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猪肉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limi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的冬天比往年都阴冷。回老家的第三天,是腊月二十七,也是我们南方的小年。
  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小年对于父亲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可是在那时,我脑子里对于小年的记忆,除了能吃上一顿美美的猪肉,就只是和父亲一起去上坟山了。
  吃猪肉自然是欢天喜地。小年这天,母亲总要淘上比平日多一倍的米,盛饭时母亲也总是把一碗饭堆到足够高,有时还要操起锅铲在碗里压一压。这对于几乎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大米饭的我来说,已经足够奢侈。母亲炒出来的肉黑里透红,浓浓的酱香漫过来,让贫油惯了的鼻子一时激动得无法自已。
  可是要吃上这頓美美的猪肉,必得付出一番奔走的辛劳。那就是和父亲一起去上坟山。
  在这件事情上,父亲显得极其武断和独裁,不容任何商量的余地。
  头晚上一场大雪让那一年的小年猝不及防。母亲给我在破棉袄上又套了件夹袄,虽然远远看起来有些像大冬瓜,但确实添了些暖,自也不懂得去计较美丑了。
  父亲不紧不慢地抽着旱烟,偶尔抬起头看向屋檐上的天空。铅灰色的天空,看不见一片云彩,只有阴冷的风时不时卷过,吹得大门上去岁的春联啪啪作响,像是传说中先生用很沉的戒尺体罚淘气的学生时,打在手掌上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自然觉得无聊而且可恶。然而对于父亲来说,却像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催逼得他从座位上站起来,下了决心似的,伸出烟袋杆在椅子靠背上狠狠敲了几下,接着发出了低沉却浑厚的声音“走吧”,仅仅两个字,像是命令,也像是自我催促。
  听见这两个字,母亲立时紧张起来。她系着围裙,在灶台边已经忙了多时了。父亲的一声指令,就像是冲锋号,母亲立马加快了节奏,快速地将灶台上早就准备好的祭品一件件放进竹篮里。她动作娴熟,神情却极虔诚。父亲并不上前帮忙,只是默默地在后面站着,脸上也是极虔诚的姿态。等母亲将篮子摆满了,父亲才伸手去接。
  突然,父亲皱起眉头来,依旧是沉闷的调子,“怎么没有肉?”
  母亲扭过脸去,也沉着嗓子说:“上礼拜送去食品站,他们总共就给留了一副下水……”
  父亲抬高了嗓门:“没肉,怎么敬祖宗?”
  母亲默不作声,只是抬起袖子擦了擦眼睛。
  父亲把篮子重重地搁到地上,篮子里那些小碗中的祭品被挤到了一边,半瓶白酒在瓶子里激烈地晃荡。我看见那些祭品,有半张扑克牌那么大的一块煎烤的豆腐,有条手指那么长的小干鱼,还有一小碗煮烂的黄豆。他们都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不禁伸出舌头舔了舔自己的嘴唇。
  父亲瞪了母亲一眼,突然走到屋角一个不起眼的黑色陶罐前。母亲立马转过身来注视着父亲。
  只见父亲怒气冲冲地揭开黑罐子上的顶盖,把手伸进罐子,等手再出来时,就像变戏法,竟然捏着一小块猪肉。涂过盐的猪肉白里透红,颜色很好看。猪肉在父亲的手上,拼命摇晃,像是随时要挣脱出来。母亲的眼睛跟着猪肉一起摇晃,摇着摇着,泪花儿闪了出来。
  父亲并不为母亲的眼泪心软,相反他更加理直气壮地质问母亲:“这是什么?这不是肉吗?”
  母亲一时语塞,哽咽了半天才说了一句:“娃们过年没新衣服穿,总得吃块肉!”
  听了母亲的话,父亲一时竟然也沉默了。
  但这沉默也只停留了几秒钟。很快,父亲就又恢复了他的决断。他将手上的肉重重地扔到刀板上,举起一把菜刀,狠狠地向那块肉剁去。
  母亲压抑的哭声渐渐升腾起来,像寂寥的炊烟袅袅地穿过屋檐,向阴冷的天空飘去。
  去坟山的路上,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步伐比往日还要快,我不得不一路小跑着才能跟上。
  到了太爷的坟前,父亲放下篮子,开始拔坟头的荒草。摆祭品时,父亲最先恭恭敬敬地捧出那一小碗炒熟的猪肉,端端正正地放在坟前,然后围着那碗猪肉摆豆腐、小鱼和黄豆。在给那只古旧的瓷杯里倒满酒后,父亲点燃了一小挂鞭炮。
  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在山谷间激烈回荡。
  回来的路上,父亲让我在前面走,他默默地跟在后面。
  到了家开始吃小年饭,父亲依旧没有说话,只是赌气似地大口扒拉着白饭。
  母亲努力笑着,夹了一小块煎得焦黄的豆腐放到我碗里,说:“这豆腐和肉一样,好吃!”
  我嚼着豆腐,咸咸的泪水流进嘴里,忘记了肉的滋味。
  窗外,暗黑的天空中突然闪过一大片亮光,伴随着急厉的爆裂声,谁家新年的烟火提前燃放了。
  冷江: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作协理事, 2018“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十佳新锐作家”。发表长篇小说《绸岭之北》,出版小小说集《永远的花朵》。
  编辑    沈不言
其他文献
事不过三。  开学不到一周,朱文生成功迟到了三次,不刹刹他身上这股歪风邪气,实在是不足以平民愤。  正愤愤不平来着,朱文生懒洋洋地晃悠到我面前,一副视班主任如草芥的神态。上课铃声就是战鼓声啊,对学生来说,一点紧迫感都没有,成何体统。  失聪了你?憋着已蹿上嗓子眼的怒火,我强作关心状,问询。  苕都听得出我这是在暗讽,朱文生竟一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面无表情地摇摆进教室,坐下。  我抬腕,看表
期刊
前几天,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电视剧《大决战》,主要是反映辽沈、淮海、平津等三大战役的,但也涉及重庆谈判、保卫延安等内容。影视剧中有外强中干自负颟顸的胡宗南的一些镜头,也有熊向晖的背影,还有蒋介石夫妇飞临延安,进入毛泽东住过的窑洞、摆弄窑洞门口的纺车等细节。这个纺车,也不知道是否就是吴伯箫先生写过的“一辆纺车”?但这些镜头,还是令人想起当年的延安,想起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应该是1977年或者197
期刊
妈妈洗衣服,看到玖子衣服口袋里有枚指甲盖大小的野果子。妈妈说,玖子,这野果子脏,扔了吧。正准备上学的玖子急了,奔過来,一把抢过去,握在手心里,说,这是橡子呢,昨天跟小怡捡来的,才两个,我们一人一个。  妈妈笑,到底是小女孩,有这么多大人看不懂的快乐,神秘的、静悄悄的快乐。  玖子把橡子捏在手心里,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  晚上,玖子眼睛红红的,肿起老高。爷爷说,玖子放学回来一直在哭,问她哭什么,不肯
期刊
夏天,天还没黑透。竹床已搬到院子里,用凉凉的井水细细擦过了。桌子、凳子也被搬了出来,桌上一盆煮蚕豆,一盆腌菜瓜,一锅凉得差不多了的粥,一家人就开始吃晚饭了。  蚊子开始出动,还哼着烦人的小曲,它们是让人在夏天不得安生的主力部队,做派却不敢恭维,怎么说呢?它们像一群叼着烟卷、歪戴着帽子的兵痞子,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战法一点也不光明正大。你一抬手,它逃了,你一松懈,它就叮你一口,着实叫人窝火。  点蚊
期刊
妈妈说:孩子,你永在我的瞳仁里,永在我的身体里,永在我的灵魂里。  ——泰戈尔  秋雨将苍松翠柏淋润得绿意盈盈,芦苇、柳丝在蒙蒙雾霭中相依相偎出缠缠绵绵的情愫。  不远处的田垄中,一个身影弯着腰,在陵墓间缓缓地穿行。蓝底白花的上衣,花白的头发拢在脑后挽起一个发髻,走近了些,看清了,她在拔草,不时直起腰来,用袖头轻轻地擦着额头的汗珠和雨水。  您在拔草?嗯。  您的亲人?嗯。  我蹲下身去和她一起拔
期刊
我曾经步行观察过许多和南角墩一样的村庄,尤其是它们平静而安详的路口。标准化的村村通工程造就的路口改变了村庄原来的落后与艰难,它们又以一样的宽度表达着村庄的呆板和困境。路边依旧是延续了千百年的草木枯荣,所有写乡村的诗歌依旧能够找到确认,比如春风吹又生、汗滴禾下土、解落三秋叶以及万树寒无色等等,然而在这些路口你能看到一种新的情绪在滋生与疯长,往前依旧是依依墟里烟的村落,但往后却是绝城而去的车马行色,城
期刊
下午三点,天下起了小雨,爸爸和另外四个叔叔收拾东西。爸爸喊正在看草丛下百灵鸟窝的林小柱:“下山了,回驻地!”  林小柱见叔叔们拿起钢钎,他也走过去拿起一根,扛在肩膀上。自己跟着爸爸来探矿,不能只是玩儿,也要帮助大人干点活儿。他走在前头,为了躲避雨,尽快回到驻地,顺着山坡,欢快地一路小跑,很快隐入森林。  漫山遍野的野生树林,沐浴在蒙蒙细雨中。  忙乎了半天的五人工作组,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驻地,是下
期刊
在时空坐标系中体察,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发生的历史巨变,广袤乡村是重要的方面。走过70余年,中国农村告别了封闭落后,充满生机与希望。走过70余年,中国农民早已超越温饱梦想,正朝着全面小康奋力奔跑。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們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
期刊
曹文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香蒲草》《丫丫的四季》《天空的天》《云朵的夏天》《荷叶水》《银杏树》《石榴灯》《紫糖河》《牧鹤女孩》,短篇小说集《栀子花香》,散文集《肩上的童年》《水边的故乡》《我们的父亲》以及“勇敢长大”系列丛书、“青青童年”系列丛书、“纯美绘本”系列丛书。作品获冰心图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阅读自然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可以阅读到的书很少。后来,有了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在盐城响水黄海农场四分场住了三年。  进入腊月,大人们议论过年的事就多了。家里开始大扫除,洗洗刷刷积了一年老尘垢的油瓶、窗户、被子、床单……我家姊妹多,门前的晾衣绳不够用,洗好的床单、被面就蒙在了稻草堆上晒,像蹲了个大头萌娃,围着红红绿绿的花头巾。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傍晚我们像从草堆上揭了一层锅巴,被面硬邦邦的进不了家门。套好的被子居然有稻米的清香,太阳的气味成了年节的记忆
期刊