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以提高公民素养和民族创新能力为目标,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掌握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有的小学课程中,小学科学是一门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在科学的学习探究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不断生长。
观察应是真实经历
学生们对科学充满好奇,有许多问题想要自己探究发现,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一个个探究活动、一次次有意义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这里所述的观察是指学生运用感觉器官来感知事物的性状,包含积极的思维和对过程、结果的记录,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
笔者讲解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开花了,结果了》时,带领学生学习了从植株高度变化到出现花蕾,从花蕾到结果,从未成熟的果实到成熟的果实,整节课内容时间跨度较大,但学生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发现,凤仙花出现花蕾到果实完全成熟大约需要三周时间,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凤仙花的开花。从实物的层面上帮助学生了解开花过程,开花前有哪些预兆?植物开花后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都需要进行观察后探析。
学生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观察过程,学生的观察体验才有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参与观察活动的积极性。比如,笔者为了让学生观察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在家里自己种植凤仙花。学生经过近两个月的观察,从凤仙花发芽到开花结果,学生记录了很多数据,写了很多描绘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学生对自己种的凤仙花特别喜爱,在经历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上课时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细观察。比如,上课时让每小组观察凤仙花的花朵,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把花朵画在记录单的凤仙花植株上。同學们都非常认真观察花朵,但学生画好后,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画的花朵非常漂亮,但花朵长的位置不对,都不在茎和叶之间即叶腋的位置。笔者通过这次活动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细微观察方面做得不够,如果没有凤仙花实物进行观察,只看看图片和老师讲解,学生观察训练和效果就不会理想。
观察应掌握真实测量数据
学生测量数据要求准确无误。测量到多少就记录多少,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能加上猜想,更不能凭空捏造。同时要求做到测量要周密、完整,不能有随意性,错过时间无法获得数据。数据及时测量。开学初每人发放凤仙花种子回家种植,班里四人为一个小组在学校小农场种凤仙花,笔者设计好凤仙花生长高度变化统计图,让他们根据要求每周测量。数据收集来源于学生自己测量。比如,凤仙花的生长高度变化的数据,由于测量时间比较长,大概需12周时间,每周测量,如果错过时间,数据就会缺失,没法归纳生长变化趋势获得准确的数据。凤仙花成长测量高度就有数据缺失。但我们不能猜想补上数据,这是不严谨的。
操作应是亲自动手
在课堂上,学生直接采摘凤仙花植株上的花朵,在观看完解剖凤仙花的视频后,全班进行解剖凤仙花。学生用镊子从外到内撕下花萼、花瓣,笔者发现学生对凤仙花的花朵的雄蕊和雌蕊分离,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完成,有一部分学生连花瓣都没办法撕下,可以看出学生精细动作训练多么重要,在实物的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小组讨论不同生长阶段的花朵,并亲手采摘花朵,按生长顺序排列。学生从凤仙花植株上讨论采摘哪一朵,在讨论中学到了花朵生长顺序不同,感受花朵的生长变化。
观察课应有真实的环境
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观察凤仙花,笔者把花盆里种植的凤仙花搬到教室,分别放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每周测量凤仙花的生长高度,并在教室前面制作一块折线统计图,小组成员根据高度数据直接画在统计图上,学生非常积极,当看到自己小组的凤仙花超过另一组时,学生们不知有多开心。写观察日记是观察活动的后续操作活动,这里的观察活动既包含课堂内的,也包含学生课外自主开展的活动,通过画面、描述和实验,可以更好地呈现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凤仙花的成长、凤仙花的花朵,学生能真正观察,真正学习。
科学课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观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了自然、了解事物的特点,学会总结归纳,发现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辅军.重视小学科学观察实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
[2]卢小燕.小学科学观察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大众,2008(01).
[3]王灿明.登上学习快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德兴小学)
观察应是真实经历
学生们对科学充满好奇,有许多问题想要自己探究发现,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科学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一个个探究活动、一次次有意义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这里所述的观察是指学生运用感觉器官来感知事物的性状,包含积极的思维和对过程、结果的记录,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体验,从而理解科学。
笔者讲解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开花了,结果了》时,带领学生学习了从植株高度变化到出现花蕾,从花蕾到结果,从未成熟的果实到成熟的果实,整节课内容时间跨度较大,但学生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发现,凤仙花出现花蕾到果实完全成熟大约需要三周时间,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凤仙花的开花。从实物的层面上帮助学生了解开花过程,开花前有哪些预兆?植物开花后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都需要进行观察后探析。
学生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观察过程,学生的观察体验才有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参与观察活动的积极性。比如,笔者为了让学生观察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在家里自己种植凤仙花。学生经过近两个月的观察,从凤仙花发芽到开花结果,学生记录了很多数据,写了很多描绘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学生对自己种的凤仙花特别喜爱,在经历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上课时就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细观察。比如,上课时让每小组观察凤仙花的花朵,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把花朵画在记录单的凤仙花植株上。同學们都非常认真观察花朵,但学生画好后,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画的花朵非常漂亮,但花朵长的位置不对,都不在茎和叶之间即叶腋的位置。笔者通过这次活动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细微观察方面做得不够,如果没有凤仙花实物进行观察,只看看图片和老师讲解,学生观察训练和效果就不会理想。
观察应掌握真实测量数据
学生测量数据要求准确无误。测量到多少就记录多少,保证数据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能加上猜想,更不能凭空捏造。同时要求做到测量要周密、完整,不能有随意性,错过时间无法获得数据。数据及时测量。开学初每人发放凤仙花种子回家种植,班里四人为一个小组在学校小农场种凤仙花,笔者设计好凤仙花生长高度变化统计图,让他们根据要求每周测量。数据收集来源于学生自己测量。比如,凤仙花的生长高度变化的数据,由于测量时间比较长,大概需12周时间,每周测量,如果错过时间,数据就会缺失,没法归纳生长变化趋势获得准确的数据。凤仙花成长测量高度就有数据缺失。但我们不能猜想补上数据,这是不严谨的。
操作应是亲自动手
在课堂上,学生直接采摘凤仙花植株上的花朵,在观看完解剖凤仙花的视频后,全班进行解剖凤仙花。学生用镊子从外到内撕下花萼、花瓣,笔者发现学生对凤仙花的花朵的雄蕊和雌蕊分离,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完成,有一部分学生连花瓣都没办法撕下,可以看出学生精细动作训练多么重要,在实物的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小组讨论不同生长阶段的花朵,并亲手采摘花朵,按生长顺序排列。学生从凤仙花植株上讨论采摘哪一朵,在讨论中学到了花朵生长顺序不同,感受花朵的生长变化。
观察课应有真实的环境
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观察凤仙花,笔者把花盆里种植的凤仙花搬到教室,分别放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每周测量凤仙花的生长高度,并在教室前面制作一块折线统计图,小组成员根据高度数据直接画在统计图上,学生非常积极,当看到自己小组的凤仙花超过另一组时,学生们不知有多开心。写观察日记是观察活动的后续操作活动,这里的观察活动既包含课堂内的,也包含学生课外自主开展的活动,通过画面、描述和实验,可以更好地呈现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加深对观察对象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凤仙花的成长、凤仙花的花朵,学生能真正观察,真正学习。
科学课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观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了自然、了解事物的特点,学会总结归纳,发现规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辅军.重视小学科学观察实验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
[2]卢小燕.小学科学观察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大众,2008(01).
[3]王灿明.登上学习快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德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