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学习从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走进常态课堂的难点在于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切合的载体——项目。笔者指导学生以举办知识竞赛项目为任务驱动,教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探究梳理课文《修辞无处不在》,完成了项目学习课堂化的一次有效尝试。下面是此次尝试的项目案例。
项目名称:举办修辞竞答比赛,完成修辞学习任务
项目目标:以举办“修辞无处不在”竞答比赛为任务,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读书、梳理、命题、竞赛、交流,达成掌握修辞知识的目标;培养学生设计、组织竞赛活动的能力。
项目成果:1.学生梳理修辞知识框架图;2.学生自主命制修辞竞赛题并研制答案;3.学生自主设计竞赛方案并实施。
项目执行:语文课代表、班委、各学习小组组长
指导教师:曹军利
项目前期工作
教师指导班委会和语文课代表自主设计比赛方案,制定评价标准,组建评委会。
【成果一】
“修辞无处不在”竞答比赛方案
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一班
项目学习策划组
高一语文必修2第一、三单元课文涉及的修辞现象较多,为了深化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我们决定在一、三单元学习结束后以竞答比赛项目为载体,探究梳理课文《修辞无处不在》,对修辞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运用。为使比赛严谨高效,同时锻炼语文骨干的组织能力,特制订本次比赛方案如下。
一、赛前组织工作
本次竞赛由班委会、语文课代表和各小组长组成项目组织组。全班十个学习小组分为出题组和答题组,其中六个组负责出题,四个组答题。由课代表担任竞赛主持人。小组内分工由小组长负责抽签产生。四个答题小组抽签组成甲、乙两个对垒方队,参加四个回合的比赛;每次两队按顺序有均等的答题机会。项目组织组还应在赛前组织评委会,由老师及入选题目命题人构成,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打分。
二、赛前学习任务
全体同学按照老师要求阅读课文《修辞无处不在》,整理“修辞知识框架图”。在此基础上,六个命题组按照命题要求命制竞赛题目;命题任务抽签产生。最后由课代表利用课余时间整合,提炼出四组竞赛题目,并制作成演示课件,老师指导把关。答题小组充分练习,做好答题准备。
三、比赛主要环节
1.班长宣读比赛规则及评分细则。
2.课代表主持竞赛。
3.评委会评出优胜组。
4.教师点评。
附:
评分细则及规则
一、答题得分
答题组每答对一题得10分,未答出,则出题组得10分。如果题目存在较大争议,则请出题人解释,由教师决定分数。如一组答题组答不出,另一组可以代答,回答正确该组加20分。
仿句环节,两个出题大组分别派2位代表作为评委,合议后对黑板上三个仿句答案给出分数。
二、其他注意点
1.大声喧哗、互告答案者该组扣5分;写作业者扣5分;2.命题小组成员遵守诚信、公平原则,不得泄露题目;3.竞赛选手不得探听题目,否则取消资格。
“修辞无处不在”项目组组委会
2015年12月13日
项目实施阶段
第一步 要求学生自习课自读《修辞无处不在》课文,整理修辞知识框架图,完成书上的练习。
【成果二】
第二步 分组学习。
答题组任务:认真读书,掌握相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争取精彩展示。
出题组任务:抽签分工,按照要求出题。具体步骤是:
1.填写任务分工表,按要求命题。
【语音题组】( 组 组)
第一组题目:通过品味课内例句,理解各类修辞概念及其作用。(4小题)( 组)
第二组题目:迁移理解赏析课外修辞练习。(4小题)( 组)
【词语组】( 组 组)
第一组题目:通过品味课内例句,理解各类修辞概念及其作用。(4小题)( 组)
第二组题目:迁移理解赏析课外修辞练习。(4小题)( 组)
【语句组】( 组 组)
第一组题目:通过品味课内例句,理解各类修辞概念及其作用。(4小题)( 组)
第二组题目:迁移理解赏析课外修辞练习。(4小题)( 组)
命题要求:①小组长负责,各组依据修辞框架图和分工要求分工合作命题。②课内例句尽量选择最近所学课文内容;课外例句兼顾书本和生活。③拟制题目避免知识点重复;每平行知识点出两个难度相当的题目。④写出详细答案,附在题目后面。⑤每个题目及答案后注明命题人名字。⑥组内要论证试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课代表在教师指导下整合小组所出之题,整合出三组题目,形成竞赛题目,并制作成演示课件。
【成果三】
“修辞无处不在”竞赛题
第一组:语音修辞竞赛
1.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包括双声词、叠韵词、连字词,能形成音韵美。朗读下面词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橄榄、息列索落、祖国均是连绵词
B.蜘蛛、蓓蕾、须臾都是连字词
C.袅娜、猗郁、瑟缩均是双声词
D.荔枝、徘徊、蹊跷均为叠韵词
2.叠音词和平仄调整可以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朗读选项中句子,判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中“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在写出树的姿态的同时,还产生了韵律的美感。
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是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十分秀气的样子。 C.“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平仄相间,富有韵律美。
D.“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重复嗦,是败笔。
3.朗读下面句子,并从句式和平仄押韵角度赏析。
A.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朗读下面句子,判断使用了什么语音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A.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B.见了面是寒暄,寒暄之后即大骂新党。
C.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填空: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运用的三种语音修辞是____________。
6.填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的三种语音修辞是____________。
第二组:词语修辞竞赛题
1.“准确”是词语修辞的第一要求,品味下面句子中画横线动词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2.“生动”是词语修辞的更高要求,品味下列超越常规的词语组合,说说其表达效果。
A.浓黑的悲凉
B.花里带着甜味儿
C.献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3.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感)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双关)
C.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比喻)
D.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排比)
4.下列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理解正确的是( )
①“横”“接”二字,准确写出了秋日黄昏赤壁雾气弥漫,水天相接的美丽之境,渲染了宁静的气氛,境界阔大。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一苇”“万顷”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③“横”是弥漫之意,“之”是“的”,结构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
④“纵”与《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中的“纵”相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填空:
A.出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的“等我们进去时,他已经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一句使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方式。
B.出自鲁迅《准风月谈·后记》的“经验使我知道,我在受着武力征伐的时候,是同时要得到文力征伐的”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C.出自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其中____________一词代指____________。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其中“雪”指____________,“林”指____________。
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所以不能朗照;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运用了借喻的手法。
B.“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运用比喻手法,将消除别人诽谤比作修身之行。
C.“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写出了荷花纤尘不染的特点。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常青藤的敬佩。
第三组:语句修辞竞赛题
1.朗读下面三个片段,说说他们在句式上有什么共性,有什么表达效果。
片段一: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片段二: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夜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片段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朗读下面三个片段,说说他们在句式上有什么共性,有什么表达效果。
片段一: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片段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片段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你认为下面两个句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A.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B.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难道不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吗? 4.主动句是相对于被动句而言的,下面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A.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
B.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被我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
5.把下面三句话以表示“大胆”的语气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序。
A.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B.我不胆怯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C.我不能不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6.请尝试用陈述语气读下列句子,体会哪种句式更好,说明理由。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第四组:仿写
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2.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附:
第一组答案:
1.C 2.D 3.(A押韵,排比;B排比,平仄) 4.A回环
B顶真 C反复 5.押韵、叠音、双声 6.对偶、叠音、押韵
第二组答案:
1.A与“流水”比喻相呼应,写出气势,搭配准确;化静为动。B与“倩影“呼应,写出美好的形象。2.略 3.A 4.A 5.A委婉,B仿词,C李公朴,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族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D薛宝钗 林黛玉 6.B
第三组答案:
1.整散结合,整齐美和参差美。 2.反问,增强语气。3.A 原因略。 4.A 5.BCA 6.要点提示:陈述句:沽之,沽之,我待贾者。感叹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第四组参考答案:
1.青松昂起坚强的头颅,向你呈现雪山的神奇;翠竹挺起傲岸的身躯,向你传达气节的坚贞;腊梅仰起纯洁的脸庞,向你表达生命的顽强。
2.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炼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第三步 课堂竞赛展示。
(2015年12月16日下午语文课)
【成果四】
“修辞无处不在”竞赛实况
流程:
1.班长宣读比赛规则及评分细则。
2.课代表主持竞赛。
3.评委会评出优胜组。
4.教师点评。
附:点评要点
从昨天晚自习准备,到今天课上的活动,总的来说,效率是高的。
好的表现:
1.首先我想给负责咱们这次项目学习的同学点个赞。许敬瑶、侯嘉鑫,作为班委会成员表现了不凡的组织设计能力。从竞赛流程、评分细则到小组分工,都是同学们创造性工作的结果。
2.同时,我要给各小组组长,每一位同学点个赞。同学们积极配合,合作互助,认真准备,在出题和比赛中收获知识和体验,更收获参与的乐趣。
同学们在这次竞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
1.看书粗放,比如被动句、整句的修辞效果书上写得很清楚。
2.探究意识有待提高。出题判断类多,赏析类相对少。对于课文中的句子平时思考不够。
修辞无处不在,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修辞现象,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将知识学活。
课后反思
本次项目教学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竞答”这样一个项目载体来承载修辞学习的任务,克服了项目学习目标泛化的弊端,实现了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来完成语文修辞教学目标。
笔者以为,项目学习的实质是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这里,“做”是手段,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找到所做项目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切合点,这样的项目才是教法意义上的项目。但在实践中,人们对项目学习存在一种错解,似乎只要学生做了就是好的,至于做什么、从做中获得了什么无关紧要,于是出现了一说项目学习就要搞活动、做调查,一做语文项目学习就是编剧本、演话剧、拍微电影,这样的“项目”本质上是活动项目而不是教法意义上的项目学习。一学期搞一两次倒也罢了,若是每节课都这样上,只怕语文学科的知识性、系统性会被破坏殆尽。
再就是修辞知识的主收获和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副收获互为表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训练。
项目名称:举办修辞竞答比赛,完成修辞学习任务
项目目标:以举办“修辞无处不在”竞答比赛为任务,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读书、梳理、命题、竞赛、交流,达成掌握修辞知识的目标;培养学生设计、组织竞赛活动的能力。
项目成果:1.学生梳理修辞知识框架图;2.学生自主命制修辞竞赛题并研制答案;3.学生自主设计竞赛方案并实施。
项目执行:语文课代表、班委、各学习小组组长
指导教师:曹军利
项目前期工作
教师指导班委会和语文课代表自主设计比赛方案,制定评价标准,组建评委会。
【成果一】
“修辞无处不在”竞答比赛方案
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一班
项目学习策划组
高一语文必修2第一、三单元课文涉及的修辞现象较多,为了深化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我们决定在一、三单元学习结束后以竞答比赛项目为载体,探究梳理课文《修辞无处不在》,对修辞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运用。为使比赛严谨高效,同时锻炼语文骨干的组织能力,特制订本次比赛方案如下。
一、赛前组织工作
本次竞赛由班委会、语文课代表和各小组长组成项目组织组。全班十个学习小组分为出题组和答题组,其中六个组负责出题,四个组答题。由课代表担任竞赛主持人。小组内分工由小组长负责抽签产生。四个答题小组抽签组成甲、乙两个对垒方队,参加四个回合的比赛;每次两队按顺序有均等的答题机会。项目组织组还应在赛前组织评委会,由老师及入选题目命题人构成,制定评分细则并负责打分。
二、赛前学习任务
全体同学按照老师要求阅读课文《修辞无处不在》,整理“修辞知识框架图”。在此基础上,六个命题组按照命题要求命制竞赛题目;命题任务抽签产生。最后由课代表利用课余时间整合,提炼出四组竞赛题目,并制作成演示课件,老师指导把关。答题小组充分练习,做好答题准备。
三、比赛主要环节
1.班长宣读比赛规则及评分细则。
2.课代表主持竞赛。
3.评委会评出优胜组。
4.教师点评。
附:
评分细则及规则
一、答题得分
答题组每答对一题得10分,未答出,则出题组得10分。如果题目存在较大争议,则请出题人解释,由教师决定分数。如一组答题组答不出,另一组可以代答,回答正确该组加20分。
仿句环节,两个出题大组分别派2位代表作为评委,合议后对黑板上三个仿句答案给出分数。
二、其他注意点
1.大声喧哗、互告答案者该组扣5分;写作业者扣5分;2.命题小组成员遵守诚信、公平原则,不得泄露题目;3.竞赛选手不得探听题目,否则取消资格。
“修辞无处不在”项目组组委会
2015年12月13日
项目实施阶段
第一步 要求学生自习课自读《修辞无处不在》课文,整理修辞知识框架图,完成书上的练习。
【成果二】
第二步 分组学习。
答题组任务:认真读书,掌握相关知识,做好充分准备,争取精彩展示。
出题组任务:抽签分工,按照要求出题。具体步骤是:
1.填写任务分工表,按要求命题。
【语音题组】( 组 组)
第一组题目:通过品味课内例句,理解各类修辞概念及其作用。(4小题)( 组)
第二组题目:迁移理解赏析课外修辞练习。(4小题)( 组)
【词语组】( 组 组)
第一组题目:通过品味课内例句,理解各类修辞概念及其作用。(4小题)( 组)
第二组题目:迁移理解赏析课外修辞练习。(4小题)( 组)
【语句组】( 组 组)
第一组题目:通过品味课内例句,理解各类修辞概念及其作用。(4小题)( 组)
第二组题目:迁移理解赏析课外修辞练习。(4小题)( 组)
命题要求:①小组长负责,各组依据修辞框架图和分工要求分工合作命题。②课内例句尽量选择最近所学课文内容;课外例句兼顾书本和生活。③拟制题目避免知识点重复;每平行知识点出两个难度相当的题目。④写出详细答案,附在题目后面。⑤每个题目及答案后注明命题人名字。⑥组内要论证试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课代表在教师指导下整合小组所出之题,整合出三组题目,形成竞赛题目,并制作成演示课件。
【成果三】
“修辞无处不在”竞赛题
第一组:语音修辞竞赛
1.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包括双声词、叠韵词、连字词,能形成音韵美。朗读下面词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橄榄、息列索落、祖国均是连绵词
B.蜘蛛、蓓蕾、须臾都是连字词
C.袅娜、猗郁、瑟缩均是双声词
D.荔枝、徘徊、蹊跷均为叠韵词
2.叠音词和平仄调整可以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和韵律美。朗读选项中句子,判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中“蓊蓊郁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在写出树的姿态的同时,还产生了韵律的美感。
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中“田田”是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亭亭”是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十分秀气的样子。 C.“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平仄相间,富有韵律美。
D.“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重复嗦,是败笔。
3.朗读下面句子,并从句式和平仄押韵角度赏析。
A.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4.朗读下面句子,判断使用了什么语音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A.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B.见了面是寒暄,寒暄之后即大骂新党。
C.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填空: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运用的三种语音修辞是____________。
6.填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的三种语音修辞是____________。
第二组:词语修辞竞赛题
1.“准确”是词语修辞的第一要求,品味下面句子中画横线动词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2.“生动”是词语修辞的更高要求,品味下列超越常规的词语组合,说说其表达效果。
A.浓黑的悲凉
B.花里带着甜味儿
C.献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3.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感)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双关)
C.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比喻)
D.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排比)
4.下列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理解正确的是( )
①“横”“接”二字,准确写出了秋日黄昏赤壁雾气弥漫,水天相接的美丽之境,渲染了宁静的气氛,境界阔大。
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一苇”“万顷”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③“横”是弥漫之意,“之”是“的”,结构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
④“纵”与《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中的“纵”相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填空:
A.出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的“等我们进去时,他已经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一句使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方式。
B.出自鲁迅《准风月谈·后记》的“经验使我知道,我在受着武力征伐的时候,是同时要得到文力征伐的”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C.出自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其中____________一词代指____________。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其中“雪”指____________,“林”指____________。
6.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所以不能朗照;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运用了借喻的手法。
B.“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运用比喻手法,将消除别人诽谤比作修身之行。
C.“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写出了荷花纤尘不染的特点。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常青藤的敬佩。
第三组:语句修辞竞赛题
1.朗读下面三个片段,说说他们在句式上有什么共性,有什么表达效果。
片段一: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片段二: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夜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片段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朗读下面三个片段,说说他们在句式上有什么共性,有什么表达效果。
片段一: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片段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片段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3.你认为下面两个句子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A.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B.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难道不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吗? 4.主动句是相对于被动句而言的,下面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A.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
B.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被我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
5.把下面三句话以表示“大胆”的语气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序。
A.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B.我不胆怯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C.我不能不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6.请尝试用陈述语气读下列句子,体会哪种句式更好,说明理由。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第四组:仿写
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2.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
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附:
第一组答案:
1.C 2.D 3.(A押韵,排比;B排比,平仄) 4.A回环
B顶真 C反复 5.押韵、叠音、双声 6.对偶、叠音、押韵
第二组答案:
1.A与“流水”比喻相呼应,写出气势,搭配准确;化静为动。B与“倩影“呼应,写出美好的形象。2.略 3.A 4.A 5.A委婉,B仿词,C李公朴,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族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D薛宝钗 林黛玉 6.B
第三组答案:
1.整散结合,整齐美和参差美。 2.反问,增强语气。3.A 原因略。 4.A 5.BCA 6.要点提示:陈述句:沽之,沽之,我待贾者。感叹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第四组参考答案:
1.青松昂起坚强的头颅,向你呈现雪山的神奇;翠竹挺起傲岸的身躯,向你传达气节的坚贞;腊梅仰起纯洁的脸庞,向你表达生命的顽强。
2.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炼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
第三步 课堂竞赛展示。
(2015年12月16日下午语文课)
【成果四】
“修辞无处不在”竞赛实况
流程:
1.班长宣读比赛规则及评分细则。
2.课代表主持竞赛。
3.评委会评出优胜组。
4.教师点评。
附:点评要点
从昨天晚自习准备,到今天课上的活动,总的来说,效率是高的。
好的表现:
1.首先我想给负责咱们这次项目学习的同学点个赞。许敬瑶、侯嘉鑫,作为班委会成员表现了不凡的组织设计能力。从竞赛流程、评分细则到小组分工,都是同学们创造性工作的结果。
2.同时,我要给各小组组长,每一位同学点个赞。同学们积极配合,合作互助,认真准备,在出题和比赛中收获知识和体验,更收获参与的乐趣。
同学们在这次竞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
1.看书粗放,比如被动句、整句的修辞效果书上写得很清楚。
2.探究意识有待提高。出题判断类多,赏析类相对少。对于课文中的句子平时思考不够。
修辞无处不在,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修辞现象,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将知识学活。
课后反思
本次项目教学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竞答”这样一个项目载体来承载修辞学习的任务,克服了项目学习目标泛化的弊端,实现了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来完成语文修辞教学目标。
笔者以为,项目学习的实质是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这里,“做”是手段,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教师要想方设法找到所做项目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切合点,这样的项目才是教法意义上的项目。但在实践中,人们对项目学习存在一种错解,似乎只要学生做了就是好的,至于做什么、从做中获得了什么无关紧要,于是出现了一说项目学习就要搞活动、做调查,一做语文项目学习就是编剧本、演话剧、拍微电影,这样的“项目”本质上是活动项目而不是教法意义上的项目学习。一学期搞一两次倒也罢了,若是每节课都这样上,只怕语文学科的知识性、系统性会被破坏殆尽。
再就是修辞知识的主收获和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副收获互为表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