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本文试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朗读 指导策略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本文试进行探讨。
1.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朗读过程中朗读者遵循语言艺术的创作规律,运用形象思维规律,借助丰富的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使自己进入到作品的特定情境场景中去,仿佛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感受到时间的移动,空间的翻转,事物的变化,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情感潜流。在此基础上,朗读者再充分运用外部表达技巧再现此情此景,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大体上可以如下操作:
1.1 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体现了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朗读”应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师可在学生读“流利”了之后,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导,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又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应有感情地读?
1.2 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对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而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个体的体会会立刻感染群体,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要有重点地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1.3 入境感知形象,移情体验。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别是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进而才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灵魂人格。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有效,老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甚至再切身体验一下,从而在朗读中自然流露真情。
2.恰当选择指导形式,提高有效性。
2.1 根据年级,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形式。各学段的朗读要求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重在打好朗读基础,感悟基本的朗读技巧,培养语感。而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在将朗读作为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去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积累语言和表达情感。另外,教师要明确每次读的目的,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依据这两点,教师才能恰当地选择指导朗读的形式,真正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略读、浏览能力。尤其是精读课文时,默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和揣摩,读出个性化的体会。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选择默读形式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而略读,浏览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对略读课文和拓展性阅读内容的教学是极为有效、极为必要的。而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语感差,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轻重、快慢、节奏、语气等),而这些技巧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和机械的要求而获得。在学生通过练习、琢磨朗读的效果仍然不佳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明确朗读的目的性,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
指导初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或默读);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指导默读: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或分角色朗读,有的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常用的指导方式有:
范读: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分角色朗读: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各年段的阅读教学,指导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读出感情;表演读:有些课文语言形象、生动,有的情节性强,可采用表演读的方法,通过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情感。但情感悲伤,内容悲壮的故事情节不大合适表演,而欢快、愉悦的内容适合表演读;问读:问读就是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在此,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问题的语句读出来。这样在一问一读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配乐读:在朗读中伴以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将读书所感所悟在朗读中充分地表达出来。
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领悟表情达意之法,练就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朗读 指导策略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本文试进行探讨。
1.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朗读过程中朗读者遵循语言艺术的创作规律,运用形象思维规律,借助丰富的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使自己进入到作品的特定情境场景中去,仿佛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感受到时间的移动,空间的翻转,事物的变化,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情感潜流。在此基础上,朗读者再充分运用外部表达技巧再现此情此景,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大体上可以如下操作:
1.1 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体现了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有感情朗读”应在学生“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教师可在学生读“流利”了之后,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导,触景生情,由感生情,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又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如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应有感情地读?
1.2 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对读的感觉是难免的。而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个体的体会会立刻感染群体,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要有重点地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1.3 入境感知形象,移情体验。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别是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进而才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灵魂人格。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有效,老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类似的生活经验,甚至再切身体验一下,从而在朗读中自然流露真情。
2.恰当选择指导形式,提高有效性。
2.1 根据年级,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形式。各学段的朗读要求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重在打好朗读基础,感悟基本的朗读技巧,培养语感。而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重在将朗读作为一种手段,通过朗读去理解,感悟文本内容,积累语言和表达情感。另外,教师要明确每次读的目的,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依据这两点,教师才能恰当地选择指导朗读的形式,真正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要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略读、浏览能力。尤其是精读课文时,默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静下心来感悟和揣摩,读出个性化的体会。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选择默读形式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而略读,浏览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年级的课外阅读教学,对略读课文和拓展性阅读内容的教学是极为有效、极为必要的。而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语感差,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轻重、快慢、节奏、语气等),而这些技巧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和机械的要求而获得。在学生通过练习、琢磨朗读的效果仍然不佳时,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明确朗读的目的性,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根据朗读的目的性,层次性选择恰当的指导形式。
指导初读: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可采用自由地小声读(或默读);指导精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进行理解、想象、质疑等;指导默读:在读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后,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赏读: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或分角色朗读,有的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以演助读,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常用的指导方式有:
范读: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分角色朗读: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各年段的阅读教学,指导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读出感情;表演读:有些课文语言形象、生动,有的情节性强,可采用表演读的方法,通过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情感。但情感悲伤,内容悲壮的故事情节不大合适表演,而欢快、愉悦的内容适合表演读;问读:问读就是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在此,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问题的语句读出来。这样在一问一读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配乐读:在朗读中伴以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将读书所感所悟在朗读中充分地表达出来。
无论怎样指导朗读,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领悟表情达意之法,练就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