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中学校德育课程要思考的问题。但是现有的高中评价体系却又不能完全适应思维活跃、时代特点强的高中生,两者之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找出适应高中学校自身特点的德育课程,我们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
一、当前高中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不足
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及当前社会环境,高中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不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德育目标和新时期的高中生不适应
由于高中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过快,各高中学校有各自的特点。高中生每年都不同,但是高中学校及管理部门并没有充分地对高中德育课程进行研究和调整,使之能够有效符合新时期的高中生。这就造成高中生对德育课程提不起兴趣,没有认同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试去学习,不利于提升他们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2.德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高中学校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学校应该通过德育不断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看待、分析以及解决社会、家庭和个人问题。然而,在当前一些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真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实际问题的教育却还不够,德育教育的内容、理念滞后于时代。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不断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德育工作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在德育工作的长期实践中,高中学校基本坚持了高中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题,要求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将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这就对当前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的难度也加大了,过去那种不能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说教式的德育手段也不能适应学生的多样性、时代性。这就大大影响了德育实施的效果和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4.评价方法及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整体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对学生的评价,很多方法只局限于学生的笔试和课堂表现。对于学生课后和父母、同学、老师的相处,以及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却没有突出。这种评价方法的主体只有老师,方法单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也只会纸上谈兵,与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有一定的差距。
二、德育改革的思想内涵
德育改革的实质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問题。其基本内涵是:
其一,明确“立德”在高中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强调人才培养首在“立德”。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用德育引导高中生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应放在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位置,与学校整体工作统筹规划、一并部署、一并落实。
其二,在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不断改革,实施灵活多变的评价体制。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立德,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
其三,明确高中学校办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调人才培养重在“树人”。由此可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中学校办学的永恒主题,也是高中学校实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
三、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高中德育课程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结合高中生各自的特点,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从单一的笔试考核中解脱出来,在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不断探索,实施灵活多变的评价体制:从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家庭、学生本人三方合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入正确轨道。
(2)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雷锋、下厂实习、志愿者服务等,感受社会;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通过专业知识的运用,增强实践意识、敏锐的问题意识,丰富想象力,提高操作能力。
(3)完善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历史等经典名篇,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例如可以在德育课程引入“百家讲台”“读书时间”“朗读者”“品三国”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栏目,充实学生的心灵。
(4)通过课外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针对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现象,可以多组织班级、宿舍、老乡等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快乐和汗水中体会青春的活力,让阳光和笑容充满心灵,让德育课程收到满意的效果。这样创新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载体,不但能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5)增设德育反思课。反思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己反思自己一天的得失:一天当中你玩手机多久?你睡觉多久?你学习多久?你学到什么技能?通过自身的反思不断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身修养。二是组织学生学习各类心灵鸡汤类书籍,学习感恩与励志类书籍,通过小组讨论和上台讲解,让学生的品德、普通话水平、胆量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以上改革方法的实际运用,笔者发现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大为改善,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课后运动、技能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多了。以上只是对高中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和实践的初步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需要改进。只有不断研究探索高中学校德育课程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方式,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化中学)
一、当前高中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不足
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及当前社会环境,高中学校德育课程存在的不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德育目标和新时期的高中生不适应
由于高中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过快,各高中学校有各自的特点。高中生每年都不同,但是高中学校及管理部门并没有充分地对高中德育课程进行研究和调整,使之能够有效符合新时期的高中生。这就造成高中生对德育课程提不起兴趣,没有认同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试去学习,不利于提升他们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2.德育内容没有与时俱进
高中学校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学校应该通过德育不断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看待、分析以及解决社会、家庭和个人问题。然而,在当前一些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真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实际问题的教育却还不够,德育教育的内容、理念滞后于时代。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不断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群体的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德育工作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在德育工作的长期实践中,高中学校基本坚持了高中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德育工作方式和方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题,要求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将就业水平和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这就对当前高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的难度也加大了,过去那种不能因势、因人、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说教式的德育手段也不能适应学生的多样性、时代性。这就大大影响了德育实施的效果和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4.评价方法及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整体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对学生的评价,很多方法只局限于学生的笔试和课堂表现。对于学生课后和父母、同学、老师的相处,以及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却没有突出。这种评价方法的主体只有老师,方法单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也只会纸上谈兵,与现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有一定的差距。
二、德育改革的思想内涵
德育改革的实质就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問题。其基本内涵是:
其一,明确“立德”在高中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强调人才培养首在“立德”。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品质成就人生,技能改变命运”“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用德育引导高中生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应放在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位置,与学校整体工作统筹规划、一并部署、一并落实。
其二,在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不断改革,实施灵活多变的评价体制。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立德,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
其三,明确高中学校办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调人才培养重在“树人”。由此可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中学校办学的永恒主题,也是高中学校实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
三、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高中德育课程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结合高中生各自的特点,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从单一的笔试考核中解脱出来,在德育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不断探索,实施灵活多变的评价体制:从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学校、家庭、学生本人三方合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入正确轨道。
(2)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雷锋、下厂实习、志愿者服务等,感受社会;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进行科技制作、小发明创造,通过专业知识的运用,增强实践意识、敏锐的问题意识,丰富想象力,提高操作能力。
(3)完善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历史等经典名篇,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例如可以在德育课程引入“百家讲台”“读书时间”“朗读者”“品三国”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栏目,充实学生的心灵。
(4)通过课外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针对学生的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为中心的现象,可以多组织班级、宿舍、老乡等各种类型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快乐和汗水中体会青春的活力,让阳光和笑容充满心灵,让德育课程收到满意的效果。这样创新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载体,不但能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5)增设德育反思课。反思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己反思自己一天的得失:一天当中你玩手机多久?你睡觉多久?你学习多久?你学到什么技能?通过自身的反思不断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身修养。二是组织学生学习各类心灵鸡汤类书籍,学习感恩与励志类书籍,通过小组讨论和上台讲解,让学生的品德、普通话水平、胆量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以上改革方法的实际运用,笔者发现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大为改善,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课后运动、技能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多了。以上只是对高中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和实践的初步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需要改进。只有不断研究探索高中学校德育课程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方式,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泸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