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2-000-01
摘 要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对大连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压力进行研究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择业择课,提高学习质量,加强学生其他技能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学校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对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 运动训练专业 就业去向 课程选择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31所高校设立了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稳定运动队伍,提高运动员、教练员文化素质做出了较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继而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文通过对大连市体育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追寻其根本原因,意在为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大连市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的现状
高校就业率已成为制约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建立在经济发展平台之上的新兴交叉学科运动训练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据有关资料显示,初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在30%-50%之间为就业困难;在50%-70%之间为基本正常,但有一定的压力;在70%以上为正常。据统计,呈逐年递增之势的辽宁地区,体育院系毕业生也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危机。
二、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的现状的分析
(一)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有两种,即运动队生源和中学生生源。运动队生源普遍能吃苦,运动技能突出,但是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文化底蕴不足,缺乏人文素质。中学生生源文化底蕴比较好,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校期间,不求上进,对自身要求不高。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影响他们的就业和择业。
个别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的拮据感到不如别人而造成遇到用人单位是害怕、不自信等,经常在招聘过程中无法将自己的真正才能展示给用人单位,致使他们在求职中失败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
(二)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有两种,即运动队生源和中学生生源。运动队生源普遍能吃苦,运动技能突出,但是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文化底蕴不足,缺乏人文素质。中学生生源文化底蕴比较好,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很轻松,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校期间,不求上进,对自身要求不高,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影响他们的就业和择业。
个别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用功学习,致使在寻找工作中常常被拒之门外;而个别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的拮据,造成遇到用人单位是害怕、不自信等,经常在招聘过程中不敢表达自己,致使他们在求职中失败,形成自卑心理。
三、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息息相关
(一)开设就业指导环节,依据市场需求,使课程目标从“单一”向“多元化”过渡
温家宝总理曾说:“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大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这固然有大学生综合素质欠佳、就业观念扭曲等诸多因素,但也反映出就业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推进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问题,关键在夯实于就业指导基础。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国内不少学校和教师把就业指导课程狭义地理解成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的学科课程。重视理论,重视课堂讲授,重视知识传授,很少进行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过于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功利性、技巧性,忽视了大学生的成长过程。
(二)加大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力度,实现就业与课程共赢新局面
运动训练专业的特点突出的表现在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时数大大地高于其他体育专业。独自培育着基本与体育教师一样的教练员,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不多,遵循灌输知识的教育方针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忽视实践环节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分化,但学科分化过细,。就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训练课时来说,专家普遍认为应增加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训练时数,要求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的时数要有较大幅度提高。如果作为教练员培养应着重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所以应重视理论课特别是基础课,同时增加学科课的时数。
四、小结
纵观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无论是培养社会认可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素质,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是以市场为向导,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都是围绕着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的。运动训练人才就业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需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这样才能学有所用,才能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做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鲁长芬等.从美国体育院系课程改革看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2] 陈常增.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 周秉政,赵瑞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1(04).
[4] 荆光辉,李献君,杜鹏,唐雪姣.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3).
摘 要 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对大连市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压力进行研究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择业择课,提高学习质量,加强学生其他技能的培养,从实际出发,学校要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对学生的择业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 运动训练专业 就业去向 课程选择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今已有31所高校设立了运动训练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稳定运动队伍,提高运动员、教练员文化素质做出了较大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继而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文通过对大连市体育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追寻其根本原因,意在为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大连市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的现状
高校就业率已成为制约高等学校生存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建立在经济发展平台之上的新兴交叉学科运动训练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据有关资料显示,初次就业率在30%以下为就业危机;在30%-50%之间为就业困难;在50%-70%之间为基本正常,但有一定的压力;在70%以上为正常。据统计,呈逐年递增之势的辽宁地区,体育院系毕业生也出现了严重的就业危机。
二、运动训练专业就业的现状的分析
(一)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有两种,即运动队生源和中学生生源。运动队生源普遍能吃苦,运动技能突出,但是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文化底蕴不足,缺乏人文素质。中学生生源文化底蕴比较好,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校期间,不求上进,对自身要求不高。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影响他们的就业和择业。
个别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的拮据感到不如别人而造成遇到用人单位是害怕、不自信等,经常在招聘过程中无法将自己的真正才能展示给用人单位,致使他们在求职中失败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
(二)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适应能力较差
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生源主要有两种,即运动队生源和中学生生源。运动队生源普遍能吃苦,运动技能突出,但是对时事政治漠不关心,文化底蕴不足,缺乏人文素质。中学生生源文化底蕴比较好,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很轻松,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校期间,不求上进,对自身要求不高,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影响他们的就业和择业。
个别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用功学习,致使在寻找工作中常常被拒之门外;而个别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的拮据,造成遇到用人单位是害怕、不自信等,经常在招聘过程中不敢表达自己,致使他们在求职中失败,形成自卑心理。
三、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息息相关
(一)开设就业指导环节,依据市场需求,使课程目标从“单一”向“多元化”过渡
温家宝总理曾说:“就业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大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这固然有大学生综合素质欠佳、就业观念扭曲等诸多因素,但也反映出就业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推进就业工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问题,关键在夯实于就业指导基础。
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还没有像国外高校那样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国内不少学校和教师把就业指导课程狭义地理解成为毕业生介绍就业形势、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的学科课程。重视理论,重视课堂讲授,重视知识传授,很少进行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过于注重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功利性、技巧性,忽视了大学生的成长过程。
(二)加大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力度,实现就业与课程共赢新局面
运动训练专业的特点突出的表现在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时数大大地高于其他体育专业。独自培育着基本与体育教师一样的教练员,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不多,遵循灌输知识的教育方针和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忽视实践环节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近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分化,但学科分化过细,。就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训练课时来说,专家普遍认为应增加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训练时数,要求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的时数要有较大幅度提高。如果作为教练员培养应着重强调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所以应重视理论课特别是基础课,同时增加学科课的时数。
四、小结
纵观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无论是培养社会认可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素质,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是以市场为向导,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都是围绕着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的。运动训练人才就业不仅要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熟悉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和发展趋势,需具备“一专多能”的素质,这样才能学有所用,才能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做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鲁长芬等.从美国体育院系课程改革看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2] 陈常增.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 周秉政,赵瑞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1(04).
[4] 荆光辉,李献君,杜鹏,唐雪姣.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