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首先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所应用的砖、瓦、泥、竹、木、檐这六大传统的材料进行其特性特征的分析,再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从材料、颜色质感、元素这三个方面分析传统材料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的表达方式,并且进行思考在当今的环境下,如何使传统材料与建筑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建筑;传统材料;自然
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底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新型技术、材料广泛普及应用。使得传统建筑材料在现在的建筑行业各个方面收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如今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传统材料运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传统材料与当代建筑的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建筑整体呈现出“自然之趣”建筑没有象征的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有的只是一种淳朴的自然状态和原生态的框架。回归设计的本质,在发展当代建筑的同时把传统建筑元素融入进去。
1、传统材料的特性、特征分析
传统的建筑材料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应用广泛。“砖、瓦、泥、竹、木、檐”这六种建筑材料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使用,对这六种建筑材料的了解和分析,有助于理解传统材料在建筑上是如何应用的。
1.1砖
砖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建筑材料。它是一种用黏土塑形成块,用窑进行烧制后形成的固体堆砌材料。砖的种类繁多,以外形进行划分可分为黏土砖、灰砂砖、煤矸石砖、页岩砖等;按照制作过程中冷却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青砖和红砖。
砖作为一种砌体材料,凭借其优秀的耐蚀性和美观性被推广流传。传统的砖块本身就具有粗糙的质感,当许多砖块按不同的排列方式堆砌叠加在一起时,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厚重质朴的美感。砖被广泛应用于各式建筑群落,不同的建筑派系中都有砖的身影。
1.2瓦
瓦是用于屋顶的建材,是传统建筑史上的重要发明。瓦的起源极早,最早以碎陶片的形态铺于屋顶上,起到避免茅草被风刮走的作用。而后经历了形状和制作工艺上的多次改革,达到了坚固且拼合严密的状态。排水是瓦的一个重要作用,雨水会顺着瓦沟流出。瓦以其突出的历史厚重感遍布传统建筑。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建校区建筑群中,设计师收集了大量不同种类多瓦片,效果十分惊艳。
1.3泥
泥指泥浆,是粘合剂的一种,有时也会用来抹平墙面,使其变得整洁。在众多传统建筑材料中,泥无疑是最不起眼的一种。但是每一幢用砖石砌成的建筑中,都离不了它的存在。泥浆除了能粘合砖石,使房屋坚固外,还有防水的作用。
1.4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竹不仅在传统文学中拥有重要地位,在建筑史上也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惯有“植物钢筋”的美称。竹的最大优点是轻,是一种十分灵活的材料。此外,其短暂的生长周期和广阔的生长范围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环保建材。竹子可以用于建造房屋框架、结扎围栏、编制墙面和装饰房屋,用途广泛。
1.5木
从古至今,木材作为一种材料始终活跃在各式建筑中。木材的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也各不相同。木材的生长环境遍布全国,且几乎可以应用于房屋的任何一处结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材。木材拥有坚固、易塑性的特质,其本身自带的纹理拥有拙朴的美感,十分容易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和谐自然的观感。
1.6檐
檐,意为“房檐”、“屋檐”,是屋顶架构往墙外延伸的一部分,以一种建筑材料的形式存在,有遮风、避雨、排水、防日晒的用处。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而木头有着易腐烂的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檐也繁衍出了许多种类,其中最為出名的当属飞檐。其如飞鸟般轻巧的造型和优良的实用性令其受到人们的追捧。
2、传统材料的文化表达
传统材料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方法之一,这些传统建筑材料已经不能再满足当下建筑结构需求的情况下,它们更适用于建筑表皮,作为一种表达人文情怀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覆层建造技术运用的越来越广泛,相对传统的建筑材料而言,它们更具灵活性和表现力同时还可以为建筑主题提供保护和装饰作用。但是它却少了一种人文、自然的感情在里面。下文将结合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从旧材料再利用、材料的不同材质、整体色彩三方面来分析传统材料对传统文化的表达。
2.1 旧材料再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现在对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建筑废弃物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对于各大旧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有了新的举措,例如在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旧瓦和旧砖以一种“旧材新用”的方式来解决解决建筑废弃物得问题,整个学校园区所使用了大约700万片旧砖瓦。这些材料都是在当地取材,比如这些回收来的旧瓦片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的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的洗礼,它们具备着浓厚的历史时代感。同时在使用这些旧材料与新建筑融合时,也给这个新建筑添加了历史底蕴和故事。
自然质感是材料与生俱来的属性,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往往会利用这些材料的地域性和特点来强化建筑的乡土性。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外立中王澍将本地的旧砖瓦经过简单加工,在建筑的屋顶、地面、墙体上进行铺盖、堆砌)。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了一种朴拙的乡土意象,这正也呼应了周边的山水景色。
2.2 材料的不同材质
不同的材料它本身就是有着不同的材质和纹理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外立面采用了大量使用竹材,或利用竹模浇筑混凝土,使混凝土形成一种特殊的纹理质感。这种做法使建筑更加自然的与自然环境加融合,形成了类似于栅栏的纹理。
象山校区一期1号楼图书馆是一个极简的方形,貌相是一个规矩的方形,但时屋檐却做了巧妙设计。该建筑汲取了古代重檐的原型,现代材料钢架为骨,再在上面附加一层瓦片,这样层层叠加、重复应用于建筑的表面。“檐得予以瓦而生,瓦借助于檐衍生了自身另一种美,由相融到共生。”
2.3 整体色彩
传统材料的色彩基本上是与地方环境相互协调的,这样可以更好的符合本土的地域语境,可以营造出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的感觉,激起人们对这里产生地方认同感。建筑材料的色彩表达有两种:多色表达和单色表达。多色表达是将多种颜色混合起来,通过颜色之间的冲击给人控下深刻的印象。而单色表达也并不是单调乏味的。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靠相近颜色材料的不同材质纹理来丰富建筑的层次感,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立面设计中色彩表达主要以石材的灰色红棕色、木材的黄棕色为主,两种表达方式均有采用。校区的建筑外壳是土、石、砖、竹材,同时也是是由700万个回收利用的旧的建筑材料构建形成的。这些材料它本身就是一个调色盘,随着材料的肌理感和起伏感不断调动人们在空间中的感官。
结语
在面对现代技术与文化区域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当代建筑已经出现了缺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现象。如何将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建筑结合起来,中国的建筑师们必须要找到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手法。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案例带来了很多启示,他证明了传统文化和当代建筑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参考文献:
[1]王德鹏.中国的石文化与建筑用石传统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2]李亚楠.自然与建筑的融合方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88-89.
[3]赵甜.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形”的演绎——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居舍,2019(5).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071000)
关键词:建筑;传统材料;自然
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底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新型技术、材料广泛普及应用。使得传统建筑材料在现在的建筑行业各个方面收到了很大的冲击。现如今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传统材料运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传统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传统材料与当代建筑的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位于杭州转塘镇,建筑整体呈现出“自然之趣”建筑没有象征的人为形式主义的元素,有的只是一种淳朴的自然状态和原生态的框架。回归设计的本质,在发展当代建筑的同时把传统建筑元素融入进去。
1、传统材料的特性、特征分析
传统的建筑材料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应用广泛。“砖、瓦、泥、竹、木、檐”这六种建筑材料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内使用,对这六种建筑材料的了解和分析,有助于理解传统材料在建筑上是如何应用的。
1.1砖
砖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建筑材料。它是一种用黏土塑形成块,用窑进行烧制后形成的固体堆砌材料。砖的种类繁多,以外形进行划分可分为黏土砖、灰砂砖、煤矸石砖、页岩砖等;按照制作过程中冷却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青砖和红砖。
砖作为一种砌体材料,凭借其优秀的耐蚀性和美观性被推广流传。传统的砖块本身就具有粗糙的质感,当许多砖块按不同的排列方式堆砌叠加在一起时,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厚重质朴的美感。砖被广泛应用于各式建筑群落,不同的建筑派系中都有砖的身影。
1.2瓦
瓦是用于屋顶的建材,是传统建筑史上的重要发明。瓦的起源极早,最早以碎陶片的形态铺于屋顶上,起到避免茅草被风刮走的作用。而后经历了形状和制作工艺上的多次改革,达到了坚固且拼合严密的状态。排水是瓦的一个重要作用,雨水会顺着瓦沟流出。瓦以其突出的历史厚重感遍布传统建筑。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建校区建筑群中,设计师收集了大量不同种类多瓦片,效果十分惊艳。
1.3泥
泥指泥浆,是粘合剂的一种,有时也会用来抹平墙面,使其变得整洁。在众多传统建筑材料中,泥无疑是最不起眼的一种。但是每一幢用砖石砌成的建筑中,都离不了它的存在。泥浆除了能粘合砖石,使房屋坚固外,还有防水的作用。
1.4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意象,竹不仅在传统文学中拥有重要地位,在建筑史上也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惯有“植物钢筋”的美称。竹的最大优点是轻,是一种十分灵活的材料。此外,其短暂的生长周期和广阔的生长范围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环保建材。竹子可以用于建造房屋框架、结扎围栏、编制墙面和装饰房屋,用途广泛。
1.5木
从古至今,木材作为一种材料始终活跃在各式建筑中。木材的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也各不相同。木材的生长环境遍布全国,且几乎可以应用于房屋的任何一处结构,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材。木材拥有坚固、易塑性的特质,其本身自带的纹理拥有拙朴的美感,十分容易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和谐自然的观感。
1.6檐
檐,意为“房檐”、“屋檐”,是屋顶架构往墙外延伸的一部分,以一种建筑材料的形式存在,有遮风、避雨、排水、防日晒的用处。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多为木质,而木头有着易腐烂的缺陷。随着时代的发展,檐也繁衍出了许多种类,其中最為出名的当属飞檐。其如飞鸟般轻巧的造型和优良的实用性令其受到人们的追捧。
2、传统材料的文化表达
传统材料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方法之一,这些传统建筑材料已经不能再满足当下建筑结构需求的情况下,它们更适用于建筑表皮,作为一种表达人文情怀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覆层建造技术运用的越来越广泛,相对传统的建筑材料而言,它们更具灵活性和表现力同时还可以为建筑主题提供保护和装饰作用。但是它却少了一种人文、自然的感情在里面。下文将结合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从旧材料再利用、材料的不同材质、整体色彩三方面来分析传统材料对传统文化的表达。
2.1 旧材料再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现在对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建筑废弃物已经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对于各大旧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有了新的举措,例如在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旧瓦和旧砖以一种“旧材新用”的方式来解决解决建筑废弃物得问题,整个学校园区所使用了大约700万片旧砖瓦。这些材料都是在当地取材,比如这些回收来的旧瓦片都是经历了几十年的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的洗礼,它们具备着浓厚的历史时代感。同时在使用这些旧材料与新建筑融合时,也给这个新建筑添加了历史底蕴和故事。
自然质感是材料与生俱来的属性,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往往会利用这些材料的地域性和特点来强化建筑的乡土性。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外立中王澍将本地的旧砖瓦经过简单加工,在建筑的屋顶、地面、墙体上进行铺盖、堆砌)。自然而然地就流露出了一种朴拙的乡土意象,这正也呼应了周边的山水景色。
2.2 材料的不同材质
不同的材料它本身就是有着不同的材质和纹理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外立面采用了大量使用竹材,或利用竹模浇筑混凝土,使混凝土形成一种特殊的纹理质感。这种做法使建筑更加自然的与自然环境加融合,形成了类似于栅栏的纹理。
象山校区一期1号楼图书馆是一个极简的方形,貌相是一个规矩的方形,但时屋檐却做了巧妙设计。该建筑汲取了古代重檐的原型,现代材料钢架为骨,再在上面附加一层瓦片,这样层层叠加、重复应用于建筑的表面。“檐得予以瓦而生,瓦借助于檐衍生了自身另一种美,由相融到共生。”
2.3 整体色彩
传统材料的色彩基本上是与地方环境相互协调的,这样可以更好的符合本土的地域语境,可以营造出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的感觉,激起人们对这里产生地方认同感。建筑材料的色彩表达有两种:多色表达和单色表达。多色表达是将多种颜色混合起来,通过颜色之间的冲击给人控下深刻的印象。而单色表达也并不是单调乏味的。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靠相近颜色材料的不同材质纹理来丰富建筑的层次感,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立面设计中色彩表达主要以石材的灰色红棕色、木材的黄棕色为主,两种表达方式均有采用。校区的建筑外壳是土、石、砖、竹材,同时也是是由700万个回收利用的旧的建筑材料构建形成的。这些材料它本身就是一个调色盘,随着材料的肌理感和起伏感不断调动人们在空间中的感官。
结语
在面对现代技术与文化区域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当代建筑已经出现了缺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现象。如何将传统中国文化与当代建筑结合起来,中国的建筑师们必须要找到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手法。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案例带来了很多启示,他证明了传统文化和当代建筑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参考文献:
[1]王德鹏.中国的石文化与建筑用石传统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2]李亚楠.自然与建筑的融合方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88-89.
[3]赵甜.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形”的演绎——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居舍,2019(5).
(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