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兴市实验小学的故事始于上个世纪初。1903年,兴教强国的圣火播撒在荆溪河畔、铜官山麓,“宜荆经史学堂”便应运而生。一百多年来,学校从寄于城中一隅,占地不足20亩的小学校,发展成为“一个本部、两所分校、两所附属幼儿园”的办学集团,抒写了一首亮丽的诗,谱就了一曲高昂的歌,积淀成一本厚重的书。学校践行“办真学、做真人、育真才、长真智”的本真教育,走素质教育的回家之路。
真水无色却有泽——真管理篇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学校管理包罗万象。目前,宜兴实小有8000多名师生,按常规来说管理是繁杂的。学校始终坚持“文化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的管理策略,用思想引领发展,用精神凝聚力量,用文化浸润校园,用智慧成就卓越,追求管理无痕的至高境界。
一、让校园充满精神的唤醒
“宜荆经史学堂,我的母校源远流长,多少代严师心血,浇灌出桃李芬芳;宜兴实验小学,我的母校一脉书香,多少年创新探索,培育出高材栋梁……”这首《宜兴实小校歌》,正是学校百年来创业所积淀的文化缩影,它承载着学校优良的传统,丰厚的底蕴,孜孜的追求,探索的历史,它就是文化,有着永恒的价值,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实小人继往开来,薪火相传。学校不断丰盈校园文化,让全体师生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享用丰盛的文化大餐。
走进校园,处处流淌着学校文化的气息。主楼命名为“真知楼”,寓指教师应传授真知,学生应追求真知,意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梦楼”是幼教大楼,意在从梦出发,赢在起点。“真心楼”“真行楼”“真赢楼”为三幢教学楼,寓意着“心”在真教育,真教育应该心心相印;“行”在真教学,真教学在于教学相长;“赢”在真教育,真教育培养真智慧。“真意楼”是餐厅,意在全心全意,优质服务,追求后勤“爱孩子如爱亲子,敬家长如敬亲朋”的工作状态。学校用文化的精神去感召人,用文化的氛围去熏陶人,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位去提升人,追求“文化化人”的至高境界。
学校努力创建一个人文与景观和谐统一的校园,把校园打造成一本立体的教科书,“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株草木都含情”“让每一个角落都传神”。学校用文化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文化气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不断追求师生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整个校园真正成为了师生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学园、文化的圣园、精神的家园。
二、让管理浸润创造的智慧
“真管理”需要灵活应对,更要变通处置,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真管理”需要智慧,更需要创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不利为有利,不断走向精致,激活潜能。
管理中,学校坚持层次管理,在管理时找准定位,重心下移;坚持“网状”管理,在管理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坚持扁平管理,在管理时贴近实际,解决问题。角色定型、职能定位,做到管活不管死,放手不甩手,服务不干预,坚持“三管三不管”。“三管”就是管“宏观”,精于驾驭;管“微观”,善于解剖;管“难管”,敢于突破。“三不管”就是不管日常教育指挥,不管校内一般人事安排,不管经常性经费支出。这就意味着副校长需要独当一面,针对校区,做好管理一把手,第一责任人;需要胸怀全局,面对全校,做好校长的参谋和助手。
学校在管理中坚持处理好六对关系:内与外的关系,对外抓协调,对内重引领,做到内外兼顾,形神皆备。上与下的关系,对上负责,吃透政策,争取机遇,做正确的事;对下负责,顺应民意,凝聚人心,将事做正确。做到上下共振,经营人心。远与近的关系,做到着眼长远,着力当前。轻与重的关系,定位于战略管理,发展管理和经营管理,做到孰重孰轻,张弛有致。刚与柔的关系,既重刚性规范,更重柔性疏导;既重依法治校,更重文化引领;既重健全机制,更重人文关怀,做到刚柔相济,恩威并举。得与失的关系,找准办学定位、管理定位、教育教学定位,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真水无痕却有迹——真教学篇
学校高举“自主创造教育”的旗帜,紧扣素质教育大目标,顺应改革大方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总思路,启动了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标导向的“一、二、三”工程。明确一个主题:教规律,教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轻负担,高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二个转变:课堂教学从特殊的认识范畴转变到师生生命的范畴,从重教轻学策略转变到以学论教的策略。处理好三对关系:师与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
一、构筑本真的课堂
“真教学”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不教而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实现科学施教,做到课堂气氛活,学生思维活,教学方法活,知识生成活,让课堂流淌生成的精彩,焕发生命的活力。
“真教学”实现了从课程规范化到课程校本化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不断建构起切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认知结构体系。学校已编制完成语文(综合活动)、数学(思维训练)、艺术、阅读等富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体系。
二、点燃创新的火花
学校深谙教科实验的真谛,采取“教科研一体化”的策略,引导教师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向规律靠拢,按规律办事。把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来源,把问题上升为课题,真正使教科实验接近实际,走进实质。“小学自主创造教育模式研究”“创设校园和谐德育环境的研究”“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作文教学研究”“基于小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等国家、江苏省、无锡市课题,让学校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之路、一条艰辛求索之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一条传递幸福之路。“艺术教育”课题获全国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自主教育”课题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电教课题”获江苏省一等奖。“教规律、教方法,轻负担,高质量”实验课题给学生们“营造一方乐土”,赢来了“花绽枝头春意闹”的生动景象……
三,追寻自发的价值
2004年4月,当许多学校为两所民办中学的招生考试埋头苦干、暗暗较劲,毕业班教师心存忧虑之时,学校召开了毕业班教师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实小的教学应追求什么?”马校长说:“学校应把基础宽厚、思维灵活、特长明显、身心健康、后劲充足作为教育的自发价值取向。自觉谋求全面发展的质量,科学真实的质量,自然生成的质量,而不仅仅是考取了几个,哪个孩子考了第一名。”会后,实小调代课申请制、练习讲义审批制等规范教学行为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实施。在当年的毕业会考中,学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当两所民办中学的招生喜报送至学校时,学校作了冷处理:不张贴、不宣传、不攀比。 现代教育不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不断实施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多元发展。“特长学生”“进步学生”“优秀队干部”等的评选,真实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小健将”“小音乐家”“小画家”“小巧手”等的评选,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创新发展;“班班有歌唱,人人露一手”让校园充满了成长的气息;合唱、舞蹈、篮球、田径、科技制作等,展示着学生的个性风采……科学的评价观,让学生获得了多元发展,充分实现了全体素质发展,全面和谐发展,生动活泼发展,个性创新发展。
真水无味却有香——真活动篇
学校追求“真教育”背景下的“真德育”,建设富有生长气息、人文气息、时代气息的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真正让德育走向人本,走向心灵,走向温馨。
一、有影响——继承中发扬
1955年,宜兴实小的少先队员向全国小伙伴发出第一个“小五年计划”活动倡议,在中国少先队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页。从那时起,“小五年计划”精神就激励着宜兴实小一代又一代的少先队员。
2005年,伟大的祖国进入“十一五”规划时期,学校大队部就郑重提出:作为实小新一代少先队员,应该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让“小五年计划”精神代代相传。新学期一开始,大队部就广泛宣传,让全体队员了解当年的“小五年计划”活动,并利用媒体,在当地报纸、电视台刊登启事,寻找老照片人物,以及当年的组织者、参与者、知情者,拉开了“三代人共话小五年计划”的帷幕。11月,是全校火热讨论“十一五小五年计划”月,大队部召开“为十一五作贡献”大会,各年级代表根据中队意见分组商议,拟定了“十一五小五年计划”倡议书,并讨论、通过了给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的一封信。倡议书形成后,大队部汇集“小五年计划”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等老资料,制作了“昨天,轰轰烈烈开展‘小五年计划’;今天,热热闹闹纪念‘小五年计划”’的展板,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参观、学习。
2006年的阳春三月,“寻访往日足迹,踏实而今步伐”大队主题队会在雄壮激昂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声中开始了。队员们宣读了《我为“十一五”规划作贡献》的倡议书,再次向全国的小伙伴们发出倡议:一起来做“学习小主人、创新小博士、节约小能手、环保小卫士、爱心小天使”。省少先队总辅导员华耀国老师在队会上热情鼓励队员们,用智慧和双手,努力实现自己的“小十一五”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二、有印象——磨砺中闪耀
在宜兴实小,一年一度的大队委员竞选是队员们期盼的“校园活动大餐”。大队部在调查了队员喜欢参评的形式后,专门设计了“大队委员竞选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一个想参加大队委员竞选的候选人都可以参加“竞选月”活动。
学校始终坚持全员参与、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每一名队员营造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努力就会有精彩,积小流以成大海,大队部的每一个小干部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磨砺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闪现出了自己的光彩。每一次活动的汗水与激情,都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许,孩子们长大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个个难忘的活动。
真水无色、无痕亦无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宜兴市实验小学正走在返璞归真的回家之路上,“上善若水”,以人为本,着眼于教师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幸福,在这片“真水”的世界里,成就“最真”的自我。
真水无色却有泽——真管理篇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学校管理包罗万象。目前,宜兴实小有8000多名师生,按常规来说管理是繁杂的。学校始终坚持“文化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的管理策略,用思想引领发展,用精神凝聚力量,用文化浸润校园,用智慧成就卓越,追求管理无痕的至高境界。
一、让校园充满精神的唤醒
“宜荆经史学堂,我的母校源远流长,多少代严师心血,浇灌出桃李芬芳;宜兴实验小学,我的母校一脉书香,多少年创新探索,培育出高材栋梁……”这首《宜兴实小校歌》,正是学校百年来创业所积淀的文化缩影,它承载着学校优良的传统,丰厚的底蕴,孜孜的追求,探索的历史,它就是文化,有着永恒的价值,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实小人继往开来,薪火相传。学校不断丰盈校园文化,让全体师生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享用丰盛的文化大餐。
走进校园,处处流淌着学校文化的气息。主楼命名为“真知楼”,寓指教师应传授真知,学生应追求真知,意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梦楼”是幼教大楼,意在从梦出发,赢在起点。“真心楼”“真行楼”“真赢楼”为三幢教学楼,寓意着“心”在真教育,真教育应该心心相印;“行”在真教学,真教学在于教学相长;“赢”在真教育,真教育培养真智慧。“真意楼”是餐厅,意在全心全意,优质服务,追求后勤“爱孩子如爱亲子,敬家长如敬亲朋”的工作状态。学校用文化的精神去感召人,用文化的氛围去熏陶人,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位去提升人,追求“文化化人”的至高境界。
学校努力创建一个人文与景观和谐统一的校园,把校园打造成一本立体的教科书,“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株草木都含情”“让每一个角落都传神”。学校用文化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文化气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不断追求师生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整个校园真正成为了师生学习的乐园、创造的学园、文化的圣园、精神的家园。
二、让管理浸润创造的智慧
“真管理”需要灵活应对,更要变通处置,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真管理”需要智慧,更需要创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不利为有利,不断走向精致,激活潜能。
管理中,学校坚持层次管理,在管理时找准定位,重心下移;坚持“网状”管理,在管理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坚持扁平管理,在管理时贴近实际,解决问题。角色定型、职能定位,做到管活不管死,放手不甩手,服务不干预,坚持“三管三不管”。“三管”就是管“宏观”,精于驾驭;管“微观”,善于解剖;管“难管”,敢于突破。“三不管”就是不管日常教育指挥,不管校内一般人事安排,不管经常性经费支出。这就意味着副校长需要独当一面,针对校区,做好管理一把手,第一责任人;需要胸怀全局,面对全校,做好校长的参谋和助手。
学校在管理中坚持处理好六对关系:内与外的关系,对外抓协调,对内重引领,做到内外兼顾,形神皆备。上与下的关系,对上负责,吃透政策,争取机遇,做正确的事;对下负责,顺应民意,凝聚人心,将事做正确。做到上下共振,经营人心。远与近的关系,做到着眼长远,着力当前。轻与重的关系,定位于战略管理,发展管理和经营管理,做到孰重孰轻,张弛有致。刚与柔的关系,既重刚性规范,更重柔性疏导;既重依法治校,更重文化引领;既重健全机制,更重人文关怀,做到刚柔相济,恩威并举。得与失的关系,找准办学定位、管理定位、教育教学定位,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真水无痕却有迹——真教学篇
学校高举“自主创造教育”的旗帜,紧扣素质教育大目标,顺应改革大方向,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总思路,启动了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标导向的“一、二、三”工程。明确一个主题:教规律,教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轻负担,高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二个转变:课堂教学从特殊的认识范畴转变到师生生命的范畴,从重教轻学策略转变到以学论教的策略。处理好三对关系:师与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
一、构筑本真的课堂
“真教学”倡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不教而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实现科学施教,做到课堂气氛活,学生思维活,教学方法活,知识生成活,让课堂流淌生成的精彩,焕发生命的活力。
“真教学”实现了从课程规范化到课程校本化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不断建构起切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的认知结构体系。学校已编制完成语文(综合活动)、数学(思维训练)、艺术、阅读等富有校本特色的教材体系。
二、点燃创新的火花
学校深谙教科实验的真谛,采取“教科研一体化”的策略,引导教师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向规律靠拢,按规律办事。把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来源,把问题上升为课题,真正使教科实验接近实际,走进实质。“小学自主创造教育模式研究”“创设校园和谐德育环境的研究”“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作文教学研究”“基于小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等国家、江苏省、无锡市课题,让学校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之路、一条艰辛求索之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一条传递幸福之路。“艺术教育”课题获全国教科研成果一等奖,“自主教育”课题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成果一等奖,“电教课题”获江苏省一等奖。“教规律、教方法,轻负担,高质量”实验课题给学生们“营造一方乐土”,赢来了“花绽枝头春意闹”的生动景象……
三,追寻自发的价值
2004年4月,当许多学校为两所民办中学的招生考试埋头苦干、暗暗较劲,毕业班教师心存忧虑之时,学校召开了毕业班教师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实小的教学应追求什么?”马校长说:“学校应把基础宽厚、思维灵活、特长明显、身心健康、后劲充足作为教育的自发价值取向。自觉谋求全面发展的质量,科学真实的质量,自然生成的质量,而不仅仅是考取了几个,哪个孩子考了第一名。”会后,实小调代课申请制、练习讲义审批制等规范教学行为的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实施。在当年的毕业会考中,学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当两所民办中学的招生喜报送至学校时,学校作了冷处理:不张贴、不宣传、不攀比。 现代教育不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不断实施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多元发展。“特长学生”“进步学生”“优秀队干部”等的评选,真实体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小健将”“小音乐家”“小画家”“小巧手”等的评选,鼓励学生自我发展、创新发展;“班班有歌唱,人人露一手”让校园充满了成长的气息;合唱、舞蹈、篮球、田径、科技制作等,展示着学生的个性风采……科学的评价观,让学生获得了多元发展,充分实现了全体素质发展,全面和谐发展,生动活泼发展,个性创新发展。
真水无味却有香——真活动篇
学校追求“真教育”背景下的“真德育”,建设富有生长气息、人文气息、时代气息的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真正让德育走向人本,走向心灵,走向温馨。
一、有影响——继承中发扬
1955年,宜兴实小的少先队员向全国小伙伴发出第一个“小五年计划”活动倡议,在中国少先队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页。从那时起,“小五年计划”精神就激励着宜兴实小一代又一代的少先队员。
2005年,伟大的祖国进入“十一五”规划时期,学校大队部就郑重提出:作为实小新一代少先队员,应该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让“小五年计划”精神代代相传。新学期一开始,大队部就广泛宣传,让全体队员了解当年的“小五年计划”活动,并利用媒体,在当地报纸、电视台刊登启事,寻找老照片人物,以及当年的组织者、参与者、知情者,拉开了“三代人共话小五年计划”的帷幕。11月,是全校火热讨论“十一五小五年计划”月,大队部召开“为十一五作贡献”大会,各年级代表根据中队意见分组商议,拟定了“十一五小五年计划”倡议书,并讨论、通过了给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的一封信。倡议书形成后,大队部汇集“小五年计划”的所有文字、图片、摄影等老资料,制作了“昨天,轰轰烈烈开展‘小五年计划’;今天,热热闹闹纪念‘小五年计划”’的展板,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参观、学习。
2006年的阳春三月,“寻访往日足迹,踏实而今步伐”大队主题队会在雄壮激昂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声中开始了。队员们宣读了《我为“十一五”规划作贡献》的倡议书,再次向全国的小伙伴们发出倡议:一起来做“学习小主人、创新小博士、节约小能手、环保小卫士、爱心小天使”。省少先队总辅导员华耀国老师在队会上热情鼓励队员们,用智慧和双手,努力实现自己的“小十一五”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二、有印象——磨砺中闪耀
在宜兴实小,一年一度的大队委员竞选是队员们期盼的“校园活动大餐”。大队部在调查了队员喜欢参评的形式后,专门设计了“大队委员竞选月”。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一个想参加大队委员竞选的候选人都可以参加“竞选月”活动。
学校始终坚持全员参与、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每一名队员营造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努力就会有精彩,积小流以成大海,大队部的每一个小干部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磨砺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闪现出了自己的光彩。每一次活动的汗水与激情,都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也许,孩子们长大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个个难忘的活动。
真水无色、无痕亦无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宜兴市实验小学正走在返璞归真的回家之路上,“上善若水”,以人为本,着眼于教师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幸福,在这片“真水”的世界里,成就“最真”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