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高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遇到与自身意愿不符的情况,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形成影响体育课堂实效性的心理壁垒。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处理好考核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问题等措施,使影响体育课堂实效性的学生心理壁垒得以破除。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生心理;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性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只有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才易于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效果显著。这也就涉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本文笔者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深感学生心理因素对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之大,在本文中,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在高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
一、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析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随着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逐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及运动能力也在逐渐加强,自我意识明显加强。他们不像儿时那样向他人敞开心扉,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从而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而坦率地说出内心秘密。他们能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注意力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提高但尚欠准确。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集体荣誉感增强,易振奋和波动,也容易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遇到挫折后经常会有消极情绪,同时,自我调节能力还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
正因为高中学生具有以上一些身心特点,以至于他们在体育课堂上遇到与自身意愿不符的情况,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形成影响体育课堂实效性的心理壁垒。
二、影响高中生体育课堂实效性心理壁垒的成因分析
1.教学内容与学生喜好的冲突
传统的体育大纲规定了各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体育课上,教师只是根据大纲规定完成教学目标。这种做法过多的强调了竞技项目和运动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内容是固定的,对学生评比是统一标准,虽然给体育教师教学实践带来很大便利,但是对不同地区条件及学生差异存在着明显不足,最终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过高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具有实现性,最好设在学生需要经过较大努力才能够达到的水平。如果目标定的过高,学生反复努力后仍未达到目标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挫折感,就不会认真对待目标,放松努力或焦虑不安,内部动机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还可能放弃努力;如果目标过易,不需付出很大努力轻而易举地实现目标,难以体验挑战性,无法激发动机,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为了保证目标既有挑战性又不太困难,应将学生近期的技术和能力水平作为目标制定的参考依据,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3.课堂交流的不足
体育课堂教师对于个体差异如果关注不够,特别是体育往往又是富有着竞争和个性的活动,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相对出众的孩子比较容易出彩,而那些技能掌握相对较弱的孩子就比较容易成了体育课堂的“看客”。师生交流的不足从而导致一部分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相对较弱的学生容易产生被忽视的错觉以至于产生厌学心理,在体育课堂中往往会表现得不配合、不积极。
4.练习手段选择不合理
体育课堂中练习手段的选择是决定练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不合理的练习手段不但会影响练习效果也会挫败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中练习手段过于单一或者难度过大、枯燥能均是影响体育课堂实效性的因素。
5.教师自身因素的原因
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落后以及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的“教”和“练”,无视学生真实心理感受,缺乏对学生长远负责的态度,忽视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背景下,抹杀了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情感的培养。
三、对策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课堂教学要根据体育课程目标,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要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实施,易于掌握。在教学程序中要落实教学目标,要落实到位,不能教学与目标脱离。
2.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实现和完成。教法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以学法的要求带动教法的转变,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示范、探究、讨论、分组练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贯彻区别对待的教学方针,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3.考核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问题
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来评分,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特长不同,同一标准造成千人一把尺,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练什么,因此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三是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为了考核项目的达标,往往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因而造成只重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生心理;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集体性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只有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才易于接受知识,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效果显著。这也就涉及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的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本文笔者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深感学生心理因素对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之大,在本文中,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在高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
一、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析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随着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逐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及运动能力也在逐渐加强,自我意识明显加强。他们不像儿时那样向他人敞开心扉,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从而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而坦率地说出内心秘密。他们能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注意力开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提高但尚欠准确。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集体荣誉感增强,易振奋和波动,也容易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遇到挫折后经常会有消极情绪,同时,自我调节能力还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求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比初中充实、客观,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也会出现自我与社会的冲突,有的学生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
正因为高中学生具有以上一些身心特点,以至于他们在体育课堂上遇到与自身意愿不符的情况,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形成影响体育课堂实效性的心理壁垒。
二、影响高中生体育课堂实效性心理壁垒的成因分析
1.教学内容与学生喜好的冲突
传统的体育大纲规定了各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体育课上,教师只是根据大纲规定完成教学目标。这种做法过多的强调了竞技项目和运动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内容是固定的,对学生评比是统一标准,虽然给体育教师教学实践带来很大便利,但是对不同地区条件及学生差异存在着明显不足,最终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过高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具有实现性,最好设在学生需要经过较大努力才能够达到的水平。如果目标定的过高,学生反复努力后仍未达到目标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就会产生挫折感,就不会认真对待目标,放松努力或焦虑不安,内部动机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还可能放弃努力;如果目标过易,不需付出很大努力轻而易举地实现目标,难以体验挑战性,无法激发动机,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为了保证目标既有挑战性又不太困难,应将学生近期的技术和能力水平作为目标制定的参考依据,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3.课堂交流的不足
体育课堂教师对于个体差异如果关注不够,特别是体育往往又是富有着竞争和个性的活动,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相对出众的孩子比较容易出彩,而那些技能掌握相对较弱的孩子就比较容易成了体育课堂的“看客”。师生交流的不足从而导致一部分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相对较弱的学生容易产生被忽视的错觉以至于产生厌学心理,在体育课堂中往往会表现得不配合、不积极。
4.练习手段选择不合理
体育课堂中练习手段的选择是决定练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不合理的练习手段不但会影响练习效果也会挫败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中练习手段过于单一或者难度过大、枯燥能均是影响体育课堂实效性的因素。
5.教师自身因素的原因
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落后以及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的“教”和“练”,无视学生真实心理感受,缺乏对学生长远负责的态度,忽视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背景下,抹杀了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情感的培养。
三、对策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课堂教学要根据体育课程目标,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要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实施,易于掌握。在教学程序中要落实教学目标,要落实到位,不能教学与目标脱离。
2.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实现和完成。教法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以学法的要求带动教法的转变,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示范、探究、讨论、分组练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贯彻区别对待的教学方针,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3.考核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问题
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来评分,由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特长不同,同一标准造成千人一把尺,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就练什么,因此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三是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为了考核项目的达标,往往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因而造成只重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