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这块园地里,我已辛勤耕耘30来年,专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也有20多年。我原先只是个小学教师,现在任教于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还有幸忝列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特级教师、贵州省教育名师。回顾我30年来的教书生涯,如果多少还算有点儿进步有点儿成绩,那么,我要说,这首先要归功于一个“勤”字。因此,我深信:天道酬勤!
  我出生于偏僻乡村的农民家庭,童年和少年时光在“文革”中煎熬度过。小学三年级就遭遇“文革”,几乎无书可读,成天只背“红宝书”和“老三篇”,“毕业”后还算不得一个合格的小学生。在“戴帽”初中混了两年,同样没有课本,同样无书可读,“毕业”后也算不得一个合格的初中生。“戴帽”初中毕业,回家务农6年,家里除了生产队发的四卷“毛选”,再也没什么书可读,于是只好将“毛选”较为浅显的篇目翻了一遍又一遍,哪怕似懂非懂。那时,饥渴的心灵犹如枯焦的禾苗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多想得到雨露的滋润啊,多想能够上学读书啊!然而,这无疑是异想天开!恢复招生考试,急忙借来初中教材苦苦钻研:哪边比哪边叫正弦,哪边比哪边叫余弦……凭着这份执著与勤奋,我终于考上了中师。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中师同样没有课本,我们所学的一点儿语基知识和几篇古文都靠老师抄在黑板上讲解,所学并不系统,并不扎实。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在一所偏僻的小学教初中(那时小学有“戴帽”初中班)。就这样,我这个经过短期“速成”而算不得合格的中师生,走上了“戴帽”初中的讲台。
  饱受过冬天的严寒,更珍惜春天的温暖。特殊的遭遇与经历,使我对这份得之不易的教师职业倍加热爱与珍惜,因而时时有搞好工作的勤奋与热情。然而,光有搞好工作的勤奋与热情并不能搞好工作。“教然后知困”,先天不足常常使我在教育教学中捉襟见肘,穷于应付,从而时时促使我勤奋学习,弥补不足。中师毕业几年后,我的中师同学中有人考上了西南师大,在高等学府深造,这令我好生羡慕!同时也让我对那些科班出身的天之骄子好生羡慕!当时,我多想有朝一日也能走入高等学府的神圣殿堂啊!
  后来黔南教育学院招收小学教师进修,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考试。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是4月15日报名,6月1日考试,复习时间就一个半月。而对我来说,这一个半月不是复习而是学习,因为要考的高中知识我基本上没学过,特别是数学。于是,我借来高中课本,边教书边学习,将大部分时间安排在数学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以还算不错的分数(特别是数学)考上了黔南教育学院,走进了进修中文大专的课堂。当时的黔南教育学院刚刚创办,条件十分简陋;然而即便如此,我走进学院的图书馆也犹如刘姥姥走进大观园,面对见所未见的壁壁图书,深感自己犹如文盲!深切的不足感使我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精力投入学习,最终以还算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在一所乡镇中学教语文,仍然深感知识功底欠缺。于是,在年近不惑之时,已经具备初中教师合格学历的我,又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自学考试。凭着一如既往的执著与勤奋,我平时教书,周末及寒暑假自学,两年后取得了本科毕业文凭;而此时,我已经是中学高级教师。
  教学难免会碰上问题与疑难。碰上问题、疑难怎么办?一种态度是绕开它,不管它;一种态度是研究它,攻克它。“勤”字使我对待疑难采取第二种态度。
  有一段时间,中学语文教学比较重视语法教学,而当时正值“提要”取代“暂拟”,教师及教研人员对“提要”都不很熟悉,因而语法教学内容十分混乱;这不仅表现在教学资料的说法上,而且表现在语法内容的考试上。作为一线教师,我对此深有感受,并经常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面对“混乱”怎么办?各种说法孰是孰非?如何对学生自圆其说?这些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我写了篇《应该消除中学语法教学中的混乱现象》的论文,以黔南州学期统考语文试卷中的两道语法题为引子,列举了语法教学中的混乱现象,分析了造成混乱的主要原因,指出了混乱导致的负面影响,呼吁消除语法教学中的混乱现象。当时,除了《中学语文教学》,我手里没有其他语文教学刊物,只好将写好的稿件投寄《中学语文教学》。非常幸运,不久就接到用稿通知,而后又接到稿件清样,文章终于在1995年第2期刊出,后又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收录标题作要目索引。第一篇论文就被顺利刊出,我喜出望外,很受鼓舞,兴趣大增!于是我将“提要”与“暂拟”的异同进行梳理,写了篇《新旧语法教学体系差异概述》的长稿件(初稿约12000字)投寄《中学语文教学》,不久收到编辑部退回的稿件及编辑老师用语客气具体、字迹工整美观的修改意见;编辑老师说栏目空间有限,要我压缩内容。我将过于浅显的例子和针对性较差的内容删掉,稿件仍有约10000字,在1996年8、9两期刊出,之后又被《中学语文教与学》199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由于……使”及其类似句式,几乎每天见诸各种媒体。1995年,这类句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觉得这类使用频率极高的句式误用介词缺少主语(也可看作句式杂糅),应该加以规范。经过长时间思考和搜集用例,1997年,我写了篇《我看“由于……使”》的文章,投寄《中学语文教学》。该文在1998年第3期刊出。该文刊出后,引出了山东宁阳一中程贯珠老师的一篇商榷文章《约定俗成 承认现实》(《中学语文教学》1999.2)以及我针对程老师文章的另一篇商榷文章《再谈“由于……使”及相关问题》(《中学语文教学》1999.12)。然而,也许是我人微言轻,也许是人们习惯成自然,也许是有人对这类句式有不同看法,这类句式至今依旧高频使用,畅行无阻。当然,在高考试卷中,这类句式绝对被认定为病句!
  很长一段时间,《中学语文教学》很重视语法及语言知识教学,长期开设“语言知识与教学”栏目刊登相关稿件。从1999年第11期起,《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专栏讨论语法教学,一直到2000年第12期。2000年,我开始教高中语文,这才深深地感受到初高中语法内容不衔接给教学带来的不方便及对学生所造成的知识缺陷的严重危害。我根据教学的切身感受,写了篇《从教学衔接看中学语法教学》的文章参加讨论。编辑老师比较重视这篇稿件,将其作为压轴卷安排在讨论结束的2000年第12期刊出,还加了3段含义深刻、针对性强的500多字的编后语。2002年,《中学语文教学》又开辟“问题之鉴”“特别关注”等栏目讨论语法教学,我写了《对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及《语法教学与阅读写作及相关问题》参加讨论。前一篇是长稿件,谈了四点“思考”,其中第三、第四两点在2000年第6期的“问题之鉴”刊出,并被《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年第12期全文(约3500字)转载。
  勤于思考的习惯使我正视了问题与疑难,使我写出了我的一些思考。我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十余篇文章,大多谈的是我对语法教学及语言规范方面的思考。
  到2005年,我教了两届高三毕业班;而短短的两届高三毕业班教学,已经使我对高考语文的僵化题型及高三语文(事实上不仅仅是高三语文)的应试教学深感忧虑。经过深入思考,我撰写了《新课改呼唤高考语文题型创新》一文,列举了考点琐细、题型僵化给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呼吁取消琐细考点,变换考试题型。文章刊发于《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5期,并被《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
  此外,我对作文教学、作文评价、教材规范及新课改中的一些时髦观点如“淡化知识”“用教材教”等都有所关注与思考,撰写了相关论文,分别刊发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等核心期刊或重要期刊。
  面对问题与疑难,如果绕开它,不管它,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这妨碍认识深化,妨碍能力提高,妨碍人的进步,故应当带着思考教书。这是我的深切感受。
  无论是传统观念还是新课改理论,都认为教教书、读读书、写写文章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对此,我深以为然。因此,在教学之余,除了钻研教材及教参,我还会阅读一些业务书刊,并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语文建设》《语文月刊》《语文世界》等几种重要的业务期刊每期必看,对感兴趣的内容还会搞点儿摘抄;也会经常写写我在钻研教材、阅读书刊及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感悟,并投寄相关刊物,哪怕大多不能发表。如果说,这样做最初多少有些出于为评职称的功利,那么,现在纯粹是习惯使然,兴趣使然。自觉这些做法使我有所获益;如果不是这样,我今天肯定还在“原地踏步”。而要做到这些,需要一个“勤”字支撑。因此,我由衷深信:天道酬勤!当然,人的成长并不仅仅靠一个“勤”字,还需天资聪颖。我天资平平甚至笨拙,虽然还算勤勉勤奋却所获甚微羞于言说。对此,我有自知之明。但我相信勤能补拙,故始终愿以“勤”字为引领,在漫长修远的语文之路上苦苦求索。
其他文献
全阅读教育是以“阅读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通过强化学生自主阅读以实现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全科全员全程式的学校教育方式。其总体目标是:在正确认识和评价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学校全阅读教育体系,形成以全阅读为标志的学校文化,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促进专业成长,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有较高的阅读兴趣和较强的阅读能力。  
期刊
英国诗人济慈说:“忧郁总是同美丽的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中。”姜夔与朱自清一方面感叹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的空幻,一方面又把品味之余的苦涩转化成美丽的诗文。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性格操守相近,思想情感相似,使他们内心矛盾以及外化形态都不可能激烈与极端,总是有“平和”的特点,姜夔的《念奴娇》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两篇写荷的作品“闲愁”风情万种,魅力无限。  姜夔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令人心灰意冷的
期刊
在一节《秋天的树叶》的作文课上,教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绿色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  教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出课堂,到校园里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学生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学生知道了,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
期刊
宜兴市实验小学的故事始于上个世纪初。1903年,兴教强国的圣火播撒在荆溪河畔、铜官山麓,“宜荆经史学堂”便应运而生。一百多年来,学校从寄于城中一隅,占地不足20亩的小学校,发展成为“一个本部、两所分校、两所附属幼儿园”的办学集团,抒写了一首亮丽的诗,谱就了一曲高昂的歌,积淀成一本厚重的书。学校践行“办真学、做真人、育真才、长真智”的本真教育,走素质教育的回家之路。    真水无色却有泽——真管理篇
期刊
熊芳芳这个名字,最早我是从钟德赣先生主持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有关活动报道中看到的,后来在语文报刊上也常常看到她活跃的身影,感到这是一位很有追求,又很有灵气的青年教师,又亲炙于钟德赣、余映潮等语文名师。2009年3月,熊芳芳给我寄来她的专著《生命语文》,才使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她的生命语文。  如她书中夹着的一张自制书签所云:“活在泥土里,向我的天空致敬。”在百花齐放的语文界,她的生命语文是朴实清新的一枝
期刊
今天早自习辅导时,有个学生不在教室,她同位告诉我她回家去办身份证了。我随口一问,怎么现在办啊?两个学生争论起来,一个说出生就该办,一个说16岁办。看着她们那认真的样子,我笑了。“你们现在多大了?”其实,我并非不知学生的年龄段,随口的一句话本是要打断这无谓的争论。然而,当学生扬起朝气蓬勃的脸庞,清亮的眸子看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17”时,我蓦地受到一丝震撼!  17岁,多么年轻多么美好的年华啊!看着
期刊
老葛发现绝壁上的那只青羊已经好几天了,但是那只青羊一点也不知道。它每天照例在绝壁上时隐时现,在凸凸凹凹、石缝荆棘中找草吃。  这天青羊又出现了。它如履平地在峭壁悬崖上穿行,一点也没觉出今天和每天有什么不同。当它跃上一个平台,欣喜地吃着上面的嫩草时,它忽然觉得有点不对了,它嗅到了一股味道,对,是那种比老虎豺狼更恐怖的味道。它惊恐地抬头四望,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它犹豫徘徊,猛地感到一条后腿被什么给缠住了
期刊
[现场回放]  这是一节文言文阅读课。  师:今天学习《马说》,我们曾学过《爱莲说》,还记得什么是“说”吗?  生①:是叙述一种事物,又说一点理由的文章,与杂文相似。  师:我当时的原话是,“说,是一种文体,既可叙述,也可议论,与杂文相似”。(接着介绍韩愈)现在教学目标第一点已完成。  下面我们要了解作者说了些什么意思。现在分段读,请你读第一段。(生读。)写了什么?  生②:交代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
期刊
一、教育科研——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的一个宏大的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对于基层学校来说,要做的是四件事情:学习新理念、形成新思想、实验新教材、实践新教法。想要做好这四件事,值得研究的具体问题实在太多了。经过几年的课改实践,大家有切身的体验,有各自的看法,有许多的困惑,也有说不尽的感慨。我们在改革的实践中有惊喜,有沮丧,走过弯路,也发现并提出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理
期刊
王充(公元27~96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坚持批判神学,是一位唯物主义传播思想家。《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记载他的生平如下: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阔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诤不合去。充好论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