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家阅读】
  说 话
  □朱自清
  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有人多说,有人少说。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咿咿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
  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的。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的时候多。这种话都是成片断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话搭话,随机应变。说预备好 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但是公式是死的,不够用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耷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加以这些年说话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的《立论》就是的。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辞或辞令。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选自《语文影及其他》)
  写作借鉴
  本文由“说话与作文比较”“说话的种类”“说话的经典”“国人的态度”四部分组成,用写文章跟说话比较,突出说话不讲“功力”的行云流水般自然的特点。通过阐述说话的种类,引述《左传》、《国策》、《世说》、《说难》、《立论》等古今经典论著,更显说话艺术的博大精深。全文深入浅出,语言如行云流水,引经据典,益智怡情。
  【习作展示】
  善于倾听,慎于行动
  □高 达
  善于倾听是一种美德,慎于行动是一种态度。
  ——题记
  倾听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倾听可以使你的交际更广;倾听可以使你的能力更强;倾听可以让你活出精彩,但毫无思考的听从,会消弭你的判断能力,造成失误以至于坠入痛苦的深渊。故此我言:善于倾听,慎于行动。
  倾听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善于倾听,学会倾听他人的心声;学会倾听他人的感慨;学会倾听他人的经验。我们会习得更多迎事而解的能力。即使经历挫折也不怕摔到;即使经历风雨也不会止步;即使取得成功也不会沾沾自喜。这些能力会助我们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助我们成为一个超凡的人!所以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成功的秘方。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个大雨倾盆而下的午后,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老妇步履蹒跚地走进百货商店,看她那狼狈的姿态和简素的衣裙,售货员对她视而不见。这时,一位小伙子走到她面前,搬出一把椅子,请老人坐下,与老人亲切地交谈起来,倾听彼此的心声。谁会想到,这位老妇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母亲。后来,小伙子经过一番奋斗,成为了“钢铁大王”的左膀右臂。很显然,尊重别人,善于倾听能导向成功!倾听他人,虽不一定会成功,但不懂得倾听他人,永不会成功。
  慎于行动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谨慎与倾听连在一起,便会成为人生成功的重要砝码。我们作为生活的主人,永远不能摒弃谨慎,因为它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倾听,但不谨慎,有可能大错特错。刘勰《文心雕龙》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观点,很多人一味盲从,不去实践,最终只落得纸上谈兵,功亏一篑。
  有一位年轻人倾听了周围大多数人的意见,信心满满的他却在一次投资中失利,为什么?事后才知,年轻人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从不理会对错。倾听他人自然正确,但如果一贯盲目地接受,不去谨慎思考,反而会得不偿失。所以,谨慎不可失,它会促进我们成长,伴我们一生,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倾听,拒绝迷茫,在此基础上更要佐以谨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人需要倾听,但倾听也需要谨慎,要仔细考虑自己所接受的意见是否有益。所以,学会倾听,慎于行动吧,它会使你的生活更加完美!
  人生路漫漫,我们要善于倾听,慎于行动,这样才能铸就辉煌的人生。
  相似对比
  相似度:百分之四十八。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容不迫,娓娓道来,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文章开头运用排比点出文章的主题,结尾用号召的方式深化中心,行文富于变化,不呆板,给人轻松之感。本文语言优美,旁征博引,所举事例古今中外相结合,具有代表性,能够较好地说明道理。
其他文献
A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弟子问禅师:“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又对人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师父说:“对待上智之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智之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不能苛责;对待下智之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装不下指责与训斥,那就只能用世俗的礼节。”弟子挠头,说:“师父,这样是不是太累了?”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喜欢在“朋友圈”上晒晒自己的见闻,分享生活的感悟,领略千里之外的风光,看看异国他乡的美食……可慢慢地,大家忽然发现:心灵鸡汤励志上进,看多了也会觉得虚假;旅途见闻能开阔眼界,发多了也会觉得乏味;商业广告频频出现,更让人觉得多了几分物欲、少了几分情谊……  “朋
期刊
午后的日光慵懒地洒在书案上,清风吹动书页,映入眼帘的是霜雪中一枝寒梅悠然飘香,是骄阳下一朵带刺玫瑰展颜怒放,是碧池里一朵白莲顾影神伤。这一幅幅画面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更定格在历史的断层中。  大漠寒梅  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傲的身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绪,你桃花般残退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如一朵寒梅在大漠中悠然绽放,为了国家和人民免受战火的摧残,你毅然接受了和亲的使命,奔赴那片未知的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和谐”  □张 扬  人们都在谈“和谐”,媒体天天谈“和谐”。我也常谈,而且很喜欢这个字眼。回过头来一想,这不奇怪,我们这些经历过漫长的极“左”时期,经历过“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经历过“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人,当然会更喜爱这个字眼。经历过那一切,更能珍惜今天这看似平淡的一切,领会“和谐”的可贵,深刻感受“和谐”对全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期刊
你,走过来不惊世人,低调平静;你,走过去悄然安定,就如笼着蓝天的一层薄纱,那样神秘;你又如席卷一切的台风,我想赶上你,握住你的手——时间。  细细回忆,走过家旁的公园,寻找儿时的味道,但我发现都变味了。随着时间的匆匆流逝,那个昔日带给我快乐的秋千以及划破我许多裤子的滑梯,如今都布满了尘埃与铁锈,滑梯的扶手断了,秋千的链子老旧了,就连公园的保安叔叔,白发也爬上了两鬓。而我,再难找到儿时的感觉,岁月不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彭蠡湖晚归  □白居易  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  鸟飞千白点,日没半红轮。  何必为迁客,无劳是病身。  但来临此望,少有不愁人。  1.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具体赏析。  答:  2.古人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就此简要谈谈你对本诗的理解。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 远  □杜 甫  肃肃①花絮晚,菲菲②红素
期刊
三、关联词位置不当  【典例】  ①你因为不努力学习,(你)所以成绩下降。(同一主语)  ②因为你不好好学习,所以老师很为你的成绩担心。(不同主语)  【典例解析与方法归纳】  上述两句话,同样都是由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联接起来的因果复句,为什么关联词语的位置却不一样呢?主要因为两个句子前后分句的主语情况有别。句①的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你”,句②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你”,后一个分句主语则是“老师”,
期刊
世上没有两只毫无差异的昆虫,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没有两座完全相同的山。“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地上文章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怎样才能写出山的特征与意蕴,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呢?  首先,须仔细观察,了解山本身的特征。塔山、剑山、狮峰山、象鼻山、石钟山、莲花峰等,从山名上就可看出它们各自鲜明的特点。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不同的名山各有特色。  其次,注意地域、
期刊
近些年来,教作文或学作文,着重仿作以求速成的办法像是颇为流行。这表现为“小学生作文”和“中学生作文”之类的书刊为数不少,据说销路也颇为可观。这类书刊选录的文章,大多为学生的习作,有的附有老师或语文专家的批改。显然,这是兼讲作法的范本,意思是还不够这样水平的,可以体会仿效,急起直追。这种办法究竟好不好?  我的看法是适度地用,有好处;如果超过限度,把它看作唯一的灵丹妙药,那就会欲速则不达。  先说好
期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五岳之首,闻名遐迩。到泰山游览,可以饱览雄奇险拔、幽深秀丽的美好风光,而最令我难以忘怀、感触良多的是那千奇百怪的花岗岩。  传说,泰山是盘古逝世后变成的。远远望去,泰山如同一位高大威武的巨人,静默地伫立着,仰望辽远蔚蓝的天空,俯瞰广阔富饶的大地。从未有人目睹此庞然大物是如何拔地而起,又如何演变成今日的面貌。我不禁惊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扇子崖之西是巍峨的傲徕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