激昂慷慨的旷世名曲《广陵散》,萌芽于秦汉时期,以聂政刺杀韩相的故事为原型,九个曲段(井里、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恰好吻合。
  及至发展到近现代,中西文化融合,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迅猛。如五四运动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进步、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声乐作品则反映了人们搞四化建设的积极性及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出现了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名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等,声乐艺术在创作者的不懈探索与开拓下,走向繁荣与昌盛,走向国际化、现代化。
  艺术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无论是在声乐教学还是在声乐演唱中,都要深入研究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同期的作品风格,这样才能把握作品的内涵并将之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声乐作品之地域风格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区位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及民族文化,南北方差别悬殊,东西方迵然不同。
  北方地域辽阔,以草原、高原为主,北方人的性格相对而言较为粗犷豪爽,在此产生的声乐亦是奔放、宽广、悠长,音阶比较高,旋律线起伏大,音调嘹亮悠扬,字少腔长,一曲终了,辽阔的土地似乎就被注入了无限的生机。
  而南方,山地多,丘陵多,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南方人的性格也偏向于温婉,细腻,如此一来,南方的声乐就表现出婉转、柔美、细腻等特征,如《梦里水乡》等,旋律线比较平稳,音域较窄。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北方大草原唱江南小调,那轻柔的声音大概被风一吹就消散得无影无踪了;而如果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高歌一曲草原民歌,那声音似乎又略显聒噪了。
  地域的不同决定了地方聲乐作品风格的不同,这个地域差异一定程度上还包含了民族差异。像北方,以蒙古族居多,新疆,以维吾尔族居多,广西,以壮族居多……民族的不同,反映在声乐作品上,风格亦是各异,各自带着本民族的风土人情色彩。如《达坂城》反映的是新疆民乐的活泼风趣;《走西口》反映的是西北民乐的纯朴悠长……
  所以,在分析声乐作品地域特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民族性的一面,这也是声乐作品风格的构成部分。
  三、声乐作品之创作者风格
  鉴于创作者个人背景阅历、文化修养、审美观念、情感表达、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创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这个创作过程就如同学生面对同一个命题写作一样,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作品,而是各具特色。
  如果说声乐词曲创作者是第一次创作,那么声乐演唱者的演唱就是二度创作。但是无论是曲作者还是演唱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整体构思,有对歌词的分析思考,有对音乐基本语言要素的认知,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这种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反映在声乐作品中,就是作品风格。
  在当代的声乐史上,中国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作曲家,如刘炽、雷振邦、王洛宾、徐沛东等。
  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称号的王洛宾,一生生活在西北边陲的基层人民中,深刻体会民众的思想感情,学习民间音乐,创作了无数作品。那些充满生活气息和独特新疆地域特色的民歌,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亲切、生动、优美,又易记易传唱,形象逼真,感染力强。像《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康定情歌》等,都是声乐经典,很多被编入大学声乐教材。
  作为二度创作主体的演唱者,如阎维文、殷秀梅、李谷一、蒋大为等,在演唱中,也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就如各自的脸,听众听到声音便能识别出演唱者。
  每年春晚的压轴歌曲《难忘今宵》,便是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李谷一的杰作,她开创了中国声乐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相融的先河,其柔媚婉转的声音,甜美多情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唱情唱景、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与技巧开创了一代歌风,为中国声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声乐作品的创作者,作曲者与演唱者都有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的是把二者融合起来,展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声乐作品之主题风格
  一部作品风格的构成,除了外部环境外,还有内在的基本要素构成,如歌词、主题、旋律等,这些密不可分的内在因素,亦是声乐作品风格探讨中不可错过的重要方面。
  歌词是声乐作品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作品的主题。一首好的歌词也应该是一首好诗,兼具文学形象与声乐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情感特征。但是,声乐作品主题的表现,更离不开歌词与声乐语言,只有鲜明生动的音调与节奏,才能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声乐艺术形象。
  不同风格的音乐主题的节奏和音调也截然不同,儿童歌曲《卖报歌》歌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开篇就刻画出儿童天真活泼的主题形象,节奏紧凑,活泼轻快,旋律优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与《甜蜜蜜》肯定不属于同类,前者坚定有力、气势磅礴,而后者则是轻柔甜美、温婉细腻。
  由此可见,具有鲜明独特、情感丰富的歌词及声乐语言,才能形成鲜明的声乐作品主题与形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声乐作品风格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艺人在声乐作品上反映出来的思想与艺术特点。它本身具有无形的特点,但正是因为它建立在可识可感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通过其内外部的一些因素来探讨分析其风格的形成与表现。只有深入了解作品风格,才能领略到声乐艺术的无限魅力。
  五、结语
  判断声乐作品风格是否成熟有三个标志:独创、丰富多样、稳定。虽然声乐作品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原因复杂多样,但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创作者认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成熟的作品风格还有稳中求变的特征。正确地理解声乐作品,把握声乐作品的风格,才能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与精髓,为声乐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娜.声乐作品风格与演唱风格[J]. 艺海,2011(08).
  [2]唐明务.论声乐作品的风格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05).
  [3]刘飞.论声乐作品风格的构成[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崔晓丹,女,硕士,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及声乐演唱)(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郭沫若先生曾出版过《李白与杜甫》一书,郭先生指出李白“喝醉了才最清醒”,笔者认为是十分精辟的,这也点出了李白饮酒诗的要害。  关键词:饮酒诗 月下独酌 心怀天下  历代评论家对李白的饮酒诗都有争议。唐代的王安石认为:“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与现在一些学者认为李白多写“妇人与酒的旖旎小诗”颇为相似,把酒当作污下之物,言酒的诗词视为旖旎之情,这大抵是出于
摘要:本文简单梳理了中国诗歌文体的发展脉络,以及五四运动后百年新诗的发展与探索,论述了新体诗对中西诗学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向,并强调了诗人思想高度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格律诗 五四新诗 传统诗学 西学东渐多元探索  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东汉郑玄语:“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诗三百,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体格,赋比兴是
摘要: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读者进行文学鉴赏过程中的解读体验。鉴赏活动要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依赖于鉴赏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就需要鉴赏者应该有鉴赏的知识积累;要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语义和情味;又要能破除对文字的执着,从语言表象进入言外之意。如此才能提高对作品的鉴赏力,与作家作品产生共鸣,实现审美愉悦。  关键词:文学鉴赏 鉴赏主体 能动性  文学鉴赏是读者对作家所创造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作品中所塑造的
摘要:吟咏东坡的诗句,总能扫开精神的雾霾。东坡的豁达,如潮水般拍打着中国人的精神彼岸,也影响了无数后来身处逆境的人。在他的作品中,能让人们领悟到自信、随顺、安乐的三重豁达的境界。  关键词:自信 随顺 安乐  苏东坡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传世作品为后人所传送。在众多古代诗人当中,东坡留给后人的远远不止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多舛的一生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他诗、文、词、赋无不精通,善书画,通音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唐宋时期男性和女性在创作诗词时角度的不同,来分析他们诗词中的空间表达所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唐宋 女性诗词 审美  一般来说,男性文人在诗词中对女性生活空间的表达总隐含着一种窥伺的心理,一种赏玩的态度,他们对女性生活空间的转绘与展演,是从男性本位着眼,是为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于女性生活的想象,暗含着一种欲望指引的动机。因此,男性文人在描写女性闺情时,常喜欢将闺中的“物事”作
摘要:“君子”自古以来是读书人所追求的完美人格的象征。对现今而言,《论语》中所阐述的“君子人格”仍有很重要的德育意义,尤其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君子”教育对青少年不可或缺。本文试图对《论语》中“君子人格”的形成和表现进行分析,并阐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 君子人格 养成  《论语》采用的是语录体,现在一般认为其来源是孔子及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对话集结而成。直白地说,《论语》可以看作
摘要: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美国学派的标志性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还为研究文学的深层次内涵提供了基础。它使用类比和对比的方式对两种或者多种不同文化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1]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悲剧起源的异同、悲剧表现形式的异同、悲剧价值观异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来研究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特点。  关键词:平行研究 中西方戏剧 悲剧特点  悲剧是戏剧的
摘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 探究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在英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时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强调了“译入语文化调试”及“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对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作用,为生态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宽道路。  关键词:生态翻译 文化调试 适应 选择  一、引言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著名的中國文学翻译家,其翻译作品满足译入语文化需求,并在译作中呈现诸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