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标下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要树立开放意识和民主意识,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构建和谐课堂,推动新课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13-02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于教师如何从传统的枯燥理论说教中走出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身边实例和成长体验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能够学以致用。
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广大政治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苦苦的探索着,不断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只有深刻改变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的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笔者认为要落实新课标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在新课程改之下的课堂教学中,要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我认为要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就必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那么,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给以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够很好地互相合作。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可想而知这样的师生关系无合作、互助可言。
2.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教师自身要主动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主动走向和接近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看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3.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我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的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4.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客户,是学校、教师的上帝,教师是靠学生成就学业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但我们认为,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
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那么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不是参与?学生参与是否仅仅是指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数量、质量?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只图表面的活跃。(现在政治课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环节中有两个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一是学生简单回答老师问题;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不能积极参与)。
我们认为:看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状况如何,有五看:
①看学生参与主动性如何;②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③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④看智力活动情况;⑤看学生发展情况(包括“三维目标”的实现)
第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教>学。)(教>学、教=学、教<学)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第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问题。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关心处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①一般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②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共同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兴趣。③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已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第四,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我们现有许多老师都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课尽管是观摩课,专家们平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此,我有两点认识: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
2.对我们政治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这二者都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双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什么是双基?什么是21世纪的双基?如语文:过去强调字、词、句、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的信息也是双基。如现在数学,过去没有的估算、优惠、打折等等都是双基。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师要求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
那么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堂教学,到底有哪些教学手段?哪些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
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应由你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好政治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我认为一堂好课,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更重要的是要能跳出标准。
参考文献:
[1]李达.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向度[J]. 教育前沿,2008(5):14
[2]张新宁.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备课[J]. 中学教研探索,2008(1):22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113-02
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于教师如何从传统的枯燥理论说教中走出来,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身边实例和成长体验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之中,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能够学以致用。
自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广大政治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苦苦的探索着,不断努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尝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事实上,只有深刻改变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的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笔者认为要落实新课标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在新课程改之下的课堂教学中,要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我认为要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就必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那么,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教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给以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够很好地互相合作。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可想而知这样的师生关系无合作、互助可言。
2.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教师自身要主动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主动走向和接近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看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3.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我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的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4.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客户,是学校、教师的上帝,教师是靠学生成就学业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但我们认为,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
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那么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不是参与?学生参与是否仅仅是指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数量、质量?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只图表面的活跃。(现在政治课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环节中有两个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一是学生简单回答老师问题;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不能积极参与)。
我们认为:看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状况如何,有五看:
①看学生参与主动性如何;②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③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④看智力活动情况;⑤看学生发展情况(包括“三维目标”的实现)
第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教>学。)(教>学、教=学、教<学)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第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问题。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关心处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①一般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②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共同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兴趣。③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已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第四,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我们现有许多老师都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课尽管是观摩课,专家们平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此,我有两点认识: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
2.对我们政治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这二者都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双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什么是双基?什么是21世纪的双基?如语文:过去强调字、词、句、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的信息也是双基。如现在数学,过去没有的估算、优惠、打折等等都是双基。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师要求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
那么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堂教学,到底有哪些教学手段?哪些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
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应由你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好政治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我认为一堂好课,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更重要的是要能跳出标准。
参考文献:
[1]李达.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向度[J]. 教育前沿,2008(5):14
[2]张新宁.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备课[J]. 中学教研探索,20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