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疫情导致的延迟开学,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积极应对。我们学校也对此组织并开展了“停课不停学,居家学习我能行”的线上教学活动。在近三个月的线上教学中,我对网络技术操作从最初的忐忑、生疏、紧张到中期的逐步适应、慢慢摸索,再到现在的熟练自如,让我领悟到终生学习的意义,特殊教育方式下,不仅仅考验的是学生,其实更考验了老师,这段期间对我来说是收获满满。
一、答疑课堂形式的变换
线上语文课程的学习,以录播课为主。但形式缺少师生互动会影响教学效果,线上答疑课的增设,不仅是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知识进行答疑讲解,更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次课堂补充。第一次的答疑课堂我采用了直播形式。整个过程犹如自导自演,一个人在电脑前按部就班的讲解每道题,我看不到同学们,也直接点不了名字,整个过程只能叫一两个同学连麦回答,效果甚微,且无针对性。通过分析后第二次的线上答疑我选择了视频会议形式,所有的同学都能打开摄像头看到我,而我也能看到他们,本想着这样就与学生形成网络互动,时效性会更强一些,但第二次的答疑课堂又在失败中结束。由于沒有将规则前置,导致在答疑课中,同学们将知道的答案随意开启麦克脱口而出,场面一度混乱不堪。而且同学们在家里的坐姿千奇百怪,家长也很随意。针对以上问题,我将进入云课堂的相关规则反复发在微信群内,确保每一名同学能够熟知,并且录制关于软件学习运用的微视频,督促家长指导孩子正确使用麦克。规则在,整个视频会议就端正了许多。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改进与探索,云课堂的呈现初见样态,并最终确定完善语文答疑形式为视频会议。这一答疑形式的改变,促使我在课程中不断探究与改进这一习惯的培养。
二、答疑课堂的行为习惯养成
在视频会议进行答疑的初始阶段,共享窗口分享课件之后,我就看不到每个孩子的样态,整个形式又回到了起点——“直播状态”。除了能让某个孩子可以马上回答问题,节省连麦时间外,似乎并没有任何的改进。我用家里人的手机注册了他们对应的钉钉号,建立了一个小课堂,去探究整个视频会议软件操作。过程中发现在视频会议共享窗口时点击桌面分享,同学们不但能看到出示的课件,我还能看到某位同学的听课状态小窗口。通过切换窗口观看他们听课状态,同时寻找同学回答问题,这样的随机性与观察性使得孩子们的听课专注力得到明显提升,改善了行为习惯,端正了课程态度,提升了课程效果,这才是线上教学的意义。
三、培养探索精}电形成课堂风采
借助已有线上教学经验,我开始了捉摸线上科技节这些特殊课程并确定了科技节的活动主题——“纸船承重”。怎样制作纸船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船身是宽的好还是狭长的好?平底船会是最安全的船吗?设定了这些问题后,我利用共享屏幕模式将这些问题的要点播放给大家。每一名同学们在实践中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次的科学实践活动效果很好,而我的想法涌现就越来越多,随后又组织了“科学创想画”等各种科技类的活动,其实费尽心思做这些活动的重点不是去评选一个最优秀的同学,最出色的作品,而是在丰富他们学习书本授课知识外,更多的让他们了解科学实践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开发大脑思维,在分析问题的工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与科学同行,让更多的孩子有梦可循。
四、利用答疑“黑板”,促进学生进步
为了激励班级每个同学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在每次答疑课前我会在课件上打出优秀作业名单,并进行讲解分享。线上“黑板”的上线完善了课堂的完整性。在答疑课件中,我会将优秀标准作品前置,形成榜样作用,促进学生作业完成的工整度与全面性。同时也会在线上黑板中插入一些优秀作业的视频展示,起到引领作用,让学力较弱的孩子来复述与模仿提升学习效能。黑板是强调突出,授课过程中我也会进行强调突出,使用颜色较突出的红色字体将本课重点圈画出来,通过颜色的冲击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识记。一切方式的优化都是为了孩子能更好的成长和学习。
五、师生心灵互通促进线上答疑教学
关注孩子线上学习心理变化,也是提升答疑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次答疑课随机点名回答问题环节,我们班的学优生昀希打开麦克后,停顿了几秒直接退出了会议。这是一道基础知识问题,我相信孩子的能力水平完全可以回答上来,心下生疑我又反复观看了孩子这一阶段的线上答疑,相对于以往教学线上课堂似乎很少主动抢答,这不是昀希的听课常态。课下我积极与昀希妈妈进行了沟通,她也反应孩子其实是会的,不知道为什么在打开麦克后却不太愿意去回答。我想这种隔空线上答疑形式,是否对孩子来说有些陌生,缺乏安全感,无法达到与老师的心灵交互?于是我从消除孩子对网络教学及软件使用的抵触情绪人手,我与昀希每天先进行10分钟的视频会议预热,一是让她感知通过网络这种媒介也能体会到老师的关注与爱,与以往方式无差别,二是帮助她多使用电子设备及软件,消除她的陌生感。每一次的谈话也会有不同的小主题,例如阅读分享、心情日记、她的收获、不解的难题等,渐渐昀希活跃在答疑课上的抢答环节,甚至在拓展运用题上,没有同学抢答时,她也会勇敢自信的表达出来。此后我每天找两名同学交流,一直到现在,效果也都越来越好,这一次心灵互通,不但让我与孩子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更提升了孩子在答疑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学习的自信,对我答疑课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回顾线上教学的经历,渐行渐悟,疫情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全力应对,这让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产生了新的思考,提供了一次新的成长契机,而对于我来说,它更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经验,通过对比线下、线上教学的异同,发挥自主探究优势,来提升自己组织课堂能力。有效反思,有助于线上教学和校园教学的合理衔接,相信这一阶段的探究学习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一、答疑课堂形式的变换
线上语文课程的学习,以录播课为主。但形式缺少师生互动会影响教学效果,线上答疑课的增设,不仅是对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知识进行答疑讲解,更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次课堂补充。第一次的答疑课堂我采用了直播形式。整个过程犹如自导自演,一个人在电脑前按部就班的讲解每道题,我看不到同学们,也直接点不了名字,整个过程只能叫一两个同学连麦回答,效果甚微,且无针对性。通过分析后第二次的线上答疑我选择了视频会议形式,所有的同学都能打开摄像头看到我,而我也能看到他们,本想着这样就与学生形成网络互动,时效性会更强一些,但第二次的答疑课堂又在失败中结束。由于沒有将规则前置,导致在答疑课中,同学们将知道的答案随意开启麦克脱口而出,场面一度混乱不堪。而且同学们在家里的坐姿千奇百怪,家长也很随意。针对以上问题,我将进入云课堂的相关规则反复发在微信群内,确保每一名同学能够熟知,并且录制关于软件学习运用的微视频,督促家长指导孩子正确使用麦克。规则在,整个视频会议就端正了许多。就是这样一次次的改进与探索,云课堂的呈现初见样态,并最终确定完善语文答疑形式为视频会议。这一答疑形式的改变,促使我在课程中不断探究与改进这一习惯的培养。
二、答疑课堂的行为习惯养成
在视频会议进行答疑的初始阶段,共享窗口分享课件之后,我就看不到每个孩子的样态,整个形式又回到了起点——“直播状态”。除了能让某个孩子可以马上回答问题,节省连麦时间外,似乎并没有任何的改进。我用家里人的手机注册了他们对应的钉钉号,建立了一个小课堂,去探究整个视频会议软件操作。过程中发现在视频会议共享窗口时点击桌面分享,同学们不但能看到出示的课件,我还能看到某位同学的听课状态小窗口。通过切换窗口观看他们听课状态,同时寻找同学回答问题,这样的随机性与观察性使得孩子们的听课专注力得到明显提升,改善了行为习惯,端正了课程态度,提升了课程效果,这才是线上教学的意义。
三、培养探索精}电形成课堂风采
借助已有线上教学经验,我开始了捉摸线上科技节这些特殊课程并确定了科技节的活动主题——“纸船承重”。怎样制作纸船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船身是宽的好还是狭长的好?平底船会是最安全的船吗?设定了这些问题后,我利用共享屏幕模式将这些问题的要点播放给大家。每一名同学们在实践中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次的科学实践活动效果很好,而我的想法涌现就越来越多,随后又组织了“科学创想画”等各种科技类的活动,其实费尽心思做这些活动的重点不是去评选一个最优秀的同学,最出色的作品,而是在丰富他们学习书本授课知识外,更多的让他们了解科学实践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开发大脑思维,在分析问题的工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与科学同行,让更多的孩子有梦可循。
四、利用答疑“黑板”,促进学生进步
为了激励班级每个同学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在每次答疑课前我会在课件上打出优秀作业名单,并进行讲解分享。线上“黑板”的上线完善了课堂的完整性。在答疑课件中,我会将优秀标准作品前置,形成榜样作用,促进学生作业完成的工整度与全面性。同时也会在线上黑板中插入一些优秀作业的视频展示,起到引领作用,让学力较弱的孩子来复述与模仿提升学习效能。黑板是强调突出,授课过程中我也会进行强调突出,使用颜色较突出的红色字体将本课重点圈画出来,通过颜色的冲击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识记。一切方式的优化都是为了孩子能更好的成长和学习。
五、师生心灵互通促进线上答疑教学
关注孩子线上学习心理变化,也是提升答疑课堂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次答疑课随机点名回答问题环节,我们班的学优生昀希打开麦克后,停顿了几秒直接退出了会议。这是一道基础知识问题,我相信孩子的能力水平完全可以回答上来,心下生疑我又反复观看了孩子这一阶段的线上答疑,相对于以往教学线上课堂似乎很少主动抢答,这不是昀希的听课常态。课下我积极与昀希妈妈进行了沟通,她也反应孩子其实是会的,不知道为什么在打开麦克后却不太愿意去回答。我想这种隔空线上答疑形式,是否对孩子来说有些陌生,缺乏安全感,无法达到与老师的心灵交互?于是我从消除孩子对网络教学及软件使用的抵触情绪人手,我与昀希每天先进行10分钟的视频会议预热,一是让她感知通过网络这种媒介也能体会到老师的关注与爱,与以往方式无差别,二是帮助她多使用电子设备及软件,消除她的陌生感。每一次的谈话也会有不同的小主题,例如阅读分享、心情日记、她的收获、不解的难题等,渐渐昀希活跃在答疑课上的抢答环节,甚至在拓展运用题上,没有同学抢答时,她也会勇敢自信的表达出来。此后我每天找两名同学交流,一直到现在,效果也都越来越好,这一次心灵互通,不但让我与孩子在情感上达到共鸣,更提升了孩子在答疑过程中的参与度与学习的自信,对我答疑课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回顾线上教学的经历,渐行渐悟,疫情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全力应对,这让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产生了新的思考,提供了一次新的成长契机,而对于我来说,它更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新经验,通过对比线下、线上教学的异同,发挥自主探究优势,来提升自己组织课堂能力。有效反思,有助于线上教学和校园教学的合理衔接,相信这一阶段的探究学习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