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企业科研存在的问题和日新月益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企业首先应加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持续发展创新意识,保证科研资金持续投入,密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产科研一体发展,实现产业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企业科研;持续发展;校企合作;产业循环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02
1 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及其决策者对科研价值认识不够
企业及其决策者普遍存在着目光短视对于接受和转化科技成果并不热心,易于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缺乏兴趣。在一项随机调查中发现,在20多家企业中,只有2家决策者具有较超前的科技带动企业发展的意识,能把科研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并且每年都有固定的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有14家决策者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确的资金投向;有4家决策者对企业的科技进步没有认识,经营状态不佳。其中两家已濒临倒闭,1家已宣布倒闭。
1.2 企业技术开发资金不足,技术开发力量薄弱
一般企业所留利润中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占比很小,很多中小型企业更是没有。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企业所属的科研机构仅占全国科研机构人数的17%,很多中小型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科研人员甚至一个都没有。技术开发力量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科研成果进入生产领域。
1.3 企业采纳新技术、新成果的内在动力不足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企业依靠科技、应用科技的动力。在我国由于企业后备劳动力多而廉价,供给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合理,企业往往依靠增加劳动力和物资投入等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办法就可以生存和发展,没必要在科研开发、采用新技术新成果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冒风险。
1.4 企业不愿承担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风险
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在各个阶段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即使到最后成功了的优质产品往往也不优价,失败了往往血本无归。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承担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的风险的积极性。
1.5 新产品和专利被仿冒和利用的成本过低
国家打击盗版和仿冒产品的法律和立法还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热情。
1.6 高校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低,研发和应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里的研究开发机构每年虽然产生众多的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的科技成果,但由于高校和机构的研发目的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距。所以这里存在一个科技成果和企业实际需求相衔接并转化的问题。由于二者差异较大,同时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需要中间环节,需要资金、人才和科学决策的过程,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这两个主要方面导致了目前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
1.7 引导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力度不够国家上级部门对企业的考核指标主要还是产值利润、税金的完成情况,对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并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而且对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主要还是停留在导向和文件上,主要起到引导和方向性的作用,而没有具体的鼓励和实施法律法规出台。
2 企业科研发展方向及对策
2.1 宏观层面上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创新发展,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采用新材料、新原料、新工艺的企业及产品,国家应在税收和产业政策方面给予减免、扶持和补助,并在产科研的各个阶段从原材料、能源、配套设施、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各方面大力扶持,并尽可能从一个产业链、产业循环经济、规模经济的理论和角度出发来进行引导和推动。
2.2 “内促”
①在企业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中,除了平常的销售额、利润总额、利润率、销售额和利润额的增长率、行业排名等指标外,增加科研创新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指标的设置和指标要求,并明确规定企业科研和新产品研发资金占利润或销售额的比例,新产品销售额占总产值的比例。②加大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流向企业的力度,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请高校的优秀专家教授挂职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工作。③招收的科研人员从高起点高素质高潜力出发,固本强枝,打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研发团队。④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制定行之有效高效激励的措施,从而充分调动所有研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推动企业科研、新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2.3 “外联”
企业与企业及其产品所属行业相关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实行科研对接,密切合作。借助“外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进行科研项目攻关,加快科研和产品开发进程,以合作促提高促进步促共赢,在此过程中提高企业自身科研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的合作模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1)股份公司型合作创新模式。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2)研发一体型合作创新模式。优点:①可申请政府课题资助。②充分利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试验设备。③企业研发人员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研发团队或联合实验室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④研究成果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同所有,成果的所有权,如专利权可属于高校或科研院所;成果的支配权,如独家代理权可归企业所有。二者在各自的领域申报相关奖项和认证。双方基本上不会有利益冲突问题。
(3)战略型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通常是开发或实验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战略意义的项目。合作的最终成果通常归企业所有,研发过程中建设的公共设施或平台,其最终成果是归属于社会大众共享。
(4)成果拉动型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的前提是企业认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现有研发成果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将研发成果市场化。合作的形式一种是企业一次性购买研发成果。二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将其成果作为技术股份入股形式参与合作项目,按其股份比例分配市场化后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省略其创新过程中的研发过程。
(5)外包型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企业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把该问题交给该研究领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来帮助解决,是一种单纯的供求关系。合作成果的分配方式一般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占有成果的所有权,而企业享有成果的支配权。
2.4 建立客观公正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解决成果转化中相关科技成果的定价问题对校企合作而言,客观公正的科技成果定价,将促使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及研究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贴近市场需求,更符合企业科研及发展需要。
2.5
企业应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界互通的科技情报网,建立智力对流预备数据库。通过科技交流平台的建立和运转,让企业的科技需求得到满足,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成果得到转化,各方面的合作也更为密切。
[关键词]企业科研;持续发展;校企合作;产业循环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0-02
1 目前企业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企业及其决策者对科研价值认识不够
企业及其决策者普遍存在着目光短视对于接受和转化科技成果并不热心,易于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缺乏兴趣。在一项随机调查中发现,在20多家企业中,只有2家决策者具有较超前的科技带动企业发展的意识,能把科研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并且每年都有固定的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有14家决策者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确的资金投向;有4家决策者对企业的科技进步没有认识,经营状态不佳。其中两家已濒临倒闭,1家已宣布倒闭。
1.2 企业技术开发资金不足,技术开发力量薄弱
一般企业所留利润中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占比很小,很多中小型企业更是没有。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企业所属的科研机构仅占全国科研机构人数的17%,很多中小型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科研人员甚至一个都没有。技术开发力量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科研成果进入生产领域。
1.3 企业采纳新技术、新成果的内在动力不足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企业依靠科技、应用科技的动力。在我国由于企业后备劳动力多而廉价,供给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合理,企业往往依靠增加劳动力和物资投入等简单扩大再生产的办法就可以生存和发展,没必要在科研开发、采用新技术新成果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冒风险。
1.4 企业不愿承担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风险
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在各个阶段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即使到最后成功了的优质产品往往也不优价,失败了往往血本无归。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企业承担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的风险的积极性。
1.5 新产品和专利被仿冒和利用的成本过低
国家打击盗版和仿冒产品的法律和立法还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热情。
1.6 高校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低,研发和应用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里的研究开发机构每年虽然产生众多的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的科技成果,但由于高校和机构的研发目的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差距。所以这里存在一个科技成果和企业实际需求相衔接并转化的问题。由于二者差异较大,同时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需要中间环节,需要资金、人才和科学决策的过程,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这两个主要方面导致了目前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
1.7 引导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力度不够国家上级部门对企业的考核指标主要还是产值利润、税金的完成情况,对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并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而且对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主要还是停留在导向和文件上,主要起到引导和方向性的作用,而没有具体的鼓励和实施法律法规出台。
2 企业科研发展方向及对策
2.1 宏观层面上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创新发展,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对采用新材料、新原料、新工艺的企业及产品,国家应在税收和产业政策方面给予减免、扶持和补助,并在产科研的各个阶段从原材料、能源、配套设施、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各方面大力扶持,并尽可能从一个产业链、产业循环经济、规模经济的理论和角度出发来进行引导和推动。
2.2 “内促”
①在企业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中,除了平常的销售额、利润总额、利润率、销售额和利润额的增长率、行业排名等指标外,增加科研创新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关指标的设置和指标要求,并明确规定企业科研和新产品研发资金占利润或销售额的比例,新产品销售额占总产值的比例。②加大吸引优秀的科研人才流向企业的力度,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请高校的优秀专家教授挂职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工作。③招收的科研人员从高起点高素质高潜力出发,固本强枝,打造一支优秀的专业研发团队。④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制定行之有效高效激励的措施,从而充分调动所有研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推动企业科研、新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2.3 “外联”
企业与企业及其产品所属行业相关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实行科研对接,密切合作。借助“外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进行科研项目攻关,加快科研和产品开发进程,以合作促提高促进步促共赢,在此过程中提高企业自身科研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的合作模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1)股份公司型合作创新模式。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2)研发一体型合作创新模式。优点:①可申请政府课题资助。②充分利用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试验设备。③企业研发人员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研发团队或联合实验室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④研究成果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同所有,成果的所有权,如专利权可属于高校或科研院所;成果的支配权,如独家代理权可归企业所有。二者在各自的领域申报相关奖项和认证。双方基本上不会有利益冲突问题。
(3)战略型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通常是开发或实验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战略意义的项目。合作的最终成果通常归企业所有,研发过程中建设的公共设施或平台,其最终成果是归属于社会大众共享。
(4)成果拉动型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的前提是企业认为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现有研发成果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将研发成果市场化。合作的形式一种是企业一次性购买研发成果。二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将其成果作为技术股份入股形式参与合作项目,按其股份比例分配市场化后的收益。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省略其创新过程中的研发过程。
(5)外包型合作创新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企业为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把该问题交给该研究领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来帮助解决,是一种单纯的供求关系。合作成果的分配方式一般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占有成果的所有权,而企业享有成果的支配权。
2.4 建立客观公正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解决成果转化中相关科技成果的定价问题对校企合作而言,客观公正的科技成果定价,将促使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项目及研究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贴近市场需求,更符合企业科研及发展需要。
2.5
企业应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界互通的科技情报网,建立智力对流预备数据库。通过科技交流平台的建立和运转,让企业的科技需求得到满足,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成果得到转化,各方面的合作也更为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